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除夕(胡治平)
作者:胡治平
江西學習平臺
又憶起了兒時的除夕。
家鄉的年夜飯一般吃得比較早,若是遇上個大好的晴天,飯飽酒足後,夕陽還擱在山崗上呢!村民們一年到頭都在山上、田間地頭辛苦地勞作。正因為如此,所以大家的年夜飯都要好好享受一番,吃得很豐盛,或者說奢侈。
漸漸地,村中的曬穀場上聚集了不少人。男女老少,穿紅著綠,盡帶笑顏,開始「比試」身上的衣服。小孩們在場地裡放鞭炮,偶有頑皮的小孩會趁著大人不注意,置一鞭炮於人腳下點燃,「砰」一聲,嚇人一大跳。被嚇者亦不惱,只親切地說一聲「頑皮鬼」罷了;大人們就聚在一起談年景,衣服比去年的貴重,年貨也置辦得比去年豐富,生活又有了進步。說著,笑著,好個閒處光陰易過,不知不覺,天也就昏暗下來了。
一時間,家家燈火,戶戶歡歌。除夕晚上,家鄉有一種習俗,叫「發燈」,就是家中所有的地方都要亮著。平時省著用的電燈,今晚卻顯得大方至極,豬欄裡沒裝電燈,也要去點一根紅蠟燭,此舉暗含了吉祥之意。此刻,無論推開誰家的門,均是一家人圍著八仙桌,桌上擺滿了各類吃食,且吃、且談、且樂,那其樂融融的氛圍,讓人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
小時候,我個頭很矮,總是長不高,母親就說:「除夕晚上,你去竹林裡搖搖竹子吧。」我一聽,心裡頗覺怪異,母親就詳細對我說了緣由。那時我就盼啊盼,盼望除夕夜的到來。終於到了,我提著一個紙糊的燈籠,約上幾個小夥伴,去到了竹林。我們將燈籠掛好,一邊用力地搖竹子,一邊說道:「竹子爹,竹子娘,今年是你腰邊過,明年和你一樣高。」只聽見竹林一片「沙沙」作響。不知是誰說了聲「狼來了」,大家被嚇得撒腿就跑。待跑遠了,才停住腳步,回頭一望,燈籠還掛在竹林裡,但沒有誰敢回去拿,只遠遠地看著燈籠在竹林裡兀自亮著。
村裡開始放煙花爆竹了,東家放了,西家放,真是此起彼伏。小村被煙花的光芒照亮了,望著夜空中綻放的絢麗焰火,一朵朵幸福的花兒便在人們心裡綻放,那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除夕之夜,還有必不可少的儀式——守歲。據說兒女守歲可以為父母添福添壽,家中三姐最為孝順,年年除夕夜都要坐到天亮。數小弟最來勁,像一頭可愛的小鹿般興奮不已,玩累了,睡意上來,坐在椅子上往後一仰,就香甜睡去。這時,父親便將他輕輕抱起,挪到房間裡睡去。夜半時分,媽媽把可口的點心端上來,吃吧,吃飽了繼續樂個通宵。
真是「歡愉嫌夜短」,不知不覺,已是曙色微明。家鄉的習俗,吃年夜飯要放鞭炮,正月初一開大門也要放鞭炮,這是規矩。於是,大門一開,一掛長長的鞭炮就用一根竹竿挑著伸出去點燃了。一年復始,萬象更新,新的一年就在這歡樂的氣氛中,帶著可愛的笑容,邁著從容的步子,祥和地走來了。
如今的家鄉,生活更富裕了,年味仍舊濃鬱,除夕依然熱鬧。人生路上,總是有懷念,又寄予憧憬。但屬於我兒時的除夕味道,在歲月的流逝中,在我漸入老境的內心,卻是歷久彌香……
(作者: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委宣傳部 胡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