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旗下的凋零之花——二戰前後的日本藝伎

2021-02-22 苔原

這是一個名字中就透著豔情和綺麗的職業,是世人對女性美的極致想像。而當女性的柔情遭遇政治的殘酷,當歷史的傳統面臨世事的轉折,美麗的藝伎們在戰爭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夕顏凝露容光豔」

輕盈的碎步如細浪漫過沙堤般掠過燈影重重的街道,瀰漫著淡雅香氣的屋子裡隱約可聞爽朗與輕柔相間的談笑聲。女子環佩叮噹,賓客絡繹不絕,這,便是百年前的吉原街道,是藝伎們的舞臺。夜晚如同巨大的布景襯託著這些花朵一般的「瓷娃娃」。眾人的眼神流轉間除了風花雪月,也暗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攝影家阿爾弗萊德鏡頭下的藝伎們

藝伎最早起源於日本元祿年間(1688年-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到了18世紀中葉,藝伎成為一種正式職業,各種職業規範和風俗習慣得以確立。她們表演藝術,但並非賣弄色情,雖然有男歡女樂的成分,但總是與客人保持著禮貌的疏離,藝伎在從業期間甚至不能結婚,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她們大多10歲起就開始學藝,每天訓練12小時以上,從詩文書法到琴瑟歌舞,從談吐裝扮到行路斟酒,神秘儀式一般關於美的標準就如此被固定到每一個細節中,將這些女孩兒精細的塑造成著華服而美姿容,風情萬種而長袖善舞,知書達禮,對天下事無所不曉又善於察言觀色的藝伎。從江戶的新橋、柳橋到京都的抵園,藝伎館四處林立。最興盛時從事相關行業的女子有萬人之眾,那是藝伎的黃金時代。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中期,藝伎主要為武士階層和商人巨賈服務,上流社會也以與藝伎交流為風尚。1867年日本應拿破崙三世之邀參展巴黎博覽會時還派遣了三名藝伎,有意無意間在世界上展示了藝伎的形象。


1880年左右,兩個藝伎和武士

許多著名的藝伎因與統治階層的特殊關係,對日本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出身於武士家庭,亨有「勤王藝伎」、「維新之花」美譽的中酉君尾就是其中一位奇女子。當時她與維新志士井上馨一見鍾情,可不久,負責追捕維新志士的幕府高官島田左近也看上了君尾。君尾心中只有井上,拒絕了有權有勢的島田,而井上聽說後,竟勸說君尾接受島田的求婚,以此來刺探幕府的機密。她只好委曲求全答應愛人。於是,大量的幕府情報就經由她的纖纖玉指傳遞給了維新派,他們得以逃過追殺,還成功刺殺了島田,打擊了幕府勢力。


藝伎們在表演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時常把藝伎作為國家的招牌參與國際交往,也因此藝伎與政界人物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伊藤博文的原配伊藤梅子就是當時有名的藝伎。與藝伎交往需要花費大量錢財,因此在二戰前能擁有一個隨叫隨到的藝伎是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藝伎們就像一種奢侈品般被人賞玩,出置屋而入茶屋,從一個不自由處到另一個不自由處。

「美人帳下猶歌舞。」

15歲的少女站在舞臺下,被臺上那夢幻翩躚的舞者們迷住了。櫻花絡點綴在雲翳一般的黑鬢旁,映襯的白粉紅唇更加鮮豔奪目,她們身著華麗和服,如同釉色瑰美的瓷器,緩慢地轉身揮手,輕盈若仙子,又面相莊嚴,宛若天照大神。

當晚,她回到家去,就向自己的醫生父親鄭重的宣布:「我要成為一名藝伎。」

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怎樣風光無限又引人唏噓的一生,因她首先面對的是反對——這時已是1928年,藝伎們不再像從前那般是上流社會的專屬,許多女孩當藝伎是迫於生計,而她家境殷實,本不該如此,但那充滿了靈性的藝術著實吸引了她,即使經受刻苦的訓練也毫不在意。漸漸地,她聲名鵲起,人們記住了這個美麗的名字,中村喜春。


年輕時的中村喜春

當時日本早已結束鎖國的狀態,全面向西方學習,四處可見白人的身影,中村喜春就開始學習英文,天資聰穎又兼具美貌,她的名聲越來越大。

那時候,她是二戰前日本唯一會講英語的藝伎。

許多到訪日本的名人如卓別林、棒球巨人巴布·魯思和法國畫家吉恩·科克託等都特意尋訪她,並為她的表演所傾倒。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風雨飄搖中,尋歡作樂的人卻沒有減少,藝伎館通常坐落在繁華的商務政治中心,富人名流往來頻繁。因為藝伎館隱蔽適宜的特殊環境,許多政治交易,軍事秘密和商業協定都是在藝伎的陪護下達成,這是極富特色的「料亭政治」「密室政治」。外面戰火頻仍,裡面歌舞昇平。多少政治謀略就在藝伎華麗的舞姿間輾轉,多少秘密內幕就在人們閃爍的言辭裡傳遞。揮手之間,袖底都是煙雲。


