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人物形象及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020-12-25 袁白菜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

(一)作者簡介

1、丁玲(1904—1986)原名蔣冰之,湖南人

2、代表作: 短篇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本文為日記體小說,發表於1928年。

(二)主題思想

1、主人公莎菲:20世紀20年代在「五四」個性解放思想感召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

(1)把葦弟當作朋友而不是戀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關心自己的願望。

2、故事:對凌吉士態度是矛盾的,喜歡他丰儀的外表而鄙視他卑劣的靈魂,表現了莎菲追求靈肉統一的愛情理想。

3、表達:集中描寫了莎菲面對凌吉士的靈肉分裂時所引起的焦慮,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對女性焦慮的藝術表達,拓展了「五四」時期人性解放的主題。

(三)藝術特色

1、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對女性焦慮的藝術表達,拓展了「五四」人性解放的主題

2、採用日記的形式和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 有利於剖析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3、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心理描寫,

①風格上:熱烈大膽而又細膩真實;

②方式上:著重寫莎菲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心理的變化過程;

③內容上:激揚的直抒胸臆與嚴肅的自我解剖相結合, 刻畫了豐滿的主人公形象。

相關焦點

  • 《莎菲女士的日記》|獨特藝術手法,凸顯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掙扎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女作家丁玲的日記體小說,這本小說大膽地採用日記體第一人稱敘述方式,敘述知識女性莎菲女士對於生活、愛情、性、精神、自我價值等的心理獨白,以主人公的角度主觀直感地吶喊出那個時代女性精神的覺醒與掙扎,「五四」時期新時代女性在動蕩混沌年代中找不到精神出路的惆悵和苦悶。也正是這本日記本小說使丁玲在上世紀30年的文壇展露頭角。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一場三角戀,一段「作女」丁玲的真實寫照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如果說中國文化界也有類似於娛樂圈一炮而紅、一夜成名的神話傳說的話,那麼丁玲就是傳說中的一個。上個世紀20年代,當一眾女作家如冰心、廬隱、淦女士等人早已蜚聲文壇時,丁玲還一度籍籍無名。然而,隨著《莎菲女士的日記》的發表,她異軍突起,一鳴驚人。
  • 《莎菲女士的日記》:解讀莎菲的渴望、欲望與絕望
    而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主人公莎菲,則有著比娜拉更為強烈的反抗意識,對於內心的追求有著「飛蛾撲火,不死不休」的反抗精神。郭冰茹在評價《莎菲女士的日記》時,認為它體現了年輕人尋找自我認同留下了一個非常生動的記錄。
  • 莎菲的愛情觀 ——淺析《莎菲女士的日記》裡的莎菲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作家丁玲於1928年發表的一部中篇小說,是丁玲的成名作。這是一部日記體裁的中篇小說。
  • 女性的意識逐漸覺醒,且看丁玲筆下的莎菲,如何衝破封建枷鎖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現代作家丁玲所創作的一篇關於女性意識覺醒,想要衝破封建的枷鎖,擺脫當時女性生存的困境,實現作為人的價值。作為中國著名的現代女性作家之一,丁玲的很多小說都是關於女性的,通過小說的內容來反映當時社會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現狀。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國第一部女權主義小說
    到了丁玲這裡,女人才開始說自己的話。丁玲其人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沈從文曾經這樣評價丁玲:「丁玲女士天真爛漫,處處同一個男孩子相近。」1981年,她來到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有一次,蔣勳他們帶丁玲去芝加哥的酒吧喝酒。看著周遭披著貂皮喝著酒的時髦女郎,蔣勳有點擔心丁玲這個頭髮花白的老太太會慌張。
  • 張歷君|莎菲的戀愛至上主義: 論丁玲的早期小說與廚川白村的戀愛論
