「馴服」百億洪量惠及整個流域 長江水庫群合奏出生態樂章

2021-01-11 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水庫群的聯合調度,是指對流域內一群相互間具有水文、水力、水利聯繫的水庫以及相關工程設施,進行統一的協調調度,使流域內水利效益最大化。圖為丹江口水庫洩洪。 (資料圖片 長江委供圖)

  從長江中遊溯流而上,能見到幾十座大小水庫遍布幹支流水脈,鱗次排開。防洪、供水、生態、發電、航運……水庫調度極為重要,如果一場洪水下來,該攔洪時不攔洪,該下洩時不下洩,就可能人為加重洪澇災害。

  此次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明顯提升了湖北省境內長江中遊幹流防洪能力,改善了黃金水道的航運條件,有力保障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安全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上中遊水庫群,已結成一條水庫生態鏈,奏響了一曲互利多贏的「合奏曲」,惠及長江全流域。

  科學「馴服」百億洪量

  2016年7月,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區域性大洪水。湖北省監利縣以下長江幹流全線超警,兩湖水系水位高漲,防汛形勢異常嚴峻。

  洪水猛獸,亦能馴服。此時,長江上遊已有21座水庫納入水庫群聯合調度,防洪庫容360多億立方米。

  國家防總、長江防總和地方防指利用上中遊水庫群聯合調度的有效機制、信息共享平臺和相關研究成果,打出了一套精妙的「組合拳」——控洩三峽水庫,應對長江上遊1號洪峰,同時對上遊水庫群聯調聯控,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庫配合三峽同步攔蓄洪水,降低三峽水庫水位漲幅,為主汛期後續洪水留出調蓄空間;洞庭湖柘溪、五強溪緊隨其後,大幅攔蓄入庫洪峰,避免了益陽、桃江城區滅頂之災。水庫群共攔蓄洪量220多億立方米。

  長江流域已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巨型水庫群。實現科學綜合調度事關防洪、能源、航運、供水和生態安全,是一項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依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歷經10餘年系統研究與實踐,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創建了一整套防洪興利綜合調度的先進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現今,洪水預報的有效預見期由1至3天延長至3至7天,短期洪水預報準確率提高到90%以上;如遇1954年的大洪水可減少分洪量200餘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能力。「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探索,但這一項目需要大規模收集地理信息資料,構建氣象、水文、防洪、蓄水及風險評估等模型,信息共享困難大,直到近5年在網際網路+、智慧水文的背景下才突飛猛進。」長江委水文局局長王俊介紹,該項目以26座控制性水庫組成的長江巨型水庫群為研究對象,總庫容1560億立方米,規模世界最大。研究編制的《長江防禦洪水方案》《三峽水庫優化調度方案》獲國務院批准,自2012年起編制的長江水庫群聯合調度方案得到成功應用,成為推動我國大江大河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工作的典範。

  創新讓水庫奏出「最美樂章」

  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長江四大家魚產卵季節。2017年,長江防總對溪洛渡、向家壩、三峽水庫首次實施聯合生態調度,為四大家魚產卵「模擬」了自然水文條件,促進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產卵量達到七年之最。

  「聯合生態調度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有更突出的促進作用,可減輕水庫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的影響。」王俊介紹,四大家魚自然繁殖需要每天出現0.3米到0.5米的漲水過程,且持續時間需7天至10天,這對水量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實施聯合生態調度,為四大家魚自然繁殖模擬一個充分的「自然水文條件」。監測分析,水溫22℃以上對魚兒產卵比較好。為保護生態,調度根據季節和水庫上下層的水溫存在差異,摻兌著調,溪洛渡水庫現在可實現分層取水,減輕對下洩水水溫的影響,更接近自然狀態。

