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幫王安石解一「鳩」字,王安石聽了大怒:你被貶職了

2021-02-08 灞上松

在每個國人的心裡,幾乎都有那麼一兩位最喜歡的古代大詩人,或者說大文豪。正如有人喜歡李白的氣魄,有人喜歡杜甫的深沉。如果要問這些大文豪裡哪個人最好玩、最幽默,毫無疑問,非蘇東坡莫屬。

現代臺灣詩人余光中就表示最喜歡蘇東坡。他的理由是,李白浪漫,卻顯得不負責任;杜甫深沉,可是太過嚴肅。而蘇東坡最有趣,最讓人感到輕鬆愉悅。

蘇東坡的才學之高,出道之初就驚到了歐陽修。他生性豁達,即使身處逆境也笑對人生。拿人開玩笑更是他的強項,幾乎不管對方是誰,只要他興之所至或者看不慣,都敢出言嘲弄之。

作為曠古絕今的文壇巨擘之一,蘇東坡開起玩笑來自然「技藝高超」,妙趣橫生。

蘇東坡的朋友遍天下,囊括三教九流,上到高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幾乎都有他的朋友。有一個不知名的王居士,因為口吃,被蘇東坡贈詩一首,故意寫得很拗口,讓王居士讀起來很費力。還有蘇東坡的朋友顧子敦,因為太胖,被蘇東坡取了綽號「顧屠夫」,取笑了無數次。

朋友間開適當的玩笑無傷大雅,反而會讓氣氛更好。蘇東坡對此說過,「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這說明,他認為親密無間的朋友之間需要彼此戲謔。

如果蘇東坡不痛快的時候,連尊貴的宰相都逃不過他的戲謔。例如北宋宰相呂大防。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呂大防,恰好對方在午睡。蘇東坡在客廳等了好久,多少有點窩火。

呂大防慢吞吞地出來後,蘇東坡指著花盆裡的一隻綠毛龜說,「這烏龜不稀罕,你知道六眼烏龜嗎?」呂大防急忙問:「哪裡能搞到?」蘇東坡說:「從前唐莊宗有一隻。還有人編了個歌謠:不要鬧,不要鬧,聽取這龜兒口號。六隻眼兒睡一覺,抵別人三覺。」

呂大防半天才回過神來,這是譏諷他貪睡。

有關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恩怨往事很多。王安石變法之初,蘇東坡和大多數官員一樣,是堅決反對的,也遭到王安石的打壓。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蘇東坡的思想發生轉變,認為王安石的新法裡有一些可取之處。王安石也曾在「烏臺詩案」事件中搭救過蘇東坡。

配圖

不過蘇、王兩人畢竟性格迥異,年齡差別也不小,極少有共同語言。而且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曾經寫過三部涉及《詩》、《書》、《禮》的《新經》,雖然風靡一時,但涉嫌曲解經典,備受詬病。晚年的王安石還寫過一部解釋漢字的《字書》,更是有很多牽強附會、毫無根據的概念。蘇東坡對此嗤之以鼻。

比如「篤」字,意思是厚實、忠實,《說文解字》裡的本義是「馬行頓遲也」,馬跑得慢。王安石在《字書》裡解作,「以竹鞭馬為篤」,意思是既然馬跑得慢,上面的竹字頭就是用竹子抽打馬兒,讓它跑快點。

王安石畫像

於是蘇東坡對人說:照此說法,拿竹子打狗,上竹下犬,就是笑字,可笑在哪裡?三牛為犇(奔),三鹿為麤(粗),可是鹿兒沒有牛大,牛也沒有鹿跑得快,作何解釋?

但王安石晚年沉溺於解字,逢人便講。一次見到蘇東坡,王安石又開講了:你看鯢字,從魚從兒,就是魚子;四馬曰駟,天蟲為蠶,古人造字,都是有來歷的。

我們知道,有一些會意字可以這麼解釋,但並不都是這樣。

蘇東坡就問,那我的「坡」字怎麼解?王安石說:「坡不就是土的皮嗎?」蘇東坡笑道:「照你這麼說,那滑字就是水的骨頭了?」王安石無言可對。

配圖

蘇東坡眼珠一轉,又問道:「那你知道『鳩』字為什麼是九鳥嗎?」王安石一聽來了精神,趕緊請教。蘇東坡笑道:「《詩經》有言:鳩在桑,其子七兮。七個兒子,加上它們爹娘,可不是九隻鳥嗎?」

