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龍頭 制龍船 做樂器,泉州78歲巧手老人了不得

2020-12-21 臺海網

家裡的陽臺便是李金針的小小工作坊

臺海網10月22日訊 據東南早報報導 泉郡後山宮裡的嗦囉嗹龍頭已經接受香火14年了,不少信徒會去那裡祈福。78歲老人李金針便是這尊龍頭的雕刻者,也是14年前為社區重拾嗦囉嗹遊街盛況的發起者和組織者。

李金針從小喜歡做手工活,中學時代便參加過全省的航模製作大賽並拿獎,結婚前自己製作家中所有的家具門窗,退休後潛心鑽研手工,雕刻龍船模型。他還會製作五六種樂器,而且自學自彈,雖彈得一般,但樂在其中。

80釐米嗦囉嗹龍頭 他花3個月雕出來

在鯉城聚寶社區,不少老人提起2006年重新組織起來的嗦囉嗹遊街盛況都激動不已。「這是泉州的傳統,也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大家都非常歡喜,擺供桌迎神明求平安,這是我們鄰裡之間的盛會。」社區老人王大爺說。

經歷當年遊街活動的老人都知道,那場端午習俗能辦起來都虧了李金針。當年李金針64歲,他在電視上看到安海的嗦囉嗹表演在電視臺播放,反響挺不錯,卻和他記憶中小時候看到的泉州本土表演不一樣。於是,他便有了自己雕刻嗦囉嗹龍頭並組織一場端午遊街,重現泉州嗦囉嗹習俗的想法。

雕刻龍頭歷時約3個月,他查閱一些歷史資料,結合自己的記憶,先用泥土做了一個模型作為參考,然後買了一塊樟木,打造一尊高約80釐米的龍頭。緊趕慢趕,龍頭在當年的端午節前完成了。之後,他便開始組織嗦囉嗹遊街表演,還幫表演者化過妝。

李金針製作的兩艘龍船模型長達1.4米

結婚時自製家具門窗 巧手雕兩艘龍船模型

手工雕刻是李金針從小就喜歡的手藝。早在小學時,他會拿一個塑料罐打兩個孔,穿兩條繩子,加一根竹子,一個土味「二胡」便做好了,他便有模有樣地拉起來。中學時,他多次參加全省的航模、船模大賽還拿了獎。結婚時家裡沒什麼錢,他便自己製作了所有的家具,包括柜子、書桌、床和門窗,現在他和老伴仍在使用這些家具。

去年,鯉城浮橋街道要辦龍舟賽,請他幫忙製作兩艘龍船。他很誠懇地說,如果是用於比賽的龍船,他做不了。「比賽的龍船有嚴格的規格要求,我們自己做的工藝和標準都不行的。」李金針說,後來街道成立了浮橋龍船促進會,為了再現泉州古龍船,請他製作了兩艘龍船模型。

聊起龍舟習俗,李金針娓娓道來。他說,泉州的龍舟賽嚴格說起來應該叫「爬龍舟」,一船有20人,16名爬手、1人掌舵、1人打鼓、2人敲鑼。龍舟分公母,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母船」先下水,「公船」再陸續下水追逐。「我跑你追,不是比賽。」李金針解釋道。

龍船模型他陸續製作了四個月才完成,公母各一條,長1.4米,寬20釐米。現在這兩艘龍船模型就陳列在市區新門街郵政銀行2樓展示。

「偷師」製作多種樂器 自學自彈樂在其中

除了這些大件,李金針還製作過很多小物件。他家裡掛著十幾件樂器,其中有9件是他自己製作的,包括二胡、吉他、板胡、月琴、雙青和笛子。他說,從泉州影劇院電影放映員的崗位退休下來後,他就開始鑽研樂器。每次製作前,他會先到樂器商店裡看看樣式,重點是看看尺寸。然後再回家買材料製作。「做一把樂器大概要一個月,要重點記住各個零件的部位和尺寸,否則音色就不準。」李金針說,所有的樂器他也都自學自彈,彈得不好,但也是一種樂趣。

現在,李金針正在給社區的舞蹈隊製作錢棍舞的錢棍。「這種舞蹈也是泉州的傳統,類似於女版的拍胸舞。現在可查的錢棍舞的資料已經不多,我也是根據一點資料一點記憶加一點創作來完成編舞和錢棍製作。」李金針介紹,傳統的錢棍是竹子做的,兩頭的鈴鐺各有兩個。他製作的是用木頭做的,兩頭各有六個鈴鐺,繪上彩條在兩頭綁上紅綢,美化了一下。「鈴鐺多了,打出來的聲音才響才好聽。」

