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國強: 柴胡陷胸湯臨證運用

2021-02-12 經方臨證苑

導讀:柴陷湯出自陶節庵《傷寒六書》,經俞根初加減又謂俞氏經驗方。作者用其方宗俞氏法,即小柴胡湯中去參、棗、草、姜;小陷胸湯中枳實常用,而桔梗一般不用,以此為規矩,臨證加減以為方圓。總的來說本方適應痰熱內結,病在心胸者。
加減柴胡陷胸湯臨證思辨錄

《傷寒論》有小柴胡湯和小陷胸湯,而柴胡陷胸湯(以下簡稱「柴陷湯」)出於何時、何書,未曾詳考,見明·童養學篡輯陶節庵《傷寒六書篡要辨疑·卷之一》在探討大、小柴胡湯證時云:「若按之心胸雖滿悶不痛,尚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氣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橘以治其悶,如未效,本方對小陷胸一服如神。」此即柴陷湯意。俞根初遺著,經徐榮齋整理之《重訂通俗傷寒論》大抵依據陶氏書定名為柴陷湯(謂俞氏經驗方):柴胡、姜半夏、川連、桔梗、黃芩、栝樓仁、枳實、生薑汁,屬和解升降法。觀其方,乃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炙甘草與小陷胸湯加枳實、桔梗而成,此雖與陶氏所言小有差異,然則如此加減,對外感疾病,痰阻於胃脘、胸膈者,似勝陶氏一籌。
何秀山按:「栝樓(仁)……善滌胸中垢膩,具開膈達膜之專功,故為少陽結胸之良方,歷試輒驗。」何廉臣按:「小陷胸湯加枳實,善能疏氣解結,本為寬胸開結之良劑,俞氏用小柴胡中主藥三味,以其尚有寒熱也,減去參、棗、草之膩補;用生薑汁辛潤疏利,亦善於化裁處。」觀此,則陶、俞二氏用此方是為外感病立法明矣。筆者用其方誠宗俞氏法,即小柴胡湯中去參、棗、草、姜;小陷胸湯中枳實常用,而桔梗一般不用,以此為規矩,臨證加減以為方圓。所治證則多為雜病,與陶、俞二氏不同,然基本理法則一。

小柴胡湯、小陷胸湯,為千古名方,亦當今臨床之常用方,恕不繁言。筆者運用此方之臨床判斷標準如下:①發熱,或惡寒發熱,或往來寒熱,或寒熱起伏不定,或午後熱甚,以其病有兼夾,故其寒熱未可一言而終故也。②咳嗽、胸悶、胸痛、脅痛。③胃脘(或劍突偏右、偏左)痞結疼痛,或兼胸脅疼痛。④少陽或陽明經脈所過之處痠楚疼痛。⑤脈弦、緩、數等。⑥舌紅或絳,苔白薄或白厚,或黃薄、黃厚。若屬外感病,應具備第1條之某種熱象,第6條之某種舌象,即可使用本方,若兼其他任何標準中的某一症狀,則更為確切。若屬雜病,則應具備第2、3、4條所述標準之一,同時與第6條之舌象相合,亦可使用本方。筆者臨證多年,常用此方,思辨如下。

