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2020-07-19 邵峋看電影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1982年,根據同名連載專欄改編的《三十年細說從頭》上映,導演李翰祥在片中大膽戲說自己從影30載的秘聞趣事。

李翰祥說:「人生如戲,誰的戲都有掌聲起落的時候,誰的戲都有落幕的時候。」

作為李翰祥在邵氏拍的「落幕」作品,電影重現了邵氏的黃金時代——雖然獵奇感遠甚歷史感。

80年代,伴隨著李翰祥的辭別,邵氏時代也在走向謝幕。作為香港電影行業的黃埔軍校,巔峰時期邵氏發掘的眾多導演演員,後來也成了邵氏走向衰落的引子。

胡金銓出走臺灣,鄒文懷何冠昌成立嘉禾電影,培養出風光一時的李小龍、成龍、張曼玉、洪金寶、陳可辛等頂級巨星和名導,邵氏的光輝日漸暗淡。

70年代邵氏「風月片」的興起,未嘗不是邵氏開始由巔峰走向落寞的轉折點。

但如今回看,大概也只有邵氏時代的禁片能稱得上「豔情而不色情,風流而不下流」,配得上「風月」二字。


「風月」潮起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要到1988年才得以確立。從那之後,才有了如今人們常識的,囊括色情血腥暴力在內所謂「三級片」的概念。

在那之前,作為港產香豔三級片前身,邵氏風月片其實已經興盛了好十幾年。

邵氏風月片潮流的起點,是1972年上映的風月喜劇《大軍閥》。這場合作起始於70年代初李翰祥和邵氏兩方的經濟困局。

1963年,李翰祥出走臺灣成立國聯影業。正欲大展宏圖,卻遭遇金主爸爸陸運濤(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老闆)坐飛機在臺中豐原神岡失事。

失去靠山的李翰祥後來在票房上接連失利。1971年,創業失敗的李翰祥再度返港,開始拍騙術題材小成本電影掙錢。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當時邵氏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吝嗇分成,鄒文懷何冠昌帶著一群邵氏同僚出走,另起爐灶成立嘉禾。之後邵逸夫又走眼錯失李小龍。

很快,在嘉禾王牌——李小龍功夫片的重創之下,邵氏開始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為拯救危機中的邵氏,邵逸夫主動請回了曾經的搖錢樹,開創過一代黃梅調電影熱潮的李翰祥。

而李翰祥試水的風月喜劇片《大軍閥》,就是回歸邵氏後的第一部作品。取材北洋政府時期諸多逸聞趣史,李翰祥打造了經典的軍閥大帥龐大虎形象,也捧紅了之後20年裡香港最重要的喜劇演員——許冠文。

作為當年三大賣座華語電影之一,《大軍閥》的成功,開啟了邵氏和香港電影的風月片浪潮,也讓邵氏堅定了風月片這條全新的生財之路。


邵氏風月時代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跟執著於電影藝術水準的名導胡金銓相比,同為「文化型」導演出身的李翰祥,卻將文化內涵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點拿捏得恰到好處。

大約是經歷過了創業的失敗和市場的毒打,李翰祥後來對電影的商品性質毫不避諱:「電影本身是商品,不是畫,不是曲。畫和曲可以是非賣品,電影卻一定要有市場,要大家來看,要在商業中求藝術,藝術中講商業,最好雙叫——叫好叫座。」

《大軍閥》的成功,讓邵氏開始打定主意開拍更純粹的風月片撈錢。在藝術和市場,掙錢與成本之間,李翰祥和邵逸夫也達成了統一意見:「邵先生對我其實不錯,我拍了幾部風月片賺了錢,他就讓我拍大成本《傾國傾城》。」

當年邵氏風月題材多取材於民間曲藝、歷史宮廷、《金瓶梅》等傳統中國古典文學題材。基於老輩藝術家天生在國學上的存留的底蘊,他們的作品裡總會滿溢出濃厚的傳統風情。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在他的作品裡,不管是陽春白雪的歷史片如《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還是下裡巴人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影壇》,甚至之後豔情吸睛的風月片《金瓶雙豔》、《風月奇譚》,都帶有濃鬱的東方古典審美。

在邵氏的風月巔峰時代,為貼近東方古典風情的韻味,李翰祥將中國傳統民俗、舊時風物、市井風韻和背後的倫理精神都靈活融入了電影作品之中。

譬如,在《金瓶雙豔》裡,整個布景道具人物服飾,都與小說原著的元明代背景契合。而《鬼叫春》中花家驛的水車茅屋,《風流韻事》中雕欄畫棟的西門大宅,都洋溢著如同國畫般的古典美。

李翰祥通過對場景細節的追求,烘託氛圍塑造真實感,重現傳統故事裡的古典意境。又將故事中人物個性進行重塑,以更貼近七八十年代觀眾的倫理觀念。

譬如,在《金瓶雙豔》裡,李翰祥就著意淡化了女性的負面形象,略去了原著中某些語言粗俗,強化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和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也保留了作品本身的訓誡意識。


