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為什麼稱作熬年呢?
一、除夕守歲之俗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
守歲又稱熬年、熬夜、照虛年。守歲的習俗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晉朝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這便是古人守歲的含義了。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也是龍的傳人的共同記憶。
二、為什麼要守歲呢?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為什麼要守歲呢?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兇猛的怪獸,人們管它們叫「年」。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怪獸生性兇殘,讓人談「年」色變。
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它就跑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
為了躲避,人們紛紛提前做好晚飯,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因這頓飯兇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
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三十,是傳統節日,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 。這一天有許多古老的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點燈籠、放爆竹等。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