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難蘇東坡:做人,勢不可使盡,聰明不可用盡

2020-12-21 每晚精讀一本書

蘇東坡人到中年還是一個官場愣頭青,用現在的話說,是情商低,而且是低到令人髮指的那種。

做翰林院學士時,蘇東坡拜在王安石門下。王安石是什麼地位,可以「越級面聖」的人啊,宋神宗身邊的第一紅人,宋神宗指定的「革命派」領導人物。

換成別人,還不得天天跪在屁股後面,彩虹屁一籮筐一籮筐地敬上。蘇東坡不當舔狗也就罷了,他話裡話外,還要嗆一嗆這位當朝宰相。

王安石編纂《字說》時,論到蘇東坡的「坡」字,說坡字,一個土一個皮,所以,「坡」的意思是「土的皮」。蘇東坡笑了,說:「照相公這樣說,那『滑』字就是『水的骨頭』咯。」

王安石說「鯢」字,一個魚一個兒,合起來就是魚子,四個馬,就是駟,天蟲為蠶。所以說,古人造的字,都是有寓意的。

蘇東坡一拱手說:「『鳩』字有九個鳥,寧知道裡面有什麼典故嗎?」

王安石認真了,問什麼典故。

蘇東坡笑著說:「《詩經》裡說『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七個孩子,加上爹娘,一共九個。」

王安石沒吭聲,心裡想,這個人真不上道。隨後就貶到了湖州當刺史。

再次因抖機靈,被貶黃州

蘇東坡當了三年湖州刺史,任滿回京述職。想當年自己抖了小機靈,得罪王安石,被貶職也是咎由自取。

常言道「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現如今又回了京城,趕快吩咐手下準備好東西,騎馬直奔王丞相府。

到了以後,王安石還在休息。蘇東坡被管家帶進書房等候。

在書房裡,蘇東坡見到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詠菊》,念了一遍,笑了,心裡暗諷說:「這兩句詩是胡寫。」

原來,王安石的兩句詩,寫的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西風,意思是秋風,黃花,指代菊花。蘇東坡心道,菊花就是晚秋才開的花,跟秋霜都有一戰,抗擊打能力極強,即便衰老,也只會焦乾枯爛,哪兒有「吹落」這一說。

然後,他竟然提起毛筆,蘸了墨水,自己在這兩句詩後面續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意思就是說:秋花可不會像春花那樣凋落,您仔細品品。

寫完了,蘇東坡也有點不好意思,一會兒王安石來了一看,面子不是被掃乾淨了;要去將這張寫詩的紙帶出去吧,王安石找不見,肯定會怪罪管家。只好將詩稿放回原處。之後,留下自己的履歷手本,騎馬而去。

你看,這人多大膽,來到宰相家裡,不但敢亂動宰相的東西,竟敢自己續接宰相的詩,接了就接了,他還放回了原處!這是典型的不作死不會死啊!

話說王安石回到書房後,心裡還記掛著自己沒寫完的詩,取出詩稿一看,多了兩句,問管家,剛才誰來了?

管家說,蘇東坡來過。王安石也認得蘇東坡的字,心裡罵道:「蘇東坡這個小畜生,受了這麼些挫折,輕薄秉性不改!」王安石本來想將蘇東坡削為平民,轉念一想,上奏朝廷後,貶他為黃州團練副使。

臨行前,王安石讓蘇東坡來家裡吃飯,說貶他去黃州,都是皇上的旨意,他也「愛莫能助」。然後又勸蘇東坡多讀書。蘇東坡心裡非常不忿,想我目窮萬卷,才壓千人。今天倒要被你勸讀書。

臨出門,王安石拉著蘇東坡的手說,自己以前讀書,留下病根,太醫給他開了藥方,要用瞿塘中峽水,煎服陽羹茶。王安石說,自己幾次差人去取,都無所獲,恐怕是去的人未用心。這次,如果蘇東坡方便的話,就委託你給老夫取一甕來。

蘇東坡領命,連夜辭京,奔赴黃州任上。到任後,只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一概不過問。