藝伎們在軍營

而由於戰爭的影響,許多藝伎開始了勞軍。她們身著盛裝來到軍營進行歌舞表演的場面,呈現出一個強烈的對照。日本這個民族的兩面性也有了直觀的表現——一方面是淺笑嫣然的美麗女性,精緻的仿佛脆弱無力;另一邊卻是殺人如麻的戰士,對他人的性命毫不珍惜。藝伎們給了士兵們極大的心理安慰,使其暫時擺脫了對死亡的恐懼。無論是否有意為之,這些藝伎都成了戰爭的幫兇。而另一方面,她們與日本隨軍的慰安婦們比起來已是幸運萬分。此間命運對比,又是另一番嘆息了。

1945年1月,東京都北多摩郡調布機場,被前來慰問的藝妓包圍的震天隊板垣軍曹。

此時,昔日光輝奪目的中村喜春感受著戰爭的動蕩,又經歷了兩次婚變,似乎無法逃離藝伎「無法獲得真愛」的魔咒。戰爭結束後,又過了幾年,43歲的中村喜春帶著兒子移居美國。

「隔江猶唱後庭花」

曾經華麗的街角此刻已是廢墟,到處是飢餓和絕望的人群,日本終於為自己的貪婪和殘酷付出了代價。他們也深知自己會受到怎樣的報復,於是緊急將許多婦女轉移到鄉村地區,以防遭到勝利者的俘虜和姦淫。

日本被佔領後,藝妓宴會是違法的。因此曾經宛如畫中仙人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的藝伎們也被迫轉到鄉下從事勞動。在藝伎館裡待了大半生的藝伎們深入民間,從事農婦們的體力活,還有一些人被迫淪落到工廠去生產戰時物品,髮簪垂落,華服盡褪,落差之大,打擊之深,此中艱難無法想像。


二戰後藝伎工作照

但很快,作為日本「國粹」的藝伎們又被召喚回昔日的繁華處——她們將作為陪侍,向那些粗糙的西方人展示神秘細膩的東方藝術。

美軍佔領日本後頻繁光顧慰安所,享受美豔女性的服務,並以與藝伎交往為樂,藝伎們甚至作為一種沒有個人地位的「奢侈品」用來討好外國人,甚至有很多對日本抱有敵對態度的美國駐軍因此改變了敵意。


1950年,在尼亞加拉河的船上,藝伎在奉茶

有意無意間,美國將日本女性化,而「藝伎」這一女性的典範,正可以作為日本作為「女性」的外在形象。而戰後日本害怕在國際政治上被孤立,因此也順應並強化了這種形象。可是藝伎們本身作為女性的訴求卻被壓抑了,藝伎作為一種藝術也漸漸成為政治的附庸。


1955年,藝伎在餵洗桑拿浴的客人喝啤酒

「門前冷落車馬稀」

二戰之後,藝妓們陸陸續續重操就業,但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了。

中村喜春彼時也已青春不再,卻依然熱愛藝伎文化。她開始教授日本傳統民謠和舞蹈,介紹日本禮儀,甚至還為《蝴蝶夫人》做過顧問。無形之中,她成了日本藝術的一個化身。

她於2004年1月6日在紐約寓所與世長辭,享年90歲。

出茶屋而入墳墓,從昔日的不自由處步向一個藝伎文化時代的終結。

戰後經濟恢復的一段時間內,藝伎又稍稍興盛一時,但不久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藝伎業再度陷入低谷。21世紀後,很少有女子踏上職業藝妓的道路。藝伎館被歌廳和超市取代,服飾被轉賣,樂器被出租,許多藝伎竟然還轉到夜總會當招待。當然也有固守傳統的一些人繼續學習藝伎文化,但保存失落藝術的艱難可想而知,這些唯美技藝最後的守護者們踏著孤獨的舞步,重現著永不復還的過去。濃墨重彩的妝容之下依舊看不清悲喜,仙鳥飄颻的丰姿之中儘是落寞。她們漸漸只作為一種美的標本被時代定格。


1950年,一位漂亮的日本藝伎在為客人彈三弦

當今的日本已是一個西化程度很深的社會,年輕人們並不熱衷這種古典藝術,願意吃苦學藝的也越來越少。雖然高級的社交場所中仍有藝伎出入,許多人為保存藝伎文化而四處奔走,但儀式已經大於內容,畢竟,承載著藝伎的那個時代已經終結了。夕顏凝露容光豔,伊人不復駐馬來。其間往事種種,盡如雲煙散去。