邵氏的票房春藥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邵氏風月片繁榮的70年代,也正是西方「性解放」意識興起,香港電影開始從「注重社會教諭」向「追求感官刺激」的轉型階段。

在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片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七十年代,邵氏風月片的大行其道,拯救了當年風雨飄搖的邵氏電影。

李翰祥和邵氏這場合作延續12年,產出電影30多部,其中20多部都是風月片,包括經典的《風月奇譚》、《北地胭脂》、《風流韻事》、《金瓶雙豔》等等。

除了李翰祥,當年楚原導演的《愛奴》、後期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陳安琪的《花姐時代》,都是邵氏風月題材的優質作品。

但隨著邵逸夫開始退出電影管理,邵氏繼任者越發缺乏長遠眼光,注重短期利益。就如同《三十年細說從頭》裡拍的,同一個攝影棚同一條街,三部電影同時開拍互相撞車,一條街道恨不得拍20次,如何能不出爛片?

細說從頭:邵氏風月片裡的東方風情

將「風月」和吸睛噱頭當作票房春藥,遲早就會如縱慾過度的西門慶一般掏空根本。

此後,80年代港產三級片開始完全拋棄文化內涵,追求獵奇吸睛和情色噱頭。香豔三級片離「風月」二字越來越遠,越來越注重單刀直入的感官刺激,也越來越金玉其外。

以至於作為「風月片」代表的李翰祥都不得不出來說:

「真正寫性要騷在骨子裡,大家脫光便不性感。性開放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都有很多真人表演,大家見怪不怪。反而收得越緊,人就越好奇。所以拍風月片首重含蓄。」

