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婚俗窺探:明代婦女嫁妝有哪些?她們為何自掏腰包幫丈夫納妾

2020-12-24 葉三說

要說古代結婚有兩樣東西那是必不可少的,一樣是彩禮,另一樣就是嫁妝。

在我國古代,嫁妝也叫妝奩。原意是指梳妝用的鏡匣,鏡匣中盛放脂粉等化妝用品。後來經過發展,各種財物都會隨著女子出嫁放入其中,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嫁妝。

我國嫁妝在古代可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比如唐朝,誰要是動了女子的嫁妝(婚前財產),那可是要受到重責的。經過唐宋兩朝的發展,到了明朝,嫁妝文化已經非常興盛。

那麼明代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妝?這些嫁妝又會被如何使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婚前財產大合集,女孩子的「小金庫」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女性出嫁要陪送嫁妝的習俗。《詩經·國風》提到了周代衛國,女性出嫁時「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翻譯過來就是:「你趕快駕著馬車來娶我吧,我帶著我的嫁妝和你一起走」,說明早在周代,男女婚嫁就有女方攜帶嫁妝陪嫁的習俗。

先秦時期還流行媵婚,也就是各國貴族公主在嫁往他國時,她們的姐妹會隨嫁為妾,這種媵妾也是一種陪嫁品。這一習俗也是源遠流長,比如《紅樓夢》裡面的平兒,就類似於這種「媵妾」,畢竟是王熙鳳從娘家帶來的通房大丫頭。

進入兩漢時期,身處上層的皇族女性出嫁,所附的嫁妝包括口用品、田產、金錢、女裨等,出嫁規模較大。中層大戶人家嫁女兒也比較奢華,如卓王孫為女兒準備出嫁陪嫁妝達到:「僮百人,錢百萬。」對於中產人家來說,嫁妝已經很豐厚了。

清貧人家雖然不比大戶,不能為女兒置辦華麗的陪嫁,但也會為女兒陪送日常生活用品,如衣物等。東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在描寫到出身平民的劉蘭芝改嫁時,被要求自己做嫁妝,即「朝成繡袷裙,晚成單羅衫」。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女子出嫁攜帶嫁妝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婚禮風俗。

進入了中國歷史上繁榮大一統的唐時代,女性出嫁攜帶嫁妝的風俗,被進一步繼承下來。以嫁妝為核心的女性私財,受到法律保護,如唐律規定:「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列」。

唐律規定在一個大家庭中,即便分家,女性成員的嫁妝屬於私財,不參家庭財產分割(休想分老娘的嫁妝)。

到了宋代,傳統的門戶婚姻觀念受到衝擊,取士不再過問世家,婚姻不再過問閥閱,所以嫁妝的地位就進一步上升了。(畢竟男女這時候只能靠財力來「勢均力敵」的匹配)宋代人非重視女性出嫁,女性出嫁時所需的嫁資佔母家支出很大比例,娘家雙親都把女兒出嫁看做一件大事,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女兒提供最豐厚的嫁妝。

到了明朝時期,嫁妝可就更加盛行了,在明代,上至宮廷貴族女性,下至民間女性,父母在她們出嫁之時,都會相應的準備嫁妝。宮廷女性包括公主等宗女在出嫁時,皇室會按照規定為其準備豐厚的嫁妝,包括金銀首飾、生活用品和土地等大量嫁妝資。

與此同時,嫁入宮廷或者王室的嬪妃,也要攜帶相應的嫁妝嫁入帝王家。不僅貴族小姐出嫁要帶豐厚嫁妝嫁入夫家,就算是家境貧寒的村婦在出嫁時,也會為其準備嫁妝。

如在晚明小說《石點頭》所載的「王本立天涯尋父」章節中,講述了出身鄉野的王原,在十六歲的時候,他母親幫他張羅娶親完婚,娶段家女兒:

「王原已是十六歲。張氏果不失信,老早的央白先生到段家通達,吉期定於小春之月。段子木愛女愛婿,毫無阻難,備具嫁妝嫁送。雖則田莊人家,依樣安排筵席,邀請親翁大媒,親族鄰舍,大吹大擂,花燭成婚。」

可見當時即便是貧寒的鄉野村姑,出嫁也是得有嫁妝大操大辦的。

那麼不同不同階層的新娘的嫁妝都有何不同呢?

