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李清照《如夢令》,婉約的女孩子原來不都是溫柔的

2021-01-12 錦寒詩詞部落

十六歲的清照長成了一個嫻靜美好的少女,正是朝氣蓬勃,青春襲人。早已沒有了兒時騎竹馬的歡樂,卻多了一份傷春悲秋的女兒情懷。午夜夢回拾細雨,最是寂寞女兒香。

汴京歲月倒也寧靜,然而寧靜得太久,人卻是容易寂寞的。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間捲簾人,卻道海案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清晨起身,閨房裡一片冷清。依稀記得,昨夜下了一場疾風驟雨,撫手輕觸額頭,隱隱發覺昨日的酒力還未消退。時光飛逝,轉眼這已是跟隨父親李格非居住汴京的第八個年頭,歲月清朗,生活簡靜,然而韶華匆匆春光還未沾夠就已經遠去,而她不願做一個等閒的人。焦慮,焦灼,「自知三千春光留不住,不如仰頭暢飲三百杯!」於是昨夜,她又喝醉了,睡夢裡像是回去了兒時的歡樂時光,在章丘老家那座熟悉的山丘上,光著腳Y追逐彩色的蝴蝶跑,風兒暖暖地吹著,花香撲鼻,她就這麼一路笑著,跳著……忽然,冷不丁被腳下一塊石頭絆倒,夢到這裡就停了。清醒後的清照詫異地環顧了一下鬧房的四周,對著窗外重重地嘆了一口氣:「竟是一場夢境!」

雖濃烈的酒意仍在,但昨夜的心情已如隔在胸,抬眼看到那不遠處正待捲簾的侍女,便輕聲打探一句,「海棠花怎麼樣了?」

原本殷切切、關懷的用意,卻不曾想,侍女只是匆匆朝院中望上一眼,便很快回說:「海棠還是那麼鮮麗濃豔。」

聽到這句話,清照嘴角微微一笑而後又緊蹙眉頭。這一句「試問捲簾人」中的一個「試」字,隱含著清照一份小小的「自欺」。昨夜正是因為惱怒這流逝的春光才要喝醉,半夜聽得風雨大作早已對院中的海棠起了關心。如今雖是風停雨歇,但狂風卷著暴雨「橫衝直撞」了整個晚上,聰慧的她又怎會不曉得院中此時是何情景?只是不忍親身上前觀看,所以才「借」捲簾人的眼,望一望那遍地殘紅。

遺憾的是,面對清照的試探,那捲簾人並不懂得她的心意,所以才答得如此漫不經心。而簡單的一句「海棠依舊」,非但絲毫沒能慰藉她心中輕愁,倒更惹她徒增傷感——想一想,「花無百日紅」,此時正應了這句諺語。

不用去看,她也知道院中的情景,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像是糾正丫鬟的錯誤,更像是故意說給自己聽。

少時研讀《幽草集》,其中寫有「十七令」讓人感慨,直至今日也未敢忘,「香令人幽,酒令人遠,石令人雋,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閒,仗令人輕,水令人空,雪令人曠,劍令人悲,蒲團令人枯,美人令人憐,僧令人淡,花令人韻,金石鼎彝令人古」。

若說這「花令人韻」,則海棠泛紅,香氣襲人,如何都該是令人感到心胸暢快的。可此時此刻,因昨夜的一場驟風疏雨,打落落紅一片,倒成了一種頹然的景色。正是看到了這樣的風景,少女清照才起了敏感的心思,不忍直視的背後卻是心知肚明的四個字「綠肥紅瘦」——想她起身慵懶地與毫不關心春色的丫囊對話,一面故作試問一面又為落紅心傷的畫面,豈不正是「美人令人憐」?任如何小心翼翼地試探,她又怎能隱瞞住一顆本就多情的心?

春去秋來,和風細雨,遼闊的山河自有一番美景,惹得許多文人頻頻嘆息,留下多少名垂幹古的溢詞,如盛唐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在春日的午夜酣恬沉睡,醒來不知拂曉已到,只聽得四周充斥著清脆的鳥鳴聲,忽然後知後覺想起昨夜的風雨不黨驚心,憐借地自問不知道又有多少花瓣被催落;又如晚唐韓偓的《懶起》:「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寒花在否?側臥捲簾看。」同樣也帶有傷春惜花的感情。而與李清照同時的大詞人周邦彥在其《六醜》中則寫得更為細膩:「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他將落花比作「楚宮傾國」般的佳人,不但形容出花的姿態美麗,也使語意更加婉轉。

