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宇宙間只剩下莎菲一人,她只能自己憐惜她自己。這樣,廚川所設想的「二人為一體」和「同心一體的人格結合」的「戀愛的三昧境」,便成了遙不可及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惟有通過這一對比,我們才能具體明白,馮雪峰所謂的「莎菲的空虛和絕望」,指的究竟是怎樣的「悲境」。
誠如工藤貴正所言,「在民國文壇,廚川白村著作中最為暢銷的是[……]《苦悶的象徵》。而在日本最為暢銷的是《近代的戀愛觀》[……]。」[39]儘管如此,廚川白村的《近代的戀愛觀》在日本正式出版後不久,便瞬即被民國知識界注意到,中譯本亦隨即問世。早於1921年9月至10月期間,《近代的戀愛觀》便已在《朝日新聞》的大阪版和東京版上連載。其後,廚川白村將這批報章上連載的文章改寫成書,於1922年10月交由東京的改造社初版發行。[40]而《近代的戀愛觀》的第一個中文節譯本,則於1922年2月正式在《婦女雜誌》上發表。這第一個中譯本,明顯是以《朝日新聞》上的連載文章作為翻譯的底本的。[41]所以工藤貴正不禁驚嘆道:「受日本《近代的戀愛觀》流行的影響,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有關該著作的翻譯和介紹。其速度之快令人驚訝。」[42]最終,在1922年至1928年這七年裡,民國文壇總共出版了四個不同的《近代的戀愛觀》中譯本。[43]另外,按照餘華林的研究,我們在前文論及的靈肉一致論,實際上也是五四以後中國知識界重點關注和討論的話題。[44]
可以說,廚川白村在《近代的戀愛觀》中系統闡述的戀愛至上主義和靈肉一致論,構成了丁玲1927年創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知識背景。沈從文在《記丁玲》一文中說得不錯:「正如這個人的作品一樣,不明白她生活環境,與當時讀某幾本書的影響,就無法理解她的藝術與作品中理智觀念形成的因緣。」[45]根據本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從1922年開始在中國流行的《近代的戀愛觀》,明顯構成《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理智觀念形成的因緣」。
注釋:
[1] 本文為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之「重繪民初中國的跨文化現代性版圖:中國左翼知識份子對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接受」(GRF Project number: 14402114)部分研究成果,謹向該局致謝。感謝本計劃的合作研究員李歐梵教授的指導和協助,並感謝本計劃的三位研究助理(吳君沛先生、楊明晨小姐和高俊傑先生)幫忙搜集研究資料!
[2] 沈從文:《記丁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7-78頁。
[3]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新文學史料》1996年第4期,第99頁。
[4]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頁。
[5] 筆者按:「唯愛哲學」應為「唯情哲學」。
[6] 筆者按:「我們」指丁玲和胡也頻。
[7]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頁。
[8]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1頁。
[9]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64-665頁、第292頁。
[10]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3頁。
[11]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夏丏尊譯,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第3-4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東京:改造社,1922年,第2-3頁。
[12]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4-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3-4頁。
[13]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頁。
[14]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64-65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90頁。
[15] 李強:《「現代」視野中的廚川白村與〈近代的戀愛觀〉》,《日本研究》2008年第2期,第84頁。
[16]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6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8頁。
[17]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6-37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9頁。
[18]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4頁。
[19]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7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50頁。
[20] 唐敬杲編纂:《新文化辭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第1035-1036頁。
[21]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註:《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3頁。
[22]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宋偉傑等譯,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47-248頁。
[23] 丁玲:《在黑暗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71頁。
[24] 丁玲:《在黑暗中》,第78-79頁。
[25] 丁玲:《在黑暗中》,第80頁。
[26] 徐元度:《關於莎菲的藝術形象及其原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第7頁。
[27] 這一類型的創作,在西方文學史中又被稱為「騎士抒情詩」。鄭克魯在《法國詩歌史》中曾這樣介紹「騎士抒情詩」:「騎士抒情詩的中心內容是謳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情。對愛情的描寫顯然與中世紀盛行的禁欲主義相悖,同教會宣揚的來世思想發生衝突。」鄭克魯:《法國詩歌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頁。
[28]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12-13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14-15頁。
[29]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101頁。
[30]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3頁。
[31]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294頁。
[32]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第403-404頁
[33] 徐小玉:《憶丁玲三章》,第100-101頁。
[34]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3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4-45頁。
[35] 廚川白村:《近代的戀愛觀》,第30頁。廚川白村:《近代の戀愛観》,第40頁。
[36] 丁玲:《在黑暗中》,第80-81頁。
[37] 丁玲:《在黑暗中》,第81頁。
[38] 丁玲:《在黑暗中》,第81頁。
[39]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範紫江、張靜、吉田陽子譯,臺北市:秀威經典,2017年,第65頁。
[40]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7-68頁。
[41]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70頁。
[42]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9頁。
[43] 工藤貴正:《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臺灣》,第66頁。
[44] 餘華林:《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女性戀愛悲劇原因探析》,載李長莉、左玉河主編:《近代中國社會與民間文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332-336頁。
[45] 沈從文:《記丁玲》,第77-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