    最終,宇宙間只剩下莎菲一人,她只能自己憐惜她自己。這樣,廚川所設想的「二人為一體」和「同心一體的人格結合」的「戀愛的三昧境」,便成了遙不可及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惟有通過這一對比,我們才能具體明白,馮雪峰所謂的「莎菲的空虛和絕望」,指的究竟是怎樣的「悲境」。誠如工藤貴正所言,「在民國文壇,廚川白村著作中最為暢銷的是[……]《苦悶的象徵》。
  •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這時,愛玲是丁玲的粉絲,寫了篇對偶像表達崇尚之情的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
  • 奇女子丁玲:早年荒謬三人情、和嫌疑犯同床共枕3年,後終覓良人
    小時候就喜歡讀書,父母的體貼,更是給了丁玲很好的教育,她的成長始終沉浸在無窮無盡的書海中,吸取著先進的思想,也塑造了他獨立的個性和文人的沉靜氣質。十九歲時,她來到南京求學,在瞿秋白先生的薰陶下,文化素質更趨成熟,文化底蘊進一步升華。第二年,經瞿秋白先生推薦,丁玲北上求學,到北京大學聽課。她在那兒接受了最好的國文教育,真正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
  • 1936年丁玲到陝北,毛澤東見到她的第一句話:聽說你和開慧是同學
    而丁玲3歲時,她父親就患病去世了。父親死時,並沒有留下什麼財產,反倒欠了很多債。丁玲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有思想和見識的女性,她變賣家產,幫丈夫還完了債,然後帶著5歲的丁玲和她剛滿1歲的弟弟離開了夫家,回到了常德舅舅家。在丁玲成長的過程中,她母親對她的影響很大,從小就教她讀書識字。
  • 文學演兵場丨莎菲形象:時代苦悶的象徵
    莎菲形象:時代苦悶的象徵莎菲的愛情觀是什麼呢?
  • 魯迅、丁玲等49位現代作家手稿亮相松江這個展覽
    魯迅、丁玲等49位現代作家手稿亮相松江這個展覽 2020-06-17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思想內容: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藝術特色: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故事,結構全篇,使讀者感到親切可信,在中國小說史上開了先河。《老殘遊記》思想內容: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遊歷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作者借《老殘遊記》表達自己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
  • 韓愈的《山石》與《聽穎師彈琴》全文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一)思想內容: 本詩為紀遊詩,敘洛陽城北惠林寺之遊。1、敘述從登山、到寺、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描繪山野的自然美和寺僧招待的人情美。(二)內容結構:全詩二十句,可分四部分。①前四句,寫進山到寺的一路景色和作者感受。②「僧言古壁佛畫好」以下四句,寫寺中和尚的熱情招待。③「夜深靜臥瓦蟲絕」以下八句,寫夜宿山寺的見聞和天明離寺下山的晨遊。
  • 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1 從地方走向全國,致敬文學巨匠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是我國唯一獲得過史達林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坎坷的女革命者。她用自己的作品為女性搖旗吶喊、與時代抗爭,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
  • 作家丁玲 一生深陷政治
    丁玲想過做演員,她在北京看了洪深拍的電影《空谷蘭》後,給素昧平生的洪深寫信,表達投身電影的志願。洪深驚詫於她的大膽,邀她去上海拍片,丁玲參加了一部影片的拍攝。但她很快便對電影界失望了:「如果電影繼續被流氓、商人所操縱,迂就著低級趣味,那麼它無論如何不會有藝術的前途的。」她嘗試去南國劇社找過田漢,照樣不習慣,明星夢就這麼夭折了。
  • 湖南日報:向心而行——丁玲文學獎從地方走向全國的背後
    從地方走向全國,致敬文學巨匠 丁玲,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是我國唯一獲得過史達林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坎坷的女革命者。她用自己的作品為女性搖旗吶喊、與時代抗爭,著有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
  • 丁玲一生愛過的男人
    他也是來找馮達和潘梓年的。這兩個人都是應修人的下屬,《真理報》負責人。    丁玲憑著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成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女作家,被魯迅稱為當代中國「唯一的無產階級作家。」所以,1933年5月她被秘密逮捕,牽動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