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正安:大山裡的吉他賣到全世界,年產值達四億元

2021-01-10 人民日報

鄭傳玖正在介紹吉他製作工藝。  陳 鵬攝

一個把吉他賣到了全世界的老闆,不會彈吉他?每天傍晚,貴州省遵義正安吉他產業園鄭傳玖的辦公室,都會傳出一陣陣撥弄吉他的聲音,斷斷續續的旋律告訴人們,正在彈奏的人不是熟手。

說來好笑,他甚至連五線譜也看不懂。為此,鄭傳玖給自己定下一個2018年的小目標:一定要學會彈吉他。

「新時代有新要求,首先就要掌握新技能,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鄭傳玖笑著說。

鄭傳玖今年40歲,老家正安縣安場鎮解放村。19歲那年,跟村裡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他南下廣州打工,在吉他廠一幹就是7年,從工人做到車間主管。「那時候苦啊,每天從早上8點幹到凌晨2點,通宵加班是常事。」

正是靠著一股子不怕吃苦的精神,7年時間,鄭傳玖從對吉他生產一竅不通到熟練掌握選料把關、噴漆組裝、調音調試等180多道工序。「打工就要把『工』打好,努力了總會有收穫。」

「幫別人幹能做好,自己當老闆肯定也不差。」敢闖敢拼的鄭傳玖對未來有了新想法。2007年,依靠多年務工積累,鄭傳玖和幾位老鄉一起創建了廣州神曲樂器製造有限責任公司。

不巧,2008年就趕上金融危機……這對剛起步的工廠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

「那是最難熬的一年,沒有訂單,只好裁員,30多人最後只留下10多名技術工人。」不服輸的鄭傳玖一直給大家打氣:「扛過去,我們就贏了。」大家利用那段時間,沉下心來認真琢磨提升工藝水平。

半年後,鄭傳玖拿著研發出來的新產品到上海參加國際樂器展。憑著過硬的質量,鄭傳玖的吉他獲得巴西樂器公司「塔吉瑪」的青睞,當場就收到了2000把的訂單——那是工廠創立以來接到的最大一筆訂單。後來,日本、美國等世界知名吉他品牌紛紛找上門來,鄭傳玖的吉他製造廠房規模不斷擴大,工人一度超過200人。

2013年,正安縣派出招商小分隊赴珠三角等地區,吸引正安籍企業家或外省企業家到正安創業。「工廠80%的原料從國外進口,80%的產品出口國外,相比在廣州生產吉他,正安具有勞動力、廠房、電費等成本優勢。」鄭傳玖跟大伙兒一合計,覺得返鄉創業大有可為,便迅速將公司生產線從廣州搬回了正安。2014年8月,兩條木吉他生產線就入駐了園區。

「家鄉要發展,我不回去誰回去?當時我就想,人這一生就要奮鬥,奮鬥就得敢拼、敢闖。」鄭傳玖的神曲公司回家鄉後從零開始,現在一年能生產吉他50萬把,年產值達4億元,創匯8000萬美金。

公司發展進入正軌後,鄭傳玖仍不滿足。創業之星、勞動模範、工藝美術大師,等等,面對這些榮譽,鄭傳玖想的卻是:正安是國家級貧困縣,既然回來了,就不能只想自己辦廠,要讓這個產業真正在老家做起來,那樣才能對改變家鄉面貌起大作用。「光靠自己一家企業是做不成產業的,必須抱團發展。」他一次次聯繫廣州的老朋友,介紹到正安發展的前景。

在鄭傳玖積極引薦下,塞維尼亞樂器、華成樂器等吉他製造企業相繼落戶正安吉他產業園區。現在,從傳統木吉他到電吉他,市場上能看到的吉他產品,正安都能生產,園區的標準廠房每年新增20萬平方米。

29家吉他製造商,500萬把年銷售量,60%的產品銷往海外市場,產值約50億元,實現地方稅收3億元……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正安縣如今有了一張新名片:中國吉他製造之鄉。截至2017年底,園區企業解決就業11432人,其中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60人,帶動4645人脫貧。

鄭傳玖表示,這條奮鬥之路還得往下走,「我的夢想是做出全球最好吉他,打造我們的民族品牌,讓正安吉他走向世界。」

■記者手記

肯奮鬥,總會有收穫

從外出就業到自己創業,再到產品走向世界,鄭傳玖的人生軌跡,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唯一不變的,是他從未停下奮鬥的腳步。

