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5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期間除了傳統的中不乏精彩的龍舟賽、包粽子、做香囊等活動。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上期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為大家介紹了泉州端午特色習俗,採蓮(唆囉蓮)、「送孩兒」。本期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繼續和大家分享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
「賽龍舟」的前期準備則是從四月初一起鼓。人們就早早扛著龍頭沿溪邊來到筍江(泉州市鯉城區筍江)預測當年大水的位置。這項特色習俗則稱為「試江水」,「或稱試龍舟水」。吳燦雙說,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抱石投江自沉。賽龍舟就是其中的紀念形式之一,浮橋筍江在明朝時賽龍舟(俗稱「扒龍船)就很盛行,至今仍經常舉行。賽龍舟地點主要擇於浮橋溪(即泉州市鯉城區筍江)道口競渡。
賽龍舟的龍船一般長10米左右。平底無「龍骨」,船倉有四堵,接前後排列為「內鏡」、「大肚」、「尾營」。龍船式樣也分為兩種,一種頭尾雕塑有龍頭龍尾。另一種用五顏六色的繪畫來裝飾,大的可以乘坐32人,小的只能乘坐16人。吳燦雙繼續介紹到,船上有擔任指揮的執旗手,另有敲鑼手、貢木手、大翹手各一名,其餘都是橈手,也就是划船的人,船頭插隊旗,船中間插紅布鑲銀邊的大三角旗。各隊的服裝顏色不同,以示區別。
比賽開始時,各隊同時出發,各隊的執旗手站在船頭,揮舞令旗,領著喊號子,船內擊鼓敲鑼,大翹手坐船尾,撥動大翹(大漿)奮力掌舵;貢木手則有節奏地敲打貢木。橈手們以貢木聲音為號令,一聲一漿(即唱「龍船鼓歌」)齊心協力,破浪前進,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吳燦雙還介紹到,捉鴨是一種端午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捉鴨」於每年端午節在划龍舟的同時進行。在江岸上綁一根塗了油脂的長圓木,圓木的另一端伸向水面上,末端掛著鴨籠或小豬籠,籠子有門。參加者沿著圓木走到末端拉開籠門,籠子裡裝著的鴨子或小豬即歸於他。
據了解,端午節民間抓鴨即「掠鴨」,又稱「水上捉鴨",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端午節水上競技運動。掠鴨的起源已無從可考證,據說是鄭成功為了操練水兵而發明的一項運動, 至今已有400年以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