二.五花八門的嫁妝內容

要說不同階層的女生,肯定嫁妝的豐厚程度也是完全不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公主們的嫁妝。明代公主出嫁時,皇室規定的嫁禮規模隆重,賜予的陪嫁也相當豐厚,不僅僅有金錢和生活用品,甚至還有土地。

如果出嫁的公主是皇帝特別寵愛的女兒,婚禮嫁妝費用還會增加。如萬曆年間,明神宗的女兒五公主出嫁:

「諭戶部取金銀作局太監張守義題稱,五公主婚禮合用黃金,行戶部買進該部奏,萬曆六年二月內奉旨每季添進金花銀五萬兩採買金珠,迄今七年通進過一百四十萬兩。」

公主出嫁可以花費上百萬兩銀子,可見嫁妝之豐厚。

那麼民間的一般女生嫁妝都有什麼呢?

明代民間女性的嫁妝最主要來源是娘家父母,一般只要女性家庭情況正常,父母雙親在堂,在女兒出嫁之際,都會為其準備嫁妝。明臣李夢陽就曾在其作品《空同集》中就曾記載:

「父曰高成,母曰劉娘。劉娘故居小十字街,生夫人。生六月,初我大父有養女,即高族女,曰朝華,將贅婿,大置酒會。」

通過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夢陽的祖父看到幼時的李母,認為她有貴相,想要聘她做自己的兒媳,李夢陽的外祖母劉娘,經過一番猶豫之後,同意了這門親事,並且為自己女兒準備了嫁妝。除此之外,在明代的市井階層中,也主要是娘家為女兒出嫁準備嫁妝,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見在明代,無論是出身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還是出身市井之家的女兒,娘家是她們嫁妝的主要來源。不過要說娘家可不是嫁妝的唯一來源,其實親友也是能提供嫁妝的。

在明代,在女性娘家雙親無力為其承擔嫁妝資時,族內經濟情況較好的親屬,會為其承擔出嫁的嫁妝費用,幫助它們順利出嫁,找到好的歸宿。明人謝肅在其文集《密奄集》中,有「薛處士行狀」一文,記述了處士薛文暄的生平。

其中提到在他弟弟和弟媳去世之後,他收養了弟弟的一雙兒女,並且在他侄女長大之後,幫她置辦婚事,並且「奩貨一從其所欲姻之。」。這是伯父為侄女提供嫁妝,屬於親戚長輩提供嫁妝。這種現象也說明了,在明代宗族中,族內負責人會向無力承擔婚嫁費用的親族成員提供援助,這其中就包括為孤女提供嫁妝。

甚至社會上為了能讓女子出嫁都會給予嫁妝,明臣李賢曾為明宣宗的皇后,孫皇后的父親作了一篇墓志銘「合境神道碑銘」,對孫皇后的父親孫忠的一生做了一個簡要的概括,其中提到這個人「樂善好義」,「有遺女無依者備妝嫁妝以嫁; 也就是說孫父會出於慈善的目的,為孤女提供妝嫁妝,幫助她們找到好的歸宿。

那麼這些嫁妝婚後都有何用途呢?

三.嫁妝的開支與新娘的生活

在中國古代婚禮習俗中,女方攜帶嫁妝資陪嫁,男方贈送聘禮娶妻。男方在結婚時,會支付給女方家庭聘禮,但這筆聘財主要是贈與女方娘家。女性進入夫家之後,可以用嫁妝解決個人消費需求。

比如說女性日常穿戴吃喝花費,都會用自己的嫁妝去支付。如在晚明小說《醒世姻緣傳》就描寫到一個細節:

「計氏原有娘家賠送妝嫁妝土地一百畝,僱人自耕餬口;連年衣食,昆源未曾照管。」

除了給自己花錢,婚姻生活總是需要男女共同經營,女性不免會使用妝嫁妝,幫助丈夫支撐家庭的口常開銷,以幫助男性分擔家庭的經濟壓力。在明代,甚至還有女性為表示自己的賢良淑德,還會用自己的妝嫁妝出資為丈夫納妾。

《抑奄文集》中有這樣的記載:「明人盧以歸的夫人因為自己無子,就自己的嫁妝為丈夫納了側室林氏。」

可見在在明代上層社會或者富庶人家中,正妻會因為出於無所出的愧疚感而用自己的私房錢幫丈夫納妾,以免承擔無後的責任。

除了貼補家庭口常開銷之外,明代女性妝嫁妝經常被用於資助丈夫的事業,比如入仕讀書與經商。在明代,進入統治階層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入仕,為考取功名而讀書。但是讀書也是需要花費金錢成本的,如筆墨燭臺,如請老師延教等費用。如果讀書人在學習過程中有經濟壓力,那麼妻子的會用自己的妝嫁妝資助丈夫讀書入仕的費用。

現代人已經逐漸淡化了嫁妝的概念,不過和古代相比,現在也有很多地方有「彩禮」等習俗,這些情況也是我國社會的特點決定的。至於說以後的發展,筆者還是希望能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畢竟婚姻是為了愛情,不是為了金錢。

