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們說的是明朝的文學小說創作的情況,今天就說說明朝的戲曲文化的情況。我們知道在元代戲曲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明代的戲曲繼續繁榮。首先,明代產生了一批傑出的戲曲作家和優秀的劇目。明代的戲曲有傳奇(南戲)和雜劇(北曲)兩種基本形式。
而高明的《琵琶記》是元末明初傳奇的代表作。該劇寫書生蔡伯喈進京赴考,他的妻子趙五娘在艱難的環境中維持家計,最後埋葬了餓死的公婆,進京尋夫。蔡伯喈中狀元,被牛丞相招婿。牛氏深明大義,使蔡、趙重聚。趙貞女、蔡二郎的故事早在民間流傳,高明之前已有劇目。高氏寫蔡被迫入贅,形象有所改變,並改為大團圓的結局,削弱了悲劇氣氛。
劇本歌頌趙五娘的孝行和牛氏的賢德,有比較濃厚的封建說教味道。但《琵琶記》塑造了趙五娘這個勤勞、善良的婦女形象,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她在唱詞中說:「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揚作兩處飛。一賤與一貴,好似奴家與夫婿,終無見期。」語言樸實自然,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劇本寫出了貧富間的強烈對照,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一,
要說明朝戲曲創作的高峰,那我們就不能不提湯顯祖了,他的創作,達到了明代傳奇的高峰。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他萬曆十一年(1583)中進士,在南京任職,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名士關係甚深,與李贄也有過交往。他的主要作品有《牡丹亭還魂記》、《南柯夢》、《紫釵記》、《邯鄲記》。四部劇中都有夢,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
《牡丹亭》是優秀的傳奇劇目,大致內容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是個可愛的少女,讀《詩經》中的《關睢篇》,激發了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在夢中和柳夢梅幽會,相思而死。杜寶在她的墓地修造梅花觀。柳夢梅進京趕考,借宿觀中,因拾得杜麗娘自畫像,掘基開棺,使杜麗娘復活,二人結為夫妻。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思想陳腐,杜寶權勢極大,都反對這一樁婚事。最後在皇帝的幹預下,這一對有情人才沒有被拆散。
和戲曲文學中常見的貞婦烈婦不同,杜麗娘是一個追求自由婚煙、個性解放的新女性,她的追求受到壓抑。通過這一形象,湯顯祖表示出對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否定。「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寫出了少女的閨怨;「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麼低就高來粉畫垣,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寫出了少女的春思。詞句優美、清麗,充分顯示了湯顯祖的才情。
《邯鄲記》也包含比較深刻的思想內容。它寫一個大官僚如何在貧困時被富家小姐逼迫成婚,成婚後如何買得狀元,入仕後如何成功,最後拜相封公,形象地反映了明代的社會風情、科舉制度和官場活動。
二,
與湯顯祖齊名的另一傳奇大家是沈璟,作有傳奇劇十七種,合稱《屬玉堂傳奇》。與湯顯祖的創作風格不同,沈璟提倡格律規範化,文詞要用人物的本色語言。
例如,《義俠記》中寫武松斥罵潘金蓮:「怪伊忒喪心,羞慚總不怕。有眼睜開看,把武松特地詳察也,我是含牙戴發。」剛正坦直,絕不薄飾典雅,符合人物性格。
湯顯祖和沈璟對後世很多作家有影響。尊崇沈璟的一派,因沈璟是吳江人,稱為吳江派。代表人物有王驥德、馮夢龍等。尊崇湯顯祖的一派,則稱為臨川派,代表人物有吳炳、孟稱舜等。明末阮大鋮的傳奇劇作重視文字雕琢,在風格上接近臨川派,但格調低下,內容空泛,可謂「亡國之音」了。
三,
明代中葉,由於一些名士的介入,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雜劇作品。如康海和王九海用「中山狼」這同一題材,各自寫了一部雜劇。康海在劉瑾掌權時,曾出面營救李夢陽。劉瑾被治罪後,康海列入黨人兔官,李夢陽不肯為他申辯。據說,他們寫《中山狼》,都是為了發洩對李夢陽的不滿。不管寫作的目的是什麼,告誠世人不能濫施仁慈,要提防狼一樣的惡人,還是有教育意義的。