三抖機靈,偷梁換柱

時光荏苒,很快就要一年了。重陽節後,連著幾日秋風大作,風停後,蘇東坡想起栽種在後園的黃菊,便想去賞玩一番。到了菊花棚下,傻了眼,之間菊花落了滿地,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目瞪口呆,這一刻,他才知王安石貶他到黃州的深意。

蘇東坡感慨地和朋友說,自己最初被貶時,心裡怨恨王安石公報私仇。實則,是自己有錯在先,真不應該輕易取笑他人。他尋思著,要找個理由,進京當面向王安石賠罪。

此前,因為內心一直不服王安石,連臨行前囑託的「取水」的事,都沒放心上。現下,蘇東坡決意出力做好這件事,以贖自己妄言之罪。

於是,他以夫人有病,要送回老家調養有理由,向朝廷請了個假,且從黃州到眉州,正好經過瞿塘三峽。

將夫人送回老家後,蘇東坡乘船經過瞿塘三峽,水勢很大,一瀉千裡。蘇東坡連日趕路睏倦,心中構思著詩篇,昏昏睡去,等醒來時,已經過了中峽,到了下峽。蘇東坡醒來一看,趕快命令水手調頭,但逆水行舟,無法借力呀。

他們靠岸停船,找了位附近的老人打聽:「這瞿塘三峽的水,哪一峽水好?」

老人說:「三峽相連,水從上峽流經中峽,流於下峽,晝夜不斷,一般一樣的水,哪有好壞。」

蘇東坡的小聰明又上來了,他讓手下買了一個新的磁甕,然後將下峽水,汲了滿滿一甕,然後用柔皮紙封固。星夜趕到東京,將水送到王安石府上,並誠懇下跪向王安石謝罪。王安石大方地說:「不怪你,你以前也沒見過黃州的菊花。」

之後,王安石親自解開甕上的紙封,取水煮茶。

片刻,看見茶色後,王安石問蘇東坡,這水是從哪兒取的?

蘇東坡說:「巫峽。」

王安石問:「是中峽了?」

蘇東坡說:「正是。」

王安石笑道:「又來欺哄老夫,這明明是下峽的水,為什麼說是中峽呢?」

蘇東坡大驚,只好據實回答,說聽信了別人的話,說三峽相連,水都是一樣的。又問老太師是怎樣辨識出不同呢?

王安石說,這瞿塘水性,上峽性急,下峽性緩,只有中峽是緩急各半。太醫知道我的病在中脘,才特意交代用中峽水煮茶。上峽水泡茶味濃,下峽味淡,只有中峽泡的在濃淡之間。蘇東坡聽完趕忙起身謝罪。

王安石說,你也沒啥罪,只是因為太聰明了,對一些事情上,才會有一些疏略。

三難蘇東坡

那日,王安石有心要打壓一下蘇東坡的心氣兒,他親自出題,說是要考一考蘇東坡,是否真有真才實學,但他不先出題,以免讓蘇東坡覺著他是有所準備,他讓蘇東坡出題。蘇東坡不敢出題,他便說,我這書房有二十四廚書,你隨便取一冊,念上句,我答不出下句,就算我輸了。

蘇東坡聽到這話,心中也暗暗驚訝,想不到此人如此深不可測。他於是挑出一本已落滿灰塵的書,隨便念了一句,王安石果然對出下句,並問蘇東坡,是否知道這句話的含義。蘇東坡知道,這是唐朝人譏諷武則天的話,但他想,還是別在老頭面前賣弄了。就說自己不知道。

王安石則講起這句話的典故,裡面藏著一個關於九尾狐的傳說故事,但不是唐朝的故事,而是出自於《漢末全書》。

蘇東坡聽了,拜服到:「老太師學問淵深,非晚輩淺學可及。」

輪到王安石出題,王安石說,聽說你很擅長寫對子,我就出兩個對子吧。他從蘇東坡的經歷中,寫出兩個對子,讓蘇東坡對,蘇東坡思索很長時間,一個都對不上來,羞得滿面通紅,謝罪而去。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的故事,記載於《三言二拍》中。這個故事中,沒有過多描述蘇的才華,但用很多細節上,反襯著蘇的聰明機智,比如他能馬上將《詩經》中的詩編成反諷的典故,最後挑書考王安石時,他挑落了灰的書,因為落了灰必定是很久沒看了。

