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2020-12-23 新爭鳴

作為央視經典節目《感動中國》的一名忠實粉絲,我每年會準時守在電視機前觀看,想要了解那些觸及人心的感動故事。2020年的「感動中國」節目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推遲播出,最終也圓滿結束。第一位出場的「感動人物」叫樊錦詩,她近些年來多次出現在媒體的視野中,被譽為「敦煌的女兒」。正巧這段時間看了一本她的自傳,名字叫《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介紹了她與敦煌半生的故事。

一提到敦煌,腦子裡首先想到的是乾燥的氣候和到處是一片荒蕪的大沙漠,而這本書讓我對敦煌有了新的嚮往,因為那裡有敦煌莫高窟。如今,隨著經濟水平提升,人們對精神世界有了更高追求,許多古老的文化得以在當代實現價值和重新綻放光芒。之前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一篇文章裡介紹他眼中的敦煌,對莫高窟所具有的文化價值給予很高的評價,卻又哀嘆莫高窟由於政治因素和戰火的摧毀而漸漸衰落。好在,有像樊錦詩這樣的一群默默紮根大漠、守護莫高窟人的存在,莫高窟的文化價值在當代得以凸顯。敦煌不僅在國內和國外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譽,也在樊錦詩的開拓下創造出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數字敦煌」,實現文物的宣傳保護與旅遊經濟發展相結合。

樊錦詩和敦煌是分不開的,她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便留在了敦煌,堅持在敦煌研究所工作了40餘年。她是在南方長大的姑娘,剛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工作環境的惡劣和與家人分離的孤獨,也曾猶豫彷徨過,但是心裡實在割捨不下對敦煌的熱愛和對自己事業的執著,最終一待便是大半輩子。她和丈夫是北京大學的校友,用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來形容他們的感情很恰當,他們都對自己的考古事業很熱愛,卻又面臨著兩地分居的煎熬,最終丈夫做出犧牲,舉家搬遷到敦煌來生活。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而在她這裡,便是事業和婚姻無法兼顧,直到現在,她還一直感覺自己對孩子和丈夫很虧欠,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但好在她遇到一個無條件支持和愛她的男人,一直默默支持她的工作以及也為敦煌事業做出貢獻。

一個人的一生再回頭看時最為清晰。樊錦詩是一個個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人,當細數她一生所作出的成就時,你會對她由衷的佩服,但她卻又是一個極其謙卑的老人。在擔任敦煌莫高窟院長後,她從頭學起管理和法律方面知識,一直銘記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在敦煌石窟保護工作一籌莫展時,她就帶領研究所的人員學習和借鑑西方的經驗,積極開展國際化合作;在對文物進行旅遊開發的大潮中,據理力爭對敦煌文化堅持保護的重要性。

曾看過一部文藝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故宮人日復一日修繕文物,遠離塵世的喧囂,在靜謐的時光中將文化傳承下去,而樊錦詩也是這樣,她的一生都在堅持守一不移,堅持把守護敦煌文化這件事做好。這種精神深深打動我,讓我堅定內心的想法,要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遇到困難時不放棄不退縮,堅持把喜愛的東西做到最好。

通過這本書,我看到了文物工作者的甘於奉獻和對文物的無比熱愛,也對文化有了更深一層認識,並希望自己能夠多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做一名中華文化的愛好者和傳播者。