值得一提的是,清照的這首《如夢令》便是由韓偓的作品變化而來,在其原有的基礎上出之以全新的構思,明確對話雙方的身份,令反襯作用更加明顯。特別是句「綠肥紅瘦」的比擬,令人耳目一新。小詞用語淺近平白,語意卻深沉含蓄,將花季少女獨有的朦朧淡約的愁思表達得淋漓盡致。因此,宋人大多對這首詞讚不絕口,陳鬱更在《藏一話膜》評價說:「李易安工造語,如《如夢令》「綠肥紅瘦』之句,天下稱之。」

相關焦點

  • 宋詞裡的婉約派之爭,秦觀和李清照同寫《如夢令》,兩人高下立見
    那說起宋詞裡的名篇,可謂是比比皆是,例如婉約派就有兩大「巨頭」,那便是秦觀和李清照,兩個人的作品也都是大家極為熟悉,而且他們兩個人也都寫過《如夢令》,應當說這也是婉約派之爭,但是很顯然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讀來也是高下立見。《如夢令·鶯嘴啄花紅溜》宋代:秦觀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 行書書法作品:才女李清照《一剪梅》、《如夢令》、《武陵春》詞
    李清照寫詞的風格多數以婉約而著稱,藝術手法上主要以白描手法,語言精煉凝重,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約束,自成一家。李清照的詞聲調和諧,旋律優美,很重視音律聲字,強調協律,善於運用錯綜變化的聲調韻律的不同節奏,來表達起伏變化的思想感情。
  • 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出了些什麼?
    不得不說,一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重新將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帶到了課堂之外,改編成歌曲後傳唱甚廣,引發全民哼唱熱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表達了什麼情感
    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一位著名的詞人。與蘇軾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彥的格律精嚴不同,李清照的詞風雖婉約卻不流俗。她的每首詞都是其真實情感的表達。而其詞別具一格的風格,被人稱為「易安體」。從歷代詞評家的詞話、筆記中可以看出,他們都以李清照為婉約派詞風的代表人物,並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李清照作為一個優秀的詞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李清照詞不僅集婉約派諸家之長,而且有超過諸家之處,從而可以肯定地說,李清照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當之無愧的。
  • 通過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分析青春少女李清照的潛意識心理
    李清照的詞婉約,唯美,語言清新,詞意雋永,情融於境,境寓於情,情景交融,賞讀之後,有洗滌心靈餘音繞梁之感。《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首小令,根據《李清照簡明年表》,大概作於即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前後。李清照憑藉首詞《如夢令》爆文,在京城文學圈娛樂圈迅速火了起來,特別是那句「綠肥紅瘦」備受北宋文學院大佬推崇,被冠名「婉約詞人」。因為這首詞,李清照一時名冠京城,時人無人不知李易安,原來禮部員外郎李格非李大學士還有這麼個漂亮如此才華橫溢的千金大小姐,真是令人羨慕嫉妒恨啊。
  •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來與「她」有關 ——說李清照的《如夢令 》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熱播,這劇名出自於宋朝李清照的一首小令《如夢令》: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如夢令,是詞牌名,非題目。詞大多是沒題目的,題目是後來才出現的。先說說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在看看這首詞的大致內容。詞敘述的是從昨夜到第二天詞人醒來這一段時間的事情,寫了三段連續的時光。「昨夜雨疏風驟」,寫昨晚;「濃睡不消殘酒」,是從昨夜到眼前的一個過渡句;「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李清照《如夢令》的前世今生
    去年《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一播放,讓李清照又火了一把。我們先來品讀一下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從孟浩然的《春曉》到李清照的《如夢令》中間還差幾樣東西,其中一樣叫「情」。時間到了晚唐,這一年暮春,林黛玉,哦不,是李商隱參加了一場詩友會,曲終人散後,他走進庭院,看到落花紛飛,於是林黛玉附身(也許是李商隱轉世成了林黛玉也未可知):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 楊雨02:李清照《如夢令》
    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先看詞牌名「如夢令」,這個詞牌名的由來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這個詞調本來是五代時候後唐莊宗李存勖的自度曲。作為帝王,李存勖是一個悲劇,但他卻是一個文藝全才。還在做公子的時候,他就「雅好音律」,能自己譜曲填詞,甚至行軍打仗的時候,他都要命令前後的隊伍一起唱他寫的歌,美其名曰「御製」。哪怕是衝鋒陷陣的時候,無論勝敗,馬頭一轉,眾人的歌聲立刻齊聲響起。