從這一系列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是一個典型的恃才傲物的知識分子,自恃才華甚高,若論武功官位,可能會服人,但論才學,他誰也不放在眼裡,連當朝宰相他也敢當面嗆聲。他也許很聰明,但政治「智慧」很低,這也註定他在仕途行不遠。

事實上,王安石非常欣賞蘇東坡的才華,否則,任他蘇東坡幾條命,也不夠砍腦袋的。王安石屢次打壓蘇東坡,一是發洩一下情緒,二是有意壓一壓蘇東坡的傲氣,因此,當看到蘇東坡被他一番刁難得羞愧無地時,他又在次日奏報皇帝,恢復了蘇東坡的翰林學士的職位。

此後的「烏臺詩案」中,蘇東坡被打入大牢,在判決的最後關頭,已經退休的王安石進言皇帝,救回蘇東坡一條命。而烏臺詩案被舉報的多首詩,矛頭都是指向王安石的「新法」。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格局。兩人同是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兩相對比,蘇軾在詩詞上勝過一籌,卻在大格局上輸得體無完膚。

凌濛初將這個故事寫進《二拍》,意在告訴後人一句話:聰明不可用盡。

別依仗自己聰明,就處處使用你的聰明。抖機靈抖不好就是一地雞毛。

「為人第一謙虛好,學問茫茫無盡期」。蘇東坡天縱奇才,尚且會被難倒,遑論我等普通人。

謹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相關焦點

  •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俗語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一,勢不可用盡。任何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後,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也就是盛極而衰,就好比往空中拋一個物體,無論這個物體拋多高,當達到了最高點時,它總會有掉下來的那一刻,這就是勢不可使盡,一旦把勢使盡的時候,也就開始慢慢的衰敗了,這個道理大多數都會懂得,但有些人,現實中都會抱著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的想法,這樣的人往往都會栽跟頭,二,福不可享盡。
  •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凡事物極必反
    曾國藩說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僕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閒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也無怕者,自然悠久矣。」當一個人有福時,要勤儉節約懂得惜福,還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不可自己把好處享盡,否則會遭他人嫉妒和孤立。
  • 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想要家庭幸福,這三件事不能「做盡」
    文/舒山有鹿曾國藩在家書中,經常跟子孫後輩說,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一個人就像是容器一樣,倘若福氣用盡了,那就空底了,最後只會剩下空虛的環境,留下空虛的人。倘若你把子孫後輩的福氣財氣都用盡了,揮霍一空了,那別人,能用什麼呢?而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呢?錢財之福,不能用盡曾聽過這樣一句話:「錢財如水,世事如棋,周轉復始,變化莫測。」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我們看王安石變法中兩人的行為,正好對應上:王安石玩的是有限遊戲,蘇東坡玩的是無限遊戲。如果視作有限遊戲,參與者自然需要全身心投入,盡最大努力和最快速度贏得比賽。比賽過程中出現的任何「插曲」都有可能成為阻礙比賽進程的障礙,參賽者必須最快速清理前進道路。王安石在變法中便是這樣,全身心投入,不允許有任何因素阻礙自己變法。
  • 合肥「貴婦」是假牙,為什麼「四不可盡」?中國古話總是那麼精準
    郭德綱是以繼承傳統見長的,但切末忘了有句古諺「四不可盡」。哪「四不可盡」?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有勢力者切莫仗勢欺人,即便對方有過錯,也須知得饒人處且饒人。本是一句老師的一句吐槽,即便對顏面有冒犯,正規渠道投訴一下又何必趕盡殺絕,非要砸了人家的飯碗。犯了勢不可使盡這個忌。
  •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恩怨人生
    八  「黃州四年」後,蘇東坡來到江寧。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王安石和蘇東坡相聚江寧時,他們的生命都已流過「政治三峽」,顯示出李白在《渡荊門送別》中所感受到的那種自由壯闊的氣象與境界。  王安石和蘇東坡在鐘山遊山玩水、談詩論佛將近一月。
  • 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要學蘇東坡
    然而如果不是生長於鬱悶的南宋,辛棄疾的偶像恐怕就未必是劉裕和孫權,而是另一位與他一起開創一代詞風的文士——蘇東坡。如果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話,那麼做人,應該要學學蘇東坡。蘇東坡是宋朝文採風流的代表,也是宋朝士大夫的表率,更是中國士人精神所能達到的巔峰之一。
  • 俗話說「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到底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事不可做盡我們常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其實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不要做的太絕,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
