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天地人的宏觀秩序,
達成身心靈的個人整合。
--- 胡因夢
無論是背叛或遭到背叛,都是人成長最深最受益的機會。第三者可能是父母之一、創造性的工作、已故之人、朋友、上師、子女,甚至寵物。
總之,三角習題會勾起嬰兒式的防禦機制,幾乎無理可講,很難客觀對待。
涉及者要不是卡在一角,就是三個角全都經歷。三角習題暗示著原先的關係能量已經不再流動,形成了滯水,原因是:
A.早年的伊底帕斯問題沒有解決或轉化。
B.暗中防禦型的背叛者通常會渴望有額外的發展機會,這是由於內心缺乏安全感,不想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以免遭到背叛受傷。
C.公開挑釁型背叛者,則會明示或暗示伴侶自己還有備胎,目的是要壯大權力感,但心底深處仍然是自我懷疑和不安全的。
D.渴求得不到的對象型背叛者,往往是無意識地透過幻想的無法落實的對象,來打通創作靈感管道或是靈性上的密契通道,類似於中世紀的騎士之愛。
E.綜合上述四種類型。
父母與子女的三角動力關係,會自然地形成伊底帕斯情結。
男孩如果「明確」地打敗父親、贏得母親全盤的寵愛,就會導致心理上的戀母弒父情結。這種人長大之後會幼稚地自認為是強而有力的人(Potent),但其實很難與母親分開,又因為不尊重父親而產生內疚,同時也可能懷疑自己會被其他男性打敗,故而把所有男人都視為潛在競爭對手,很難獲得男性支持。這種人缺乏正向內在陽性典範,完全依賴女人愛不愛她、肯不肯定他來獲得價值感,所以內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反過來看,女孩如果「明確」地贏得了父親的全盤寵愛,長大之後也很容易與女人暗自較勁,不由自主地進入三角關係中,或是很難面對關係中的失望與不滿足。
但如果是在伊底帕斯戰場上「明確」地失敗了,這個人也會因為深切的挫敗感而喪失自信心。由於母親或父親無法給予相反性別的子女適切的愛與溫暖,導致孩子長大之後會有性上面的自卑感,或是愛上永遠無法回報愛的人,成為背判者或遭到背叛的一方,不斷地在惡性循環中企圖修正原生家庭未了結的三角習題。
佛洛伊德主張孩子必須適度地達成戀父弒母或戀母弒父,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父母之間的愛是不可摧毀的,如此才有能力尊重別人的情感關係,或是建立父母的魔法圈之外的健全關係。
因此一個人必須擁有「足夠好」的與父母雙方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也必須是「足夠好」的,才能在家庭中建立安全穩固的基礎。
許多家庭都為伊底帕斯之爭的全盤勝利和全盤失敗所苦,轉化的重點就在於是否能覺知其所帶來的成年親密關係三角習題,其實是再度揭露早期問題的機會。
麗茲‧格林主張伊底帕斯不盡然是和同性的至親對抗,也可能是跟異性的一方對立,主要是要觀察金星落四宮、十宮的情況。此外有兩個對立的行星落四宮、十宮,也代表父母南轅北輒,容易形成極端的伊底帕斯情結。
一個人越是覺知不到原生家庭的三角習題,就越容易進入成年後的三角關係,背後的目的是要揭露潛存的問題。土金相位及凱金相位也和家庭三角習題有關,土火相位和凱火相位亦然,流年的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凱龍星推進本命盤也會啟動童年的未竟之事。
60、70年代西方大量出現過性解放靈修小區,造成的效應是換伴侶如同值班一樣,結果三角習題中的佔有、嫉妒雖然被淡化,但是性愛關係也變得膚淺化,失去了深入學習八宮議題—「煉獄經驗和放下」—的好機會。
此外,榮格的阿尼瑪和阿尼瑪斯理論(源自道家的陰陽說),也和親密關係中的三角習題有關。
阿尼瑪是男性內在的女性形象或陰性面向,是一種自然存在的原型,包含了感性、感應力、非理性直覺、對大自然的感受等等。它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面向。一方面它會顯現成優雅超驗的女神,一方面也可能顯現成具有威脅性的、富有蠱惑力的女巫。男人只有在和女性交往的過程中,內在的阿尼瑪才會顯現出來,而母親往往是他們的阿尼瑪化身。反之,則會示現成內化的「夢中情人」形象,繼而投射到真實的人身上,變成一見鍾情的戀愛對象;對方會被投射成仙女般的幻象,充滿著女神式的魅力。
由此可知,投射出來的阿尼瑪往往會造成男性在親密關係上的困擾,甚至不由自主地形成三角習題,轉化的方式就是充分地完成個體化歷程,達成內在的陰陽合一,與自性或存在本體徹底連結。
阿尼瑪斯則是女性內在的陽性形象,反面的示現是神話原型中的強盜、死神、兇手,或是麻木、缺乏創造動力、一切皆空的無意義感。正面的示現則是內化的「白馬王子」形象,或是勇氣、事業企圖心、創造力、精神的深刻度、客觀意識等等。
最高形式的阿尼瑪斯能夠促使女性的思想與時代精神聯結,甚至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新穎的、富創造性的思潮,繼而以創新方式和內在的自性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