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對國際賽事吸引力有多大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通過數十年的努力開拓中國市場,創造出數十億美元的商業機遇,但如今僅一條簡短的推特就將其之前投入的所有時間和資源推入危險境地。」彭博社8日在報導中這樣描述火箭隊經理莫雷涉港不當言論引發的NBA「中國危機」。在中國體育市場飛速發展的時代,有美媒認為,NBA如不能處理好此次危機,將可能失去全球增長最快的體育市場。
龐大市場
「NBA在中國面臨無法取勝的局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日報導稱,若NBA和火箭隊不道歉,將面臨失去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的風險。南加州大學體育商業學院執行董事戴維·卡特表示,中國至少貢獻了聯盟10%的收入,該比重至2030年有望升至20%,「世界上沒有其他市場能為NBA帶來更大增長空間。」
《華爾街日報》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NBA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目前中國已經有約3億籃球愛好者,這幾乎與美國總人口相當,NBA中文官方微博帳號的粉絲數已超過推特上的粉絲數。今年NBA中國賽,湖人對籃網比賽的內場票價高達2500美元。
NBA開拓中國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作為美國四大體育聯盟之一的NBA由其前任總裁大衛·斯特恩親自「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美國CNBC網站稱,上世紀80年代,斯特恩親自將NBA比賽錄像帶送到中國中央電視臺,雙方最終達成比賽直播的合作。
1994年後,NBA的總決賽都會在中國進行直播。
隨著中美體育交流的不斷深入,姚明在2002年的選秀中被休斯敦火箭隊選中引發轟動,這被視作加速NBA擴大中國影響的「催化劑」。在此之後,NBA在中國的球迷基礎愈發龐大,已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體育聯賽之一。2008年,NBA正式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並在多地設立辦公室。CNBC的報導援引76人隊執行長斯科特奧尼爾的話稱,「如果籃球在世界上有第二個中心,那就是中國。」
互利共贏
正如很多NBA球員和經營者所說,「NBA是門生意」,中國龐大的球迷群體已經成為該聯盟最重要的海外群體。美國《福布斯》網站此前的報導稱,NBA2017至18賽季總收入為80.1億美元。截至2018年,NBA在中國的業務價值超過40億美元。
NBA在中國的流行也幫助美國球鞋和運動裝備企業得以進一步擴展中國市場。《華爾街日報》稱,在最近一個季度,耐克在大中華區的收入增長22%。該公司五年來在中國每季度銷售額的增長率都超過10%。而阿迪達斯、安德瑪等歐美運動巨頭也因美國市場銷量的下降而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
中國體育用品公司也圍繞NBA球星打造營銷戰略。已退役的邁阿密熱火隊後衛德懷恩·韋德與李寧籤訂終身合同,而科比·布萊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球星,更是因為代言等原因頻頻來華參加活動。
「兵家必爭」
NBA在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中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諮詢公司艾媒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2.2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15.7%,其中體育服務業的佔比已經超過50%。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稱,中國體育消費需求從傳統的體育製造用品初次消費轉向娛樂性消費、觀賞性消費;消費者對於新型體育運動的消費需求增強,如雪上運動、馬拉松和戶外運動等。
中國體育市場這個「蛋糕」的做大,令許多國家的體育聯賽都希望來此分一杯羹。從足球、籃球,到橄欖球、F1,越來越多的國際體育賽事正將中國市場視為「兵家必爭之地」。2019年1月,中國足球運動員武磊加盟西甲球隊西班牙人,為西甲帶來可觀的「中國人氣」。西甲首席通訊官霍裡斯·埃弗斯表示,「武磊的加盟讓我們更希望藉助當下的良好勢頭來向中國市場推廣西甲聯賽。」
與NBA同樣來自美國的北美職業冰球聯盟(NHL)也趁著北京冬奧會前夕中國加強推廣冰雪運動的機會進軍中國市場。NHL先後兩年在中國舉辦比賽。NHL運營總裁比爾·戴利曾表示,今後將加大NHL在中國的推廣力度,並計劃在北京設立NHL中國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