一、痰熱阻肺,病兼少陽
小柴胡湯治在少陽,病位以胸脅為主,其有外感者,多有寒熱現象,或見他症。小陷胸湯證,《傷寒論》記載過於簡略,第138條曰:「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然依以方測證原理及後世運用經驗,大抵屬痰熱阻滯中上二焦,故見證以胃脘(心下)、胸脅之痞結悶痛為主,或有咳嗽。小柴胡湯證見於《傷寒論》第96條、第236條,茲從略。而柴陷湯所主之證,當屬二者之綜合。
如張某,男,27歲。夏令突遇寒潮,正在旅途,無所迴避,次日惡寒發熱,體溫39.2℃,自服感冒清之類藥物,欲其速愈,而增量服之,汗出如注,懼而停藥投醫。體溫雖降至38℃左右,而惡寒依舊,汗出不暢,3日如斯。咳嗽更為嚴重,白黏痰少許,難以咯出,胸脅痛,舌質鮮紅,苔白薄,脈數。筆者以為病如小結胸證,然此證一般無寒熱現象,而患者明顯,當是病兼少陽。
問曰:既兼少陽,何不見少陽證?答曰:大汗之後,胸脅痛立見,仍發熱惡寒,是少陽病已成也。《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第266條:「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觀此,當無疑慮。或曰:既兼少陽證,何以不見往來寒熱?答曰:一則病有兼夾,寒熱難以典型,前已述及。再則《傷寒論》小柴胡湯證,除往來寒熱外,尚有「身熱惡風」(第99條)、「潮熱」(第229條)、」發熱」(第379條),可見臨證之中,知常達變,最為緊要。
為透達六經辨證精神,不妨從另一角度思考,即表病經大汗之後,即使表證殘存,決不可再用汗法;病者無陽明燥熱可徵,而三陰證與患者風馬牛不相及,得非少陽病乎?此即為學者所稱道之「排除診斷法」。辨證既明,故無掣肘之憂,徑書方如下:柴胡25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枳實20g,浙貝10g,桔梗10g,魚腥草30g,野菊花10g,百部15g,前胡10g。7劑。服2劑,則寒熱已盡,咳嗽胸痛減輕,7劑之後,諸證豁然。
以上為外感證而使用本方,更有外感與雜病相兼者,其發病過程、彼此輕重,雖不相同,而原理則一。
如袁某,男,41歲。素有咳嗽胸痛病史,時發時愈,於初夏來診,訴發熱、惡風、自汗數日,體溫37.4℃~37.5℃(口腔),頭昏,偶有頭痛,左胸隱痛,周身乏力,口乾,不欲飲,睡眠不安,心悸,小便黃,量略少,舌苔淡灰厚膩,脈弦。此例屬痰熱阻滯上焦,未曾根治,最易招致外邪,是外感引動宿疾,證像小結胸兼少陽證,先投柴胡蒿芩湯(小柴胡湯合蒿芩清膽湯),服藥4周,低熱始退,以溼性纏綿故也。其後左胸仍痛,心悸消失,自覺燥熱(體溫正常),汗出以上半身為明顯,2日未曾大便,舌紅而胖,苔薄白,仍屬痰熱未盡,少陽經氣不利,故改投柴陷湯:柴胡10g,黃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參10g,全瓜蔞10g,黃連6g,枳實20g,炒川楝10g,虎杖10g,玄胡15g,鬱金10g,片薑黃10g,土鱉10g,紅花10g。再治3周,諸症消失。觀其方,似無用土鱉、紅花之理,然則痰熱胸痛既久,絡脈為之不利,必兼活血通絡之品,其效始彰。加用虎杖者,一則助其清熱化痰之功,再則利於通便,因痰熱未解者,不可妄用大黃之類下法。

二、痰熱阻肺,久咳不愈
肺居胸中,少陽經脈循行於胸脅,若屬痰熱阻肺,少陽經脈為之鬱滯者,除咳嗽而外,胸脅滿痛,為必見之症,雖無寒熱,此方亦為佳方。
如孫某,女,41歲。咳嗽多年,發作2月,經治不愈,症見咳嗽,吐白黏痰,尚易咯出,咽喉及氣管有明顯刺激感,胸悶,脈緩,舌苔白薄,質紅。先以清熱宣肺化痰為治,用藥2周,不惟咳嗽不減,而胸悶及咽喉、氣管刺激感加重。揣其原因,乃對胸悶等症失察所致。蓋少陽經行於胸脅,而咽喉不特為肺之門戶,亦為足少陽膽之使,能不兼顧?由是,改投柴陷湯加減:柴胡10g,炒黃芩25g,法夏10g,全瓜蔞15g,黃連10g,桑白皮20g,地骨皮15g,浙貝母10g,桔梗10g,山豆根10g,前胡15g,百部10g,僵蠶10g,蟬衣10g。治療2周,症狀消失。猶須申言者,咽喉、氣管刺激感,俗稱咽癢,癢多兼風,故用僵蠶、蟬衣2味。

