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霞帔墜子,看明代等級嚴苛的冠服制度

2021-01-11 收藏家雜誌

霞帔的雛形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此時稱為「帔」,《北齊校書圖》中即有女子服帔者出現,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女俑的服飾上已隱約顯示出宋明霞帔的先聲。

霞帔一詞出現在唐朝,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這時的霞帔稱作「帔帛」,因其質地輕薄,大多以紗羅裁成,上面印有各種花紋,色彩斑斕、宛如虹霞,故被譽為「霞帔」。到了宋代,霞帔成為婦女禮服中重要的裝飾品。從宋代開始霞帔和帔墜被列入命服規制中。

圖1 蓮花紋銀鎏金霞帔墜 福建省博物館藏

帔墜本是固定霞帔的飾物,但在至高無上的皇權左右下,與霞帔共同被賦予了濃厚的封建禮制特徵。

宋代婦女使用霞帔,必須具備一定身份,若非命婦,一律不得自行佩戴。但這一規制並沒有被嚴格遵從,因此霞帔和霞帔墜子也為仕宦人家所有。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載:「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圖2 鴛鴦戲水紋金帔墜 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考古發掘的宋代霞帔和帔墜資料看,一方面,兩宋時期婦女用大袖和霞帔作禮服,且普通命婦與皇后皇妃無區別,民間富有女性也可披戴。《宋史·輿服志》載南宋后妃常服:「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另一方面,出土的兩宋至元時期的帔墜,紋飾式樣紛繁(圖1圖3),與霞帔紋飾尚未統一,表明還未形成嚴格的品級制度。

圖3 銀鎏金帔墜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墜子出土時系在霞帔上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傾心打造的重要制度之一,就是等級制度嚴苛的冠服制。霞帔和霞帔墜子是禮儀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會典》及《明史·輿服制》中對它們的顏色、質地、紋樣等方面都做了嚴格而明確的規定,皇后、妃嬪和內外命婦有不同的服用要求。

明代皇室施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為基礎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長子封為太子,繼承皇位;其他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郡王子孫依等分封將軍和中尉,各有品秩,其中最低的一個等級是奉國中尉,其子孫皆為中尉,以與官民百姓區別。這些皇帝子孫的配偶等級依次為太子妃、親王妃、郡王妃、將軍夫人等,最低級別為中尉安人。

命婦指品官的母妻等直系親屬,按照宮廷典制,她們的服飾式樣與后妃有別。

圖4 金累絲珍珠霞帔

定陵兩位皇后棺木中陪葬的金累絲珍珠霞帔(圖4、圖5)、龍鳳紋玉墜和龍紋金帔墜(圖6),是印證冠服制的實物資料。

圖5 明《中東宮冠服》所繪大衫鳳紋霞帔線描圖(正面背面) 帔墜掛於霞帔之下 起固定作用

帔作帶形,寬5.6、通長60釐米,分左右兩條,面為織金紵絲製成料,紅色兩邊織金線二條,內飾圓點紋,中間織雲霞和升降龍紋。裡為黑素緞,中間夾平紋綢一層。帶上綴珍珠梅花形金飾。梅花用金片剪成。正面以花絲圈成梅瓣,瓣內鋪翠,中心穿兩孔以銅絲系珍珠一顆,花瓣上穿三孔,以合股線釘在帶上。

圖6 龍紋金帔墜

霞帔為皇后常服所佩戴,與《大明會典》中皇后「霞帔、深青為質、織金雲霞龍文。或繡、或鋪翠、圈金、飾以珠。紵絲紗羅隨用」的記載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問題:皇后的霞帔墜應是玉質瑑龍文,圖6帔墜則是金質龍紋,與宮廷規制存在差別。是否違制?在首博館藏明代天啟帝妃嬪墓中出土的鳳紋金帔墜(圖7),也與皇妃用的墜子應是玉質有別。應該看到,這兩處墓葬都屬於明晚期,當時朝綱鬆弛,原有嚴苛規制隨之發生改變。不過,明宮等級制度下,允許上兼下,但下不能擬上。

圖7 雲鳳紋金帔墜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6期《龍鳳辨微——從首都博物館藏金銀器上的龍鳳紋樣看明代宮廷的等級規制(下)》作者:柳彤

