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歌仔戲入校園 學生填詞創新演繹形式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閩南歌仔戲入校園 學生填詞創新演繹形式
2014-12-30 10:19:5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傳統薌劇走入校園 學生精心填詞祝賀百年校慶 餘丹 攝

  中新網漳州12月30日電 (餘丹)29日晚,福建漳州一中112周年校慶晚會上,高三化學老師許美羨的薌劇表演《漳州一中響噹噹》獲得了全場師生們熱情的掌聲,這也是漳州薌劇首次創新融入現代語言而進行改編,展示了薌劇獨特的魅力。

  薌劇又名歌仔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其表演藝術最大特色在於唱腔與音樂優美而多變,傳統戲曲的戲碼、角色、服裝、道具及舞臺陳設等在歌仔戲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為了校慶,沒有音樂、舞蹈功底的許美羨老師自告奮勇向福建歌仔戲(漳州薌劇)代表性傳承人鄭婭玲「拜師」。「薌劇《漳州一中響噹噹》的詞是由學生自己創作的,後期經由我們幾位專業人士來修改和配樂而最終成型。」鄭婭玲告訴中新網記者,學生們自己填詞,更能感受傳統薌劇的魅力,而漳州薌劇能夠結合現代元素推成出新,也證明了這個年輕劇種強大的生命力。

  在傳承薌劇的道路上,鄭婭玲和漳州薌劇團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薌劇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傳承危機。

  「現在我們團也有很多年輕的薌劇演員,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都存在浮躁心理,真正能把薌劇學精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漸漸退居幕後,給年輕人更廣闊的平臺。」鄭婭玲說。

  為了傳承並發揚薌劇,推動閩南傳統戲曲文化進入校園,27日晚,鄭婭玲在閩南師範大學與藝術學院師生共話歌仔戲表演,這也是薌劇首次進入高校開展講座。

  鄭婭玲用極其專業且動聽的唱腔,從歌仔戲的發展歷史、演奏樂器、唱腔分析、身段表演等幾個方面,向在場師生形象地介紹了歌仔戲獨特的曲調曲牌及不同行當的表演方式。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與鄭婭玲互動起來,學習了幾招經典的曲牌唱腔和身段動作。

  「我沒想到學生們的反映如此熱烈,希望年輕一代能夠真正體會到薌劇的內涵和魅力。光有興趣還遠遠不夠,要有足夠大的恆心和毅力,才能將薌劇學好、學精。」已有24年薌劇舞臺經驗的鄭婭玲雖然對傳承問題頗感無奈,但對未來充滿信心。

  作為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薌劇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於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完)