三、痰熱中阻,少陽經氣不利
前言痰熱阻肺,久咳不愈,是上焦痰熱,兼少陽經氣不利,而柴陷湯亦可治中焦痰熱,兼少陽經氣不利,正如前述。「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此即胃脘。痰熱阻於此處,故有痞結脹滿,疼痛,或反酸,或嘔惡之類。所云兼少陽經氣不利者,是指沿少陽經脈所發生的某些症狀,如痠麻疼痛之類,此亦為使用本方之前提條件,茲概要分析於後。
王某,女,45歲。有胃病史8年。胃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疤痕、充血性糜爛性胃竇炎、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胃脘痞脹隱痛,按之痛甚,胸骨後灼熱感,納少,反酸,口水多,喜唾。雙肩背疼痛,頸部痠痛,脈沉弱,苔薄白,質紅。此例胃脘痞痛,按之痛甚等,乃痰熱結於胃脘所致,與小結胸證較為吻合。徵之苔薄白,質紅,亦為痰熱之外象。或曰:口水多而喜唾,脈沉弱,似乎中陽不足,脾運失常,何言痰熱?答曰:中陽虛者,舌質一般偏淡,或為正常舌質,而反紅者,與中陽虛不牟甚矣,正所謂察苗竅者也。
關於此類,《傷寒論》所述甚少,實為溫病學家之突出貢獻,故業《傷寒》者,當與溫病合參。須知大凡痰熱(溼)內阻,則陰陽氣機運行不暢,乃喜唾而脈沉弱之根由,理同溼(痰)勝傷陽,而非正陽虛也。又胸骨後灼熱(甚或疼痛),以部位而論,與前述食管炎相合;從經脈而論,胃與膽之經脈,皆從缺盆,下胸中貫膈,與食管相近,故有內在聯繫。然則少陽主胸脅,其關係應更為密切。由此可見,食管與胃,固然管腔相通,血肉相連,而在人體,因橫膈而分上、中二部;經脈之分野各有所別,故診斷為「痰熱中阻,少陽經脈不利」。書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吳萸5g,枳實20g, 炒川楝10g,玄胡10g,鬱金10g,片薑黃10g,烏賊骨15g,廣木香10g,砂仁10g。共治療7周,少有加減,症狀消失。筆者以為食管炎較之胃炎或潰瘍,更為難治,若能在所用法中,兼顧少陽,似勝一籌。
汪某,女,43歲。有慢性胃炎、食管炎病史多年,胃痛,胸骨後灼熱疼痛,斷續來診,多法調治歷時2年,症狀消失,病情穩定。兩年後,因感冒咳嗽,而使用大量抗菌類藥靜脈注射劑,以致復發,見胃脘及胸骨後灼熱疼痛,脘痞,反酸,噯氣,口穢,納少,便溏,脈沉緩,舌絳,苔淡黃略厚。據其脈證,屬痰熱中阻,以小陷胸湯加味治之7日,罔效。因思胸骨後痛,乃足少陽所主部位,故改投柴陷湯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吳萸6g,烏賊骨15g,枳實25g,廣木香10g,砂仁10g,玄胡15g,炒川楝10g,鬱金10g。治療3周,症狀基本消失,至今未發。

四、痰熱瀰漫,三焦失和
前述為痰熱阻滯,病涉上、中二焦,然亦有病涉三焦者(指溫病學所言上中下三焦之部位)。蓋痰熱所生,若在雜病,多緣於太陰、陽明功能失調;既成之後,隨氣機升降及臟腑虛實,可影響上中下三焦。若痰熱瀰漫,侵犯三焦者,有類溫病學之溼熱瀰漫三焦。論其治法,或分消走洩、或清化痰熱以暢達少陽之氣,俱屬可取之法,然須據證選用。因文題所限,僅論其後者。
如王某,女,40歲。感冒後咽喉不適20餘日。微咳痰少,胸悶,心悸,胃脘、肩、背及胸部隱痛,反酸。右下腹痛,經期為甚,伴雙乳脹痛。脈弦緩,舌苔白厚膩,質紅。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及慢性胃炎史10年,5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婦科B超提示「陶氏腔積液」,乃慢性炎症所致。觀此證情,則痰邪瀰漫,三焦失和明矣。書方於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枳實20g,射幹10g,山豆根10g,忍冬藤30g,廣木香10g,砂仁10g,玄胡10g,鬱金10g,金剛藤30g。服藥1周,不咳,他症亦有減輕,因而據病情之進退,以為方藥之加減,於3個半月中,共服藥63劑,諸證明顯緩解。後因熱象不顯,而痰溼殘存,故以溫膽湯加減為主法,再服藥42劑,症狀基本消失,月經正常,經期反應不再。繼以溫膽湯加減,作丸劑以善其後。前言分消走洩與清化痰熱以暢達少陽之氣,各有所宜,不得混同,而在一病之中,隨病情變化,有相繼而用者,更顯靈通。
李某,女,38歲。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炎病史10年。刻下咽幹口燥,胸骨後有灼熱感,甚則疼痛,中腹右側疼痛,納差。經期右下腹痛,赤帶,脈緩,舌苔白厚。曾做婦科檢查,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書方於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太子參10g,全瓜蔞10g,黃連8g,枳實25g,鬱金10g,玄胡20g,藿香10g,佩蘭10g,炒川楝10g,烏賊骨15g,金剛藤30g,烏藥10g。服藥7劑,諸症減輕,正值月經來潮,右下腹痛不明顯,再服7劑,症狀基本消失。