如今的街道已經鮮見這些身影

配圖來自網絡,侵刪

42王江山專欄

42,出自《銀河系漫遊指南》,

意為宇宙最終的答案。

{ 苔原·Tundra }

「一個二十幾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

往往會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作家。」

而一群這樣的年輕人,

往往會組成一個創作小組。

_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的太陽旗從來不是軍旗:沒有,日本真正的軍旗從沒被繳獲
    太陽旗正式名稱是日章旗,日本人則稱為「日の丸」,最早是日本天皇的旗幟,1854年7月江戶幕府發布通告,在民船、商船上使用太陽旗作為國籍標誌,因此太陽旗就逐漸開始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1870年正式將太陽旗定為國旗。二戰結束後,由於太陽旗在戰爭中的影響臭名昭著,所以對於是否將太陽旗繼續作為國旗爭議很大,很長時期裡太陽旗都只是代國旗。
  • 旭日旗就是二戰日軍軍旗?太陽旗就不是?你可能真不了解
    首先,旭日旗與太陽旗,都可以算是日軍軍旗。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軍隊統一的軍旗是八一旗。很遺憾,二戰時期的日軍並沒有統一的軍旗式樣。從廣義上來說,旭日旗和太陽旗都可以算成日軍的軍旗。有讀者老爺或許要反駁,太陽旗是日本國旗,旭日旗才是日軍軍旗。這其實並不對。
  • 《藝伎回憶錄》:日本藝伎,極致的肉身藝術品
    她們服侍客人餐飲,為客人表演歌舞樂器助興,調節飯桌上的氣氛,但絕不會出賣自己的身體,不潔身自好的藝伎,為人所不齒,沒有客人願意為這樣的女子花錢,所以在從業期間,她們不能戀愛婚假,為了保證其「純潔」性。真正的藝伎,琴棋書畫、歌舞奏樂、茶道插花等諸藝皆有不俗造詣,上知國家大事,下曉娛樂八卦,又善察言觀色,待人體貼入微。
  • 她被稱為近代日本第一美女,出身藝伎的她從不討好男士,卻從底層一躍成為政界社交之花,她就是陸奧亮子
    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伎」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事實上,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伎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一職業的。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 日本京都|千花,藝伎,募金女
    晚餐的餐廳是祇園小巷裡的割烹料理店,千花。第二道是胡麻拌蒟蒻,單從食材來看,日本全國95%的蒟蒻產自北關東,千花的蒟蒻為群馬縣產,乃是日本第一大產地。除了白芝麻醬外,這道菜的亮點是添加的白核桃仁醬。山田似乎是千花的恩客,和永田聊的非常開心,每個話題,都是兩個男人先說,藝伎在邊上附和。年輕的姑娘說話細聲細氣,那種深入骨髓的嗲氣,簡直要把我從位子上逼開。而本來光顧喝酒的永田雄義,也開始做菜,看來,真的是貴客到了。
  • 曾被日本首相挖空心思討好的日本藝伎,竟也抵不住「至暗時刻」...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日本多家傳統企業宣告破產,以藝伎為代表的日本傳統藝術表演行業更是步入了「至暗時刻」。
  • 窺見神秘藝伎世界:曾經富商名流的「解語花」,如今式微的舊傳統
    美國作家阿瑟·高頓的代表作《藝伎回憶錄》中,14歲的小百合在路上摔倒,邂逅了正要去看歌舞伎表演的會長。她淺灰色的迷人眼睛,吸引會長停下腳步。他溫言關心小百合是否有受傷,還送給她一些硬幣去買冰淇淋。會長的一個無心之舉,使小百合立下「要做一名藝伎」的志向,同時埋下了兩人綿延數年的感情線。
  • 疫情下的日本藝伎 臉是這樣塗白的
    Ikuko是日本赤坂藝妓區的「大姐」,她於1964年來到東京尋找自己的財富。那一年,東京正在舉辦其首次奧運會。但現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讓她對這個有數百年歷史的職業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日本藝伎以詼諧的談話、美麗的外表和傳統藝術的技巧而聞名,但近年來藝伎數量在下滑。由於日本宣布進入緊急狀態,Ikuko和她的同事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工作了,現在她們在社交距離規則下工作。已經80歲的Ikuko表示:「我剛來時赤坂有400多名藝妓,多到很多人我都不記得她們的名字了。但現在時代改變了。」
  • 藝伎:日本明治維新的頭號功臣
    沒有藝伎,就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幫助日本開啟明治維新序幕,堪稱明治維新「第一功臣」的,竟然是一名藝伎。
  • 日本京都藝伎歌舞妓的發源地長什麼樣?帶你去看看
