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 2019 年全新單曲《說好不哭》,刷屏了。
這首歌,在 QQ 音樂上,只用了兩個小時,銷量就超過了 1000 萬人民幣,還一度搞崩了騰訊的伺服器。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說實話,這首新歌,在我聽來,屬於周杰倫很平均水平的一首歌,如果放在以往的專輯裡,甚至排名可能要偏後。但周杰倫的名氣在那裡,隨隨便便一首很「一般」的歌,就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
傑迷勿噴,我只是有一說一,說一下自己的實際聽感。實際上,我也是傑迷。高考結束那一年,《葉惠美》發布,整個寒假,我都是在《以父之名》的音樂中度過的。不信,我們可以到 KTV 飈這首歌去。
80 後 90 後,誰的青春裡沒有周杰倫呢?
這次,周杰倫的新歌發布,讓很多人驚喜的是,這首歌的詞是方文山填的。周杰倫方文山再次合作。
如果你查一下方文山的履歷,就會知道,他是臺灣桃園市成功高級工商職業學校電子科畢業的。這其實就是一個職業院校。畢業後的方文山,曾一度在桃源市當電子器材裝配員。
他喜歡創作,但家裡毫無背景。電影,音樂,他都做不了。最終,他選擇了門檻最低的創作形式——寫歌詞。
方文山的伯樂也是吳宗憲。對於當時,自己毫無背景,吳宗憲怎麼會看中他?方文山曾在一個訪談中直言:應該是看中了自己的「量」。
什麼量呢?他寫了一百多首詞。
不僅寫了一百多首詞,他還別出心裁,將這一百首詞裝訂成冊,製作了清晰的索引,比如關鍵字是「悲傷」的詞都在哪裡;關鍵字是「離別」的詞都在哪裡. 方便別人翻閱。
這樣的一個小冊子,他一共複印了 100 份。
然後,他找到當時流行的 CD 唱片,看背面的製作人名單,每一個製作人都寄去。滾石,飛碟,寶麗金,索尼,燕麥. 這些唱片公司的製作人,無論大小,都是方文山的目標。
方文山當時是這麼計算的:這 100 份小樣,寄到唱片公司的前臺,可能前臺會被當做粉絲信處理,所以,只有 50 份會真正地轉給製作人的經紀或者助理;
製作人的經紀或者助理,可能並不會把這份小樣真正交給製作人,所以,可能只有 25 份會真正落到製作人手裡;
製作人收到小樣不一定看,所以,可能只有 12 個製作人,真的打開了這個小樣,看了看;
看了的製作人,不一定覺得好,所以,可能也就有 5,6 個製作人覺得好,能給他一個機會,當面聊一聊。
方文山計算自己能收到 5,6 封回信,最終,他只收到了 1 封回信。就是吳宗憲的回信。
說到周杰倫,大家可能馬上想到被吳宗憲逼著 10 天寫 50 首歌的事情。這個故事太俗了,不說了。
我馬上想到的另一個事情,是周杰倫具有絕對音感。
對於絕對音感,我一直很好奇。因為,在我看來,這就像你擁有一個超能力一樣。
當然,現在,我知道了,經過後天訓練,是可以培養出絕對音感的。絕對音感的培養,最佳時期是在 3 歲到 9 歲之間。尤其是學習鋼琴的孩子,用專業的方法訓練,有不小的概率能夠培養出絕對音感。所以,我認為,周杰倫的絕對音感,大概率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但是,仍然有很小比例的人,是先天就具有絕對音感的。這個比例是多少呢?大概是 0.01% 左右,即萬分之一。
看起來很低,但從全球人口的角度,這並不是一個很低的數字。全球現如今有 75 億人口,就算是萬分之一,也有 75 萬的人,天生就具有絕對音感。
我有的時候總在想:這 75 萬人,是不是都在做音樂相關的工作呢?大概率的不是。雖然,如果他們做音樂,有著天然的優勢。
我就又在想:他們之中,會不會有很多人,也夢想過做音樂呢?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們沒有嘗試。
絕對音感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天賦,你很有可能擁有它,但如果你不嘗試學習音樂,你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這樣的天賦,更談不上發揮這個天賦了。
如果周杰倫不嘗試,不去 10 天創作 50 首歌,他就不會推出自己的第一張專輯,《Jay》;
如果方文山不嘗試,不去寫 100 首詞,寄給唱片公司,他還是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
無獨有偶,就在昨天,在我的知識星球,有同學向我提問。
波波老師,怎樣確定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bobo老師的回答: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個人認為,只能去嘗試,通過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找到自己適合什麼。否則,一個人就是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自己究竟適合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背後,是包含巨大的信息價值的。如果每個人都能輕易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大多數人就少了很多患得患失的煩憂。可惜,世界不是這個樣子的。除了極少數的人,一出生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大多數人都是不知道的。這其實和只有極少數人是富二代是一個道理。
無論國內外,近乎所有專業的本科階段的學習,都是某一個領域的全面教育,而非專業教育。本科階段,會讓你接觸一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讓大家找到自己適合哪個方向。到了研究生階段,才會具體鑽進某一個細分領域深耕。
往前捯,我們的初等教育更是如此。小學初中高中,我們簡直無所不學,天文地理,藝術哲學,美術音樂,物理化學。這些都是為了讓我們在小時候接觸這個世界儘量多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適合什麼。
其實,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尋找自己適合什麼的道路上。我也一樣。我適合寫字嗎?我也不知道。所以,今年開始,我決定定期更新我的公眾號,就是逼自己不斷去寫字,看自己到底適合不適合。
一旦做了,我判斷「是否適合」的標準很簡單:看自己做起來,會不會覺得厭煩,如果不厭煩,不牴觸,我覺得就是適合的。
至於能不能做出成績。說實話,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情,對於大多數正常智商的人來說,只要堅持去做,總能做出一點兒小成績的。有沒有大發展不好說,但混口飯吃肯定是沒問題的。
必須有天賦才能去做的事兒,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挺少的。
大家加油!
本文相關閱讀推薦:
沒有解的問題
答讀者問 | 如何尋找簡單易懂的學習資料?
成功者的年齡
文末重磅福利 | 天生不聰明
《是不是很酷》雖然只是一個個人公眾號,但在用心做技術原創。每周至少一更。希望一起陪你,用技術人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點個」在看「吧
文中提到我的知識星球,點擊閱讀原文,免費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