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南部,地處安第斯山脈東麓山谷,被蔥鬱的熱帶雨林包圍,氣候宜人,素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譽。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作為曾經的印加帝國首都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庫斯科也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庫斯科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飛機即將降落在庫斯科機場前,鄰座的一位當地女士對我說:「一定要去馬丘比丘看看。」得知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遊覽馬丘比丘遺址,她心領神會地笑了。
每個到訪庫斯科的人都不能錯過馬丘比丘。馬丘比丘遺址位於庫斯科城西北75公裡處,坐落在海拔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周圍是茂密的熱帶雨林。「馬丘比丘」在印第安克丘亞語中意為「古老的山」,也被稱作「失落的城市」,是印加帝國建於約1500年、至今仍保存較完好的遺蹟。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當時正值南半球的冬季,體感溫度很低,我從住處出發,坐汽車來到火車站,準備搭乘早班火車前往馬丘比丘遺址。到達火車站時不過早上6點,本就狹小的候車室早已人滿為患,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想要去馬丘比丘一探究竟的遊客。
這條鐵路線是通往遺址的必經之路。經過一路緩慢、顛簸的跋涉,踏上馬丘比丘遺址時已近正午時分,在熾烈的陽光與逐漸抬升的海拔共同作用下,氣溫逐漸走高,一掃早間入骨的寒冷,只見遊客們都脫下了厚重的外套,露出五顏六色的單衣,甚至短袖衣。在這裡,「早穿皮襖午穿紗」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巍峨群山的環繞中,那幅經常在明信片上出現的馬丘比丘俯瞰圖映入眼帘。一座座石頭搭建的建築廢墟背倚蒼山、錯落有致,建築排布整齊,體現出當時城內規劃得當、秩序井然,斑駁的石頭牆體散發出厚重的歷史氣息。
遺址入口處,有一塊石刻提示牌,告訴人們馬丘比丘是何時被重新發現的。1911年7月24日,耶魯大學教授海勒姆·賓厄姆率隊考察印加帝國古要塞時發現了這處遺蹟,使這座「失落的城市」重見天日。考古發現,馬丘比丘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城市,而是印加帝國貴族鄉間休養的場所,這也解釋了其地理位置為何距當時的首都庫斯科75公裡遠。城內近200座建築,北部多為宮闕神殿,南部是作坊、居所和公共場所。印加人自稱「太陽的子民」,自古有崇拜太陽的傳統,因此,在這座古城遺蹟裡,對太陽的崇拜隨處可見。但是,太陽帶來的並不只是溫暖和煦的陽光及供人生產生活的熱能。遊覽中,無意間的一回頭,發現背後的山脊上冒出一股橙色夾雜著灰色的濃煙。嚮導介紹,這是發生了小型山火,高原正午時分的強烈陽光照射在缺乏水分的山林中,導致類似的山火經常發生,小的可以自然熄滅,大的則可能釀成災禍。
馬丘比丘所處的自然環境脆弱敏感,易發生泥石流、滑坡、山火等自然災害,這只是它面臨的挑戰之一。隨著遊客數量逐年上升,旅遊業的過度發展正在使馬丘比丘越來越不堪重負。1980年,全年到訪馬丘比丘的遊客不足20萬;2018年,這一數字已接近160萬。不光是遊客數量的增加,遊客攀爬遺蹟、帶走景區內的石頭等不文明行為也考驗著遺址的承受力。
自2007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幾乎每年都建議將馬丘比丘列入瀕危遺產名單。近年來,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漸提升,秘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減少遊客數量,縮短單位遊覽時間,以保護這獨一無二的自然文化遺產。自2019年1月1日起,馬丘比丘實行新的票務政策,全面預約購票,遊客必須在所預約時段、在一名當地專業嚮導帶領下進入景區,並且每名遊客的停留時間不超過4小時。這一政策在保護馬丘比丘的同時,也促使遊客利用多出的時間遊覽景區附近的其他景點,使秘魯旅遊業的發展更為多元。2020年1月,秘魯政府又出臺新政,通過植樹造林增強馬丘比丘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提升對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應對能力,從根本上保障遺址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上半年,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馬丘比丘景區關閉,遺址得到了難得的休整期。7月中旬,秘魯政府決定,於7月24日,即馬丘比丘遺蹟被重新發現109周年紀念日當天,重新對外開放,恢復迎客,但每日只允許675名遊客進入景區。
那天,直到我離開景區,那團橙灰色的濃煙依然沒有消散,它就像自然發出的警告。唯有人們意識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性,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使這顆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持久絢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9日 07 版) (責編:嶽弘彬)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