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遊》:一部催眠且晦澀的史詩級科幻片

2021-02-06 微光敢悟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咖啡館地下室,用活動電影放映機首次向社會公映了《火車到站》《工廠的大門》《膝行人》等影片,轟動了整個巴黎,標誌著電影的誕生

      僅僅七年後,科幻電影便橫空出世。有如1902年法國導演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4年的《太空旅行記》和1907年的《海底兩萬裡》,一個嶄新的電影類型片——科幻電影開啟了人類想像力通過電影藝術表達的時代。

      說到科幻電影,必定要提到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與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拍攝製作長達四年之久,1968年在華盛頓上城戲院首映,這部史詩級電影以開創性的視覺效果和對太空旅行的現實寫照成為裡程碑式作品。

   阿瑟·克拉克(左)與庫布裡克(右)


     《2001太空漫遊》是李安導演最喜愛的五部電影之一,他評價道:「我非常崇拜庫布裡克,關於《2001太空漫遊》我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後的幻覺經歷。」

      如同李安所說的「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後的幻覺經歷」,《2001太空漫遊》猶如一篇有著宏大敘事主題的長篇散文,讓人驚嘆庫布裡克在52年前竟能拍出如此瑰麗奇幻的星際漫遊畫面,同時也像是在跟著電影鏡頭在太空遨遊般,漫長而又寂靜,不知如何置評這場奇幻之旅。

      電影在長達3分鐘的黑幕與詭異的音樂交織後,於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開啟了電影的第一個章節——人類的黎明

      電影從三四百萬年前的猿人時代開始敘事,鏡頭聚焦在荒涼的非洲大陸上的兩個猿人部落,它們為了爭搶一個水池常常發出刺耳的吼叫聲和暴躁的肢體語言,不過它們並未為此大打出手,默契的保持著某種平衡。

      直到有一天夜裡,一塊長方形的黑石矗立在猿人的洞穴前,這個猿人部落對這塊來歷不明的黑石感到吃驚和恐懼,不敢靠近,只能遠遠的發出叫聲和以肢體語言表示不滿。

      逐漸的,猿人部落對這塊靜默的黑石進行試探性的靠近和觸摸,確保安全後,部落才恢復以往的寧靜。

      不久後,太陽升至黑石上空,該部落的猿人發現可以拿骨頭當工具使用,這讓這個部落與另一個猿人部落爭搶水池而進行對峙的過程中,用骨頭作為武器,大獲全勝,獲得水池的使用權。

     匹配剪輯,鏡頭畫面隨著猿人拋向空中的骨頭轉換到在外太空飛行的宇宙飛船,時間來到了未來,也就是2000年。這時,人類已經可以建造像車輪般的空間站,自由穿梭於地球與空間站之間,聲波識別、視頻電話等預言性技術被廣泛應用。

      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和其他五名太空人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與出現在猿人部落前一模一樣的的黑石,早在幾百萬年前就被其他生命體故意掩埋在月球。

      海伍德·弗洛伊德一行人見到這塊黑石,如同猿人初次見到黑石時一樣的困惑不解,海伍德·弗洛伊德伸出手去觸摸黑石,並想在黑石前合影留念,太陽再次升至黑石上空,此時突然傳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海伍德·弗洛伊德他們被折磨得只得捂緊腦袋。

      故事來到18個月後,也就是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了一項「木星登錄計劃」。於是型如「感嘆號」般的「發現者一號」,在無邊的太空中帶著人類求知的任務駛向木星。

     「發現者一號」由「有史以來最可靠的計算機」「從未犯過錯誤,也從未扭曲信息」的哈爾9000人工智慧計算機掌控一切,飛船裡還乘坐著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三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 

      飛行過程中,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交替工作,他們在飛船內跑步、看新聞、下棋、吃飯和睡覺,日子平靜緩慢地度過。      不過好景不長,一天哈爾向鮑曼報告控制通訊裝置的某個零件將在72小時內發生故障,可經過檢測之後,鮑曼和普爾發現哈爾所說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們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繫,得出了哈爾作出錯誤預測的結論,兩人震驚不已 ,因為哈爾9000型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

      鮑曼和普爾開始懷疑哈爾,為避免哈爾讀取到兩人對話內容,鮑曼和普爾躲進太空艙中交談,不料哈爾卻通過兩人對話口型得出對話內容。哈爾便在普爾出船執行任務時,故意用太空艙撞斷了正在更換零件的普爾的氧氣管,令其喪生。

      鮑曼駕駛著太空艙帶回普爾的遺體,而哈爾緊閉飛船入口不讓鮑曼回去。鮑曼無奈只能棄艙,同時也將普爾的遺體放在無垠的太空中肆意漂浮。此時在船上的冬眠中三位科學家因為計算機錯誤喪命。

     鮑曼冒著患上減壓病的危險通過緊急密封艙進入飛船,直奔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鮑曼看到了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預先錄製好的視頻,此前該視頻信息只告知了哈爾。

