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下)

2020-12-22 泉州微觀

本月25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期間除了傳統的中不乏精彩的龍舟賽、包粽子、做香囊等活動。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上期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為大家介紹了泉州端午特色習俗,採蓮(唆囉蓮)、「送孩兒」。本期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繼續和大家分享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

「賽龍舟」的前期準備則是從四月初一起鼓。人們就早早扛著龍頭沿溪邊來到筍江(泉州市鯉城區筍江)預測當年大水的位置。這項特色習俗則稱為「試江水」,「或稱試龍舟水」。吳燦雙說,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自沉。賽龍舟就是其中的紀念形式之一,浮橋筍江在明朝時賽龍舟(俗稱「扒龍船)就很盛行,至今仍經常舉行。賽龍舟地點主要擇於浮橋溪(即泉州市鯉城區筍江)道口競渡。

賽龍舟的龍船一般長10米左右。平底無「龍骨」,船倉有四堵,接前後排列為「內鏡」、「大肚」、「尾營」。龍船式樣也分為兩種,一種頭尾雕塑有龍頭龍尾。另一種用五顏六色的繪畫來裝飾,大的可以乘坐32人,小的只能乘坐16人。吳燦雙繼續介紹到,船上有擔任指揮的執旗手,另有敲鑼手、貢木手、大翹手各一名,其餘都是橈手,也就是划船的人,船頭插隊旗,船中間插紅布鑲銀邊的大三角旗。各隊的服裝顏色不同,以示區別。

比賽開始時,各隊同時出發,各隊的執旗手站在船頭,揮舞令旗,領著喊號子,船內擊鼓敲鑼,大翹手坐船尾,撥動大翹(大漿)奮力掌舵;貢木手則有節奏地敲打貢木。橈手們以貢木聲音為號令,一聲一漿(即唱「龍船鼓歌」)齊心協力,破浪前進,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吳燦雙還介紹到,捉鴨是一種端午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捉鴨」於每年端午節在划龍舟的同時進行。在江岸上綁一根塗了油脂的長圓木,圓木的另一端伸向水面上,末端掛著鴨籠或小豬籠,籠子有門。參加者沿著圓木走到末端拉開籠門,籠子裡裝著的鴨子或小豬即歸於他。