參考資料

【1】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

【2】陳顧遠:《中國婚姻史》

【3】陳鵬:《中國婚姻史稿》

【4】劉世聖:《中國古代婦女史》

【5】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6】趙鳳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

相關焦點

  • 古代女子出嫁,需要準備哪些嫁妝?都有哪些寓意和用途?
    引言現代社會,女子出嫁有很多講究,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其實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筆者就結合女子出嫁的嫁妝來說一下。拔步床作為出嫁必備品,這算是豐厚嫁妝之中的代表。拔步床誕生於明代後期,有兩種類型的。從外觀來講,這個東西像一個移動的小房間,很多女子把他當成最愛的嫁妝。在明代,有很多大家族會找一些匠人在拔步床上刻一些特殊花紋,以彰顯自己家族的實力。
  • 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而且,明代人對服裝服制也有獨特的見解,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都有什麼吧?在明代,「六禮」結束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成婦禮」依然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六禮」是婚姻締結中的六個基本步驟,但「六禮」完畢之後並不意味婚姻儀式就此結束。在婚娶當天舉行的禮儀,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只是完成了男女成為夫妻的手續而已。
  • 明代女性髮鬢演變史——「挽鬢」和「高鬢」在明代髮鬢的歷史地位
    明代對於女性髮型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髮型也有等級之方,年齡之別,據史料記載,明代出閣女子和未出閣女子在髮型上就有明顯的區別,從髮飾和服飾中均有體現。明代女性髮型雖然沿襲了宋代髮型的特點,但從本質上還是有區別,在宋代原有的基礎上,加上明代特有的髮飾,使明代女性髮型具有本朝特色。女性髮型的變化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融入明代文化習俗,體現明代獨有的審美價值。
  • 明代內衣文化受到了什麼影響?《金瓶梅》中潘金蓮在家為何不穿?
    比較普遍的、大規模的出現違禮逾制現象,婦女的生活觀念的改變也導致了服飾發生了巨變。這個結果直接就體現在明中期婦女華麗的服飾上,社會的奢侈之風,追求享受安樂的生活方式,社會風尚隨之放縱,婦女內衣也表現出性感開放、暴露的特徵。 (2)明中期,江南地區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逐漸茁壯。
  • 狹邪、情慾與文人風騷——明代青樓文化與文學
    宋代飲妓與樂妓群體從唐代的宮室官府走向了市民大眾,從而為明代女妓文化的興盛奠定了文化基礎。元代施行粗放的戶籍管理制度,把以樂舞飲宴為職業的女妓群體統一划歸於樂籍,從而實現了樂籍制度與女妓文化的有機統一,亦為明代青樓文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明初,朱元璋貶罰元朝貴族婦女入富樂院,後又因官員將領妓飲生事,盡遣各地妓女入院,富樂院遂成為金陵風月之始。
  • 明代女子頭飾,其實頭飾也有不同的意義!
    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明代的女子們,看起來就是端莊富貴的。這樣的看法自然是和明代的頭飾和漢服分不開啦!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明代女子頭飾吧!其實,每種頭飾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哦!明代婦女的髮飾,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
  • 明代養老文化你知多少?一起來領略明代文化
    尊老敬老是「孝道」在家庭倫理之中的重要體現,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直接說明了老人在一個家庭中的作用。對老人的贍養、孝養,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勵社會風俗的重要舉措。明代對孝子孝孫給予旌表的獎勵,以達到「勵風俗」的目的。
  • 明代仕女妝容解析,再現古代紅粉佳人
    宋人黃公紹有詩云:「朝了霍山朝嶽帝,十分打扮是杭州。」這「十分打扮」四字,寫盡了杭州的美不勝收,從中也體味出打扮對美貌呈現效果的重大意義。明代胡宗憲幕僚沈明臣有詞:「女兒裝扮採蓮來。」宋代詩人何應龍《有所見》也道:「沈不著畫羅金縷衣,尋常打扮最相宜。春風燕子樓前過,飄落梨花雪一枝。」古代女子化妝,用粉敷面,用黛填額畫眉,粉黛就是指美女,「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明代服飾:紫蕭吹月翔丹風,翠袖臨風舞彩鸞
