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日本多家傳統企業宣告破產,以藝伎為代表的日本傳統藝術表演行業更是步入了「至暗時刻」。
怎樣在疫情的陰影下掙扎求生,挽救行業,是擺在藝伎面前亟待解決的生死問題。
全球疫情蔓延,京都五個藝伎區遭遇二戰以來的首次被迫歇業。
位於東京赤坂的藝伎區,顧客數下降了95%,曾經超過400位藝伎的表演區,如今僅剩20位在崗。
迫於生計的壓力,藝伎們只能蹭一波直播熱,通過網絡為預約的客人們提供服務。
要知道曾經的他們是首相都需要挖空心思討好的女神般的存在。
據說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為了討好名伎江良加代,不惜豪擲15000日元,僅僅是為她定做一套衣服。
在當時,普通老百姓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0日元左右,儘管伊藤的月薪高達500日元,但是為了這套衣服,他也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兩年半。
想要得到藝伎的青睞,光有錢是不行的,還需要有相當高的身份,並且有熟人的引薦。
最初的藝伎以男性為主,女性只是彈琴伴奏。直到18世紀中葉,男藝伎才漸漸被女性所取代。
由於她們身上凝聚著日本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被政客們用作一種外交手段,常常接待外國政要,這就讓藝伎們更加高不可攀。
藝伎招待客人一般有四個流程:表演茶道、敬酒對飲、歌舞表演、聊天開心。從歷史文化到當今時政,從時尚潮流到花邊新聞,甚至是證券股票、經濟趨勢,她們都能聊上一二。據說,藝伎們每天不讀十幾份報紙雜誌,不了解當下的最新信息,根本就不會上臺獻藝。鼎盛時期的藝伎業,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當時在京都可以說藝伎是隨處可見。藝伎界巨星。伊莉莎白女王,查爾斯王子,羅斯福等人都是她的座上客。二戰之後,藝伎這門職業變得大為蕭條。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當中也有固守傳統的一些人繼續學習藝伎文化,但是保存失落藝術的艱難可想而知。(近80歲的藝伎鬱子擔心疫情會讓本已不多的同行相繼退出藝伎表演領域)這些唯美技藝最後的守護者們踏著孤獨的舞步,重現著永不復還的過去。你天天在家看日劇
又不會說日語有什麼用?
明明學日語學得很積極
一張口就像一個日語白痴?
老扎心啦!!!
日本村
堅持高品質日語輔導課程
母語式輔導,幫你「開口」學日語
掃描下方二維碼,免費體驗興趣日語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