  • 蘇東坡幫王安石解一「鳩」字,王安石聽了大怒:你被貶職了
    蘇東坡說:「從前唐莊宗有一隻。還有人編了個歌謠:不要鬧,不要鬧,聽取這龜兒口號。六隻眼兒睡一覺,抵別人三覺。」呂大防半天才回過神來,這是譏諷他貪睡。有關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恩怨往事很多。王安石變法之初,蘇東坡和大多數官員一樣,是堅決反對的,也遭到王安石的打壓。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蘇東坡的思想發生轉變,認為王安石的新法裡有一些可取之處。
  • 易經:「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因此 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究竟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第一:「事不可做盡」我們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其實不論是好事或是壞事,都不可以做的太絕,要懂得為自己留有餘地。
  • 曾國藩:不要多管閒事,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三、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同治二年,曾國藩在寫給侄子曾紀瑞的信中,就已經提出過「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在《致澄弟·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中,又特意強調讓弟弟和子侄們「諄諄慎守」,可見他對這句話的重視。
  • 做事先做人,人品不可毀!
    做事先做人,人品最重要,沒有了好的人品,就沒有好名聲,受人排擠,即使再有錢,別人也不會交心,就算再厲害,別人也不會崇拜。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真誠待人,善良做人,保持良好的品行,方能交摯友,遇貴人,讓腳下路越來越寬,越走越穩!
  • 周楓先生:利不可佔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
    3、鬼谷子處世哲學:利不可佔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4、很多事,如果能在做決定之前先預測一下,我們就可以避免很多彎路,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 做人,不可太精;做事,不可太勤!
    做人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人人都在做人,但做得如何,不是自己說好就好、說行就行的。其實,怎樣去做人,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難也難,說易又易,關鍵是自己如何去領悟人生。領悟到了,人字就立起來了。反之,就會越活越低級,越活越糊塗。一生很短,如果我們連人都做不好,還能為自己留下什麼,讓後世子孫銘記什麼呢?
  • 「人有四不盡,用盡人敗亡」,老祖宗的告誡:這四樣東西不要用盡
    如果把它們用光了、用盡了,人就會徹底失敗。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裡對這個俗語作了總結: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01、▲運勢運勢是不可以用盡花光的,這個勢,會讓人覺得順風順水,沒有什麼幹不成,會讓人變得狂妄,目中無人,這就叫把自己的勢用盡了。
  • 蘇東坡傳(九)
    蘇東坡攜眷離都之時,當年仁宗在位年間的名臣儒吏都已清除淨盡,四散於外地。歐陽修正退隱於安徽富陽。蘇家世交張方平家正在河南淮陽。      蘇子由年前即被神宗任命為淮陽州學教授。蘇子由也有其特點,不像兄長子瞻那麼倔犟任性,但一直潔身自好,使清譽不受玷染,能照顧自己免於危害,所以挑選一個平安卑微的職位,與賢士大儒相往還。
  • 讀《蘇東坡》有感
    林語堂先生評價,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他和司馬光先是反對變法,不被神宗和王安石所看好,當的官也只是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王變法失敗,司馬光上臺,蘇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後又因晰宗親政啟用新黨,蘇軾又被一貶再貶,至之貶到海南。中國的政治歷來好走兩個極端,政治局勢三天兩變,加上蘇軾不拉關係不說還得罪大官王安石和司馬光,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變數。最後,他再去當他的杭州太守。
  • 《蘇東坡傳》第一章 文忠公
    宋儒都長於寫日記,尤以司馬光、王安石、劉摯、曾布為著名;勤奮的傳記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溫。由於王安石的國家資本新法引起的糾紛,和一直綿延到蘇東坡一生的政壇風波的擾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時代的資料,其中包括對話錄,為量甚大。蘇東坡並不記日記。他不是記日記那一類型的人,記日記對他恐怕過於失之規律嚴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寫札記,遇有遊山玩水、思想、人物、處所、事件,他都筆之於書,有的記有日期,有的不記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