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賞析

2022-01-10 甘肅教師學苑

丁玲在現代文學史中是有獨特貢獻的女作家,其小說創作的特色鮮明而有個性。丁玲善於寫出人物深邃的內心世界,長於透視性格多重性複雜性的特點,重視表現人物情感和講求寫作筆觸細膩,這在女性作家中更顯其藝術的獨特。莎菲、貞貞、陸萍等形象,在現代小說人物畫廊裡,很少有丁玲那樣在刻畫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尤其是女性生活的感受,深深融合在她們身上的;尤其那來自心靈的振蕩、靈魂搏鬥的對於歷史變革感受深切的描寫,更凸現了其現實主義創作的真實性。

丁玲早期小說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可以印證作家的審美個性和藝術探索。這是一部日記體的小說,它在《小說月報》1928年19卷2號上發表後,主人公莎菲這個「滿帶著『五四』以來時代的烙印」、「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傷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絕叫者」,便引起了當時文壇極大的震驚,作家也由此獲得了更大的聲譽。這正是五四落潮以後知識女性精神追求和心靈顫動的生命真實在莎菲身上的集中體現。作者成功地刻畫了一個叛逆的、苦悶的、彷徨的知識女性形象。

莎菲充滿矛盾的性格,在她與懦弱的葦弟、表裡不一的凌吉士失敗的愛情選擇中得到充分揭示。莎菲從封建家庭出走,崇尚個性的真正解放,但總是求愛失愛,在無樂可尋中抱著「及時行樂」的幻想。她鄙視社會的隔膜、欺騙,以個人的孤獨的靈魂進行倔強反抗。不甘幻滅的內心騷動,不滿世俗的放縱,反抗充滿著病態,而敏感、多疑、怪癖和狷傲,則構成其性格的基本特徵。丁玲以這個形象生動折射出時代剪影,即五四的個性解放隨著歷史的進步只剩下了悽厲的哀傷和疲憊。作家高度濃縮了一個過渡時代苦悶青年的精神面貌,並且以女性獨有的細膩、率真的心理描寫,深入到人物內心複雜而豐富的情感世界。

莎菲作為摩登女子,有著現代都市頹廢文明的特徵:享樂主義與道德虛無主義共同造成的生命意識,使她們成為「胃的奴隸」與「色的奴隸」,成為放縱自我的情慾追逐者莎菲「還不是完全資本主義化的」。她是二者的混合物,既厭惡頹廢的色慾又渴望放縱它。莎菲的「苦悶」隱喻啟蒙主義與頹廢主義的文明衝突,或者說,表達了啟蒙主義遭到頹廢文明挑戰與侵襲的歷史痛苦。這樣,莎菲作為一個「Modern Girl」形象的審美意義,就不是反抗傳統的「五四」時代意義的現代女性,也非新感覺派作家與茅盾小說中的新女性,而是一個啟蒙文明向頹廢文明衍變中的「歷史中間物」,既時髦又守舊的行為與心理造就了她的形象特徵與審美價值。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翻開了五四以來鬱達夫式的感傷抒情小說新的一頁 ,從而也奠定了作家全部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的基調。

又稱《假傻姑娘序曲》。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作於1768年,管弦樂曲,為所作三幕喜歌劇《狡猾的姑娘》的序曲。劇情為:匈牙利軍官佛雷卡索與僕人西蒙在一家人家借宿時,分別愛上了主人家美麗的姑娘嘉晉塔和女僕尼涅塔。但嘉晉塔的兩個哥哥管的很嚴,不許她們戀愛,這時佛雷卡索的姐姐羅齊娜前來協助,兩兄弟對她一見傾心。一天嘉晉塔和尼涅塔突然帶著貴重的物品出走,兄弟倆宣稱誰能找到她們就可以與她們成親,於是佛雷卡索和西蒙分別帶著他們的愛人雙雙歸來,羅齊娜也和這家的哥哥結成夫妻,皆大歡喜。

作者創作這部歌劇是僅十二歲,但作品音樂形象鮮明生動,顯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樂曲規模較小,所用曲式和作者當時的交響曲所採用的曲式結構相同,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採用奏鳴曲式,活潑的快板。第一主題輕快而富於動力。主題內部的色彩對比也比較鮮明,生動地渲染了歌劇的喜劇氛圍。樂曲的其他兩個樂章分別為行板和快板,最後在活潑的氣氛中終結。

