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23博覽會上,迪士尼確認其將推出的Disney+流媒體服務,會按照周計劃發布原創系列劇集,拋棄Netflix的刷劇模式。經驗豐富的媒體分析師Rich Greenfield指出,當前和即將推出的流媒體平臺的發布策略似乎在「技術平臺」(刷劇時間表)和「傳統媒體」(按周發布原創內容,就像他們過去做得那樣)之間切分開來。
圖片來源:Medium
Greenfield和Twitter上的其他人將這種戰略差異定位為「消費者優先vs.商業模式優先」。他們認為,在同一時間發布整季劇集,讓觀眾根據他們自己的時間表進行觀看,會讓觀眾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而按周發布的節目時間表,則需要觀眾在幾個月的時間裡保持訂閱,這是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
毫無疑問,這一框架是由Netflix早期一次性發布整季劇集所啟發的,與傳統電視季的管理不滿相比,這種姿態更能讓消費者滿意。在採訪中,Sarandos對刷劇模式的電視劇集優勢進行了加倍的肯定,「沒有理由每周發布一次。遠離電視劇定時收看的趨勢是十分強勁的,為什麼要把人們拉回到大多數人正在放棄的東西上來呢。」
的確,2013年由Netflix推出的原創劇集《紙牌屋》開創了一種刷劇模式,利用這種模式,Netflix實現了繁榮發展,並顛覆了傳統媒體公司。對於消費者來說,同時獲得整季的電視劇集內容是一種十分新奇的體驗。如果觀眾願意,他們可以在一周內(或者是一個周末!)便觀看完整季,而不是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但也許這種新奇體驗的享受忽略了傳統的周播電視節目表的優點。有沒有可能按周播出劇集不僅是一個更好的商業模式,還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
圖片來源:Reddit
圖片來源:Google Image
在Netflix、Hulu、DVR和TiVo之前,觀看電視節目的唯一方式是按周節目表觀看直播。如果你碰巧錯過了一周的劇情,那麼除非你用錄像機把錯過的劇集錄製下來,或者是在幾年後的聯合發行中碰巧看到它,否則沒有辦法趕上劇情的發展。DVD和電子銷售(例如在iTunes上購買劇集)最終將成為一種替代方案,鑑於其成本要高於已經很高的有線電視費用。因此,預約定時觀看成為電視觀看的默認選擇,這更像是被強迫的,而不是消費者自己主動做出的選擇。
2019年及以後的流媒體世界與廣播電視時代大不相同。如果你沒有在HBO、Hulu或Showtime(很快將成為Disney+)上及時觀看某一集節目,那麼等你想要看的時候,它仍在那裡等你。一些觀眾可能會在整季發布後幾個月才開始刷劇,就像他們觀看Netflix的劇集一樣。另一些人則選擇參與按周發布的計劃,尤其是對於那些大量連載的劇集。
讓我們以HBO為例。如果你是HBO劇集的粉絲,你的每一個周日晚上可能會被安排觀看最新一集的電視劇。在這一集推出之前、之中和之後,人們都在社交媒體上以及和他們的朋友積極地討論關於劇集的推測、驚喜和熱門話題。而對於一些劇集,粉絲們會選擇每周和朋友家人一起組織觀看派對。無論是《西部世界》還是《單身天堂》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周節目表成為與親人相聚的時刻。
圖片來源:Greystar
在每一集之間,都會有概要和評論可供閱讀,粉絲們會提出各種猜測並加以考量,還會與其他觀眾進行現實或線上的「飲水機旁」聊天討論。與《權力的遊戲》不同的是,沒有粉絲會對《怪奇物語》進行猜測,你要做的只是觀看下一集。
每周播出的電視劇帶給粉絲的體驗並非僅僅是一集接一集的刷劇觀看,這種模式是公共的,持續的時間也更長。以下是關於2015年的兩部電視劇的每日推特量比較:Fox每周播出的《嘻哈帝國》和Netflix的刷劇模式的《女子監獄》。對於《女子監獄》來說,當新一季播出時,社交話題會短暫升溫,但是很快就會平息下來,至少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粉絲們的觀看時間表並不一致。
圖片來源:Medium
當然,推文並不等同於收視率,儘管缺乏持續的Twitter對話,《女子監獄》仍然是Netflix迄今為止播出時間最長的原創劇集,觀看人數超過了《嘻哈帝國》。但這仍然不是一個共享的經歷。在一個日益孤獨和隔絕的時代,電視迷社群或許對於心理健康來說是一種積極的資產,一些研究甚至將刷劇與抑鬱和孤獨聯繫起來。
雖然上面的例子主要關於連載的劇集內容,但每周推出的節目表也可以讓電視喜劇獲益。電視喜劇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對角色的熟悉和與角色建立起來的關係,而這種熟悉和關係只能通過長時間的持續曝光來培養。熟悉度會讓期望被顛覆,讓笑料落地,讓對角色及之間關係的喜愛得到發展。