五、痰熱相火,上犯清陽
痰熱多因溼熱膠結不解,或溼邪內伏,鬱久化熱而成,在痰溼體質者,尤為多見。相火寄於肝腎二部,分屬心包絡、膀胱、三焦、膽腑。在生理狀態下,火寓水中,不可得見,所能見者,惟臟腑和順,身體強壯,故為生生不息之造化。朱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格致餘論·相火論》)相火雖曰「守位稟命」,亦必稟命於君火,而為之運動變化,故亦恆於動,動而合度。在病理狀態下,或由陰虛,或因邪擾,則相火妄動,必然損害機體,故云:「相火者,元氣之賊」(同上)。彼也相火,此也相火,名稱為一,而生理、病理,判若霄壤。本文所言相類,屬於後者。又因文題所限,僅涉及膽與三焦之相火。
痰熱與相火,似乎難以並存,實則有之。蓋三焦(指手少陽三焦,為六腑之一)為水火氣機運行之道路,若道路障礙,則水得以停,熱得以聚,蘊釀過久,焉無痰熱之患!故痰熱本身,即寓含相火妄動之意。又三焦屬火,膽為甲木,而風木易於化火,亦成妄動之相火,反之亦然。痰熱與相火,常互為因果,狼狽為奸,甚則上犯清陽。
如劉某,男,49歲。頭昏10餘年,伴高血壓病。在服降壓藥條件下,血壓仍波動在173—24/133—20kPa之間,陣發心悸。近2周來,頭昏加重,右側頭痛,難以緩解,耳鳴,頸項強,脈弦,舌苔白薄膩,質紅。斷為痰熱相火,上犯清陽,投方如下:銀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黃連8g,枳實20g,焦術10g,鉤藤30g,茺蔚子20g,夏枯草30g,土鱉10g,紅花10g,膽南星10g,丹參30g。共服3周,頭痛、耳鳴消失,頭昏、項強甚輕,血壓穩定在16/12kPa。必須說明的是,此類患者,在服中藥時,不停降壓藥,則對西藥難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不僅有較好的協同作用,而且對緩解症狀,具有獨特優勢。

六、痰熱內阻,膽心同病
痰熱內阻,影響膽腑功能,以致經脈不利,進而累及心臟,或心為痰熱阻閉,更兼膽腑失和,即成膽心同病。《靈樞·經別》曰:「足少陽……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夾咽。」可見,此類病證,既有臟腑功能相互影響,復有經脈聯繫。
如王某,男,50歲。有慢性膽囊炎、膽石症、高血壓、冠心病史多年。因進食豬膀(豬腿),以致膽囊炎急性發作,且心絞痛頻發,心功能Ⅲ級,因而急診住院治療。使用大量抗生素及血管擴張劑,病情得以控制,血象正常而出院。來門診時,訴出院半月來,仍胸悶而有壓迫感,心悸,心前區隱痛,每於活動時發生,服異山梨酯之類可及時緩解。膽區亦痛,厭油,噁心,納差,下肢凹陷性浮腫,頭昏,睡眠欠佳。脈弦緩,舌苔白厚,質紅。血壓20/14kPa。觀此,則痰熱內阻,膽心同病,不解自明。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生曬參(另包,泡服)6g,全瓜蔞10g,黃連10g,枳實15g,當歸10g,川芎10g,茯苓10g,澤瀉15g,益母草30g,土鱉蟲10g,水蛭10g。服藥1周,膽區痛未發,不厭油,胸悶、心悸、心前區疼痛明顯好轉。血壓未降,囑續服降壓西藥。並於原方中有所增減,斷續服藥1周,除下肢輕度浮腫外,餘症已不明顯,血壓正常(173/93kPa)。此時停止中藥,改用西藥治療,以圖簡便,後3年未見發作。

