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替夫還願 堅守的背後是奉獻更是傳承

2020-12-25 光明網

  5月9日,河北衛視《你要去哪兒》第四期上線播出。作為國內首檔盲遊式文化旅行體驗節目,四位主持人,依循比賽規則,路人去哪兒,他們去哪兒,路人做什麼,他們做什麼。而在這期節目中,夏天和王小騫遇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78歲的北京奶奶嚴敏文,風雨無阻去鄉村支教,用一個人的執著和大愛,堅守和去世老伴共同的約定。

  耄耋之年進村支教 一人扛起亡夫遺願

  與嚴奶奶的相遇實屬偶然,王小騫、夏天兩人在經歷信任危機之後,終於決定跟著路人小屈去他的目的地——保定淶水西官莊村。就是在這裡,他們遇到了「小課桌」的創辦者——78歲的嚴奶奶。嚴奶奶離休前是一名高級工程師,她參與研究的設備生產材料曾用於殲29戰機的研發,而西官莊村則是她兒時的故鄉。2015年,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退休職工回鄉支教的故事,她和老伴一拍即合,決定拿出20萬元積蓄,在家鄉辦一個「小課桌」,為這裡的留守兒童送去知識和關愛。打這之後,嚴奶奶就聯繫了家裡的親戚,準備在父親的老宅上蓋教室。然而天不遂人願,2017年,「小課桌」還沒建好,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帶走了老伴,留下了嚴奶奶和未完成的約定。

  「老伴走後,女兒問我,媽媽你想到哪兒去?我說,我就想回西官莊村,我要幹這件事(辦小課桌),有一種他還在的感覺。」 嚴奶奶認為,「小課桌」是兩人共同的心願,他走了,我要替她實現。

  一年後,「小課桌」建好了,每周五,78歲的嚴奶奶都要坐三趟公交車,途徑94站,從北京輾轉6個小時車程來到西官莊村,給孩子們上課。在這裡,嚴奶奶不懼村中清苦的生活,反而甘之如飴,自己捨不得花,在孩子們身上卻很大方,因為她覺得,這裡的孩子就是她活下去的奔頭。正是這種信念,讓她用佝僂蒼老的身體扛起了和丈夫共同的約定,並用實際行動反哺童年成長的故土。老人的執著不僅讓王小騫紅了眼眶,更讓夏天想起了自己去世的母親,一度崩潰,痛哭流淚。

  教育是愛更是傳承 平凡亦是不凡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嚴奶奶用無私的愛,給孩子們送去創造精彩未來的可能,而這種精神也感動著身邊的人,吸引著後輩不斷追隨,加入志願者團隊。同村的大學生小屈原本專業和教育不對口,研究生卻特意選擇了教育學,就是希望「小課桌」繼續延續下去。

  「我都已經七十七、八歲了,身體再好,也在退化。見到年輕的志願者,我覺得小課桌有希望了,可以一代代傳下去。」嚴奶奶的眼裡閃著希望。

  在鏡頭的記錄下,我們能看到,一個又一個年輕的志願者,接過了嚴奶奶肩上的擔子,走入支教隊伍,回到養育自己的山村,反哺故鄉。育人者的高尚不在於他培養出了多少科學家,藝術家,而在於他的細微毫釐之處,以高尚的師德影響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優秀品德的新一代。

  這一份平凡中的感動,正是《你要去哪兒》最獨特的地方,不聚焦光鮮亮麗,不關注驚天動地,只是駐足生活中,展現身邊的平凡人。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而回歸平凡,正是《你要去哪兒》最大的不凡。(張文)

[ 責編:楊帆 ]

