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歷君|莎菲的戀愛至上主義: 論丁玲的早期小說與廚川白村的戀愛論

2021-02-26 保馬

最終,宇宙間只剩下莎菲一人,她只能自己憐惜她自己。這樣,廚川所設想的「二人為一體」和「同心一體的人格結合」的「戀愛的三昧境」,便成了遙不可及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惟有通過這一對比,我們才能具體明白,馮雪峰所謂的「莎菲的空虛和絕望」,指的究竟是怎樣的「悲境」。

誠如工藤貴正所言,「在民國文壇,廚川白村著作中最為暢銷的是[……]《苦悶的象徵》。而在日本最為暢銷的是《近代的戀愛觀》[……]。」[39]儘管如此,廚川白村的《近代的戀愛觀》在日本正式出版後不久,便瞬即被民國知識界注意到,中譯本亦隨即問世。早於1921年9月至10月期間,《近代的戀愛觀》便已在《朝日新聞》的大阪版和東京版上連載。其後,廚川白村將這批報章上連載的文章改寫成書,於1922年10月交由東京的改造社初版發行。[40]而《近代的戀愛觀》的第一個中文節譯本,則於1922年2月正式在《婦女雜誌》上發表。這第一個中譯本,明顯是以《朝日新聞》上的連載文章作為翻譯的底本的。[41]所以工藤貴正不禁驚嘆道:「受日本《近代的戀愛觀》流行的影響,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有關該著作的翻譯和介紹。其速度之快令人驚訝。」[42]最終,在1922年至1928年這七年裡,民國文壇總共出版了四個不同的《近代的戀愛觀》中譯本。[43]另外,按照餘華林的研究,我們在前文論及的靈肉一致論,實際上也是五四以後中國知識界重點關注和討論的話題。[44]

可以說,廚川白村在《近代的戀愛觀》中系統闡述的戀愛至上主義和靈肉一致論,構成了丁玲1927年創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知識背景。沈從文在《記丁玲》一文中說得不錯:「正如這個人的作品一樣,不明白她生活環境,與當時讀某幾本書的影響,就無法理解她的藝術與作品中理智觀念形成的因緣。」[45]根據本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從1922年開始在中國流行的《近代的戀愛觀》,明顯構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理智觀念形成的因緣」。

注釋:

[1] 本文為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之「重繪民初中國的跨文化現代性版圖:中國左翼知識份子對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接受」(GRF Project number: 14402114)部分研究成果,謹向該局致謝。感謝本計劃的合作研究員李歐梵教授的指導和協助,並感謝本計劃的三位研究助理(吳君沛先生、楊明晨小姐和高俊傑先生)幫忙搜集研究資料!

[2] 沈從文:《記丁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7-78頁。

[3]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新文學史料》1996年第4期,第99頁。

[4]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頁。

[5] 筆者按:「唯愛哲學」應為「唯情哲學」。

[6] 筆者按:「我們」指丁玲和胡也頻。

[7]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頁。

[8]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1頁。

[9]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4-665頁、第292頁。

[10]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3頁。

[11]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夏丏尊譯,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第3-4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東京:改造社,1922年,第2-3頁。

[12]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4-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3-4頁。

[13]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頁。

[14]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64-6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90頁。

[15] 李強:《「現代」視野中的廚川白村與〈近代的戀愛觀〉》,《日本研究》2008年第2期,第84頁。

[16]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6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8頁。

[17]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6-37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9頁。

[18]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4頁。

[19]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7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50頁。

[20] 唐敬杲編纂:《新文化辭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1035-1036頁。

[21]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註:《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3頁。

[22]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宋偉傑等譯,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47-248頁。

[23] 丁玲:《在黑暗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71頁。

[24] 丁玲:《在黑暗中》,第78-79頁。

[25] 丁玲:《在黑暗中》,第80頁。

[26] 徐元度:《關於莎菲的藝術形象及其原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第7頁。

[27] 這一類型的創作,在西方文學史中又被稱為「騎士抒情詩」。鄭克魯在《法國詩歌史》中曾這樣介紹「騎士抒情詩」:「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內容是謳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情。對愛情的描寫顯然與中世紀盛行的禁欲主義相悖,同教會宣揚的來世思想發生衝突。」鄭克魯:《法國詩歌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頁。

[28]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12-13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14-15頁。