七、痰熱內阻,胃心同病
痰熱結於心下(胃脘),前已述及,恕不重複。而痰熱上擾,侵犯心臟,既為醫籍所載,亦為臨床常見。況且「足陽明之正……入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靈樞·經別》)。「胃之大絡,名曰虛裡……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此即胃心同病之經脈聯繫。
有張某,男,62歲。2001年元月突發心絞痛,急診住院治療,診斷為心前間壁心肌梗死,住院20天,緩解出院。於3月23日來門診,訴心前區輕度刺痛,持續約10分鐘,活動時易發。胸悶,短氣,乏力。胃脹,偶爾胃脘隱痛,腸鳴,噯氣(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脈弦細,舌苔黃厚。此例就中醫診斷而言,似可定為胃脘痛、胸痺。因其舌苔黃厚,則病機為痰熱內阻無疑。若據六經辨證精神,並參合變證規律,則可斷為痰熱內阻,胃心同病。可見《傷寒論》之與內科學,有互補之妙,而無齟齬之勢。處方於下: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瓜蔞10g,黃連8g,枳實20g,膽南星10g,萊菔子10g,
當歸10g,川芎10g,土鱉10g,紅花10g,丹參30g,玄胡15g。服藥2周,胸悶、胸痛減輕,發作減少。仍有氣短,胃脹,噯氣。因舌苔轉為薄白,知痰熱漸除;大病之後,正氣已虛,清解至十分之六七,必以扶正為主,祛溼次之,繼用黃芪生脈飲以善其後。
又如趙某,女,70歲。有冠心病、慢性胃炎史多年。刻下胃脘、心前區、左肩背疼痛難以入眠,伴陣發性心悸,胃脘痞脹,大便乾結。脈緩,舌苔白厚膩,質紅。處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枳實10g,吳萸6g,烏賊骨15g,玄胡20g,鬱金10g,炒川楝10g,片薑黃10g,萊菔子10g,土鱉10g,當歸10g。痛甚則加紅花、全蠍、蜈蚣,共服藥2周,諸症大減,因經費困難而停藥。

八、痰熱內阻,頸心同病
痰熱內阻,上擾於心,是為心病,前已論及。然則與頸何幹?答曰:溫病學家將膈以上至頭部,概屬上焦,故痰熱上擾,侵犯頭、項、頸部者,為臨床常見。此與水溼痰飲上犯清陽之地,證候病機有別,而理出一轍,此其一也。既在柴陷湯下論此問題,自然兼有小柴胡湯之見症,亦須綜合考慮。其方為少陽主方,而足少陽膽經「……下耳後,循頸……」,「是動則病,……心脅痛」,可見足少陽經上至頭側與頸部,其病有心脅痛,是經脈之自然聯繫,此其二也。合而觀之,則痰熱內阻,頸心則病,當可成立。
如潘某,男,74歲。有冠心病、心絞痛、右束支完全傳導阻滯及頸椎病史多年。來診時訴周身疼痛10年,加重3月,刻下右頸、肩、背疼痛顯著,伴心悸、心前區陣發性刺痛,胸悶氣短,活動後尤甚,飲食一般,大便乾結。周身皮膚瘙癢,脈弦緩,舌苔白厚膩,質紅。顯屬痰熱上擾於心,且妨礙足少陽之經脈。此例若分而治之,則分屬心血管內科與骨科,必令病者往返於兩科之間,姑且不論,而兩科用藥,是否盡相合拍,則更為重要。觀此,反不如按六經辨證原理,從六經變證出發,參考古今學說,作辨證論治之統一思考,常可發現,一方可治一人之多種疾患,是以為之疏方:柴胡10g,黃芩10g,法夏10g,全瓜蔞10g,黃連10g,枳實15g,虎杖15g,蒼朮15g,
厚樸20g,陳皮10g,茯苓30g,劉寄奴25g,徐長卿25g,全蠍10g,蜈蚣2條。服2周,心悸,胸悶,胸痛,頸、肩、背痛消失。惟全身皮膚瘙癢未愈(病史20餘年),夜間癢甚,局部紅色丘疹,凡皮膚受摩擦或受刺激處易發,脈弦,舌苔白厚膩。是溼熱燻蒸肌膚所致,故以四妙散為主方,以善其後。
至於本方治療冠心病之類,所謂痰熱內結,病在心胸者,亦不罕見,觀前文所述,原理具在,故從略。思辨未精,請多指正。