鄭傳玖成功的背後,是在外打工多年的艱辛和返鄉創業克服的種種困難。幸福不會憑空降臨,那些你曾吃過的苦,終會變成光束,照亮前行的路。

新時代的大幕已開啟,只要肯奮鬥,總會有收穫。唯奮鬥,才是通往幸福的路徑;唯奮鬥,夢想的天空才會越來越絢爛。

相關焦點

  • 傾聽貴州遵義吉他弦聲在世界迴響
    貴州正安縣吉他產業園。張春雷 攝這是真正令人振奮的新時代,正安縣每年生產的幾十萬把吉他由廣東出海,遠銷全世界。」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的神曲公司奮鬥者鄭傳玖說。鄭傳玖面露微笑娓娓道來:「走出去能把一個吉他產業帶回來,並且在貴州深處發展,感慨確實太多,神曲公司從美國、加拿大、巴西進口原材料,又要出口產品到日本、韓國,歐洲、美洲,單運輸困難就是肯定迴避不了的。所有生產機械是從廣州運回來的,設備共拖了30多車。一把吉他大小工序有300多道,哪怕一顆螺絲出了問題,一個環節卡住了,整個工廠全盤停產,壓力很大。」
  • 貴州遵義市正安縣「無中生有」培育特色產業—吉他奏響「致富曲」
    在正安縣吉他文化產業園,經過工人的精心打磨,一把把吉他走出大山,漂洋過海。如今,這裡每年可生產600餘萬把吉他,其中不少被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20%的亞洲市場、30%的美國市場和40%的巴西市場。  受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影響,正安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是貴州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 你可知道,在中國的貴州有一農民把自產的吉他賣向了全世界?
    他可以說是二胡造詣方面數一數二的,特別是他那首《二泉映月》無論你在其他樂器上怎麼地演奏,那種讓人飄逸陶醉其中的感覺還是無法達得到。可惜的是他還有首自認是音樂生涯最代表的代表作《梅花三弄》,已經失傳現在都聽不到了,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在此就不多討論了。今天咱來聊一下另一位人物;鄭傳玫! 啥?他也是音樂家?
  • 貴州正安:用吉他甩掉貧困縣帽子
    趙山的貝加爾公司於2016年6月投產,同年11月底,就拿到了單品銷量冠軍,第二年員工就從開工時的28個人猛增到三四百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11月初到訪時,電商部的辦公室裡已洋溢著濃鬱的節日氛圍,3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裡,社交軟體「叮咚」的提示音此起彼伏,每臺電腦都開著好幾個對話窗口。網點銷量冠軍的光環也蔓延到線下。
  • 出差貴州遵義正安,我以為是《縫紉機樂隊》的拍攝地,正安VS集安
    需要到那邊去洽談一個業務。以前只聽說貴州到處都是大山,路都是依山而建。總覺得有點誇大其詞!直到這次選擇坐高鐵去。從廣州8點出發坐到貴州遵義市。客戶因為有事沒有時間來市區接我。給我找了一輛黑車。坐上去心裡還是有點發毛的!畢竟人生地不熟。但是也得上啊。結果坐了3個半小時才到這個號稱吉他之鄉的地方-正安縣!因為工作的原因,應該來說。經常到處跑。有時候一天要換兩三個城市。
  • 時光貴州、正安吉他……貴州認定11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貴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為進一步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努力提升全省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經實地調研考察、專家評審及公示,省發展改革委印發《通知》認定正安吉他文化產業發展集聚區、中國辣椒城辣椒產業綜合服務集聚區、貴陽傳化現代物流集聚區等11個集聚區作為貴州第十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 讓世界聆聽貴州「神曲」——訪貴州神曲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 鄭傳玖
    「2012年,正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到廣州看望我們,邀請我們回鄉創業。3個月後,我回到家鄉創辦了貴州第一家吉他製造企業——遵義市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鄭傳玖介紹。2013年8月,鄭傳玖將公司生產線從廣州搬回了遵義正安縣,當年就讓近200名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 電視劇《吉他兄弟》18日開播!「正安故事」亮相CCTV、優酷、騰訊、愛奇藝、芒果TV
    正安001——貴州剛晉李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平臺,立足正安,面向遵義,輻射貴州。2018再度起航,打造屬於您的鄉愁讀本!已與遵義001、最正安、刨遵義、遵義封面等平臺,籤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推動地方原創內容,打造領跑遵義、影響貴州的自媒體聯盟。
  • 千人演奏吉他!貴州電視劇《吉他兄弟》熱拍中