  應用「長江水庫群防洪興利綜合調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相關成果進行調度實踐後,長江中下遊特別是宜昌至螺山江段沿江兩岸的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航運條件明顯改善,中下遊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水生態與水環境得到改善,提高了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湖北綠色發展的水利保障能力,社會效益十分顯著。研究成果的系統性、創新性和實用性突出,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協調長江上遊水庫群,結成一條水庫生態鏈,創新讓水庫群奏響一曲互利多贏的「最美樂章」,惠及長江全流域。(文俊、龍華、夏克儉)

相關焦點

  • 後三峽時代的長江防洪:過度依賴三峽?短板在哪裡?
    長江中下遊防洪,主要通過堤防、蓄滯洪區和水庫群三大體系來實現,堤防是根本,但是面對大洪水或者超額洪水,需要水庫削峰、蓄滯洪區分洪消化。目前,長江中下遊幹流共有42處蓄滯洪區,總面積約為1.2萬平方公裡,有效蓄洪容積為589.7億立方米。  蓄滯洪區是防洪體系中「最後一道保險」,長期以來,卻始終是最為薄弱的一環。
  • 專訪|水文專家冉啟華:長江流域會否重現1998年特大洪災?需警惕第...
    冉啟華: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極端事件,整個長江沿岸的防洪能力都會受到極大的考驗,甚至有可能會被迫採取分洪這樣的非常手段。長江流域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有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定海神針在,長江流域的防洪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同時,由於長江中下遊沿岸的堤防工程作用,長江流域整體河道防洪能力與1998年相比有很大的提升。結合起來,從上遊到下遊,從水庫到堤防,最終結果就是整個長江流域的整體防洪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界面新聞:河湖調蓄能力是否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 紫小耕‖你好,長江水庫!
    淮河、黃河、長江、遼河、松花江、珠江,七大流域都先後進行規劃治理。不論築壩防洪發電,修堰引水灌溉,國家參與程度、群眾動員人數和總投資額,都遠遠超過了歷朝歷代,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由1952年至1980 年,國家用於水利的資金近800 億元,其中地方及社隊自籌也近百億元。長江水庫的修築就是在中山縣委縣政府領導下進行的。
  • 中央氣象臺: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
    央視新聞7月9日消息,近期,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持續強降雨,據中央氣象臺統計:從今年6月1日至7月7日,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位,超過1998年同期數據。
  • 如何不讓100億洪量洪水齊奔洞庭這個「盆」?請看湖南的科學調度
    紅網時刻7月11日訊(記者 楊朝文 實習生 鍾瑜 通訊員 胡可 洪愛英)自6月底以來,湖南連續遭遇強降雨,據水文部門統計,此次暴雨洪水過程中產生了超過100億洪量洪水,如此多的水如果同時裝入洞庭湖這一個「盆」,後果不堪設想。
  • 長江流域中小河流管理混亂,專家:易發生「小堤大災」
    自6月起持續受暴雨影響,多省出現洪澇災害,長江流域的累計降雨量更超過1998年降雨量。有專家提醒,中小河流沒有專門的流域管理機構,管理混亂兼涉及利益衝突,成為高風險區域,更警告要提防出現「小堤大災」。
  • 為守護長江貢獻三峽力量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為開發和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三峽水庫在此次防洪中通過攔洪、削峰、錯峰的方式,大大緩解了下遊壓力,為守護長江貢獻了三峽力量。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約等於5個太湖的水量。能夠抵擋這樣大的水量,源於三峽大壩堅實的身軀。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這種壩型被稱為最結實的壩型。「千年大計、國運所系」。
  • 長江委繼續發布長江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警
    受此影響,水利部長江委11日繼續發布長江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色預警。根據水利部水文情報預報中心消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11日12時繼續發布長江中下遊幹流九江至湖口江段、鄱陽湖湖區洪水紅色預警,繼續發布長江中下遊幹流城陵磯至漢口江段、洞庭湖湖區、大通以下江段、水陽江洪水橙色預警。
  • 密雲水庫流域五地聯合保水一年成效明顯