但「風月」題材畢竟在傳統倫理觀中難登大雅之堂,拿「風月片」談文化情感聽起來也有些違和。何況在那個商業社會下燈紅酒綠的香港,非要電影來肩負什麼文化使命也是為難。

有情有性,精緻唯美的邵氏風月片時代,畢竟是要落幕了。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邵氏風月片:中國最後的情趣美學
    可就這麼恍惚一瞬,3D影片就已變成了人們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觀影選擇,活躍在影院一線的觀眾們常日浸淫在好萊塢的爆米花爽片與矯情憂傷的青春文藝片裡,早已搞不清楚曾經的「邵氏電影」到底為何物了。邵逸夫選了香港清水灣這塊風景優美的寶地開始打造佔地六十萬平米的「邵氏影城」,氣魄之大,世所罕有。 邵逸夫具有國際眼光,處處沿著好萊塢的發展軌跡走,而他斥資建立的「邵氏影城」也確實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據稱這個規模奇大的「電影工廠」共有1200名員工,6個攝影棚,3個錄音棚,日日夜夜為邵氏公司生產製作電影。邵氏影業之繁榮由此可見。
  • 紀念邵氏傳奇,那個「摳」出來的影視帝國
    1、慳吝,是生存法則  1982年,李翰祥為邵氏拍攝了最後一部片子[三十年細說從頭]。 一部既戲謔又不講究的邵氏片場八卦合集。 片子裡有個細節,或許可以一探邵氏當年的慳吝本色。 導演為了情境寫實,要在戲服上打兩個洞。
  • 邵氏的片場可能要拆了 長帖細說從頭 聊聊邵氏當年的老電影老明星&八卦
    今天看到的消息,邵氏片場大部分建築可能面臨被拆的結局,片場內一卷卷的電影菲林裝在生鏽的盒子裡,電影劇本初稿被雜亂堆放著……
  • 邵氏電影裡的香港往事
    李翰祥在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這樣記述當時邵逸夫在香港的「地位」:「剛到香港,還真有些寸步難行的味道,想請大明星吃飯都要百般遷就,因為試請過幾位大明星一塊兒到他清水灣的別墅吃飯,結果大牌沒到,連二牌三牌也請不齊
  • 此情不關風與月——香港風月片巡禮(導演篇)
    就在那間神秘的小黑屋裡,我們這代人完成了青春期的性啟蒙,而作為教材的那些「好看的」錄像帶,在很多年我們才知道,它們有一個很文藝的學名,叫做「風月片」。今天我們所說的「風月片」,特指在1988年香港電檢制度出臺之前,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所出品的一系列香豔電影,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三級片」。
  • 邵氏鬧鬼背後並沒有那麼簡單
    導演秦劍秦劍是邵氏的大咖導演,一手發掘了李小龍,捧紅謝賢,曾是香港電影粵語片時代票房最高的導演,但是此人好賭成性。 出自李翰祥《三十年從頭細說》李婷和秦劍相熟於後者導演的電影《黛綠年華》。 小演員和大導演之間,感覺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 他是香港風月片「一代宗師」,也是一張照片拍出37萬的攝影大師
    何藩(Fan Ho),曾立志成為費裡尼的「東方布列松」。第一次聽聞何藩先生的大名已是2015年。1961年,何藩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從場記做起,後轉作演員,並以「唐僧」一角成名,連拍四部《西遊記》系列電影。
  • 盤點邵氏電影十大經典風月片
    邵氏公司推出了超過千部的電影作品,這十大邵氏經典風月片也許你還沒看過。。。在人慾橫流的現實社會裡,有很多人都在過著畸形的生活,因而釀成許多令人感喟唏噓的事情。
  • 邵氏著名豔星餘莎莉:為走紅拍多部大尺度三級,晚年生活太悽涼
    演藝圈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有人家世顯赫資源不斷,有人憑藉姣好的容貌被觀眾喜愛,有些人為了出名不惜出賣身體,拍一些尺度的風月片。曾經顛倒眾生的豔星餘莎莉,其實她出身將門,後來家道中落,為了生存她拍了風月片,在片中表現的豪放大膽,讓人嘆為觀止。
  • 邵氏電影三十年人物圖譜
    ※邵氏導演眾多,但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四大導演是以黃梅調和風月片見長的李翰祥,以硬派武俠片見長的胡金銓和張徹,以奇情武俠片見長的楚原。※邵逸夫創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後,大致經歷了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的創業期,以新武俠片為主的黃金期,以奇情武俠片和風月片為主的群雄逐鹿期。
  • 香港風月電影簡史:香豔背影裡的蒼涼
    那是香港風月片全面壓倒武打片的年代。 20年之後,整整一代大陸青年在昏暗的錄像廳裡看著這些老電影,接受了青春期教育——面目模糊的香港女星在屏幕裡殊死肉搏,年輕的觀眾吞下滋養欲望的口水。  在沒有電影分級制度之前,所謂的色情片,統稱為風月片。風月片中,邵氏獨大。 1958年,邵老六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並在不久後開始搞起風月片,也奠定了日後邵氏風月天下第一的名頭。有香港影評人在日後曾羅列出50部優秀的邵氏風月片,這個數字放在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是個小數目。
  • 引領香港風月片浪潮,《大軍閥》背後的歷史真實
    但作為港產三級片前身,香港風月片正經開始成為一種電影類型,至少還要往前推十幾年——從李翰祥的《大軍閥》說起。1971年,從邵氏出走臺灣創業失敗的李翰祥再度返港。當年,在嘉禾電影的王牌——李小龍功夫片的重創之下,邵氏也正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 他是香港「風月片」大師,劉曉慶摯友,一生都奉獻給了電影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世人皆知李翰祥是「風月片」大師,卻鮮有人知,他也被稱為「片廠變色龍」。「我拍的那些喜劇呀,風月片呀,完全是為了賣錢。」當年李翰祥說出這話的時候,也許他沒有想到,2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電影正被越來越多的影迷認同。
  • 在六七十年代 有一種電影叫邵氏電影
    這裡主要分享一些邵氏的兩大經典電影類型,同時延伸一些同類型影片,喜歡香港老片子的也分享分享。▋一.邵氏武俠邵氏的輝煌年代主要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其中武俠片佔據主要地位,打破了邵氏以往以黃梅調,歌舞片或李翰祥的古代宮廷愛情,或風月片為主的市場。
  •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FOLLOW US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是一個老牌電影公司給我們的承諾。
  • 十部邵氏經典佳片推薦
    關於桂治洪的電影,評論說的最多的就是其邪典氣質,比如這部《成記茶樓》,就是裡頭的強姦和械鬥,但如果只是這樣,那就真是太辜負了桂治洪在視聽語言上的精耕細作。  《成記茶樓》裡有太多的推拉鏡頭,而且從速度感上來說,相當凌厲,而這種凌厲也和故事本身的快意恩仇相得益彰。桂治洪在邵氏導演裡,是最愛拍實景的一個,在《成記茶樓》裡,無論是日景還是夜景,都瀰漫著一股冷峻的現實氣息,而這種現實換算到劇情裡,就是冷酷的現實環境對人的壓迫,無論是那對悽苦的母子,還是大哥成最後走上了以暴制暴的道路,都是殘酷現實在作祟。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邵逸夫老先生邵氏兄弟的創立和發展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 香港電影的奠基者,邵氏兄弟電影公司
    >而到上海的第二年,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便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用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了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簡稱了邵氏影城,其全盛時代員工超過一千三百多人,也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的好萊塢。而她對邵氏的影響確實深遠的,一部《貂蟬》徹底奠定了邵氏兄弟在香港影壇的地位。
  • 邵氏雙子星的巔峰歲月:10部經典電影,第3部讓「狄姜」分道揚鑣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談及邵氏電影,不能不說張徹。他是邵氏的四大導演(另三位是李翰祥、楚原、胡金銓)之一。張徹門下幾代弟子,為邵氏電影帝國貢獻力量,其中不得不提的自然是被譽為「邵氏雙子星」的狄龍和姜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