  • 經典詠流傳:李清照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講到《聲聲慢》我自己以為也已經到了情難自已,難以維繫的地步,把自己講得感冒、講得發燒、講得徹夜難眠,所以本來也以為到《聲聲慢》一定是有關李清照的最後一篇了。可是昨夜徹夜難眠,想來想去一個負責任的學者,去解讀像李清照這樣的千古以來的偉大詞人,不能只有感性的解讀,還要有理性的思考,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 李清照如夢令書法作品圖片
    現如今,李清照的如夢令被人們創作成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風格。下面是小羲整理的李清照如夢令書法作品圖片。李清照如夢令書法作品欣賞  《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的早期詞作。其主要內容為: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
  • 一首《知否知否》,唱火了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歌曲《知否知否》是現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主題曲,初次聽到這首歌時,我便對其驚豔不已。引用宋代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所寫的《如夢令》作詞,配以悠揚婉轉的蕭聲,旋律動聽,讓人百聽不厭。
  • 16.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如夢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因為這是詞壇女神李清照經典的名句,出自她的《如夢令》。字面上的意思是感嘆暮春時節,落花凋零;紅指的是花兒,綠指的是綠葉,實際上啊,是在寫女性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傷感。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千古名作《如夢令》,從三個方面來講一講這首詞。首先,是這首詞在藝術上的奇絕之處,第二,講對於宋朝女性生活狀態的一種誤讀,第三呢,我想講一講李清照的人生態度。
  • 白香詞譜丨38:李清照《如夢令·知否》
    ·知否》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淺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李清照16歲時寫了兩首詞,瞬間名滿京城,至今仍是婉約詞巔峰之作
    李清照的少女時代是跟隨父親在汴京度過的,十六七歲的年紀,正如一朵嬌豔的花兒含苞待放,但李清照豈會是庸脂俗粉,顧影自憐不是她要的生活,蜚聲文壇才是她的理想。(註: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下同。 )李清照的諸多作品中,後世最熟知的莫過於兩首《如夢令》,但你可曾想到,如此驚豔時光的千古名篇,竟然是出自一位十六七歲少女之手?
  • 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良辰美景不常在,只願長存心間
    自古女子都有「巾幗不讓鬚眉」的說法,雖然古代的女子因處於封建社會,使得其無法在所屬的朝代之中發光發熱,但是古代一生皆活成了傳奇的女子也不在少數。其中元朝時期的楊維禎就曾發表自己的看法:「女子誦書屬文者,史稱東漢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詞翰,一詩一簡,類有動於人。
  • 李清照:婉約清麗賢淑剛毅,獨樹一幟唯我易安
    而李清照,不但躋身於作者之中,還是極負盛名的宋詞「婉約派」代表之一。如今人人皆知史上有四大美女,其實史上還有四大才女。她們分別是: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四人中若論文採水平及影響力,李清照毫無疑問當屬第一。
  • 三首《如夢令》,綿綿女兒情:才女李清照的人生上下半程
    ——《如夢令》相信所有的朋友都對這首詞耳熟能詳,這是我國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名篇《如命令》,全文不過區區33個字,卻勾畫出了一個妙齡少女酒醉微醺成興而歸的生動畫面。除了上面說到的《如夢令》, 李清照寫過的另一首《如夢令》也赫赫有名:「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李清照詞:《如夢令》小解
    李清照在十六歲那年的某個夏天傍晚,她與小姐妹同遊。在效外的荷塘,她們劃著小舟,唱著小曲,喝著小酒。姐妹們笑語盈盈,小槳在水面划過,蕩起一層層漣漪,在暮光中剔透晶瑩。此刻的李清照和小姐妹們肆意歡笑,薄酒微醉,遊興未盡,夕陽的唯美、荷塘的馨香使她們漸漸忘記了歸途。然而,好時光總是去得太快,日落西山她們知道該回家了。在荷塘中穿梭竟走錯了方向,誤入了藕花深處,心慌意亂,借著酒力急急划槳,驚得一群白鷗騰空而飛。
  • 婉約詞宗李清照的「抄襲」路:每「抄襲」一首,便成一首千古名篇
    最近常讀婉約詞宗李清照的詞,發現她有許多詞作中的「佳句」,都是「化用」前人的作品。要是換到如今,鐵板釘釘算是抄襲了。可是從來沒人說李清照抄襲,因為她「抄」得巧妙。她針對不同的詞,根據其本人或者詩作的知名度,採用了各種先進的「抄襲」手法。計有「高級抄襲」、「碎屍抄襲」與「融梗抄襲」等多種。
  • 讀古詩,知情懷(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宋)
    大雨來的急驟,去的也匆忙,望著窗外清爽的景象,突然就想起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