經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0509

中醫臨證討論QQ2群:221842028

中成藥便民網:www.zcybmw.com

 

相關焦點

  • 《傷寒懸解》小柴胡湯辨證與經證的柴胡桂枝湯,虛證的小建中湯
    因為不知道病理,故發熱是中醫西醫最常見最頭疼的證,各種熱,復起熱,入門六經之後,在研究發熱,就能有點門路。本條發熱,不是加桂枝解表,與嘔並見,而是欲傳陽明之義。少陽七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 梅國強教授拓展運用《傷寒論》的經驗(下篇)
    《傷寒雜病論》雖為仲景手筆,而今之《傷寒》曾流散民間,私相授受,輾轉抄錄,復經王叔和整理成冊,雖功績卓著,然不無錯漏之嫌,或因古文質樸,義有未詳者,故對某些條文,或某方所主之病證,實有釐定之必要,釐定之法,可從考據入手,亦可從臨術實踐入手。往往釐定證候之日,便是拓展經方運用之時,今從臨床實踐舉例如下。
  • 治病密碼破解:柴胡桂枝幹薑湯!
    比如柴胡桂枝幹薑湯,按胡老的理解,若能用好,可稱得上神方!今且聽胡老學生單志華如何破解此方治病的密碼!當年聆聽吾師胡希恕老先生授課,講到此條時,胡老指出:「五六日正是邪氣由表傳入半表半裡之時,已經發汗又用瀉藥,故胸脅滿微結。微結者,是裡已有所結,但不甚,仍以少陽證為顯。這個方子有利於治療大便幹……臨床有一種無名的低燒,用柴胡桂薑湯效果很好。」
  • 怎樣用好「升陷湯」?那得從張錫純的「大氣學說」說起
    寒飲結胸,甚畏寒涼,但覺胸中滿悶,似覺有物壓之;大氣下陷,不畏寒涼,常覺上氣不接下氣,胸部並無壓迫感。二、大氣下陷證與喘證兩者皆見喘息,但一實一虛,迥然有別。投升陷湯可使之下陷之氣歸其宅窟,則諸症悉平。該方由黃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升麻3克,桔梗4.5克組成。方中重用黃芪之性溫稍熱,知母涼潤,柴胡、升麻皆能引下陷之大氣上升,桔梗能載諸藥力上達胸中,故用之效。
  • 「經方奇人」張步桃講柴胡桂枝湯
    《傷寒論·陽明病篇》第205條提到:「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朗桂枝湯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又〈少陽病篇〉第225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最重要的是下面這段文字:「.而不名桂枝柴胡湯者,以太陽外證雖未去,而病機已見於少陽裡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陽為主,散太陽為兼也。」這就是仲景先生的神妙。
  • 論仲景和解四方 ——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四逆散
    本方配伍雖體現了和解與攻下兩法的配合運用,但以和解少陽為主,瀉下熱結之力較輕,故更適宜於少陽經邪熱較重,陽明經熱結尚輕者。關於大柴胡湯中有無大黃的問題,歷代醫家多有爭議。半夏瀉心湯系由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去柴胡、生薑者,不欲發其表;加黃連、乾薑者,調和其寒熱也。故《傷寒論》用本方治小柴胡湯證誤下致痞,但滿而不痛者。
  • 怎樣學好小陷胸湯
    我們從臨床角度考慮問題,應該考慮到一個問題,就是要知道小陷胸湯既可以治療胸肺之胸的病變,胸肺之胸的症狀表現應該是咳喘;心胸之胸病變的主要症狀表現應該就是心悸,心煩,心痛;胸膜之胸病變主要症狀就是疼痛。
  • 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講柴胡桂枝湯
    導讀臺灣經方奇人張步桃老師的「柴胡桂枝湯」,別開生面,以臨床詳實的案例,講述經方的靈活運用,張師言語通俗易懂
  •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 《傷寒論》讀書筆記110--大柴胡湯證,如果錯誤的瀉下.需要用柴胡加芒硝湯.