當前我國的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城市化率為9.9%,2016年底上升到了到了57%,人們在為自己成為「城裡人」而努力奮鬥著,而同時可以看到發達國家的富裕階層往往生活在郊區甚至小鎮上,城市化發展有什麼規律呢?美國城市學者諾瑟姆(Northam)1979年提出了「城市化過程曲線」,他經過實證研究,可以把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的變化過程概括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並把城市化過程分成3個階段,即初期階段、加速階段和穩定階段。

該階段城市人口佔區域總人口的比重低於30%,第一產業和鄉村人口在經濟社會結構中佔很大比重,人口增長模式處於「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階段,因此城市發展水平低,速度緩慢,經歷的時間長,區域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狀態;

在加速階段,城市人口佔區域總人口的30%以上,工業化速度的加快推進人口開始大量進入城市,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技術進步使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規模擴大,數量增多,但可能會出現地區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交通便利後,許多人和企業會開始遷往郊區,出現了郊區城市化現象;

城市人口佔區域總人口的70%以上後,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人口增長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轉變,城市人口增長速度趨緩甚至出現停滯,城市人口增長處於穩定的發展時期,城鄉差別越來越小,區域空間一體化,並有可能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在小溪裡,魚常常感覺自己很大;到了大海裡,它才知道其實自己很小。

 3、把朋友變成敵人是一種愚蠢,把敵人化為朋友是一種智慧。

4、人們總是在頭腦發熱時做出一些傻事,供平靜下來反思。

6、生活是一部多幕劇,在不同的場次裡,人們變換著不同的角色。

荔枝不僅味道甜美,而且其營養十分豐富,很受大家的喜愛,小孩子們也很喜歡吃。但多吃荔枝容易上火,有牙齦腫痛、咽喉幹痛、便秘等的人最好別多吃。在吃荔枝前後適當喝點涼茶或綠豆湯,或者把新鮮荔枝去皮浸入淡鹽水中,放入冰箱裡冷藏後食用。這樣不僅可以防止虛火,還具有醒脾消滯的功效。

不要大量食用荔枝,成年人每天吃荔枝最好不要超過300克,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枚。並且切記不要空腹吃荔枝,在飯後或者兩餐之間食用。

