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上爆出了這樣一段視頻:@TFBOYS-王源 在某節目彩排現場,出現了下頜疼痛,一直用熱水袋敷臉緩解。面對大家的關心,王源解釋說,自己這是下頜骨脫位,「一張嘴就咯咯地一響,一直都這樣。今天比較嚴重,我就敷一敷」。帶病堅持工作(還是需要唱歌和說話的節目錄製),真的很讓人心疼。
其實,類似的問題困擾著不少人的生活,典型症狀是一張嘴就有彈響、雜音,嚴重的時候還會張不開嘴,張嘴的時候耳朵前邊關節特疼,甚至頭疼耳朵疼。
這種疾病的正式名稱叫顳(niè)下頜關節紊亂病,俗稱TMD。這是一類病因尚未明確、而又有相同或相似臨床症狀的一組疾病的總稱,多數具有自限性。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得的人多,不知道咋得的,且治不好,但不要命。
王源示意疼痛部位和症狀。圖丨新浪娛樂視頻截圖
TMD這個病,顧名思義,就是顳下頜關節(TMJ)不正常了。顳下頜關節被咱們俗稱為下頜掛鈎,別看它不大,卻是人體最為複雜的關節之一:它既能轉動,又能滑動,而且還是個左右聯動的關節。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承受咀嚼壓力;在說話的時候,又能充分發揮其靈活性,是既穩定又靈活的神奇存在。
顳下頜關節張開的示意圖丨beverlyhillstmjheadachepain
簡單來說,顳下頜關節是由一個球樣的關節頭(下頜骨髁突)、一個凹陷的關節窩(顳骨關節面),和一個像緩衝墊一樣的小墊子(關節盤),以及包裹著的關節囊,再加四面八方過來的韌帶組成的。關節盤在整個下頜關節運動過程中起到了緩衝和潤滑的作用,使得我們的下巴可以靈活而穩定的工作。它如果亂跑了,或者關節周圍的那根肌肉韌帶一不高興搞亂了,就會引起TMD。
長得像貓jio的部分,就是關節頭。丨dentistryandmedicine.blogspot.com
顳下頜關節紊亂的病因雖不明確,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心理因素,比如焦慮,緊張以及過大的壓力等。王源很可能是太勞累了,所以關節才會出問題,所以一定要好好休息,保重自己啊。
一些不良的咬合因素也是TMD的發病原因之一,比如錯頜畸形啊,長歪的智齒啊,等等。
關節負擔過重也不行,以下日常行為都可能引起TMD:夜磨牙,長時間嗑瓜子嚼口香糖,愛吃硬的東西,有一些不良的關節習慣比如用手撐下巴、長期低頭伏案工作,還有關節區外傷。我自己是一個(沒有辦法治療自己近二十年TMD問題的)牙醫,就一個感覺,no zuo no die。平時關節響歸響,反正不影響吃喝;但只要一個沒忍住吃多了魷魚絲,第二天鐵定張不開嘴,只能捂著臉哼哼唧唧地喝粥。
不能吃還非要吃,說的就是你們了
如果出現張口不適,關節疼痛,或者關節嘎達嘎達響,首先建議看醫生。雖然治不好,但可以排除比如腫瘤、關節炎啊等嚴重疾病,然後根據情況處理。
TMD的治療原則就是循序漸進。先從可逆性的保守治療(比如自我預防、理療,關節封閉或者牙合板)開始,然後進行不可逆的保守治療,比如調牙合、正畸,最後才是手術治療。
對於大多數TMD患者的治療,簡單來說就是預防出現不適症狀,出現症狀再對症處理。
預防:
糾正不良的關節習慣:不多嚼口香糖,少吃韌性食物(比如魷魚絲、烙餅、牛肉乾啥的)。不要不受控制地打哈欠,別經常一口咬掉半個蘋果,別用牙開啤酒瓶、大閘蟹殼;
找到些舒緩壓力的方式,比如購物買買買(不)、運動。
戴個頭套(再打個哈欠)什麼的
出現關節區的症狀後:
避免大張口,要讓關節區得到足夠的休息;
熱敷關節區,比如像王源這樣用熱水袋,或者用暖寶寶,可能可以暫時性地改善症狀。
如果關節反覆出現無誘因的疼痛,或者疼痛時間較長,那就建議趕緊找醫生看看,是否需要其他的處理了。
雖然王源說自己是「下頜骨脫位」,但從他這次的症狀來看,問題應該沒有這麼嚴重。顳下頜關節脫位,就是俗話說的掉下巴,比TMD厲害得多了:一但脫位不僅會有劇烈的疼痛,而且還會出現不能閉口和咬合異常,也就是牙齒咬不到一起。如果出現脫位,必須立刻找醫生進行復位治療,否則後果嚴重。一旦沒有及時、良好地固定,可能有習慣性脫位的問題,「打個哈欠就掉下巴了」。
題外話一下,我的TMD有一側屬於不可復性盤前移位,簡單來說就是關節盤那個小墊子卡主了,雖然作死後會疼,但好消息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掉下巴了(攤手,這可是那位不能透露姓名的給我看關節的大咖的原話)。
作者:橘夜秋
編輯:Luna
總說「笑掉下巴」,可是真的「掉下巴」了,你就笑不出來了……
本文禁止轉載,授權請聯繫sns@guokr.com
ID:Guokr42
果殼整天都在分析些啥病啊!
疼得我二維碼都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