相關焦點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其實,也不僅是樊錦詩的個人傳記,書中還涉及了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呼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出版時樊錦詩已81歲,已在敦煌工作了57年。她那兩條瘦弱的腿,從上海走到了北京,從北京走到了西北,去到了萬裡之遙的敦煌,走過荒漠和戈壁,走過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和崎嶇,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 「讀書筆記」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
    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樊錦詩在書中,坦誠自己堅守莫高窟的心路歷程。家庭與工作,身心兩處不能會合,好像是莫高窟人的宿命。那些選擇了堅守的莫高窟人,似乎都不得不承受骨肉分離之苦。讀到「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部分,真是太催淚了。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觀眾將有機會跟隨影片走進敦煌研究院,看到敦煌莫高窟實景,同時也了解敦煌人工作生活的環境。作為出品方之一,敦煌研究院對此次電影拍攝給予了全力支持。不僅在劇本階段就對其中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在後期拍攝中也提供了各種拍攝幫助。全片的第一組鏡頭就在莫高窟最標誌性的九層樓前完成。之後,劇組還將樊錦詩在研究院的辦公室和家中,完成電影中的很多拍攝。
  • ...敦煌莫高窟今晚亮相《國家寶藏3》,它的國寶守護人是「九色鹿」
    但自央視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開播以來,觀眾、網友們對有一處「寶藏」現身節目的呼聲可謂是最高的,那就是敦煌莫高窟!進入第三季第五期節目,它終於來了!今晚(1月3日),國寶守護人辛柏青、張鈞甯、俞灝明將通過敦煌研究院選送的《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三件國寶,帶領觀眾領略「絲路明珠」之美和背後的「莫高精神」。
  •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似水如沙久相伴
    ▲樊錦詩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攝)。新華社發(孫志軍攝)新華社蘭州電(記者張玉潔)起初她被前輩稱作「小樊」,今天很多人親切地叫她「老太太」。若以生命長度來丈量,樊錦詩與莫高窟相守的半個多世紀可謂漫長。可在樊錦詩心裡,與這座千年石窟相處越久,越覺得它是非凡寶藏。
  • 只有凌厲的風沙下,才能體會樊錦詩的不易——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為一場重頭戲三上三危山
    ,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於前兩日的大風讓拍攝無法順利進行,劇組今天連續第三天登上與莫高窟遙遙相望的三危山,終於完成了眾人送別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常書鴻的重頭戲。這場送別戲以三段式呈現,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三人邊憶往事邊從山下走向山頭,與那裡等待著的同事們匯合,伴隨著九層樓的風鈴聲,眾人一齊眺望莫高窟,這個凝結了一生心血的地方。
  • 我心歸處·敦煌莫高窟!
    《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的第一件國寶,便是九色鹿的原型來源。而關於這件國寶,並不是鹿王本生圖的起源。而是常書鴻與這幅圖的羈絆和緣分。常書鴻,何許人也?讓人嘆息的是,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這位逝世多年的老先生。小時候的我知道樊錦詩奶奶,但也沒有知道常書鴻的名字。第一次知道是在書店拜讀了一本書:《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讓我第一次知曉和走進了這位大師與敦煌生死相系的羈絆。
  • 我心歸處是敦煌,考古學家樊錦詩的別樣人生,讀完受益匪淺!
    樊錦詩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堅守敦煌莫高窟多年,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如今耄耋之年的她依然精神矍鑠,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畢生所學為莫高窟事業嘔心瀝血。
  • 「敦煌女兒」樊錦詩:一生守望 青春無悔
    「轉眼55年了,敦煌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我今年80歲,能為敦煌做點事,無怨無悔。」樊錦詩說,自己半個多世紀圍著莫高窟轉,絲毫不覺得枯燥,「因為它值得我這麼幹」。  耄耋之年的樊老精神矍鑠,手裡拿著21頁的講稿,是經她幾日反覆修改定稿。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從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給今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祝福,到4萬人報名故宮文物修復師,從豆瓣評分9.4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到熱播兩季的《國家寶藏》,一個接一個文化現象背後,是社會對文物和考古相關事業的認同。與北京、西安等地不同,距離上海3100千米的敦煌遠處塞北,地理環境不如人意。
  • 在橫店影視城只待一夜,樊錦詩又趕回敦煌
    這個流鼻涕的男演員只有7個月大,在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扮演樊錦詩大兒子。10月16日,《敦煌女兒》在橫店殺青。直到最後一刻,劇組仍在精益求精,努力要把每個鏡頭「磨」到完美。飾演樊錦詩的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在劇組過著「人格分裂」的日子,白天和丈夫「爭」娃,晚上「閃回」到莫高窟第一天惴惴不安的生活。
  • 樊錦詩:北大考古新生為何奉她為偶像
    她小時候曾在中學課本上讀到過一篇關於莫高窟的課文,這篇課文提到了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說莫高窟是一座輝煌燦爛的藝術殿堂。因為對這篇課文的印象很深,後來入讀北京大學後,凡是和敦煌有關的展覽或是別的信息,她都格外關注。 1963年,樊錦詩畢業離校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教研室主任蘇秉琦突然讓人把她帶到了他的住處。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
  • 致敬「莫高窟」守護者!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續寫時代華章
    致敬「莫高窟」守護者!  「他那時已經是五六個月了,上海人叫『蠟燭包』,還給他包著,後來他們有人跟我說,你再這麼包不行,小孩大了要掙扎的,我上班就提心弔膽的,」樊錦詩向記者回憶,「怕孩子滾下來,我就在床旁邊用被子壘起來,有一次下班回家,真的發現孩子就滾下來了,敦煌的五月份,天還挺涼的,孩子滾在哪裡呢?最後一看,臉上都是煤渣。」
  • 「聽」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莫高窟開機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滬劇院和敦煌研究院等4家單位聯合出品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敦煌莫高窟開機。影片計劃於明年「七一」前上映,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這部根據同名舞臺劇改編的滬劇電影,展現了以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科研工作者,堅守大漠、致力敦煌研究的故事。影片原型、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說:「上海滬劇院經過十年的努力,把《敦煌女兒》越演越好,那麼現在又改編成電影,我想它會影響更大,我想這個影響不是我個人什麼事,是說我們敦煌研究院這幾代的莫高窟人在這努力。」
  • 任魯豫:周末一口氣讀完樊錦詩自傳,看到感人處淚水在眼眶打轉轉
    看這本書,我的眼淚常在打轉。臺裡一次特別節目,紀念敦煌第一代守護者常書鴻先生,我有幸見到樊錦詩院長,內心充滿了敬仰!我參與主持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晚會《我們的四十年》,當我說完最後一句話,場燈亮起,我一眼就看到了臺下樸素的敦煌女兒——樊錦詩院長,心中為之一暖。昨天買來這本書,今日讀畢,深受教育。正是一代又一代擁有著: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的守護者們,才有這人類文明——莫高窟的熠熠生輝!致敬、學習!
  • 樊錦詩先生獲2019「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為樊錦詩先生頒獎圖片來源:CCTV-412月6日,2019第七屆「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 學者追憶平山鬱夫:傾力莫高窟保護 痴迷絲路文化傳播
    三十載情系敦煌,傾力莫高窟保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介紹說,平山先生1979年9月,第一次到莫高窟。據他自已回憶:第一次到莫高窟時已近黃昏,突然看到在沙漠中出現了楊樹的簇簇綠蔭,接著興奮地來到九層樓,急切地開始描摹大佛殿的九層樓閣。當時,風從楊樹間掠過,送來樹葉的沙沙聲,九層樓的風鈴響個不停,夕陽落山了。鳴沙山的細沙,在風中飛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