受疫情影響,錢棍舞的編排放慢了,李金針說,他希望能儘快完成編排和排練,讓這一傳統舞種也能像嗦囉嗹一樣,再放光彩。(記者 陳玲紅 莊麗祥 文/圖)

相關焦點

  • 雕龍頭 制龍船 做樂器 78歲巧手老人了不得
    78歲老人李金針便是這尊龍頭的雕刻者,也是14年前為社區重拾嗦囉嗹遊街盛況的發起者和組織者。 李金針從小喜歡做手工活,中學時代便參加過全省的航模製作大賽並拿獎,結婚前自己製作家中所有的家具門窗,退休後潛心鑽研手工,雕刻龍船模型。他還會製作五六種樂器,而且自學自彈,雖彈得一般,但樂在其中。
  • 泉州鯉城筍江扒龍船習俗:傳承閩南熱血精魂(圖)
    筍江扒龍船作為一項水上娛樂活動,經過歷代的傳衍,除了具有競技性外,還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民間習俗文化。去年年初,「筍江扒龍船習俗」順利入選泉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一傳統習俗正加快復甦的腳步。
  • 河南新鄭:這位老人巧手做香包 40年來堅守民俗文化
    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有這樣一位老人,40年來堅持手工製作香包,一塊普通的布在她手中可以有上百種變化,製作出無數個形態各異的香包,一針一線都蘊含著特殊的溫度。2020年12月17日,記者來到新鄭市新煙街道辦事處濱河帝城小區,見到了這位巧手製作香包的靳俊英老人,她正在一針一線縫製手中的香包,乾淨整潔的房間裡,整齊擺放著她精心縫製的各種香包。
  • 這個端午節來看香港中樂團《龍船》MV
    但雖不見龍舟競渡,卻有香港中樂團《龍船》MV面世。賽龍舟是流傳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更有著驅瘟避疫的深層意義,香港中樂團特別委約香港作曲家伍敬彬創作《龍船》,由樂團演奏家傾情演繹,加上青年導演張杰邦聯同本地攝製團隊製作《龍船》MV,以聲畫祝願大家平安、健康,共度端午佳節。另外,香港中樂團還將推出一系列以中國節慶為題的中樂MV。
  • 龍船激蕩浪裡波 央視紀錄片《扒龍船》創作側記
    鄉中河道狹窄多彎,有端午節扒龍船的習俗。在疊滘,「龍船競渡、明興清盛」,龍船賽已有4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扒」是粵語發音字,扒龍船也就是划龍船的意思。所以龍船賽逐漸演變成為人們在端午節這個中華傳統節日裡面最重要的活動。
  • 泉州78歲老兩口美夢成真 拍了一組甜蜜婚紗照
    閩南網(微博)11月10日訊 如許多年輕新人一樣,78歲的他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也曾夢想著拍一組甜蜜的婚紗照。昨天,在南安一婚紗店,讓黃貞紅老兩口的美夢成真了。真想知道,會把我和老伴拍成什麼樣(設計臺詞)我的眼裡只有你,牽著你的手,就這麼幸福地走下去(設計臺詞)掀起你的頭紗來,讓我看看你的美(設計臺詞)同是78歲,特殊的新人昨天上午10點40分,莊女士領著黃貞紅和老伴走進婚紗店。看著牆壁上擺掛的婚紗照,兩位老人睜大了眼睛,驚喜又興奮。
  • 世界唯一龍船漂移紀錄片將震撼上線!
    世界唯一龍船漂移紀錄片將震撼上線!扒龍船、彎道漂移/煲龍船、龍船飯......「世界唯一龍船漂移」紀錄片《扒龍船》,6月25日端午節當天首播!極速急彎競渡是疊滘龍船賽最吸引人的獨到之處,大賽選取疊滘特有的蜿蜒而狹窄的河道作為比賽場地,天然的S型、C型及L型水道為龍船賽充滿驚險與刺激,河道最窄處不過六米,疊滘人偏要做二十五米的龍船來挑戰自己
  • 寧靜老爸78歲,跳舞狀態不輸寧靜,網友評論炸鍋:這是78歲?
    01視頻中的寧靜爸爸手拿摺扇,一板一眼之間很有味道,怪不得要叫寧靜跳舞,看起來,寧靜家族的基因真的很不錯。面對眾多網友也是絲毫不怯場,已經78歲的他一點都沒有疲態,精神狀態好像正在壯年,腳下步履生風,絲毫沒有顫顫巍巍的感覺。後來寧靜學習父親的樣子,沒多久就被父親拉住,告訴她哪裡做的不對,哪裡還需要改善,這位父親還是一位嚴師呀!
  • 為什麼美國人,不把78歲的拜登當老人?
    最近,美國兩位70多歲的老人為一份工作吵得不可開交,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其中被美媒稱已經獲得選舉勝利的拜登更是已達78歲高齡。 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鬥,引發了人們對美國老年人的生活狀態關注。 為什麼美國人要選70多歲的老頭當總統?
