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央視經典節目《感動中國》的一名忠實粉絲,我每年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想要了解那些觸及人心的感動故事。2020年的「感動中國」節目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推遲播出,最終也圓滿結束。第一位出場的「感動人物」叫樊錦詩,她近些年來多次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被譽為「敦煌的女兒」。正巧這段時間看了一本她的自傳,名字叫《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介紹了她與敦煌半生的故事。
一提到敦煌,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乾燥的氣候和到處是一片荒蕪的大沙漠,而這本書讓我對敦煌有了新的嚮往,因為那裡有敦煌莫高窟。如今,隨著經濟水平提升,人們對精神世界有了更高追求,許多古老的文化得以在當代實現價值和重新綻放光芒。之前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一篇文章裡介紹他眼中的敦煌,對莫高窟所具有的文化價值給予很高的評價,卻又哀嘆莫高窟由於政治因素和戰火的摧毀而漸漸衰落。好在,有像樊錦詩這樣的一群默默紮根大漠、守護莫高窟人的存在,莫高窟的文化價值在當代得以凸顯。敦煌不僅在國內和國外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譽,也在樊錦詩的開拓下創造出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數字敦煌」,實現文物的宣傳保護與旅遊經濟發展相結合。
樊錦詩和敦煌是分不開的,她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便留在了敦煌,堅持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40餘年。她是在南方長大的姑娘,剛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工作環境的惡劣和與家人分離的孤獨,也曾猶豫彷徨過,但是心裡實在割捨不下對敦煌的熱愛和對自己事業的執著,最終一待便是大半輩子。她和丈夫是北京大學的校友,用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來形容他們的感情很恰當,他們都對自己的考古事業很熱愛,卻又面臨著兩地分居的煎熬,最終丈夫做出犧牲,舉家搬遷到敦煌來生活。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而在她這裡,便是事業和婚姻無法兼顧,直到現在,她還一直感覺自己對孩子和丈夫很虧欠,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但好在她遇到一個無條件支持和愛她的男人,一直默默支持她的工作以及也為敦煌事業做出貢獻。
一個人的一生再回頭看時最為清晰。樊錦詩是一個個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人,當細數她一生所作出的成就時,你會對她由衷的佩服,但她卻又是一個極其謙卑的老人。在擔任敦煌莫高窟院長後,她從頭學起管理和法律方面知識,一直銘記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在敦煌石窟保護工作一籌莫展時,她就帶領研究所的人員學習和借鑑西方的經驗,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在對文物進行旅遊開發的大潮中,據理力爭對敦煌文化堅持保護的重要性。
曾看過一部文藝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故宮人日復一日修繕文物,遠離塵世的喧囂,在靜謐的時光中將文化傳承下去,而樊錦詩也是這樣,她的一生都在堅持守一不移,堅持把守護敦煌文化這件事做好。這種精神深深打動我,讓我堅定內心的想法,要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遇到困難時不放棄不退縮,堅持把喜愛的東西做到最好。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文物工作者的甘於奉獻和對文物的無比熱愛,也對文化有了更深一層認識,並希望自己能夠多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做一名中華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