      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說:「在18個月前,地球之外存在首 谷月坑以下40英尺處,除了對木星發出單束強勁的射電輻射,還有一塊400萬年歷史的黑色,人類對它的起源和用途一無所知~~「

     飛船抵達木星後,黑色再次出現,漂浮在木星的運轉軌道上。鮑曼駕駛太空艙離開飛船,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維多利亞風格的古樸華麗的臥室。

      鮑曼此時已是滿臉皺紋,他飛快的衰老,臨終前在他的床榻前黑色再次出現,鮑曼變成一個被透明光團包裹著的星孩。

     最終,星孩漂浮在太空中,如同地球般大小,凝望地球。長達149分鐘的電影結束。

     這部誕生已有半個世紀之久且舉世公認的偉大科幻片,讓許多觀眾在觀看後吐槽:「節奏緩慢,不知所云」「漫長晦澀」「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

      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參加了影片在洛杉磯的首映,根據他的回憶,許多在場的好萊塢名流無法忍受緩慢的節奏和不知所謂的劇情中途退場,當時美國當紅影星洛克·哈德森更是直接怨道:「誰能告訴我這片子到底在講什麼?」

     正如原作作者阿瑟·克拉克所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2001太空漫遊》在影片前25分鐘沒有任何對話,而且影片出現的對話極少。這在以語言敘事主導的電影中來說,觀眾無法從語言中理解故事的內容,造成了「看不懂」的問題,而且本片拍出的內容不足原著的一半,給與觀眾的信息極少,觀看門檻極高。庫布裡克敢於這樣做,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敢這麼挑戰觀眾。

      黑石是影片敘事的主線,它神秘且不可參透,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中,起著啟蒙作用。它出現時猿人會使用工具、人類對於了解宇宙的執著、AI電腦與人類的信任問題、人類生命的輪迴……。這塊神秘的黑石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從人類學會使用工具到工具(AI)反噬人類後擺脫工具,黑石與人類的下一次邂逅會給人 類怎樣的啟蒙?

      同時黑石的創造者是誰?為何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答案或許庫布裡克和阿瑟·克拉克都不知道,只是將其作為一個代表「未知」的符號,凸顯人類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庫布裡克在影片裡審視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也出提自己哲理性的假想,哲學與電影藝術的相互成就造就了偉大電影的誕生。

      或許這部電影偉大之處在於:半個世紀的過去了,人們時至今日都還在討論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些什麼?    

