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遠帖》後,將其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藏於養心殿,合稱為「三希寶帖」,並御書「三希堂」匾額。《三希寶帖》是現存最早的晉人法書真跡,被歷代學書之人奉為圭臬。《三希寶帖》現分藏於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內,且分別為「兩院」「十大國寶」之首。
王獻之《中秋帖》
《三希寶帖》在傳世的兩千年間演繹過一幕幕國寶傳奇,尤其是在一百年間,更是令人驚心動魄。1907年,光緒帝妃瑾妃將<中秋> 、<伯遠>二帖首先盜賣出宮,「三希」從此分離開始了各自傳奇的經歷。這兩帖出宮後被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嫡系郭葆昌收購秘藏不宣。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三希」只存 <快雪> 一「希」。 1928年,奉系軍閥頭目張作霖撤離北京前夕,曾向當時故宮院長易培基索要《快雪》帖,被易院長委婉推拒,16個小時之後,張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天佑神品,《快雪》帖躲過此劫。後隨國寶南遷,最終留在了臺北故宮。然而,《中秋》、《伯遠》兩帖卻石沉大海。直到1949年國民黨撤至臺灣,兩帖在臺灣神秘出現。可是當時剛剛成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卻無力收藏兩帖。「三希」再次擦肩而過,團聚的機會就這樣失之交臂。後來兩帖被典當給香港英國銀行。
晉 王珣 伯遠帖
1951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下達特級指示,不惜一切代價搶救兩件國寶。最後幾經周折,終以當時35萬元的天價將兩帖收回,一直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天,這三件世間罕見的國寶依然分藏於兩岸故宮,隔海相望,無時不刻都在盼望著團圓與相聚……
《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存世的唯一手書真跡,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全帖僅寥寥二十八個字「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但「字勢強雄,筆力飄逸,燦若遊雲,矯若驚龍」,可謂字字珠璣,絕世罕見。乾隆一生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他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又說:「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將此帖譽為「二十八驪珠」,名不虛傳,實不為過。
《快雪時晴帖》
《中秋帖》為行書3行22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
王獻之《中秋帖》
《伯遠帖》行書,5行共47字「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鑑」二璽。前隔水御書:「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又御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御筆又識」。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後有乾隆御繪枯枝文石,並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卷後有董其昌、王肯堂題記。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晉 王珣 伯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