徐渭的《四聲猿》是明代最重要的雜劇作品。徐渭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他才華橫溢,「眼空千古,獨立一時」,但不溶於當世,一生坎坷。《四聲猿》包括四部雜劇,即:《狂鼓史漁陽三弄》,寫禰衡被害死後,在閻羅殿上,對著曹操的鬼魂,擊鼓痛罵;《玉禪師翠鄉一夢》,寫臨安府尹柳宣教派女倡紅蓮勾引玉通和尚,使他犯戒自殺。玉通和尚死後投胎為柳宣教之女,淪為娼妓,被月明和尚引度出家;《雌木蘭替父從軍》,寫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凱旋後回家,與玉郎結為夫妻;《女狀元辭凰得風》,寫五代時黃崇嘏女扮男裝,考中狀元,周丞相得知她的真實身份,娶她為媳。徐渭的作品充滿了對當朝權貴的憎惡和對婦女社會地位的關注。
四,
聲腔的發展是明代戲曲繁榮的重要體現。明代南戲有四大聲腔。陽腔又稱高腔,元代即出現於江西弋陽地區,是宋元南戲流傳至陽,與當地民間音樂、方言相結合,並揉進北曲而成,明代在南北各地傳播,盛行於北京。餘姚腔形成於浙江餘姚,流傳到常州、鎮江、池州、揚州等府,主要在民間的演出中採用。
而海鹽調形成於浙江海鹽,擴展到湖州、溫州,南京、北京等地。它的曲調清柔,演出時採用官話為官僚士大夫所喜愛。崑山腔形成於南直隸崑山,魏良輔和梁辰魚對崑山腔的發展有突出貢獻。魏良輔與老曲師張野塘、謝林泉等人合作,對早期的崑山腔進行改革,吸收海鹽腔、弋陽腔和北曲的長處,提出系列唱曲理論,使崑山腔更具委婉細膩的特色。但在當時,崑腔還只是一種清唱的形式,沒有形成完整的戲曲演出,被稱為水磨調。
梁辰魚精通音律,雅擅詞曲,得魏良輔傳授,和其他音樂家一起,繼續革造和推廣水磨調。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以崑山腔演唱的傳奇《浣紗記》,擴大了崑腔的影響。到萬曆末年,崑腔居諸聲腔之首,出現了「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局面,而且在崑腔內部形成了許多小的流派。崑腔傳入北京,很快取代弋陽腔,成為第一大腔,有人稱之為「官腔」。在居於社會上層的士大夫看來,它是「雅音」,其他聲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五,
從天啟年間始,崑腔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劇種,這就是一直流傳至今的崑劇。戲曲批評漸趨成熟,對戲曲繁榮來說,既是必然結果,又是必要條件。王驥德的《曲律》是明代重要
的戲曲理論專著。該書分四十章,探討了南、北曲源流,南曲的聲律,傳奇劇的寫作,作家作品的評論等問題,內容極為廣博。他認真總結了戲曲創作的經驗,提出,情節要合情理,不可荒誕不經,構思要有持點,不可落入俗套,語言提倡自然,反對堆砌典故,既要婉轉有情,又要慳鏘有力。王驥德在戲曲理論方面的成就遠超過他在戲曲創作方面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
呂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曲品》、《劇品》也是比較重要的戲曲理論著作。除品論以外,呂天成《曲品》收錄戲曲作者近百人,劇目二百餘種,祁彪佳《曲品》收錄傳奇劇目四百多種,《劇品》收錄雜劇劇目二百多種,是研究戲曲史的重要資料。
明代戲班的興起,有利於推動戲曲表演藝術的發展,戲班是帶有商業性質的文化組織,或將各種行當的演員成為一班,或招收貧寒子弟進行有計劃的訓練,或常駐一地,或流動演出,班主可以得錢取利。各戲班往往以一個知名演員為核心,其間競爭相當激烈。已經基本具備後世戲班運作的精髓了。
六,
明代的伶人是非常敬業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明末侯方域所著《馬伶傳》裡得知,該文記載:金陵伶人馬錦,飾演嚴嵩,技巧不如另一戲班姓李的伶人,觀眾給他喝倒彩。馬伶聽說某相國人品如嚴嵩,便投其門下,察言觀色。三年後還金陵,再演嚴嵩,神形極似,得到觀眾讚賞,這種對藝術高度負責的精神的確應當讚揚。尤其是今天影視圈所謂的小鮮肉更應該從這裡學習一些東西,過去封建社會藝人還是屬於下九流的身份依然兢兢業業,反觀今天,藝人已經是位於頂端的職業了,而通常巨額的報酬與自身的付出根本沒有可比性。如果在現代社會裡把藝人捧得太高,應該說不是一件好事!題外話了。抱歉!
在明代女演員,通常多為妓院中人物,明末的陳圓圓、董小宛,都是出色的演員。這也是當時的社會風俗造成的,身家清白的女子一般不會從事唱戲這樣所謂『低賤』的行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晚清民國初年,這之前唱戲的旦角通常都是由男演員出演。
由於元代戲曲已經發展的非常繁榮了,所以明代繼承了元代的傳承,在元代戲曲發展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加上當時明代社會風氣的相對開放,給戲曲小說等文化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明代的戲曲創作成就能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準的重要原因。
我是透過歷史看明天,原創文章難免有疏漏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批評斧正, 您的關注也是我進步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