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七年後,科幻電影便橫空出世。有如1902年法國導演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1904年的《太空旅行記》和1907年的《海底兩萬裡》,一個嶄新的電影類型片——科幻電影開啟了人類想像力通過電影藝術表達的時代。
說到科幻電影,必定要提到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裡克與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拍攝製作長達四年之久,1968年在華盛頓上城戲院首映,這部史詩級電影以開創性的視覺效果和對太空旅行的現實寫照成為裡程碑式作品。
阿瑟·克拉克(左)與庫布裡克(右)
《2001太空漫遊》是李安導演最喜愛的五部電影之一,他評價道:「我非常崇拜庫布裡克,關於《2001太空漫遊》我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電影,我當年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後的幻覺經歷。」
如同李安所說的「那種感覺就像吃了迷幻藥之後的幻覺經歷」,《2001太空漫遊》猶如一篇有著宏大敘事主題的長篇散文,讓人驚嘆庫布裡克在52年前竟能拍出如此瑰麗奇幻的星際漫遊畫面,同時也像是在跟著電影鏡頭在太空遨遊般,漫長而又寂靜,不知如何置評這場奇幻之旅。電影在長達3分鐘的黑幕與詭異的音樂交織後,於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開啟了電影的第一個章節——人類的黎明。
電影從三四百萬年前的猿人時代開始敘事,鏡頭聚焦在荒涼的非洲大陸上的兩個猿人部落,它們為了爭搶一個水池常常發出刺耳的吼叫聲和暴躁的肢體語言,不過它們並未為此大打出手,默契的保持著某種平衡。
直到有一天夜裡,一塊長方形的黑石矗立在猿人的洞穴前,這個猿人部落對這塊來歷不明的黑石感到吃驚和恐懼,不敢靠近,只能遠遠的發出叫聲和以肢體語言表示不滿。逐漸的,猿人部落對這塊靜默的黑石進行試探性的靠近和觸摸,確保安全後,部落才恢復以往的寧靜。
不久後,太陽升至黑石上空,該部落的猿人發現可以拿骨頭當工具使用,這讓這個部落與另一個猿人部落爭搶水池而進行對峙的過程中,用骨頭作為武器,大獲全勝,獲得水池的使用權。
通過匹配剪輯,鏡頭畫面隨著猿人拋向空中的骨頭轉換到在外太空飛行的宇宙飛船,時間來到了未來,也就是2000年。這時,人類已經可以建造像車輪般的空間站,自由穿梭於地球與空間站之間,聲波識別、視頻電話等預言性技術被廣泛應用。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和其他五名太空人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與出現在猿人部落前一模一樣的的黑石,早在幾百萬年前就被其他生命體故意掩埋在月球。
海伍德·弗洛伊德一行人見到這塊黑石,如同猿人初次見到黑石時一樣的困惑不解,海伍德·弗洛伊德伸出手去觸摸黑石,並想在黑石前合影留念,太陽再次升至黑石上空,此時突然傳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海伍德·弗洛伊德他們被折磨得只得捂緊腦袋。
故事來到18個月後,也就是2001年,為了尋找黑石的根源,人類開展了一項「木星登錄計劃」。於是型如「感嘆號」般的「發現者一號」,在無邊的太空中帶著人類求知的任務駛向木星。「發現者一號」由「有史以來最可靠的計算機」「從未犯過錯誤,也從未扭曲信息」的哈爾9000人工智慧計算機掌控一切,飛船裡還乘坐著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三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
飛行過程中,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交替工作,他們在飛船內跑步、看新聞、下棋、吃飯和睡覺,日子平靜緩慢地度過。 不過好景不長,一天哈爾向鮑曼報告控制通訊裝置的某個零件將在72小時內發生故障,可經過檢測之後,鮑曼和普爾發現哈爾所說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們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繫,得出了哈爾作出錯誤預測的結論,兩人震驚不已 ,因為哈爾9000型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鮑曼和普爾開始懷疑哈爾,為避免哈爾讀取到兩人對話內容,鮑曼和普爾躲進太空艙中交談,不料哈爾卻通過兩人對話口型得出對話內容。哈爾便在普爾出船執行任務時,故意用太空艙撞斷了正在更換零件的普爾的氧氣管,令其喪生。
鮑曼駕駛著太空艙帶回普爾的遺體,而哈爾緊閉飛船入口不讓鮑曼回去。鮑曼無奈只能棄艙,同時也將普爾的遺體放在無垠的太空中肆意漂浮。此時在船上的冬眠中三位科學家因為計算機錯誤喪命。鮑曼冒著患上減壓病的危險通過緊急密封艙進入飛船,直奔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鮑曼看到了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預先錄製好的視頻,此前該視頻信息只告知了哈爾。
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說:「在18個月前,地球之外存在首 谷月坑以下40英尺處,除了對木星發出單束強勁的射電輻射,還有一塊400萬年歷史的黑色,人類對它的起源和用途一無所知~~「當飛船抵達木星後,黑色再次出現,漂浮在木星的運轉軌道上。鮑曼駕駛太空艙離開飛船,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維多利亞風格的古樸華麗的臥室。
鮑曼此時已是滿臉皺紋,他飛快的衰老,臨終前在他的床榻前黑色再次出現,鮑曼變成一個被透明光團包裹著的星孩。
最終,星孩漂浮在太空中,如同地球般大小,凝望地球。長達149分鐘的電影結束。
這部誕生已有半個世紀之久且舉世公認的偉大科幻片,讓許多觀眾在觀看後吐槽:「節奏緩慢,不知所云」「漫長晦澀」「看不懂但感覺很厲害」。
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參加了影片在洛杉磯的首映,根據他的回憶,許多在場的好萊塢名流無法忍受緩慢的節奏和不知所謂的劇情中途退場,當時美國當紅影星洛克·哈德森更是直接怨道:「誰能告訴我這片子到底在講什麼?」
正如原作作者阿瑟·克拉克所說:「如果有人覺得完全弄懂了《2001太空漫遊》在講些什麼,那一定是我和庫布裡克弄錯了」。
《2001太空漫遊》在影片前25分鐘沒有任何對話,而且影片出現的對話極少。這在以語言敘事主導的電影中來說,觀眾無法從語言中理解故事的內容,造成了「看不懂」的問題,而且本片拍出的內容不足原著的一半,給與觀眾的信息極少,觀看門檻極高。庫布裡克敢於這樣做,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不可思議的,沒有人敢這麼挑戰觀眾。
黑石是影片敘事的主線,它神秘且不可參透,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中,起著啟蒙作用。它出現時猿人會使用工具、人類對於了解宇宙的執著、AI電腦與人類的信任問題、人類生命的輪迴……。這塊神秘的黑石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從人類學會使用工具到工具(AI)反噬人類後擺脫工具,黑石與人類的下一次邂逅會給人 類怎樣的啟蒙?
同時黑石的創造者是誰?為何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答案或許庫布裡克和阿瑟·克拉克都不知道,只是將其作為一個代表「未知」的符號,凸顯人類在宇宙中是多麼的渺小。
庫布裡克在影片裡審視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也出提自己哲理性的假想,哲學與電影藝術的相互成就造就了偉大電影的誕生。
或許這部電影偉大之處在於:半個世紀的過去了,人們時至今日都還在討論這部電影究竟講了些什麼?
文案:彭偉鋒
排版:江金燕
指導老師:管豔霞
圖片來源:網絡
/「尋找生活中的光,哪怕很微小,也不放棄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