文案:彭偉鋒

排版:江金燕

指導老師:管豔霞

圖片來源:網絡


/「尋找生活中的光,哪怕很微小,也不放棄心中所想!」/

相關焦點

  • 一部改變電影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五十周年
    五十年前,1968年4月2日,一部純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上映,這部偉大的電影因為時光的流逝而日益璀璨。
  • 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今天,我們來聊一部經典的科幻史詩巨著,《2001太空漫遊》,這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影響了其後所有的科幻片創作。無論是在拍攝技術還是內容的立意方面,讓50年後的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嘆為觀止,這麼多年來,大家對這部片子的的討論也從未終止過。
  • 庫布裡克 |《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科幻電影已經出現了不少傑作,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的「天真」(「天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如果考慮到《2001太空漫遊》的戲劇情節的話,也是「天真」的)。
  • 永遠不能被超越的2001太空漫遊
    美國時間2020年5月27日,兩名太空人將乘坐馬斯克space X公司研發的「龍號飛船」登上太空。這是第一次由商業的載人飛行任務,根據NASA宣布,此次的載人任務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探索產生深遠影響'。
  • 電影 | 《2001太空漫遊》: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許多人以為《2001太空漫遊》是2001年後的電影,其實影片於1968年上映的,它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一部科幻片,根據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影片獲得當年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 「最難懂」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太空服準備拍賣,或將賣出高價
    喜歡看科幻片的人,有誰不知道庫布裡克那部大名鼎鼎的「影史第一」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呢?於是,小編和《2001:太空漫遊》就相遇了,這部大名鼎鼎的科幻片,史匹柏看完都必須大呼神作。比如在電影中出現的「太空服」們。可能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大概會覺得,這些太空服看起來普普通通,感覺也沒什麼特別的呀。
  • 《2001太空漫遊》不敢相信這是1968年的科幻片,太震撼了!
    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遊》時還很小,加上影片節奏不是一般的慢,所以在觀影的過程中便睡過去了。第二次看是在兩年前,這次我非但沒睡著還精神亢奮地一口氣看完了,並大呼過癮,但是當時的我對影片仍然是一知半解。
  • 經典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
    原作者克拉克曾說過:「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遊2001》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對影片高深玄妙的內涵的讀解自1968年公映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今天我們就分享一篇我館研究室研究員李相老師的解讀。2001太空漫遊:人類永恆的孤獨舞步近年來,在很多傳統類型片顯出疲態的局面下,科幻片卻保持著驚人的魅力。
  • 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它是一部人類探索的偉大史詩,一場視覺的極致盛宴,一次對未來世界的精準預言,它也被譽為科幻電影的鼻祖。9月29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看電影》請來電影學者葛穎,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走近世界經典電影系列(9)《2001:太空漫遊》。
  • 上海電影節|4K修復版《2001太空漫遊》來了!
    《2001太空漫遊》劇照其中,最惹人矚目的當屬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2001太空漫遊》,今年這部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迎來了公映五十周年,而在SIFF經典單元,你將看到這部曠世奇作的最新4K修復版本,在最清晰的狀態下,感受每一幀畫面的視效震撼。
  • 在太空遇見亡妻?比肩《2001太空漫遊》的蘇聯科幻片
    學會在《飛向太空》的緩慢長鏡頭中思考,便能開始一場觸摸靈魂的心靈之旅。②《2001太空漫遊》的反義詞《飛向太空》的英文片名是「Solaris」,直譯的片名是「索拉裡斯」,改編自波蘭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同名長篇小說(《索拉裡斯星》)。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01 「小而美」與「史詩敘事」,不同的故事切入點體現不同的人類觀和宇宙觀兩部電影的主題,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飛向太空》引導我們從人類自身認識宇宙,《2001太空漫遊》則引導我們從宇宙重新認識人類自身
  • 《2001太空漫遊》50周年:一部電影和一整個時代
    安妮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很難想像,現在大眾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其實來源於半個世紀前的一部科幻電影。1968年的4月,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在阿波羅還未登月發回第一張太空照片時,它已經描繪了一片緩慢、優雅而沉寂的太空,還有一個忠誠卻悲劇的人工智慧——它用142分鐘預言了人類50年科技文明的發展線,成為當代科幻片的開山鼻祖、教科書式的典範。還是它,啟蒙當今深度學習大牛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啟發了蘋果的整個產品線……它是《2001:太空漫遊》,今年整整50周歲了。
  • 崇古可以,但不必太過——《2001太空漫遊》觀影筆記
    很多年前就知道《2001太空漫遊》這部被很多影評媒體和網友封神的大作,一直到最近才「拔草」。看完以後的第一感覺,相信和至少99%的網友是一樣的:不明覺厲。要說完全不明吧,也不盡然。第一章和第二章銜接時那個經典的蒙太奇,算是觀影體驗中的第一個小高潮:太空艙中的失重場景。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電影背景:《2001太空漫遊》之前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電影背景不僅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還包括此片之前和之後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代表著電影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在後面詳述了此片對於之後電影的影響。
  • 《2001太空漫遊》:歷史伴隨著黑夜的噪音就此開啟
    ,並沒有程式化的科幻片對話。一些對話,如「啟動超能量光束」或者「我們進入小行星的環繞帶」,這些滑稽模仿式的臺詞都被禁止使用。《阿爾法城》融合了黑色電影和科幻片的元素,同時保持了作者一貫獨有的主題。在《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則重新思索了類型片,並拋棄了一切陳詞濫調式的臺詞。戈達爾和特呂弗的影片,以及上面提及的克裡斯·馬克的《堤》,證明了在庫布裡克之前有不少作者導演也嘗試拍攝科幻片。
  • 《飛向太空》與《2001太空漫遊》: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和同樣情懷
    有些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無法避免被拿來比較,比如《飛向太空》和《2001太空漫遊》。有些導演一生都被外界拿來做對比,比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比他大4歲的斯坦利.庫布裡克。這是一部披著科幻片外衣的文藝片,表達的主題有兩層意思:索拉裡斯星就是一面人性的鏡子,映射出人性中膨脹的欲望、嫉妒心、傲慢,以及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中微子人的完美讓人類自慚形穢,經歷過生與死考驗的凱爾文認識到了人類的渺小,終於明白了人類已經逐漸忘記的、最珍貴的東西:愛與希望。
  • 深度解讀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開篇章:人類的黎明
    《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的科幻劇。這部電影是公認的現代科幻電影的鼻祖,劉慈欣也曾經謙虛的說,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容易被忽略的一部科幻史詩劇,《2001太空漫遊》,需要細品才明白。
  • 50年了,《2001: 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
    「誰能告訴我《2001:太空漫遊》到底說了什麼?」50年過去了,這部被無數影迷頂禮膜拜的科幻片,依然讓人一頭霧水。▲ 電影中幾次出現的一塊黑色方形石,是觀眾們疑惑的焦點之一《2001:太空漫遊》距離上一部讓庫布裡克聲名大起的電影《奇愛博士》上映長達四年之久,與庫布裡克合作的科幻小說家阿瑟·克拉克爵士(Sir Arthur
  • 《2001太空漫遊》上映50周年:偉大的人類進化暢想曲
    「——尼採 《查拉圖斯特如是說》《2001太空漫遊》劇照。作為斯坦利·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之一的《2001: A Space Odyssey》上映於1968年,已跨越整整半個世紀。人們習慣稱之為《2001太空漫遊》,想來是因為更順口且通俗易懂,但直譯而得的《2001:一次太空奧德賽》卻更為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