相關焦點

  • 上海78歲奶奶堅守電話亭27年:排遣晚年孤獨的背後是感人的約定
    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已經很少有人會到此來打電話了,但是,電話亭裡依然有一位老人在堅守著。據了解,這位堅守的老人沈玉琇今年已是78歲高齡了。1993年時,她和幾位同伴承包了這間電話亭。如今,她已經在電話亭堅守了27年。相信有人會忍不住好奇:為什麼這位沈奶奶會如此執著於此呢?
  • 身邊榜樣 | 矢志不渝堅守初心 耄耋老人雙雙入黨
    身邊榜樣 | 矢志不渝堅守初心 耄耋老人雙雙入黨 2020-12-2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8歲的他說了一番感動《樂齡唱響》萬千觀眾的心裡話,竟成此生絕唱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樂齡唱響·全國老年合唱大賽》的舞臺上,和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的「戰友」們共同演繹完《長徵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後,78歲的張惠林說了這一番感動現場觀眾以及螢屏前觀眾的心裡話,而這一場演出竟成為了他此生的絕唱。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40餘年的堅守,用奉獻詮釋援邊支教老師的大愛
    而40餘年的堅守,張桂梅老師用奉獻詮釋了一位援邊支教老師的大愛。  張桂梅老師用40多年的堅守,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奉獻。今年63歲的張桂梅老師,也曾有過舒適安逸的生活。但她不像很多人一生所追求的只是安閒穩妥、衣食無憂的生活,在張老師的內心深處,總是擁有一種使命感,正是這樣的使命感,促使她在17歲的時候,毅然放棄舒適安逸的生活,主動改變人生,從東北來到遙遠的大理支教,並放棄相對更好的條件,到最窮的麗江華坪縣,給這裡的孩子們當老師,這一幹,就是紮根邊疆一線40餘年。僅以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為之敬重。而40餘年的堅守,張老師更是用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奉獻。
  • 78歲老人守上海最後傳呼電話亭27年
    新京報訊(記者 吳採倩)78歲的上海奶奶沈玉琇,因為堅守一個傳呼公共電話亭27年,成為「網紅奶奶」。在上海福州路614弄堂口,有一間不足5平米的傳呼公共電話亭,上面寫著「智能公話站」,這是上海最後一家傳呼公共電話亭。為了遵守亡夫的遺願,78歲沈玉琇在這裡守了27年。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人們印象中,會剪紙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奶奶老爺爺。今年38歲的高岱平,是臨池鎮中黃村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受老人們的薰陶,他從小就喜歡上了剪紙。愛好加鑽研,上初中時,他就能剪出非常複雜的圖案。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我從小就很欣賞、很愛慕傳統文化。
  • 于成龍後人:傳承家風 奉獻社會
    如今,于成龍的後人,有的堅守在來堡村,也有的移民到了離石或全國各地。他們善良淳樸,堅守著清正行善的家風。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于成龍的第十一代後人於銀元,以及於銀元的孫女於璟,聽他們講述與于成龍的「情緣」。
  • 「守護女神」,因奉獻與堅守而動人
    奉獻的青春最美麗。為了拉林鐵路的早日完工,為了西藏地區的交通建設,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安康,崔欣不惜遠離故土,跨越六千裡路雲和月,勇赴被稱為「生命禁區」的青藏高原,為全長403公裡的鐵路線上軌枕「把脈號診」,為生產「快車道」嚴格把關。主動請纓的果敢,不讓鬚眉的豪邁,發自於看似柔弱的青春軀殼,皆因其中有奉獻的血液在奔流。恰如此,弱質纖纖頓生華光,平添美感。
  • 劉濤替夫還債值得託付
    劉濤,78年生人,22歲就參加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在觀眾中獲得了不少的觀眾緣!之後的《白蛇傳》、《天龍八部》都使得劉濤迅速走紅!婚後本以退出的她,為了替夫還債,再次復出,《琅琊榜》、《羋月傳》、《歡樂頌》的播出,使得劉濤迅速走紅!而且是比之前還要紅!反觀高圓圓,79年生人,拍攝廣告出身的她,被人發現了,從而走上娛樂圈!
  • 劉濤替夫還債值得託付!
    劉濤,78年生人,22歲就參加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在觀眾中獲得了不少的觀眾緣!之後的《白蛇傳》、《天龍八部》都使得劉濤迅速走紅!婚後本以退出的她,為了替夫還債,再次復出,《琅琊榜》、《羋月傳》、《歡樂頌》的播出,使得劉濤迅速走紅!而且是比之前還要紅!反觀高圓圓,79年生人,拍攝廣告出身的她,被人發現了,從而走上娛樂圈!《倚天屠龍記》、《咱們結婚吧》的熱播,一直讓高圓圓保持著不錯的話題性!