    明代婦女的常服中又增加了一種,即有扣的對襟長衫。明代女子的常服,大多為上穿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裙身中間有一寬條,類似「蔽膝」的演變,腰部多加細褶,後來褶子越來越多,逐漸演變出了一種馬面百褶裙。明代的貴婦多穿紅色大袖袍,一般婦女平日常穿短衫長裙,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 明代宗朱祁鈺為何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眾所周知,明代宗朱祁鈺與其哥哥明英宗在皇位爭奪的問題上矛盾重重,有很大的嫌隙。在代宗去世後,英宗對失去帝位,被軟禁在南宮8年而耿耿於懷,積載多年的怨憤自然要在代宗身上全部抒發出來。
  • 懷柔的石塘山,為何在明代被列為「禁山」?
    石材的開採、雕刻歷史可追溯到漢代,自隋末雲居寺刻經開始,歷經金、元、明、清幾個朝代皇家修建宮廷、園林、陵墓等工程。從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調來上萬名石匠藝人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自然村落。不過,鮮有人知道,除了大石窩外,紫禁城中這些宏偉的建築竟然還與京郊懷柔的石廠村緊密相連。石廠村明代成村,因村西石塘山出產石料,明代朝廷工部在此設採石廠,村莊便稱石廠村。
  • 紅塵過客——明代藝術中的乞丐與市井
    在《齊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齊國人,每天外出,回家後總是跟妻妾炫耀說與一眾富貴者吃飯,飽餐酒肉。妻子將信將疑。第二天尾隨丈夫以探究竟。結果發現丈夫去的是城外墓地,向那些祭祀親人的人乞討剩下的祭品。一座墓還不夠,遍尋祭祀者以乞討祭品。妻子為丈夫的可恥行徑羞愧而泣。他回家後不知妻子已然知曉,依舊當面炫耀。
  • 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大揭秘 明代宗墓在哪裡
    重又做回了皇帝的朱祁鎮為了報復朱祁鈺,不允許太醫為朱祁鈺治病,一說,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對太醫想要為朱祁鈺治病一事百般阻攔,朱祁鈺的病情加重,最後不治身亡;另有一說,朱祁鎮趁著朱祁鈺病重,派去小太監,小太監用白綾將朱祁鈺勒死在他的寢宮。總之最後朱祁鎮向百姓的解釋是,朱祁鈺得重病,不治身亡。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深宮的血雨腥風,我們是真的不得而知了。
  • 明代中後期的女子們都穿什麼衣服?帶你了解明朝女子襖服
    明代一般將無裡的單衣稱為「衫」,有裡的袷衣稱為「襖」,裳則被裙所取代,所以衣裳制也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襦裙制、襖裙制。關於襖出現的時間,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卷三曰:「襖子,《舊唐書·輿服志》曰:燕服,古褒服也,亦謂之常服,……則今代襖子之始,自北齊起也。」也即,長襖是古時候的褻衣,短襖則起始於北齊。
  • 從霞帔墜子,看明代等級嚴苛的冠服制度
    霞帔的雛形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此時稱為「帔」,《北齊校書圖》中即有女子服帔者出現,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女俑的服飾上已隱約顯示出宋明霞帔的先聲。霞帔一詞出現在唐朝,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
  • 為什麼很少有關於明代的影視作品?
    我們知道在元代戲曲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明代的戲曲繼續繁榮。首先,明代產生了一批傑出的戲曲作家和優秀的劇目。明代的戲曲有傳奇(南戲)和雜劇(北曲)兩種基本形式。而高明的《琵琶記》是元末明初傳奇的代表作。該劇寫書生蔡伯喈進京赴考,他的妻子趙五娘在艱難的環境中維持家計,最後埋葬了餓死的公婆,進京尋夫。蔡伯喈中狀元,被牛丞相招婿。牛氏深明大義,使蔡、趙重聚。
  • 從不同角度分析明代涉海小說,淺談明代統治者的海洋政策
    唐代的涉海小說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都延續了前代小說志人志怪小說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商貿活動或者外交、戰爭等原因真實的有過海外的經驗,他們的海外見聞和感受被人口耳相傳後,因此涉海小說在這一階段更體現紀實性。
  • 明代仕女圖中的團扇:彰顯女性的病態美,以寄託男性懷才不遇之感
    到了明代,扇風取涼已不是團扇的主要功能,而是作為一種裝飾飾品存在於士大夫階層中,男女皆有,隨著時代發展,女性變為使用團扇的主體。團扇仕女畫的出現表現了男性創作者對當時女性形象審美的新角度,同時也成為自己在人生際遇中的情感載體。
  • 杜堇明代畫家大師
    杜堇明代畫家大師杜堇,明代畫家大師,生活在十五至十六世紀初,原姓陸,字懼男
  • 明代天啟大鐘引出的一段東廠大太監的往事
    為何名鍾大多出自明代?明代寺廟一般會在早晨和黃昏各敲鐘一次,所謂「晨昏鍾」,每次凡三通共36下,全天總共108下,寓意一天的開始和結束。除了著名的永樂大鐘以外,明代留下了不少好鍾。北京遠郊紅螺寺有一口明代的天啟大鐘,整體一次澆鑄完成,音色優美,鑄造於1625年,高171.6公分,口徑103.6公分,重約一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