    密雲區深化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加強流域協作,積極開展汙染防控、環境執法、水環境監測和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確保密雲水庫流域生態環境良好、密雲水庫水質安全。潮河是密雲水庫兩大入庫河流之一,為充分了解密雲水庫及其上遊流域水質變化情況,密雲區在2019年與懷柔區、承德市初步建立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機制的基礎上,今年將白河流域的延慶區和張家口市納入流域管控小組,將「三地」拓展成「五地」,組成「保水共同體」;並積極會同相關市區探討潮河、白河流域跨地區協同監測機制建設,形成「五地」聯合監測方案;同時與密雲水庫上遊潮河流域各地生態環境部門開展深度合作
  • 保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
    其中,主要得益於長江文明之於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意義。在復旦大學特聘教授、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陳家寬看來,保護長江,事關中華文明的延續。 早在新石器晚期,長江流域產生文明因素的條件已基本具備,進入了文明因素的孕育期,並開始得到初步發展。不過,文明起源的開始,並不等於文明的形成。
  • 長江流域真的能釣魚了嗎?主要看釣法,可以這樣找釣點
    最近發布的文章下面有不少釣友評論:現在長江流域已經不讓釣魚了!而又有一些釣友說可以釣,只是有一些釣法禁止了而已。那麼長江流域到底還能不能釣魚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這個問題蓑笠哥諮詢了五個省份十幾個地區的釣友,整理一篇長江釣魚攻略。
  • 長江流域各地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法治宣傳教育,推動長江...
    原標題:長江流域各地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法治宣傳教育,推動長江大保護形成整體合力凝聚保護長江的法治共識(法治頭條·法治長江調研行④)記者在長江流域多地採訪調研中發現,各地在建設法治社會過程中,充分發揮普法宣傳與依法治理在長江大保護中的職能作用,教育和引導公眾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法治思維,增強公眾「共抓大保護」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努力築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法治屏障。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 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胡誠、趙夢琪)千裡漢江,長江最大支流,也是養育了數百萬襄陽兒女的母親河。  然而,曾經的高強度開發讓漢江不堪重負,流域生態功能退化。50年間,漢江襄陽段魚類種群個數由118種下降至78種,到2018年,這個數據又下降近一半。
  • 漢江禁漁彈奏生態「和弦」襄陽譜寫生態文明新樂章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胡誠、趙夢琪)千裡漢江,長江最大支流,也是養育了數百萬襄陽兒女的母親河。然而,曾經的高強度開發讓漢江不堪重負,流域生態功能退化。50年間,漢江襄陽段魚類種群個數由118種下降至78種,到2018年,這個數據又下降近一半。過度「索取」下,漢江「母親河」病了。保護「母親河」迫在眉睫。
  • 四川省重點水利工程,惠及500萬人的水庫,被稱為「都江堰之後」
    今天要分享的主題就是:四川省重點水利工程,讓500萬人獲益的水庫,被稱為「都江堰之後」。它就是武都水庫,被四川省劃分為重點的水利樞紐工程,最初建造的時間是2005年,不過在15年的時間裡它遭遇過很多的波折。
  • 長江流域:設立專門法院有利於解決環境司法審判「主客場」問題
    同時長江流域各省份的環境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之前未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的環境糾紛,逐步進入司法視野,邱秋介紹說。長江流域跨越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流域內的環境犯罪又呈現出哪些特點?梳理長江流域三十多年來發生的刑事案件,邱秋認為,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是長江流域較為常見的環境犯罪,這也符合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的生態環境特點。
  • 回訪長江禁漁後的四川上岸漁民:兩年巡河13萬公裡 捕魚人變身護魚人
    瀘州市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的王正明在長江打魚40年,如今和朋友合夥承包下交公灘水庫,在這裡養魚。「今天要送一百多斤魚到縣城,水庫裡還有3萬多斤『瘦身魚』,在這裡養魚就是我上岸後的生活。」王正明說自己一輩子都捨不得離開水。  截至2020年9月26日,四川長江流域退捕涉及的10257艘漁船、16480名漁民已全部實現退捕上岸,這標誌著我省已全面完成長江流域退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