相關焦點

  • 閩南文化之歌仔戲
    「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話表達就是「小歌」),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的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最早來大陸進行訪問與調查的陳健銘先生即表示早年臺灣歌仔戲萌芽時期所演唱的曲調,都是由福建流傳過來的「錦歌」發展而成,臺灣許多老藝人從來不知道他們唱了大半輩子的大調、七字調、倍思調、探親調,以及一些所謂的古怪調,原來就是隨同祖先渡海來臺的家鄉曲調「錦歌」。
  • 長泰縣開展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
    日前,長泰縣歌仔戲(薌劇)進校園系列活動來到了長泰縣第三實驗小學、枋洋鎮中心小學和林墩中心小學,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伴隨著悠揚的音樂,長泰縣歌仔戲劇團的演員們演繹了歌仔戲(薌劇)《武場——淨》、《天女散花——旦》、《風箏情緣——醜》、《劫後重生——生》等劇目,精緻的妝容、婉轉的唱腔、靈巧的身段、詼諧有趣的情節,贏得現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 傳統戲曲進校園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今日走進海滄天心島小學
    現場的同學們目不轉睛的盯著臺上來自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沉浸其中。  據了解,下午在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舉行的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是本次天心島小學海絲戲曲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心島小學首屆海絲文化戲曲節在昨日正式開幕,持續一周的戲曲節活動涵蓋戲曲知識講座、戲曲表演欣賞、音樂美術課堂授課、戲曲主題美術作品徵集比賽等多種形式。
  • 我身騎白馬逛閩南,一心只想歌仔戲
    在閩南地區,歌仔戲的舞臺不算太少,也著實不多。本地電視臺每天準點放送的歌仔戲,忠實觀眾大多是老人,多數年輕人更熱衷於各種電視電影綜藝節目。歌仔戲的受眾,是不年輕的。歌仔戲是年輕的。相較於我國其他劇種,動輒上千年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歌仔戲毋庸置疑是年輕的,也正因為歌仔戲的年輕,使得這個劇種顯示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
  • 閩南歌仔戲 |《薛剛》
    由閩南傳入臺灣的歌仔(錦歌),在宜蘭發展成"本地歌仔",爾後又模仿車鼓戲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隨神轎遊行,稱之為"歌仔陣"。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於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隨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落地掃演出的劇目僅有《山伯英臺》、《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等四出。
  •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多舉措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傳承
    人民網8月2日電(陳博)歌仔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我國臺灣地區,不久便傳及廈門並迅速流行於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廈門歌仔戲劇團早期演出劇照。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這是同安區積極弘揚傳統閩南文化的一個成果展現。近年來,同安區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多措並舉傳承閩南文化,樹立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以前沒有什麼機會接觸閩南傳統文化,越學越覺得內涵豐富,我會一直學習下去。」龍羽菲來自湖南岳陽,她說,她在兩三歲的時候就來到同安,學習歌仔戲後,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閩南話,能和本地的孩子更好地交流玩耍了。小演員張思晗則用流利的閩南話告訴記者,通過學習歌仔戲,她的閩南話講得更通順,也更愛廈門這個第二故鄉了。
  •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校園歌手邂逅閩南文藝 傳播閩南文化 2017年10月30日 14:39   來源:東南早報
  • 著名歌仔戲小旦石惠君受邀來廈 為大陸電視歌仔戲獻唱
    《顧林》由集美區委宣傳部指導,廈門天下集美文廣傳媒公司、陸萍坊(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廈門廣播電視節目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泉州帝羿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是為了傳承、創新閩南戲曲文化。石惠君出身臺灣歌仔戲世家,17歲入行,參演了許多部臺灣電視歌仔戲,尤其是《陳三五娘》中的「益春」形象深入人心,近年來她仍活躍於歌仔戲舞臺,為傳承歌仔戲文化不遺餘力,在海峽兩岸都擁有眾多戲迷
  • 閩南師大舉行2020屆學生「雲」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閩南網6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沈瑞芳 林正鋒 康哲力 茅娜翔 文/圖)「愛了愛了!」「學校太用心了!」「淚目,快感動哭了。」6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行2020屆學生「雲」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 B站再啟「雲」畢業典禮 兩岸師生為閩南師大聯袂獻歌
    歌曲詞作者、閩南師大文學院臺籍教師李姿瑩老師希望,當歌曲在同學們耳畔響起時,能讓大家帶著回憶梳理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閩南師大兩岸師生聯袂創作畢業歌《我的大學手冊》藝術學院副教授張琨琨作為《我的大學手冊》的曲作者,特別在歌曲中融入了家喻戶曉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以及歌仔戲七字調《青春調》的元素。
  • 給閩南音樂創作一個家 ——記閩南樂府沙龍首次活動
    歌仔戲、南音、北管三大音樂體系精彩紛呈,也是廈、漳、泉、臺灣、南洋等地區音樂人從事創作的重要音樂素材。然而,長期以來音樂創作人員之間鮮有創作交流,使得所創作的作品缺乏深度探討、修改、提煉等打造成文藝精品的良好契機。尤其是,閩南傳統的音樂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擔當。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徐淑純) 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說的唱的都是濃濃「閩南味」,聽的看的都是新理論新思想——這就是湖裡區火熱開展中的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是湖裡區「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宣講系列活動的又一創新形式。  這是一次傳統與當下、曲藝與宣講的完美融合。
  • 廈門歌仔戲《僑批》在榕大戲院濃情獻演
    伍晉攝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林澤貴)14日,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在福州大戲院上演。傳統中帶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讓到場觀眾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僑批》由三獲中國戲劇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創作,是他「歌仔戲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導演是中國評劇院著名導演韓劍英。
  •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
    閩南譚泉地區自唐宋以來,其歌樂戲曲就非常的繁盛;因此臺灣地區隨著譚泉移民的到來,明清之後的歌樂戲曲也就紛披離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閩南的錦歌傳入了臺灣,在宜蘭地區落腳生根,由幾位大陸來的師傅和當地一些善歌的青年共同琢磨創新,使之更適合用來說唱故事,漸漸地為當地人所善愛而傳唱開來,於是被稱作「本地歌仔」,善歌的人也往往被冠上「歌仔」兩字而稱作「歌仔助」、「歌仔琳」等,當時在臺灣也早已流行自閩南傳進來的「車鼓戲」,於是模仿車鼓戲的陣頭形式,取其調弄舞蹈的身段而歌以「本地歌仔」,演出滑稽詼諧的民間故事,雖體用代言,
  • 歌仔戲傳承演員黃小英的藝術人生(個人演出專場)
    黃小英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 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廈門戲劇家協會會員、廈門朗誦協會會員。先後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漳州市戲曲班、中央文化幹部管理學院、廈門大學音樂學專業。師承鬱美蓉、張丹、郭志賢老師,主工花旦,反串彩旦。
  • 傳承歌仔戲經典 澎恰恰攜臺灣原創音樂劇《釧兒》來廈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的歌仔戲小戲骨,作為開場表演嘉賓為現場觀眾獻唱《挑花刺繡》,臺灣原創音樂劇《釧兒》主創人員,原作者、說書人的扮演者澎恰恰及導演曾慧誠、女主角張芳瑜和男主角呂承祐親臨現場,助陣閩南大戲院戲劇節。歌仔戲小戲骨現場教學經典歌仔戲《身騎白馬》,澎恰恰現場點評互動,向廈門觀眾普及歌仔戲經典,與閩南大戲院一同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廈門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當老師 每天教一句閩南話
    「海滄區『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種子班」17日結業,歷時兩個月,它是為秋季學期師資做準備——從下學期開始,海滄區所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都要上「閩南語」課,每周一節。  上周六,這140名「種子教師」接受了一場閩南語的「期末考試」:一段聽力「測試」和一場演出。
  • 閩南歌仔戲 |《陳三五娘》
    歌仔戲初以一男一女的對唱為主,後發展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醜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眾腳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劇目有《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多強調忠孝節義,一般沒有固定劇本,至今仍沿襲以"戲先生"講戲並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出。歌仔戲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歌仔戲的音樂曲調包括《七字調》、《哭詞》、《雜念調》唱腔道白則是以廈門、漳州方言合成的臺灣腔。唱詞視情節而定,可長可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