[29]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101頁。

[30]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3頁。

[31]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4頁。

[32]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403-404頁

[33]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101頁。

[34]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3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4-45頁。

[35]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0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0頁。

[36] 丁玲:《在黑暗中》,第80-81頁。

[37] 丁玲:《在黑暗中》,第81頁。

[38] 丁玲:《在黑暗中》,第81頁。

[39]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範紫江、張靜、吉田陽子譯,臺北市:秀威經典,2017年,第65頁。

[40]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7-68頁。

[41]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70頁。

[42]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9頁。

[43]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6頁。

[44] 餘華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女性戀愛悲劇原因探析》,載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332-336頁。

[45] 沈從文:《記丁玲》,第77-78頁。

相關焦點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國第一部女權主義小說
    如今女權主義大行其道,中國已然是女強男弱之風,綜藝節目,短視頻,影視作品皆以女欺男為樂,「怕太太協會」遍及華夏,女權主義者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婦女解放運動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多數都是男人替女人言,女人鮮有話語權。到了丁玲這裡,女人才開始說自己的話。丁玲其人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
  • 【人文素養】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賞析
    丁玲在現代文學史中是有獨特貢獻的女作家,其小說創作的特色鮮明而有個性。
  • 女性的意識逐漸覺醒,且看丁玲筆下的莎菲,如何衝破封建枷鎖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作家丁玲所創作的一篇關於女性意識覺醒,想要衝破封建的枷鎖,擺脫當時女性生存的困境,實現作為人的價值。作為中國著名的現代女性作家之一,丁玲的很多小說都是關於女性的,通過小說的內容來反映當時社會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現狀。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一場三角戀,一段「作女」丁玲的真實寫照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如果說中國文化界也有類似於娛樂圈一炮而紅、一夜成名的神話傳說的話,那麼丁玲就是傳說中的一個。上個世紀20年代,當一眾女作家如冰心、廬隱、淦女士等人早已蜚聲文壇時,丁玲還一度籍籍無名。然而,隨著《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發表,她異軍突起,一鳴驚人。
  • 莎菲的愛情觀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裡的莎菲形象
    小說以二十歲的女青年莎菲的視角展開敘事,講述了「五四」運動後幾年北京城裡幾個青年男女的生活。莎菲體弱多病,靜養在家,有毓芳、雲霖兩個好朋友,還有一個愛慕者葦弟,後又結識了凌吉士,並與他產生了情感糾葛……丁玲的一生是女權力量的體現,從她的作為和原則中,可以看出她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丁玲筆下的「莎菲」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人物形象及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一)作者簡介1、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人2、代表作: 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本文為日記體小說,發表於1928年。(二)主題思想1、主人公莎菲:20世紀20年代在「五四」個性解放思想感召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1)把葦弟當作朋友而不是戀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關心自己的願望。
  •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這時,愛玲是丁玲的粉絲,寫了篇對偶像表達崇尚之情的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
  • 《莎菲女士的日記》|獨特藝術手法,凸顯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掙扎
