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故事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
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可謂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
電影同時展開3個故事線,從陸海空3個角度分別展開故事在德軍的包圍下,每個人都做好了背水一戰的準備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在逃離海灘時認識了吉布森和亞歷克斯
在海上,民間船主道森和他的兒子彼得17歲的少年喬治也將離開英國前往敦克爾克3人接二連三地幫助海軍飛行員科林斯和湯米一行,空中戰鬥機飛行員法瑞爾在敵人的兩面夾擊下艱難地戰鬥著
與以往的戰爭電影不同,以歷史戰爭為題材的電影,刻畫的是君的浮躁和牛郎,決勝千裡和山崩,前面的破局,是團隊的決策過程
影片中,德國幾乎完全說話,飛機的飛行員,看不見的,我們幾乎看不見的納粹身著軍裝的德國士兵——等待的英國士兵從哪裡飛梭的子彈,水中明滅搖擺不定的魚雷,然後突然俯衝轟炸機的令人恐懼的轟鳴聲中,一位觀眾在電影裡的懸案和撤退的英法聯軍的一樣,完全不懂德國軍隊的攻擊,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不能逃出地獄的敦刻
在第一視角的意義上,敦刻爾克的真實也許就是士兵們的真實馳騁在壯大的戰場上的他們,面對的是混沌的未知狀況,談不上戰略大局觀
他們並沒有時間仔細觀察隊友的中單和死亡反而有可能因為一次猛烈的掃射或炮擊而抱頭逃跑,戰戰兢兢
這個戰場的恐怖,是敦刻爾克真正的說書人無論是在海邊沙灘上等待救援的數十萬大軍,還是到海峽對岸救援的許多普通民眾,抑或是空軍飛行員,他們面對的根本處境,下是一秒的民心
因此,敦刻爾克不需要敵軍,也不需要戰場上的千軍萬馬該片與其說是戰爭片,不如說是懸疑片
保存生命和拯救生命是這支秒表在滴答滴答的伴奏下生存危機最核心的內在衝突電影裡的一次又一次的懸疑的高漲和情緒的釋放也最終生存下來的所有喜悅和興奮來
諾蘭不想判斷戰爭的是非和意義,也不想判斷在戰爭中尋求生存的人們是否正確
無論是身穿英軍服裝的法國士兵吉布森,還是對炮擊感到恐懼的斯裡安?墨菲,都不是反面人物,而是普通人
在敦刻爾克中,諾蘭讓戰爭的本質回歸到最原始的東西在炮火和大海面前,求生是正義,回家是勝利
像道森一樣,竭盡不放過的一絲可能,像拯救多一條生命的法利爾一樣,人類為殘障而戰,直到最後一刻都是那麼嚴肅的正義
諾蘭電影中故意隱藏的敵人壓迫的存在,一種自然而然的幅度也刻意淡化了傳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是鳥的矛盾關係,同時視點士兵的立場上,忠實地還原聲音,他們自己的體驗是逃亡,儘管如此,所有的逃亡
士兵們不知道幾十年後當人們回顧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將其視作在二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他們只是不擇手段、竭盡全力的想要逃離敦刻爾克海灘,渡過英法海峽。
當他們坐著小漁船,滿面油汙,垂頭喪氣的回到英國,滿以為自己會被民眾因敗軍的身份而唾棄,沒想到在報紙上看到邱吉爾的演說,看到火車窗外的民眾的歡呼,他們才意識到自己這次狼狽的撤退和絕望的逃亡居然被視作一場偉大的勝利。
結尾時男主讀完報紙上邱吉爾的演說,抬起頭愣了愣神,似乎有些不敢相信這是現實,電影便結束在這個瞬間。戰爭所帶來的迷茫,命運的不可捉摸,便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