糖尿病患者需慎食,因為荔枝的含糖量比較高;荔枝過敏的人慎食。

【微信用戶請返回上一頁,在左下角對話框中回復「2946」表示您已經閱讀了本文章,網頁版用戶請直接回復「2946」】

相關焦點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國第一部女權主義小說
    《莎菲女士的日記》以日記體書寫,是當時中國女性作家常用的題材。中國「五四」時期崛起的一批女作家,如廬隱、肖紅、白薇等等,常常採用「自敘傳」的形式寫作,日記、書信體是她們常用的形式。這種形式顛覆了以往男性文學中女性總是被男性講述、被男性塑造的被動、沉默地位。
  • 《莎菲女士的日記》:解讀莎菲的渴望、欲望與絕望
    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主人公莎菲,則有著比娜拉更為強烈的反抗意識,對於內心的追求有著「飛蛾撲火,不死不休」的反抗精神。郭冰茹在評價《莎菲女士的日記》時,認為它體現了年輕人尋找自我認同留下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記錄。
  • 《莎菲女士的日記》文藝評析
    其小說內涵的演變也記錄了時代轉型文學發展的潮流。丁玲所寫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在當時的文壇炸出波瀾,在這篇日記中,以第一人稱「我」的社交圈為主,第一次將女性作為愛情的主體,以女性擁有三類的愛情觀為特點:莎菲所代表的女性為主,尋求思想上共鳴的愛情;毓芳和雲霖以追求為主,拒絕婚前性行為的純潔愛情;蘊姐以男性為主,依附於男性的婚戀觀念。
  • 莎菲的愛情觀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裡的莎菲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作家丁玲於1928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是丁玲的成名作。這是一部日記體裁的中篇小說。
  • 《莎菲女士的日記》|獨特藝術手法,凸顯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掙扎
    這是文壇赫赫有名的女作家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當中的文字。《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女作家丁玲的日記體小說,這本小說大膽地採用日記體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敘述知識女性莎菲女士對於生活、愛情、性、精神、自我價值等的心理獨白,以主人公的角度主觀直感地吶喊出那個時代女性精神的覺醒與掙扎,「五四」時期新時代女性在動蕩混沌年代中找不到精神出路的惆悵和苦悶。也正是這本日記本小說使丁玲在上世紀30年的文壇展露頭角。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人物形象及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一)作者簡介1、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人2、代表作: 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本文為日記體小說,發表於1928年。(二)主題思想1、主人公莎菲:20世紀20年代在「五四」個性解放思想感召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1)把葦弟當作朋友而不是戀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關心自己的願望。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一場三角戀,一段「作女」丁玲的真實寫照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如果說中國文化界也有類似於娛樂圈一炮而紅、一夜成名的神話傳說的話,那麼丁玲就是傳說中的一個。上個世紀20年代,當一眾女作家如冰心、廬隱、淦女士等人早已蜚聲文壇時,丁玲還一度籍籍無名。然而,隨著《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發表,她異軍突起,一鳴驚人。
  • 女性的意識逐漸覺醒,且看丁玲筆下的莎菲,如何衝破封建枷鎖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作家丁玲所創作的一篇關於女性意識覺醒,想要衝破封建的枷鎖,擺脫當時女性生存的困境,實現作為人的價值。作為中國著名的現代女性作家之一,丁玲的很多小說都是關於女性的,通過小說的內容來反映當時社會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現狀。
  • 【名著選讀】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點上方藍字關注世界名著每日讀,陪你有品位閱讀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的成名作。
  • 張歷君|莎菲的戀愛至上主義: 論丁玲的早期小說與廚川白村的戀愛論
    最終,宇宙間只剩下莎菲一人,她只能自己憐惜她自己。這樣,廚川所設想的「二人為一體」和「同心一體的人格結合」的「戀愛的三昧境」,便成了遙不可及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惟有通過這一對比,我們才能具體明白,馮雪峰所謂的「莎菲的空虛和絕望」,指的究竟是怎樣的「悲境」。誠如工藤貴正所言,「在民國文壇,廚川白村著作中最為暢銷的是[……]《苦悶的象徵》。
  • 文學演兵場丨莎菲形象:時代苦悶的象徵
    ②、戀愛雙方要有真正的愛。莎菲與凌吉士之間的矛盾衝突以致最後的決裂,究其根由,是人生觀、戀愛觀的矛盾衝突的結果。凌吉士漂亮的儀表下,實際上包藏的是沒落資產階級的腐朽靈魂,而莎菲的性格中,則主要接受了「五四」時代的個性解放精神。她的戀愛觀的基本核心即是追求聖潔的「真的愛情」。在莎菲看來,「真的愛情」是與封建世俗觀念傳統的道德相互對立的。
  • 謝忠平:為實現人文素養教育,給英語教師這三點建議!
    摘要:本文以「大閱讀·大人文·大素養」為課題,從閱讀、人文和素養三者的關係入手,從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提升以及教師引導的人文閱讀兩個方面展開,探討高中英語教師如何藉由閱讀進行人文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 【人文素養】《平凡的世界》賞析
    小說中處處展現著溫暖的人間親情與友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子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自強自立,心中充滿了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與此同時,小說中的愛情樸實無華,真切感人,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像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純美真摯,讓人為之感動。
  • 龍應臺 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
    對每個人而言,生活忙碌也並不意味前進,於是,提高人生境界,人生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提升人生境界,提高修養和素養,一直是困惑在心頭。直至讀了龍應臺女士的《我們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一文才覺茅塞頓開。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嚮往的是閒暇。與此相比平凡的學者卻迴避它,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閒暇,而此時安慰他的是書籍。——尼採我今天想講的是年輕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
  • 【人文素養】老舍京味小說《離婚》賞析
    這種生活經歷成為老舍日後小說創作的重要生活資源和情感資源。1924年老舍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並開始小說創作。192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隨後又創作了《趙子曰》(1926)、《二馬》(1926),初步顯示了老舍幽默才華。當時有人把老舍稱為「笑王」。1930年老舍回國,到齊魯大學任教。30年代是老舍創作的高峰。他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
  •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
    魯迅的《狂人日記》賞析之一賈仁江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文學經典名作。
  • 動漫壁紙賞析:《未來日記》
    【touchmark繪畫學院】 今日放送:《未來日記
  • 《狂人日記》全文及賞析
    最近,央視又播放《覺醒年代》,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 【人文素養】《莫扎特》的配樂賞析
    [藝術視窗] 《莫扎特》的配樂賞析
  • 【人文素養】《一八一二年序曲》賞析
    [藝術視窗] 《一八一二年序曲》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