據《宋人軼事彙編》等史料記載,王安石聽了這個解釋,當時還很高興,事後才覺得不對,大為光火,覺得蘇東坡的玩笑太「輕薄」。而明代小說集《警世通言》把此事演繹得更有趣,說王安石氣得沉默不語,沒兩天就把蘇東坡打發到湖州去了。

《宋史》只記載蘇東坡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被貶湖州,而沒有說明原因。恰好王安石在這一年又被起用為宰相。但《警世通言》肯定是戲說,王安石顯然不會因為蘇東坡一句玩笑就把他貶官。

蘇東坡嘲弄的人太多,和王安石等人的玩笑並不會傷了和氣。但有些事的確做得過火,比如蘇東坡和理學家程頤的交惡,造成的影響不太好。這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了。

參考資料:《宋人軼事彙編》等

相關焦點

  • 王安石三難蘇東坡:做人,勢不可使盡,聰明不可用盡
    蘇東坡不當舔狗也就罷了,他話裡話外,還要嗆一嗆這位當朝宰相。王安石編纂《字說》時,論到蘇東坡的「坡」字,說坡字,一個土一個皮,所以,「坡」的意思是「土的皮」。蘇東坡笑了,說:「照相公這樣說,那『滑』字就是『水的骨頭』咯。」王安石說「鯢」字,一個魚一個兒,合起來就是魚子,四個馬,就是駟,天蟲為蠶。
  • 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恩怨人生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湖北黃州「安置」四年,然後「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與其弟蘇轍同遊了一趟廬山之後,他特地繞道江寧,前來拜訪已於八年前隱居鐘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嚴格地說,中國歷史上粉絲最多的文人蘇東坡,是經過「黃州四年」冶煉之後誕生的:之前他叫蘇軾,字子瞻,他在黃州府衙的東方坡地開荒耕種,從而自號「東坡居士」;更重要之處在於,他在黃州寫出了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和《寒食帖》等代表作,從而奠定了自己偉大作家的文學史地位。
  • 王安石,有限遊戲的追逐者;蘇東坡,無限遊戲的大贏家
    可是王安石一腔熱血地推行青苗法,一直聽不到民間的怨聲載道。他不允許別人有異議,甚至貸款貸不出去時都會暴跳如雷,處罰「業績」不好的官員。當時整個朝廷,那些我們能叫出名字的名人,無一例外反對他的青苗法,可他都當作成功變法必須經歷的「守舊勢力阻礙」,一心只關注自己的政策推行進度。
  • 人品風流:王安石與蘇軾的故事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湖北黃州「安置」四年,然後「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與其弟蘇轍同遊了一趟廬山之後,他特地繞道江寧,前來拜訪已於八年前隱居鐘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嚴格地說,中國歷史上粉絲最多的文人蘇東坡,是經過「黃州四年」冶煉之後誕生的:之前他叫蘇軾,字子瞻,他在黃州府衙的東方坡地開荒耕種,從而自號「東坡居士」;更重要之處在於,他在黃州寫出了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遊》和《寒食帖》等代表作,從而奠定了自己偉大作家的文學史地位。
  • 熙寧元寶與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朝為了分權,常常將同一職位分成數個分職,也就是一職多官,這種操作直接造成官僚機構臃腫,人數眾多。其次,郊賜花費巨大。所謂效賜是指帝王活動中給臣下的賞賜。宋太宗時期國家收入兩千兩百多萬緡,賞賜竟然達到了四分之一,宋英宗時期,賞賜達到了十分之一。
  • 王安石:每一個泰若自然的人,都有一顆飽經滄桑的心
    王安石可聽不進去,我說能行就一定能行!加上宋神宗對他的支持,沒過多久,「青苗法」就宣布實施了。大錯已成,為了安撫民心,王安石被降了職。七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他的心中縱有千萬個不甘心,也不得不為自己犯下的錯付出代價。
  • 王安石:每一個泰若自然的人,都有一顆飽經滄桑的心.
    為考取功名,他經常徹夜看書,潛心苦讀5年後,21歲的王安石參加了科舉考試,最終金榜題名,從此走上了一條「以天下為己任」的仕宦之路。他從基層幹起,一幹就是十六年。期間,朝廷多次想要提拔他,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十六年來,他勤政愛民,修築水壩、興師講學、成立農民借貸,政績斐然。
  • 北宋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意見不同,為何沒有相互陷害?