    花見小路是日本最古老的花街,全長大約一公裡左右,這裡保留了很多江戶時期的古民宅。江戶時期持續時間從1603年-1868年,由德川家康創建幕府開始。花見小路及附近區域是京都藝伎和歌舞伎的發源地,部分私人區域目前是禁止拍照的,不過在2019年十月底之前並沒有明文限制。
  • 二戰之謎:希特勒智商在二戰前後判若兩人!
    希特勒前後判索若兩人之謎。左一,敦刻爾巴克關鍵時期,許希特勒為何突喬然下令古德裡蔚安停止前進,富致使英國遠徵璩軍從敦刻爾克東成功撤退。a,有人認為糜,希特勒要保敖存德國的裝甲伊力量,為下一卻階段擊敗法國邰南方軍團所用越。
  • 藝妓的興衰變化:由日本經濟的起伏,見藝伎命運的走向
    一個小女孩,如果想成為一個藝伎的話,所需要的花費是相當之高的,但是有些窮苦人家的為了讓自己的女兒能發展的好一點,就把她們送進了"藝伎館"。因為,藝伎相當於日本是一個行為表演藝術,收入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成為藝伎之後,大半的收入都要上交的。
  • 關於日本藝伎的秘密,你知道多少?
    日本藝伎(Geisha)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他們在妓院和娛樂場所以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藝伎一生主要賣兩種「藝」:一是才色之藝,二是處世之藝。
  • 藝伎的性感在哪裡?
    眼點硃砂紅,臉敷麵粉白唇似櫻桃,步若碎花也許這是日本藝伎的象徵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那是被粉抹得慘白的臉眉毛光禿禿的,猩紅的櫻桃小嘴而在歷史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還塗著漆黑髮亮的滿口黑牙其實這種裝束不僅出現在藝伎的中在眾多關於日本的電影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
  • 藝伎並非藝妓,揭秘藝伎真實的藝術生活.
    打扮得精美絕倫的藝伎在表演舞蹈二戰後,作為日本文化外交的一種手段,藝伎們經常要接待外國政要,以巖崎峰子為代表的藝伎們在想方設法討客人歡心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很強的民族自尊心15歲正式出道,成為全日本的第64名舞伎,當年便成為收入最高者並保持「花魁」稱號6年之久。21歲時完成「更領」儀式正式成為藝伎,每天晚上幾乎要到10家或10家以上的茶樓和料理亭接待客人。
  • 藝伎,是一種文化!
    前兩天又重溫了一遍《藝妓回憶錄》,看到「小千代」的各種才華,不禁感慨藝妓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藝伎回憶錄》電影中「小百合」的原型——日本著名藝伎巖崎峰子卻怒斥該電影篡改事實,那麼,何為藝妓?藝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藝妓是怎樣發展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真正的日本藝妓。
  • 藝伎,落入凡間的精靈.
    在人們的心中,日本藝伎一直是披著神秘面紗的,人們總想揭開這層面紗,去探尋其中的「奧秘」。這次的日本行,我有幸在京都祗園風俗街邂逅了這群神秘的女子。今天,仍有少數女性抱著浪漫的幻想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加入藝伎行業。但在過去,藝伎是一個終身職業,必須女承母業。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伎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一職業的。
  • 她曾是日本藝伎,差點成為印尼第一夫人,卻是印尼不可言說之人
    出身貧寒之家,迫於生計做了藝伎,被印尼總統一眼相中,帶回印尼寵冠六宮,失勢後遠走歐洲,交際風流放浪形骸,晚年回歸日本,出自傳上綜藝拍寫真。這樣集美貌、愛情、政治、豪門、狗血於一體的人生,若是拍成電視劇,一定收視飄紅,萬人空巷!
  • 豔與寂——《藝伎回憶錄》
    正當絕望融入她那清澈的灰色眸子時,幸運親臨,一位被稱為主席的溫情男子與千代子相遇,給予關心和鼓勵,並像一個強大的守護神一樣在幕後給她卓越的機會。這不僅讓千代子重拾生活的希望,更讓她有了一條走向卓越的路。
  • 《藝伎回憶錄》影評
    》是以一個美國人導演,由三位華人主演的一個日本故事。運用國際化的包裝將日本現已成為黃昏藝術的藝伎文化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日本特有的藝伎文化。電影無國界,能夠在不同文化間跨越交流的障礙,使得傳播能夠致效,是跨文化傳播策略制勝的關鍵。影片主要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一生。該影片主要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小漁村裡的一個小女孩被販賣到京都,開始自己曲折的藝伎成長過程,以及與男主曼妙的不能說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