  • 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下)
    本月25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期間除了傳統的中不乏精彩的龍舟賽、包粽子、做香囊等活動。你還了解哪些特色習俗呢?上期泉州端午習俗唆囉蓮 踩街隊伍走街串巷入戶祈福(上)泉州民俗專家吳燦雙為大家介紹了泉州端午特色習俗,採蓮
  • 發明八合一超級樂器,成立一人樂隊 這個71歲老人有夢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吉小平 文圖今年71歲的路飛行,發明了一件集八種樂器於一體的超級樂器,這個發明讓他一人就能承擔一個完整的戲曲樂隊功能。雖是古稀老人,但他一生都認為理想是自己生存的內在動力。憑著這股精神,他依然像17歲時那樣不斷克服困難,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 菏澤78歲老人悉心照顧臥床婆婆17年:有個老人在一起怪好嘞
    菏澤78歲老人悉心照顧臥床婆婆17年:有個老人在一起怪好嘞 2020-06-27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音樂器 | 南音二弦
    二弦是泉州南音「上四管」樂器之一,它是南音樂隊中唯一的拉弦樂器,是泉州南音各種形式演奏(演唱)不可或缺的樂器。二弦形制古樸,音色獨特。
  • 瓊海84歲老人迎娶78歲新娘 傳奇晚愛寫深情
    84歲的黎德濃沒有讀過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也沒有看到過78歲陳召菊年輕時的美麗,但他像《情人》開篇所描述的那樣,深深愛著陳召菊刻滿歲月風霜的面龐,和那皺紋裡深藏的善良、熱情與樂觀。4月11日,瓊海嘉積敬老院食堂,84歲的黎德濃與新婚妻子、78歲的陳召菊正在吃午餐。
  • 泉州北管:古樂情緣兩岸傳
    演奏樂器有十餘種,主奏樂器是京胡與笛子,其中還有伬胡、雙清等本土的樂器,表演樂隊人數少則7、8人,多則10餘人,在表演過程中,演唱者往往邊唱邊擊打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剛開始學習北管,劉宗訓接觸的便是打擊樂器的教學,隨後開始學習工尺譜。
  • 78歲老人替夫還願 堅守的背後是奉獻更是傳承
    作為國內首檔盲遊式文化旅行體驗節目,四位主持人,依循比賽規則,路人去哪兒,他們去哪兒,路人做什麼,他們做什麼。而在這期節目中,夏天和王小騫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78歲的北京奶奶嚴敏文,風雨無阻去鄉村支教,用一個人的執著和大愛,堅守和去世老伴共同的約定。  耄耋之年進村支教 一人扛起亡夫遺願
  • 紀錄片《扒龍船》端午登陸央視
    本報訊 (記者郝天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將於6月25日晚10點推出「鄉土中國」系列紀錄片《扒龍船》,全面展現龍船文化,詮釋新時代龍船精神。  據了解,紀錄片《扒龍船》採用全紀實的方法,通過對「疊滘龍船漂移」賽事的真實記錄,講述龍船文化傳承的故事。
  • 78歲老人反覆高燒病因難尋 發熱元兇竟是它
    半島網11月30日訊  青島一78歲老人反覆發燒8天,肌肉關節酸痛、腹部不適、食慾減退,吃藥也只能暫時控制體溫,然而病因難尋,留觀期還因突發心梗命懸一線。醫院日前經過二代基因測序,發現老人得的是恙蟲病,發熱元兇是「恙蟲病東方體」感染。
  • 【養老】這位78歲的老人,錄下一群老人的秘密,淚目!
    很多老人到了六七十歲,還在為子女的生活操勞著,早都忘記了自己活著的意義,但當臨近生命的終點時,人們才開始回想以前的生活,才發現有很多事沒做、有很多話沒對子女說,最後只能抱憾終身。香港有一支老年攝製隊,成員10名,平均年齡68歲,他們的拍攝內容很特別:免費為比他們更年長的老人,記錄遺言。
  • 男子制蔬菜樂器演奏 可用紅薯吹《大長今》(圖)
    男子制蔬菜樂器演奏 可用紅薯吹《大長今》(圖) 南衛東用胡蘿蔔、大蔥製成的排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