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簡單講了講中華螳小蜂的故事,這次我們再來觀察一種出現在螳螂卵上的有趣現象,要講述這種現象,我們依然用廣斧螳的卵作為模板。
↑ 上次講到,一枚健康的廣斧螳卵,顏色呈深棕色,質地堅硬。
在今年下半年,我注意到一種有意思的現象:螳螂卵在剛被螳螂媽媽產下時,顏色基本都不是深棕色的,在螳螂卵產下一段時間過後,大概是由於和空氣中的成分接觸而發生了化學反應,才會逐漸變成深棕色。
↑ 一號螳螂媽媽在距離地面三米多高的樹枝上產卵。
↑ 它剛產下的草綠色螳螂卵。
↑ 二號螳螂媽媽選擇在距離地面一米高的灌木上產卵。
↑ 它剛產下的卵是軍綠色的。
↑ 三號螳螂媽媽決定在距離地面30釐米的草本植物上產卵,它剛產下的卵特別漂亮,是天藍色的。
上面這種現象令人印象深刻,就像昆蟲剛羽化和蛻殼時體色都會比較淡,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慢慢變深,最終呈現出我們平時所看見的體色。
但是同種昆蟲羽化和蛻殼後所呈現出的體色往往都是一樣的,比如曾經講到過的居家蟑螂羽化和退殼後的一段時間內體色均為米黃色,薄翅蟬羽化和退殼後的一段時間內體色均為碧綠色,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那麼為什麼同是廣斧螳,剛產下的卵卻至少有三種顏色呢?
我們來猜一猜~
↑ 廣斧螳捕食絨毛金龜。雖然廣斧螳在昆蟲中有著超群的捕食和行動能力,但是它們並不是一種喜歡遷移的昆蟲,只要所居住的植物上有著充足的食物來源,它們就願意在這棵植物上終老一生,直到交配的季節來臨,才會視附近有無異性而決定去留。
圖上的這隻廣斧螳在同一片葉子上待了將近一個月之久,只因為這棵樹在夜晚時會有大量的金龜前來啃食葉片,它甚至不用挪動一釐米,只需要待在原地,就能過著飯來張口的富足生活,但它的食物只有絨毛金龜。
↑ 這隻廣斧螳所居住的位置也是個寶地,每個白天都會有很多的蝴蝶來這裡採蜜,而這隻廣斧螳則負責讓蝴蝶們有去無回。它在這株植物上也居住了很長的時間,但它的食物也只有蝴蝶。
從上面兩則小故事可以看出,廣斧螳其實是一種喜歡安定的昆蟲,不願遷移的習性使得它們的食譜總是非常單一,體內的某些微量元素也許會因此而積累得過多。螳螂卵在剛產下時,卵鞘為粘稠液體狀,而每種微量元素在溶液中所呈現出的顏色也是不同的,所以我的猜想是:可能是因為螳螂媽媽的食性普遍比較單一,導致體內某些微量元素過量積累,在產卵時各自所分泌出的粘稠液體狀卵鞘由於含有大量的不同種微量元素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但經過與空氣中氧氣或是其他成分的化學反應,卵鞘的主要構成物質會最終轉變為深棕色的堅硬物質。
好吧上面這段太長不看。
總之,不管一顆螳螂卵在剛產下時是什麼顏色的,只要能順利孵化,森林裡就會多出十幾二十隻可愛的螳螂寶寶,螳螂媽媽在產卵過後也會死去,這就是自然界殘酷但又永恆的規律,生命就這樣在生與死的交替中不斷延續,綻放著各自的光輝。
↑ 螳螂寶寶,不曾見過自己的媽媽,但它會延續螳螂媽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