    近日,電視劇《吉他兄弟》(暫定名)拍攝暨正安千人吉他演奏活動在正安縣吉他文化廣場舉行。拍攝現場電視劇《吉他兄弟》以貴州正安縣300娘子軍打起背包走出大山,開創貴州乃至全國勞務輸出先河,鼓勵扶持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黔山大地「無中生有」打造吉他世界工廠為背景,講述了「吉他兄弟」方清明、方清華從貴州省遵義市一個不起眼的貧困鄉村前往廣州吉他工廠打拼謀生,經歷了從打工仔到吉他生產廠老闆的轉變後,決心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傳奇故事。
  • 一把吉他連世界 昔日貧困縣做起全球生意
    鄭明的公司位於貴州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走進園區,雷射開料、合桶、裁邊、打磨……生產流水線上機聲轟鳴,幾乎每家吉他企業都在趕製海外訂單,幾十輛大貨車每天停在園區等待裝車發貨。「目前訂單已排到2021年3月份,工廠每天都在加班加點趕製吉他。」
  • 貴州貧困村變淘寶村,一年產吉他800萬把,網友呼喚樂隊的夏天
    貴州貧困村變淘寶村,一年產吉他800萬把,網友呼喚樂隊的夏天無音樂不夏天,沒有吉他的旋律,音樂也就少了一魂。《樂隊的夏天》,搖滾樂深入人心,一把把吉他,交織了動聽的樂曲。入戲太深,也想撫著吉他,奏出天籟之音。
  • 正安縣:小吉他彈出「致富曲」
    記者 楊婧地處黔北大山深處的正安縣,是「尹珍故裡」「白茶之鄉」,現如今有了一張新名片——「中國吉他製造之鄉」。9月24日,「西部開發新脈動」採訪團來到正安吉他產業園,了解正安人民如何依靠吉他產業「彈出」一首激蕩人心的「致富曲」。走進產業園區,一把水泥澆築的巨型吉他矗立在操場中央,琴頭直指雲霄,甚是壯觀。而這把吉他,在2018年曾出現在「世界第一屏」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屏幕上。
  • 0到6000000000!「吉他兄弟」這樣評價《吉他兄弟》
    正安人任世凱動容地說道:「這部電視劇真實地展現了我們正安吉他的發展故事,為回鄉創業的實際行動所感動!」從事吉他製作的韋會勤深有感觸:「這部劇太真實了,看到劇裡的人和物,特別親切,這是我們正安的吉他啊!」同樣從事吉他製作的王飛分享道:「這就跟我們當時在外面打工的情景是一樣的。
  • 電視劇《吉他兄弟》:用奮鬥的汗水澆灌青春年華
    短短幾年,正安產業園就有72家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入駐,帶動6700多戶脫貧致富,一把小小的吉他走出大山,彈撥全國,奏響世界。這是一對有情懷又有溫暖的鄉村逆行者,他們不僅僅詮釋出生命的輝煌,而且彰顯出人間的大愛至情。劇中的方氏兄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人生價值所在。沿著他們的足跡,我們可觀賞到奮力拼搏、積極向上鑄成的美好人生風景。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吉他兄弟》熱播
    以正安吉他產業發展為原型,以正安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題材,以脫貧攻堅為背景的電視劇《吉他兄弟》,於10月18日在央視8套熱播,收視成績喜人。  《吉他兄弟》以貴州正安300娘子軍開創貴州乃至全國勞務輸出先河,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打造吉他世界工廠為背景,以小窺大,感受新時代中國發展脈搏。
  • 《吉他兄弟》:從兄弟情到家國愛
    《吉他兄弟》釋放的勵志力量是強烈的。來自貴州正安貧困山區的清華、清明兩兄弟,從小失去父親,母親為養活兩個兒子並培養他們上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始隨正安「三百娘子軍」去廣州打工,卻因一場意外一去不復返。劇集秉持現實主義精神敘寫創業的崎嶇,使劇集十分「接地氣」。一部優質劇,不僅要「接地氣」,更應該「抬人氣」。
  • 《吉他兄弟》:從兄弟情到家國愛
    《吉他兄弟》釋放的勵志力量是強烈的。來自貴州正安貧困山區的清華、清明兩兄弟,從小失去父親,母親為養活兩個兒子並培養他們上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始隨正安「三百娘子軍」去廣州打工,卻因一場意外一去不復返。劇集秉持現實主義精神敘寫創業的崎嶇,使劇集十分「接地氣」。一部優質劇,不僅要「接地氣」,更應該「抬人氣」。
  • 中國製造擁抱直播電商—中國吉他之鄉正安向世界發聲
    正安縣委縣政府表示,將正安吉他自有品牌的地域特色,植入「貴州基因」打上「中國烙印」,藉助「雲」平臺,開展「直播帶貨」活動推介特產產品不僅為進一步融入市場,還將持續擴大正安吉他製造影響力,更加推動優質農產品從「線下」走到「線上」的新營銷模式。
  • 光明日報評《吉他兄弟》:從兄弟情到家國愛
    《吉他兄弟》釋放的勵志力量是強烈的。來自貴州正安貧困山區的清華、清明兩兄弟,從小失去父親,母親為養活兩個兒子並培養他們上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始隨正安「三百娘子軍」去廣州打工,卻因一場意外一去不復返。劇集秉持現實主義精神敘寫創業的崎嶇,使劇集十分「接地氣」。一部優質劇,不僅要「接地氣」,更應該「抬人氣」。
  • 小吉他撬動大產業,「兄弟」齊心創新主旋律表達
    近日,CCTV-8和CCTV-1雙臺聯播的《吉他兄弟》,將廣大觀眾的目光引向了黔北門戶——正安,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脫貧攻堅」故事。從1987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黔北大山深處的小山村開始,到今天正式脫貧,從300娘子軍下番禺,到今天成為中國吉他生產第一縣,從正安走出的農民工「吉他兄弟」,也成為千萬農村、農民工,脫貧、創業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