    天地的這種燥氣和人體燥氣相呼應如果陽明燥氣太過就會出現日晡潮熱這是陽明燥熱的問題,陽明燥熱應該會有大便燥結的情況已而微利患者還有點微微的腹瀉按理應該要大便燥結,怎麼還有點微微下利呢接下來是張仲景先師的說明此本柴胡湯證
  • 對半夏瀉心湯的理解和運用
    臨床上,西醫角度上整個消化系統疾患如合乎此類病機證機者,以瀉心湯類為基礎方治療,效果是肯定的。3、半夏瀉心湯方證的證機以及半夏瀉心湯方義半夏瀉心湯見於149條,雲:"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 小柴胡湯,有很多加減法,效果不同!
    按:小柴胡湯出自於《傷寒論》,是治療少陽病的總方,起到和解少陽的作用,是「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裡之總方」,凡是表裡寒熱虛實氣血各種病症,出現少陽樞機不利的證候,都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應用。【小柴胡湯的藥物組成】原方用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 《傷寒論》麻黃升麻湯解析與運用
    去滑石加山藥20克,再進10劑。月後來診,面潤體豐,二便調。結腸鏡複查示黏膜未見潰瘍,分泌物較多。2年後隨訪無復發。       原按:瀉痢間作,久治乏效,氣陰大傷,邪陷溼滯化熱,腐腸化膿耗血為主要病機。
  • 胡希恕論吳茱萸湯證
    如果有噁心那就不行了,噁心那就是吳茱萸(湯)的那種情況,不噁心這種頭暈、心跳,大概這個方子都行。」     二、149 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 淺疑小柴胡湯證與小青龍湯證
    小柴胡湯證與小青龍湯證,於文字基礎上的閱讀時很難想到,自己臨床後,面臨著這兩個像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方證
  •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上一次,我們複習到《傷寒論》第一百四十六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這一條臨床實用性很強,太陽少陽合病,治療太陽少陽同治,方子選擇柴胡桂枝湯。今天,我們接下去講《傷寒論》第一百四十七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 補中益氣湯
    我認為,勞倦內傷之證,表現有「脈浮大虛緩,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的特徵。因為脾胃中元氣下陷,陰火才能上升。「火與元氣不兩立」,主要問題是元氣不足,不同於丹溪所謂「腎陰虛虧,相火妄動」,脈來細數,骨蒸盜汗之證。從而悟出補中益氣湯中升麻、柴胡二味在內傷諸證運用中,可以化裁盡變,調停去取。茲例舉數則足以說明。
  • 直播回看 | 劉英鋒教授講柴胡杏仁湯治療疑難肺炎(含總結及精華問答)
    4月11日,劉英鋒教授應慕荷軒邀請講解柴胡杏仁湯在疑難肺炎的應用,備受直播觀看者的歡迎,直播間氣氛熱烈,打賞不斷。講課結束後,劉教授與眾多中醫同道互動答疑,耐心地解答同道的每一個問題,場面可謂非常溫暖了,大家紛紛在評論區表達謝意,表示期待下次直播。直播課真的有那麼好嗎?
  • 傷寒百證歌41證到60證
    (陰陽交爭.故往來寒熱.陰氣勝.故先寒後熱.陽氣勝.故先熱後寒也.)此疾大約有三證.大小柴胡薑桂湯.中風胸滿不欲食.心煩喜嘔小柴良.(仲景雲.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者.屬小柴胡湯.)熱結在裡十餘日.卻是大柴胡克當.(仲景雲.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者.宜大柴胡湯證.)已汗復下胸脅滿.柴胡薑桂保安康.
  • 小柴胡湯的加減變化
    當地縣醫院有一個中醫頗有名氣,每方必用柴胡,人稱「柴胡醫生」。其實,這個方的「按「解釋的很清楚:少陽之外為太陽,裡為陽明,而少陽居其間。故少陽之症,有兼太陽者,有兼陽明者,內中見少陽一症,即可用小柴胡湯,必能兩顧得效。仲景所以獨重此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