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帔的雛形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此時稱為「帔」,《北齊校書圖》中即有女子服帔者出現,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女俑的服飾上已隱約顯示出宋明霞帔的先聲。
霞帔一詞出現在唐朝,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的詩句。這時的霞帔稱作「帔帛」,因其質地輕薄,大多以紗羅裁成,上面印有各種花紋,色彩斑斕、宛如虹霞,故被譽為「霞帔」。到了宋代,霞帔成為婦女禮服中重要的裝飾品。從宋代開始霞帔和帔墜被列入命服規制中。
圖1 蓮花紋銀鎏金霞帔墜 福建省博物館藏
帔墜本是固定霞帔的飾物,但在至高無上的皇權左右下,與霞帔共同被賦予了濃厚的封建禮制特徵。
宋代婦女使用霞帔,必須具備一定身份,若非命婦,一律不得自行佩戴。但這一規制並沒有被嚴格遵從,因此霞帔和霞帔墜子也為仕宦人家所有。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載:「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圖2 鴛鴦戲水紋金帔墜 江西省博物館藏
從考古發掘的宋代霞帔和帔墜資料看,一方面,兩宋時期婦女用大袖和霞帔作禮服,且普通命婦與皇后皇妃無區別,民間富有女性也可披戴。《宋史·輿服志》載南宋后妃常服:「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另一方面,出土的兩宋至元時期的帔墜,紋飾式樣紛繁(圖1圖3),與霞帔紋飾尚未統一,表明還未形成嚴格的品級制度。
圖3 銀鎏金帔墜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墜子出土時系在霞帔上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權後,傾心打造的重要制度之一,就是等級制度嚴苛的冠服制。霞帔和霞帔墜子是禮儀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明會典》及《明史·輿服制》中對它們的顏色、質地、紋樣等方面都做了嚴格而明確的規定,皇后、妃嬪和內外命婦有不同的服用要求。
明代皇室施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為基礎的降等分封制。即:皇帝嫡長子封為太子,繼承皇位;其他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封世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封郡王。郡王子孫依等分封將軍和中尉,各有品秩,其中最低的一個等級是奉國中尉,其子孫皆為中尉,以與官民百姓區別。這些皇帝子孫的配偶等級依次為太子妃、親王妃、郡王妃、將軍夫人等,最低級別為中尉安人。
命婦指品官的母妻等直系親屬,按照宮廷典制,她們的服飾式樣與后妃有別。
圖4 金累絲珍珠霞帔
定陵兩位皇后棺木中陪葬的金累絲珍珠霞帔(圖4、圖5)、龍鳳紋玉墜和龍紋金帔墜(圖6),是印證冠服制的實物資料。
圖5 明《中東宮冠服》所繪大衫鳳紋霞帔線描圖(正面背面) 帔墜掛於霞帔之下 起固定作用
帔作帶形,寬5.6、通長60釐米,分左右兩條,面為織金紵絲製成料,紅色兩邊織金線二條,內飾圓點紋,中間織雲霞和升降龍紋。裡為黑素緞,中間夾平紋綢一層。帶上綴珍珠梅花形金飾。梅花用金片剪成。正面以花絲圈成梅瓣,瓣內鋪翠,中心穿兩孔以銅絲系珍珠一顆,花瓣上穿三孔,以合股線釘在帶上。
圖6 龍紋金帔墜
霞帔為皇后常服所佩戴,與《大明會典》中皇后「霞帔、深青為質、織金雲霞龍文。或繡、或鋪翠、圈金、飾以珠。紵絲紗羅隨用」的記載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問題:皇后的霞帔墜應是玉質瑑龍文,圖6帔墜則是金質龍紋,與宮廷規制存在差別。是否違制?在首博館藏明代天啟帝妃嬪墓中出土的鳳紋金帔墜(圖7),也與皇妃用的墜子應是玉質有別。應該看到,這兩處墓葬都屬於明晚期,當時朝綱鬆弛,原有嚴苛規制隨之發生改變。不過,明宮等級制度下,允許上兼下,但下不能擬上。
圖7 雲鳳紋金帔墜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6期《龍鳳辨微——從首都博物館藏金銀器上的龍鳳紋樣看明代宮廷的等級規制(下)》作者: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