相關焦點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按照地位等級的高低,在顏色、花紋、裝飾和用料上有所不同。後來才演變成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主要特徵是「奢侈」。無論是后妃內命婦,還是由官員妻、母所構成的外命婦,在霞帔的顏色、紋飾上,乃至霞帔墜子的質地與紋飾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譬如:皇后:深青色,並列兩條,繡有五彩雲龍的霞帔,前端掛有金鑲玉墜子,瑑龍紋。皇妃:深青色,繡有織金雲霞鳳紋的霞帔,飾以珠。前端掛有玉墜子,瑑鳳紋。
  • 明代皇后常服才是正宗的
    寧靖王夫人墓出土大衫 江西省博物館藏大衫 正面 參考明代皇后畫像和寧靖王夫人墓實物繪製大衫 背面 參考明代皇后畫像和寧靖王夫人墓實物繪製霞帔為並列兩條,制度規定用深青色(明前期皇后畫像上為紅色霞帔的前端裁成尖角,末端平直,兩條於尖端處縫合,並懸掛墜子,末端垂向身後,納於大衫的「兜子」內。霞帔上還橫綴青羅襻子一對,以使兩條系連。
  •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文|楊培川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
  • 「霞帔」是什麼?象徵身份地位的鳳冠霞帔,為啥平民女子也能穿?
    在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就曾出土過宋代霞帔的實物,它是由兩條繡滿花卉紋樣的細長帶所組成,尾部相連,用「帔墜」作為裝飾,整款霞帔的樣式如同「V」字形,穿戴時,直接將霞帔套在身上即可,這是宋朝非常常見的命婦禮服樣式。起初,霞帔主要以裝飾作用為主,到了明朝,霞帔根據用色和圖案紋飾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成為女性社會身份地位的一種標誌。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在古代,服飾和周代的禮器功能相類似,都曾被用作強化統治,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服飾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冠服制度上。為了區分上下尊卑,服飾禮儀應運而生,從周朝時期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已趨於完善,到了明朝,冠服制度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一、明代冠服制度下的服飾有哪些呢?
  • 鳳冠與霞帔
    先說鳳冠,顧名思義,就是冠上綴著鳳凰飾首的帽子,這樣的習氣在宋代已形成,並且在宋代被官方定下來,作為一種禮冠,有等級和禮制上的講究。到了明代,規定得更加嚴格。只有兩種情況下的女人才能戴鳳冠,一是后妃所戴,冠上綴有龍鳳裝飾,這是名副其實的鳳冠,如皇后的鳳冠有九龍四鳳。另一種則是朝廷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只綴珠翬和花釵,與皇后相比,等級上有一定的差別,但作為禮冠,習慣上也稱鳳冠。
  • Q版大明衣冠圖志之帝后冠服
    《Q版大明衣冠圖志》是按《大明會典》及《明史》並參照明代寫實主義的肖像畫繪製一套Q版的《大明衣冠圖志》,希望能夠為大家了解明代服飾出一份力。並且努力證明一下原汁原味的中華服飾並非不能通過現代方式展示,期待中國的影視服裝製作和古裝動畫漫畫造型能在本國文化的表達上超越鄰國。
  •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明朝婚服裡的兒女情長
    明代女子不分貴賤皆可做此番搭配,見於徐珂《清稗類鈔》,"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只是還是由於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級思想,會根據地位不同而在婚服的材質、裝飾、鳳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無論是男子假九品官服,還是女子的破格命婦裝,都是因為明朝時期對婚禮的特殊待遇,是得到皇室默許的。
  • 中國服裝的奠基之森嚴的周禮和完備的冠服制度
    從此,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都要不厭其煩地反複製訂、修改服飾制度,把服裝作為「昭名分、辨等威」「治國安邦」的途徑和手段,用穿戴裝束來規範各階層人們的思想、行為。這可能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特別中式服裝的社會倫理功能,成為中國服裝發展史的一個鮮明的特徵。
  • ——從《女醫·明妃傳》看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服體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髮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
  • 從花樹冠到鳳冠:隋唐至明代后妃命婦冠飾源流考
    圖25:盛唐宗女李倕墓出土的鳳鳥形冠飾唐代日常衫、裙、帔盛裝,到了五代、宋發展為大袖衫、霞帔、長裙,並在北宋進入制度,成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礎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或稱「燕居服」,頭上所帶的「燕居冠」,繼承了唐代以來的盛裝模式,其最核心的構成,便是各種類型的鳳鳥,以及左右插戴的鳳簪,簪首垂下長長的珠結。明洪武初常服冠以各種類型的鳥雀區分不同等級,皇后用雙鳳翊龍、妃用鸞鳳,以下各品分別用不同數目的翟、孔雀、鴛鴦、練鵲。
  • 《知否》中婚服裡的「霞帔」
    hello,我是蠟筆,之前我們說完了鳳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什麼是霞帔吧。霞帔是古代女子披肩服飾,素有霞帔或帔肩之稱。據資料記載,霞帔形如兩條絢麗的彩練並印以美麗的圖紋。舊時女子出嫁時多用鳳冠霞帔以象徵幸福,其雛形大致始於南北朝時期。
  • 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而且,明代人對服裝服制也有獨特的見解,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都有什麼吧?在明代,「六禮」結束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成婦禮」依然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六禮」是婚姻締結中的六個基本步驟,但「六禮」完畢之後並不意味婚姻儀式就此結束。在婚娶當天舉行的禮儀,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只是完成了男女成為夫妻的手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