一方面,《摩登家庭》或《生活大爆炸》的觀看時間超過八個月,每季之間只有四個月的休息時間,這意味著觀眾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與角色和劇集呆在一起,於是不需要太多關於角色、情節和插科打諢的複習或提醒。另一方面,Netflix原創喜劇《大學同窗(Friends from College)》在2017年7月推出有八集內容的第一季,而在2019年1月推出同樣包含八集的第二季,那麼即使是最狂熱的粉絲也不會完全記得一年半前的八集內容。而公平地說,如果內容量很大(如《老友記》、《辦公室》),長時間的持續曝光仍然可以在一個刷劇模式中實現,但Netflix和Amazon都不會推出100多集的原創喜劇。
圖片來源:Medium
在傳統的廣播電視時代,22集以上的劇集從九月開始播出,一直持續到明年五月,而之後劇集的寫作、製作和後期會貫穿整個電視季。不僅製作方可以在評估粉絲反應後調整故事情節及其它方面,電視網還可以更早地預定更多劇集和後續幾季,這意味著大多數電視劇在兩季之間只會停播三到四個月。
而就刷劇模式來說,兩季之間往往有更長時間的間隔。每一季的每一集都必須在發布前進行拍攝和編輯,由於這些平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收視率數據和分析資料來作出決策,所以後續幾季往往要等到最近一季發布幾周後才會被預定。因此,《怪奇物語》第二季和第三季之間有21個月的間隔。雖然對於最火爆的熱門劇集來說這可能是持續的,但也有可能導致一些消費者對這部他們兩年前喜歡的電視劇失去興趣,甚至把它們拋到腦後。
當然,刷劇內容也有它們的好處。在扣人心弦的大結局後,觀眾可以接著觀看下一集以獲得即時的滿足感,而不必等上一周甚至是更長的時間,這會讓很多人感到厭煩。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在一個月內刷完一部劇之後取消訂閱,而不是在一季內都被綁定。
這種刷劇節目時間表也適合當下消費者的注意力範圍和媒體周期。隨著腳本電視劇集的數量繼續向收視高峰攀登,在同一時間發布整季可以讓平臺獲得最多關注,併集中於前期的營銷支出,而不是試圖在幾周或幾個月內保證觀眾的興趣。由於全年都有這麼多新的電視劇上映,觀眾很容易在這種混亂中迷失,尤其是當首映集沒有引起文化轟動或達到時代精神。就像Netflix所展現的那樣,將被抑制的需求集中於一部熱門劇集,而當一次性放出整季很可能會產生轟動效應。在《怪奇物語》第三季播出四天後,已經有1820萬個帳戶追完了這一季。
圖片來源:Reddit
由Netflix開創的刷劇電視模式無疑要優於廣播電視時代老式的按周播出的節目時間表,當時的觀眾很難(或根本不可能)找到、訪問和觀看已經播出的劇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傳統的每周模式沒有好處。如今,選擇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一些HBO和Hulu的訂閱者要等上一整季都發布才會開始追劇,而一些人和在線社群則會在每一集都發布後組織按照時間表的重放,以便充分帶動社群和每周共享觀看的對話交流。
事實上,Netflix也會按照周時間表發布一些劇集,幾乎都是深夜檔和訪談類,比如《Chelsea》、《The Break with Michelle Wolf》、《Patriot Act with Hasan Minhaj》和《My Next Guest Needs No Introduction with David Letterman》的第一季。毫無疑問,該公司已經考慮以周時間表發布一些高質量的腳本內容。然而,Netflix這樣做或許會損害其品牌形象和在消費者中的聲譽,並且一旦此舉被視為他們多年來一直倡導的創新發行計劃的倒退,將會引起強烈反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獨家原創內容分布在越來越多的流媒體服務中,按月循環訂閱很可能成為了一部分消費者的策略。精明的觀眾可能會在刷劇劇集第一次放出時,選擇訂閱一項服務,但會等到周播劇集全部發布後才會訂閱其平臺服務。一種發行計劃並不一定就優於另一種。兩者都能達到各自的目的,並帶來愉快的觀看體驗。因此,也許隨著流媒體戰爭的加劇,我們將看到網絡越來越多的混合時間表發布,這樣粉絲就可以同時體驗到刷劇模式與每周預約觀看模式了。
一次性刷劇,還是按周刷劇,這是平臺慎重選擇的問題,同時也是消費者自己糾結猶豫的問題。從平臺的立場來看,一次性放出全部內容帶來的話題引爆率將是最高的,充分滿足了觀眾痛快觀影的訴求,也會給平臺帶來強勁的訂閱增長;而按周播劇,在話題延續性上將帶來豐厚回報,培養觀眾的收視習慣,進而圍繞劇集建立社群,形成良好互動,通過編排策略的合理應用還能在熱門劇集間穿插新劇集,為新內容引流。
從商業的角度考量,一次性放出是一種新鮮模式,Netflix是這一模式的開創者也是獲益者,這一模式能獲得觀眾擁護的背景建立在與傳統電視模式競爭中,線性電視既不可能也不願意運用這種模式,大批的觀眾在這種刺激下紛紛轉化為Netflix的訂閱者;按周播出則有利於及時搜集市場信息,對於廣告商和播出機構訂購來說面對的盈利風險更小,一部劇集獲得階段性成功後就可以在可控的周期內經營下一季,這種優勢是資本無法抗拒的。反過來看,這也是為什麼Netflix模式即便席捲全球也不會引發模仿狂潮,仍然很多播出機構按部就班,穩紮穩打。
從觀眾的角度看,這兩種模式選擇起來也很糾結,一周一周地坐等更新實在煎熬,可是一次性刷劇也傷眼傷肝,既想不被劇透又想充分享受觀劇樂趣,而且選擇哪種觀看模式還直接關係到訂閱付費的成本,所以混合看劇模式將必然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