  • 我和我的家鄉:獨龍江畔的夢想、傳承與奉獻
    30年來,唐小聰從一個土生土長的馬庫村人,成長為馬庫村警務室的一名輔警,家鄉也變成了他工作的轄區,夢想照進現實,這個過程是一個人轟轟烈烈的野蠻生長,也是一個關於獨龍江畔夢想、傳承與奉獻的動人故事。夢想在歷史進程中萌芽說起自己的家鄉,唐小聰首先想到的是歷史變遷:「馬庫村太偏遠了,聽老人講,60年代的時候,我們村子還沒有通電、通路,家家戶戶都是點煤油燈。村裡沒有學校,適齡兒童也讀不了書,整村的人幾乎都是文盲。」
  • 人生的「工程圖」上,堅守愛與奉獻的坐標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的「工程圖」上,堅守愛與奉獻的坐標&nbsp&nbsp&nbsp&nbsp——
  • 王宇:帶病堅守崗位 忘我敬業奉獻
    雖然罹患多種疾病,但常年以來他始終堅守在崗。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掠的時候,他同年輕民警一樣堅守在卡點,檢查通行車輛、核查過往人員……今年8月,他被檢查出患上了瀰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這個被同事、鄉親們親切稱呼為「宇哥」卻倒在了抗疫一線,住進了醫院。
  • 龍開春老人走後的第八個月
    今年4月4日,得知龍開春老人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不已。他作為侗族儺戲咚咚推國家級傳承人——唯一一個會演全部劇目及其所有角色的儺戲大師,享年93歲。猶記得2018年我們一行4人驅車4小時,一路顛簸初訪天井。蟲鳴鳥叫,綠意盎然,老頭老太坐在木凳上閒談甚歡。田埂上,小孩背著柴,時不時哼幾句不成調的侗歌,驅著牛往前走。
  • 為什麼美國人,不把78歲的拜登當老人?
    最近,美國兩位70多歲的老人為一份工作吵得不可開交,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其中被美媒稱已經獲得選舉勝利的拜登更是已達78歲高齡。 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鬥,引發了人們對美國老年人的生活狀態關注。 為什麼美國人要選70多歲的老頭當總統?
  • 3000個中國孤兒求生背後:央視揭開了78歲老人的驚人故事
    她,叫都貴瑪,這位老人如今78歲,一生沒有子女,卻成為28個孩子的母親,偉大二字,已經不足以形容她的命運多舛,和她這一生的愛和情義......故事,要從1960年說起,那時的中國自然災害不斷,饑荒、疾病,困擾著每一個家庭。
  • 蔡炳盛:千年窯火前,30餘年的堅守,只為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他自1982年開始獨立研究建窯建盞燒制至今,對建窯建盞文化的傳承做出了重大貢獻,蔡炳盛建盞燒制技藝水平高超,對於宋代老盞有著深刻的研究認識,在此基礎上燒制的建盞在器型、坯胎的製作上達到與宋代建盞完美相似的程度,充分傳承了宋盞的經典。
  • 78歲上海奶奶堅守電話亭27年
    然而就在上海市中心的福州路上,仍然還開著一個只收現金的公共傳呼電話亭,3分鐘市內通話收費4角錢,這裡的老闆是一位78歲的老人,老人名叫沈玉琇,她告訴記者,「這家電話亭已經陪我度過27個年頭了」。12月7日,記者採訪到了沈奶奶。她和記者回憶,1993年,她與幾位同伴一起承包了自家弄堂口的電話亭。1996年,丈夫臨終前,叮囑沈玉琇,希望她能把電話亭守下去。
  • 《邊城》:活了72歲,20歲渡船50年堅守,渡的是客,考驗的是人性
    在這樣的湘西小鎮,一位老人,把自己的一生和渡船綁定在一起,風風雨雨,一條渡船,一個使命,渡的是希望,傳承的是精神。這種平凡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和一種大智慧的存在,所以才有了翠翠如此漂亮、聰明的姑娘。小說講述了一隻狗、一個老人、還有一個少女之間的平凡故事。故事很平凡,平凡的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本真,但就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在沈從文筆下卻成了另一個《桃花源記》。
  •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張安秋:傳承古法技藝 堅守匠人匠心
    「我15歲的時候就開始進入豆瓣廠做零工,1978年正式入廠,跟著師傅學習手藝,當時每個師傅帶四、五個徒弟,但是幾十年下來堅持到最後的不多。我所做的不僅僅是為了保留傳統的製作技藝,更是為了留住郫縣豆瓣獨特的味道。」張安秋在四川省郫縣豆瓣股份有限公司從事豆瓣釀製調配工作,2018年被授予「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範」稱號,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詮釋了四十年來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