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證與小青龍湯證,於文字基礎上的閱讀時很難想到,自己臨床後,面臨著這兩個像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方證,既然屢屢覺得難以快速、準確的甄別。
一個是少陽證,一個是外寒內飲,臨床卻常常有相似之處。
小柴胡湯證系列,度過了外感病的惡寒階段。
臨床特點可表現為:發熱或不發熱,咳,嘔或者咳甚則嘔,納可或納差,精神體力正常的大柴胡湯證,或者疲憊的小柴胡湯證(但需與陷入陰證的情況鑑別),大便或乾結,或腹瀉,或正常,小便黃。
小青龍湯證,臨床特點,可以有惡寒,但是有惡寒的初起階段往往有葛根湯,葛根加石膏湯,麻杏石甘湯等更好的選擇。
而過了這個時期,表現為咳,咯痰清稀或粘(清稀痰用原方,痰粘可以加石膏),就開始與小柴胡湯證表現相似。
痰飲證的孩子也會有咳甚則嘔,而少陽病的孩子也會,大便也可以幹或稀,小便可白可黃(寒痰熱化在臨床並不少見)。
這是我在臨床常常需要思考的疑惑,那麼自己怎麼判斷呢?
一是看舌,舌質淡潤,苔水滑,傾向於選擇小青龍湯,
小便黃(著重),舌不水滑,選擇小柴胡湯系列。
但是事實是不是就是這樣非此即彼呢?
不是的,常常出現誤差。
二是在用其中一個方劑後,發現症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
考慮小柴胡湯系列清熱藥激動裡飲?或者熱化誤用小青龍湯這樣的熱藥?
以用藥做排除診斷。
這個問題,在我在寫這些的時候,仍然沒有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但是,對於臨床的大夫來說,看病的時候總是要解決病人當前的問題吧,所以用了這樣的折中法。
應巧梅的邀請,拋磚引玉,我淺薄的臨床經驗支持不起寫什麼定論的東西,因為我看病時保證不了百分百好的病或病種。
所以,有什麼就寫什麼,希望有知道者以解答,有同樣疑惑者,明白。
臨床很多問題,在無法解答又需要解決時,可「無中生有」的選其折中法來試探性治療。
只要經過自己嚴格辨證,問心無愧。
但是不能以此懈怠,該有的疑慮,捫心自問:
合適嗎?
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