    這是文壇赫赫有名的女作家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當中的文字。《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女作家丁玲的日記體小說,這本小說大膽地採用日記體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敘述知識女性莎菲女士對於生活、愛情、性、精神、自我價值等的心理獨白,以主人公的角度主觀直感地吶喊出那個時代女性精神的覺醒與掙扎,「五四」時期新時代女性在動蕩混沌年代中找不到精神出路的惆悵和苦悶。也正是這本日記本小說使丁玲在上世紀30年的文壇展露頭角。
  • 《莎菲女士的日記》:解讀莎菲的渴望、欲望與絕望
    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主人公莎菲,則有著比娜拉更為強烈的反抗意識,對於內心的追求有著「飛蛾撲火,不死不休」的反抗精神。郭冰茹在評價《莎菲女士的日記》時,認為它體現了年輕人尋找自我認同留下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記錄。
  • 《莎菲女士的日記》文藝評析
    其小說內涵的演變也記錄了時代轉型文學發展的潮流。丁玲所寫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在當時的文壇炸出波瀾,在這篇日記中,以第一人稱「我」的社交圈為主,第一次將女性作為愛情的主體,以女性擁有三類的愛情觀為特點:莎菲所代表的女性為主,尋求思想上共鳴的愛情;毓芳和雲霖以追求為主,拒絕婚前性行為的純潔愛情;蘊姐以男性為主,依附於男性的婚戀觀念。
  • 文學演兵場丨莎菲形象:時代苦悶的象徵
    ②、戀愛雙方要有真正的愛。對莎菲的愛情,曾有不少人對此進行指責。有人說莎菲是一個「玩弄男性」的戀愛至上主義者。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全面的。所謂戀愛至上,乃是將戀愛擺在高於一切的地位,置一切與於不顧,為戀愛而戀愛。而且往往表現為單純追求對方的儀表姿容,而不大顧及對方的思想、品德、金錢、地位和權勢。不必諱言,莎菲在某程度上是有這方面的性格特徵的。
  • 【名著選讀】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的成名作。
  •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
    至上主義大師畫家——馬列維奇馬列維奇是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驅和俄國至上主義的鼻祖,本文梳理了其至上主義繪畫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他的至上主義繪畫風格的形成經歷了早期作品的印象派面貌、中期作品的立體主義及未來主義的特徵、直至最後形成「白底上的黑方塊」這樣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
  • 1936年丁玲到陝北,毛澤東見到她的第一句話:聽說你和開慧是同學
    瞿秋白王劍虹和瞿秋白戀愛了,但相互壓抑在心裡。直爽而熱心的丁玲發現端倪後,跑去告訴瞿秋白,讓他主動表白,就這樣丁玲促成了自己的好友和老師的戀情。04在北京,開始了文學創作1924年,丁玲來到北京,在這裡,她又結識了許多追尋知識、懷抱理想的好朋友,也開始了她第一次真正的戀愛。
  • 小說推薦———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
    (默默抄起手機)今天的推薦菜是輕小說《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2017年7月《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下文簡稱實教)在b站正式上線,風靡一時。截止今日,這部番劇已斬獲1.9億播放量。不同於其他以描繪輕鬆日常生活為題材的校園番劇,實教在題材、劇情上凸顯了一個與眾不同,從其標題中的【實力至上主義】幾個字便可窺其一斑,整片觀看下來體驗良好,作為輕改其製作水平良好,觀感極佳。(理不直氣也壯)這裡建議想入坑的朋友最好是小說動漫一起看(都是我的翅膀),不過真要看得爽還得看小說,而且小說的進度甩動漫一大截。(動漫彈幕劇透嚴重,慎開)看之前:小說?
  • 黑方塊的至上主義
    1913年馬列維奇創立至上主義,1915年發表宣言《從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到至上主義》。馬列維奇強調至上主義是藝術中的絕對最高真理,它將取代此前一切曾經存在過的流派。在發表於1927年的「至上主義」(這是他《非客觀的世界》(The Non-Objective World)一書的第二部分)一文中,馬列維奇清晰地闡明了至上主義的概念:「通過至上主義這種藝術
  • 作家丁玲 一生深陷政治
    母親的結拜姐妹向警予,更是領一代風氣之先,追求男女平等,參加社會運動,是中共早期創始人之一,她「就像一隻傳粉的蝴蝶」,將新思想帶給丁玲與她的母親。父親死後,家道中落,母親只得回到娘家投靠丁玲的舅舅。1910年,32歲的母親進入常德女子師範學校求學,將6歲的丁玲放在該校的幼稚班,母女同校學習,一時轟動了常德縣城。雖寄人籬下,18歲的丁玲不滿與表哥的娃娃親,提出解除婚約。
  •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
    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藝術大放異彩,以馬列維奇、康定斯基等人為代表,催生了對現當代藝術影響頗深的至上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理念。我們先說馬列維奇,他是俄羅斯(烏克蘭)至上主義倡導者、幾何抽象派畫家,曾參與起草俄國未來主義藝術家宣言。
  • 馬列維奇:至上主義奠基人
    他一生以其謎一般的作品,為20世紀的藝術界勾勒出了另一片璀璨的星空,預示了從達達主義到後來的極簡主義等多種藝術運動時代的來臨。他為藝術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任由後來者遨遊與徜徉。至上主義是傳統繪畫時代終結的標誌,而整個至上主義藝術團體中幾乎只有他一個人。
  •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教室
    電視動畫《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改編自衣笠彰梧所著的同名輕小說。動畫由Lerche製作,於2017年7月12日起在AT-X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