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前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可能或多或少有過用皂角洗頭的經歷。那個年代,工業洗髮用品還沒有普及,皂角就是天然的洗髮及洗衣原料。小小皂角承載了那個年代人的記憶和鄉愁。
「河邊獨樹知何木,今古相傅皂角林。」 曾淡出人們視野的皂角,如今美麗蝶變再度襲來,由皂角子去殼開發出來的小小皂角米就孕育了大產業。
奇異的植物
皂角樹,豆科植物,屬於落葉喬木,枝繁葉茂,樹冠碩大,其樹高可達15~20米,樹冠可達15米。每年的5月份開花,10月份左右果實成熟,皮莢堅硬,扁平發黑。
作為中國特有植物,皂角樹在國內分布極廣,從北至南均可其身影。耐蔭,不擇土壤,抗逆性強,皂角樹屬於深根性樹種,生長緩慢但壽命很長,可達六七百年。因此,皂角樹材質堅硬且細膩,防腐防蛀,是製作家具的上等木材。
皂角樹全身是寶。皂角當中含有豐富的胰皂質,具有清潔因子,是製作洗化用品的好原材;莢、子、刺均入藥,有祛痰通竅、鎮咳利尿、消腫排膿、殺蟲治癬之效,是醫藥品、保健品的天然原料。
「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按:一字等於分五釐),管教時刻笑呵呵。這段生動的描寫來自《本草綱目》,書中記載,皂角子:辛、溫、無毒,可用以「婦女吹乳」。
皂角子去殼部分叫皂角米,亦叫雪蓮子、皂角仁,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膳食纖維和多種人體必需胺基酸,營養價值高,有植物「燕窩」之稱。煮過後的皂角米口感軟糯,有嚼勁,具有養顏通脈、清肝明目等作用,屬高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食物。
此外,皂莢種子因含植物膠,還可用於石油鑽採、紡織印染、日化陶瓷、建築塗料、木材加工等行業,是重要的戰略原料。
皂角樹還有一大法寶是渾身長滿的棘刺。皂角刺,俗名叫天釘,是一味中藥,性味辛溫,具有消腫排膿、祛風殺蟲功能。北宋宰相蘇頌就云: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
另外,皂角樹的根、莖、葉也可生產清熱解毒的中藥口服液,新嫩芽可食用。
從刺到仁,產業襲來
好樹自然有人識。這些年,圍繞皂角的產業開發日漸活躍起來。
河南嵩縣九皋鎮素有「中國皂角之鎮」之美稱,是全國聞名的皂角刺集散地。自20世紀60年代起,九皋群眾就自發到全國各地採集皂角刺,運回來按初步分級後銷往外地藥廠、飲片加工企業等。目前,這裡已形成了皂角育苗、種植、加工、購銷為一體的產業化格局,依託產業優勢,還建成了嵩縣皂角刺中藥材小鎮。
而相鄰的南召縣留山鎮則圍繞皂角做文章,成為全國最大的皂角加工集散地。目前,留山鎮土門村八成村民投身皂角產業,其中,有200多戶每年冬季外出購買皂角,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區市,把全國八成的皂角採集、收購回來;另有500多戶參與皂角加工、皂米分揀。
見過皂角的人應該清楚,曬乾後的皂角種莢十分堅硬,皂角子又裹在裡面,非常難剝,即便是熟練工一天也剝不了幾斤。對此,土門村一位村民發明了剝籽機,每小時可打碎4噸堅硬的皂角莢,比人工剝籽效率提高了200多倍,助推了皂角米加工的快速發展。
皂角米的獨特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常常是供不應求。作為多地農產品地理標誌,小小皂角米還是新興的「網紅」食材,從部分電商平臺看到,皂角米價格少則三四十元,多者甚至上百元,頭部店鋪月交易量普遍達到上千件。
有人估計,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皂角在食用、藥用、化工等方面產品的開發利用預計蘊含200億元以上的年產值。1斤皂角子賣幾十元,加工成膠原後每斤能賣百元以上,皂角米的深加工藍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