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機能在不斷下降,細胞也隨之衰老,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左右,身體狀況越發糟糕,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心理學家認為,出現這一現象,除了身體疾病外,還和老人在這階段承受的精神壓力、心理壓力有很大關係。
19世紀末,著名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了第一個人格心理學體系——精神分析(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是不間斷的,這個過程從出生一直到死亡。其中,人格的發展又大致分為三個過程,分別是機體成熟、自我成長、社會關係構建。
機體成熟:個體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動態變化
自我成長:更準確清晰的自我了解及認知
社會關係構建:家庭地位的確立與變化
一、機體成熟的必然階段:心理衰老
人格發展的三個過程,能促使個體人格發展逐漸走向健全,同時也維持著個體心理平衡。對於那些70歲左右的老人而言,他們將面臨機體成熟的這一階段,出現心理衰老現象。而當他們真的認為自己已經衰老時,他們離死亡也越來越近了,有學者甚至將心理衰老比作「死亡催化劑」。
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70歲左右的老人,心理衰老問題最為嚴重。這個年齡階段的他們,在主觀意識層面上感覺自己正一步步衰老,從而產生真實的「衰老感」。當個體產生這種衰老感時,會有以下六種表現。
1、感覺知覺、感官開始衰退。視線變得模糊不清、聽覺和味覺能力都開始下降,明明以前很愛吃的東西,現在卻沒有任何興趣。久而久之,對生活的熱情也逐漸喪失。
2、逐漸喪失理想、想像能力降低,不願去了解新事物。言語上變得囉嗦,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維能力也不如從前。同時,在學習時明顯感覺吃力,甚至還可能出現因害怕而拒絕學習新知識或新技巧的現象。
3、情緒起伏變大,容易衝動行事。在遇到困境時,無法像以往一樣保持鎮定。並且還會出現嚴重的焦慮情緒,不喜歡太過吵鬧的環境。
4、意志力變弱。做事缺乏創新意識,觀念老舊。即使已經計劃好要做的事情,但還是會拖延,結果後期做事越來越消極,最後什麼也不想做了。
5、反應能力下降。動作沒有以往靈活,對事物的興趣度降低,睡眠時間也變少了。
6、性格有明顯變化,變得易躁易怒。情緒消極、孤僻,容易緊張不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衰老感」是一種主觀意識形態,也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心理過程。人到70以後,總會下意識暗示自己「我越老越不中用了」。
二、個性心理差異帶來的被拋棄感
對於那些70歲左右的老人而言,衰老同時體現在身體和精神兩個層面上。隨著事物的不斷更新換代,個體心理差異會越來越大,在這一過程中,老人們會產生被時代拋棄的感覺,從而加深老人的孤獨感、寂寞感。長此以往,老人很容易患上疾病。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老人對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明顯很弱,其根本原因是個體心理差異的存在,和年輕人相比,老人在很多問題上都顯得有些固執己見,很少贊同別人的想法。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個體在老年時期往往認為自己的人生有很多遺憾,但又沒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因此很容易陷入到絕望中。
三、家庭地位的變化
個體到了晚年時期,扮演的社會角色越來越少,再加上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化心態也隨之出現。
具體而言,70歲以後,家庭地位會開始發生變化,從一個中心人物逐漸變為一個邊緣人物,從被家人依賴變為依賴家人,這樣的巨大反差讓老人很難接受。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自我價值實現來源於被需要,並且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而家庭地位的變化,無疑加重了老人的焦慮情緒,會快速擊垮老人最後的心理防線,加深他們的心理衰老感。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家人,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不要等到老人離世了,才後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