據了解,端午節民間抓鴨即「掠鴨」,又稱「水上捉鴨",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端午節水上競技運動。掠鴨的起源已無從可考證,據說是鄭成功為了操練水兵而發明的一項運動, 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
    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在泉州端午節屬較為隆重的節日,慶祝的活動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每年端午都將舉行豐富多彩的傳統特色民俗文化活動,市民、遊客共慶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在泉州民間統稱為「五月節」,除了包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外,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獨具閩南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和活動端午節傳統。
  • 嗦囉嗹 踏歌起舞採蓮來
    「嗦囉嗹,嗦囉嗹,風度翩翩似神仙。搖啊搖,搖啊搖,搖到五裡橋。」在福建安海古鎮,每逢端午時節,古老的閩南歌謠便會在鎮裡飄蕩。  伴隨著歌聲,飲著雄黃酒、邁著醉舞步的旗手引領著「嗦囉嗹」隊伍開始表演,舞者們和著歌謠、踏著舞步,抬著造型奇特的木刻龍王頭,舉著縛掛「榕枝艾草」的採蓮旗,走街串巷挨家挨戶進行「採蓮」活動,並不斷在歌聲中重複著「嗦囉嗹」一詞(意為「消災納福」),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始建於南宋時期的安海鎮是福建省四大文化古鎮之一,素有「海濱鄒魯之邦,二朱過化之地」的稱譽。
  • 原生態「嗦囉嗹」習俗踩街 遊客零距離感受獨特民俗
    泉州網6月8日訊 (記者黃祖祥 張曉明 通訊員謝佩龍)昨日上午,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晉江市(安海)第八屆兩岸端午民俗旅遊文化節端午「嗦囉嗹」習俗原生態展示在安海鎮三裡街精彩亮相,沿路踩街表演吸引大量遊客駐足零距離欣賞和現場互動,感受安海鎮獨特的民俗風情。
  • 泉州近30項文旅主題活動迎端午
    泉州網6月22日訊(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曾世彬 王娜豔)本周四是端午節,記者從泉州市文旅局獲悉,泉州各地推出了近30項文旅主題活動,11個景區(點)也紛紛推出優惠政策,與市民共度端午。非遺習俗——唆囉嗹線上教育活動內容:泉州海交館舉辦「泉州端午節非遺習俗——唆囉嗹線上教育活動」。海交館之友許馨月、陳熙林二人組合,探訪泉州唆囉嗹習俗的發掘和保護人李金針爺爺,並學唱泉州唆囉嗹習俗歌謠《採蓮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泉州唆囉嗹習俗的產生、發展與變遷。
  • 「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林勁峰 攝)泉州網6月26日訊(記者 許雅玲)泉州是「活著」的古城,也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昨日端午佳節,傳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在泉州城鄉原生態保留呈現,香噴噴的粽子禮包情暖兩岸;在疫情常態化防控和創城創衛的背景下,志願者走上街頭守衛家園……這些共同演繹了「泉州味」裡的別樣端午。
  •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這個端午約會泉州
    包粽子、看大戲、品文化……我市各地將舉行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這個端午約會泉州包粽子是端午最具「古早味」的習俗 (林勁峰 攝)泉州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傳統節日常有公益惠民演出。(陳起拓 攝)端午小長假馬上就到了,想好怎麼過了嗎?因為疫情,不少人打消了出遠門的念頭,其實留在泉州就很好玩,泉州除了有好山好水好味道,端午期間,泉州古城及各縣(市、區)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包粽子、吃粽子、看大戲……這個假期,來泉州感受濃鬱端午文化。
  • 「網絡中國節·端午」安海「嗦囉嗹」:耄耋老人畢生的堅守
    往年,在晉江市安海鎮,居民們的端午節多是在「嗦囉嗹」的旋律中度過的。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遊街串巷……這項堪稱全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民俗活動,總能將當地的節日氛圍推向高潮。「國級瑰寶嗦囉嗹鄉土珍貴民俗風」——6月23日,記者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嗦囉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顏昌瑞,還沒進門,就被門上含有「嗦囉嗹」元素的春聯所吸引。
  • 閩南千年古鎮晉江安海秀特色端午民俗「嗦囉嗹」
    閩南千年古鎮晉江安海秀特色端午民俗「嗦囉嗹」   2015-06-20 18:33: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端午遊泉州,古城品古韻
    N海都記者 吳月芳 田米今天,端午節「小長假」開啟啦。在這個「小長假」裡,泉州古城及各縣(市、區)推出了近30 項端午文化旅遊主題活動,全市11 個景區(點)也紛紛推出優惠政策吸引假期客流。包粽、採蓮、佩香袋、逛古城、看大戲……泉州人重視端午,人們在飲食、系佩以及娛樂方面下足了功夫。
  • 安海「嗦囉嗹」:耄耋老人畢生的堅守
    往年,在晉江市安海鎮,居民們的端午節多是在「嗦囉嗹」的旋律中度過的。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遊街串巷……這項堪稱全國獨一無二的端午民俗活動,總能將當地的節日氛圍推向高潮。 「國級瑰寶嗦囉嗹 鄉土珍貴民俗風」——23日,記者拜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嗦囉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顏昌瑞,還沒進門,就被門上含有「嗦囉嗹」元素的春聯所吸引。
  • 泉州鯉城筍江扒龍船習俗:傳承閩南熱血精魂(圖)
    筍江扒龍船作為一項水上娛樂活動,經過歷代的傳衍,除了具有競技性外,還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民間習俗文化。去年年初,「筍江扒龍船習俗」順利入選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一傳統習俗正加快復甦的腳步。
  • 雕龍頭 制龍船 做樂器,泉州78歲巧手老人了不得
    家裡的陽臺便是李金針的小小工作坊臺海網10月22日訊 據東南早報報導 泉郡後山宮裡的嗦囉嗹龍頭已經接受香火14年了,不少信徒會去那裡祈福。78歲老人李金針便是這尊龍頭的雕刻者,也是14年前為社區重拾嗦囉嗹遊街盛況的發起者和組織者。
  • 陳日升:元宵踩街
    火樹銀花,僑鄉不夜,萬人空巷,爭看踩街。泉州古老的踩街風習,像廣州的遊花市,像北京的逛廠甸,引來了許多國家的嘉賓和在華留學生,還有好多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一到黃昏,大街兩旁,早已擺滿矮凳高桌的層層看臺。
  • 泉州正月初九「拜天公」 5公裡撥撥燈祈福
    泉州正月初九「拜天公」 5公裡撥撥燈祈福 2015年02月28日 14:36   來源:東南早報
  • 端午節目多囉囉,爆料看點一波接一波!!
    微電影小演員全城尋找super star,主角就是你;激勵的龍舟表演不容賽過;「益麗龍湖杯」繪畫大賽頒獎典禮,讓我們見證小朋友成長;表演節目多囉囉,不信?請看爆料看點大搜羅,想想我也是醉了!!「你是電,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話...你主宰,我崇拜,我只愛你...」愛演的你,愛唱的你,心有木有被萌翻了??
  • 五彩祈福,端午就戴五彩繩手鍊!
    這種風俗其實是漢代以來纏五彩絲闢gui兵的沿襲,也是佩帶香囊習俗的前身。漢代的主要祛瘟飾物是朱索與桃印,朱索的作用是拴住人的魂魄,或圈住人的居處,以防止邪氣侵害。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或續命縷、避兵繒、五色縷、朱索,避兵及gui,命人不病瘟。」
  •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五月初五話端午,這些端午節習俗,你知道多少?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端午習俗知多少賽龍舟 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划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濃鬱的漢族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除了比賽速度外,划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本文轉自【新華視點】;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習俗背後的含義吧!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愛國憂民,傳說於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人傷其死,於是開始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