    可是,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卻不是如此,他們改寫了變法的歷史。王安石與司馬光,為變法意見不同,為何沒有相互陷害?當王安石任宰相主持變法的時候,司馬光因反對變法而被貶離開京城。僅此而已。特別是當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的宋神宗去世後,司馬光登上了宰相之位,他所做的也僅限於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廢除,並沒有對王安石本人進行秋後算帳,把王安石或者其家人投入監獄或者迫害致死。司馬光的所作所為,也稱得上是一個君子。
  • 拗相公王安石 李煒光
    王安石有個綽號——「拗相公」。「拗」字,在漢語裡是倔強、偏執的意思,是說此人性格古怪,品行異於常人。王安石被人稱作「拗相公」,還由於他主持的那場變法傷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聽人勸,一意孤行。可見,「拗」字用在他身上,是個貶義詞。史上但凡改革家,大概都有股子「拗」勁,否則,為什麼是由他來倡導或主持變法,而不是別人呢?
  • 王安石與「鵪鶉案」
    小夥子見狀大怒,心想竟敢搶本少爺的心愛之物,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於是緊追不捨,追上去猛踢這位朋友一腳,沒想到踢中要害部位,致使朋友當場倒地昏迷不醒,經郎中搶救無效,竟一命嗚呼了。  開封府與王安石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防衛過當」  朗朗乾坤,繁華都市,出了這麼一起人命案,於是有人向開封府報了案。
  • 拗相公王安石
    蘇東坡,高產似母豬,天賦值全滿的男人。他不僅有治國之才,還是文學大家。仁宗曾經因同時錄取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而讚嘆自己為後代發現了兩個將相之才,蘇軾後來去杭州修蘇堤,去了儋州,海南便出了進士,可見蘇軾的事功。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個四人,分別是什麼關係?
    歐陽修曾當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王安石就是他的門生之一。身為文壇大佬、政界領袖,歐陽修對真正有才華的年輕人是很有好感的,他發現王安石這個人才華橫溢,就樂呵呵地和王安石互贈詩文,完全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超過王安石几個檔次。他賞識王安石,就把他推薦給韓琦,幫王安石在政壇上立穩腳尖。王安石也是個知恩圖報的,所以他最初和歐陽修也有一段「蜜月期」。但再好的關係碰到變法上也不好整。
  • 《蘇東坡傳》讀後感優秀範文5篇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後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也極其貼合中國人的理想.為這麼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
  • 人生緣何沒朋友,只因未讀蘇東坡
    文同說:「世上沒有知己,只有子瞻知道我的妙處」,東坡也說「文同和我非常親密,一天不見,就十分想念。」後來文同去世後,東坡聽到訃告,他突然感到有一口氣堵住了胸口,不停地流淚,慢慢地把衣服浸溼。真正的朋友,不是非得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有聊不完的話題。而是即便不在同一座城市,也能相知。朋友不在遠近,貴在心靈相通。
  • 莫愁前路無知己,交友就學蘇東坡!
    文同說:「世上沒有知己,只有子瞻知道我的妙處」,東坡也說「文同和我非常親密,一天不見,就十分想念。」後來文同去世後,東坡聽到訃告,他突然感到有一口氣堵住了胸口,不停地流淚,慢慢地把衣服浸溼。真正的朋友,不是非得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有聊不完的話題。
  • 王安石《登飛來峰》境界高遠,蘇軾「偷師」一首,同樣是千古名篇
    王安石與蘇軾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比蘇東坡年長十六歲,因為蘇軾的父親荀洵的關係,二人在政壇上處於敵對狀態。然而在「烏臺詩案」之時,王安石卻不忍「盛士殺才士」,不計前嫌地營救蘇軾。事後蘇、王二人金陵見相會,一笑泯恩仇。
  • 蘇東坡傳(九)
    這時王安石的心腹鄧綰,突然十分活躍起來,一看有機會可以效忠主子了。他向主子說可以控富弼阻礙新政之罪,於是宰相的顯爵全被剝除,調至另一縣去任太守。但是王安石於願未足,對皇帝說富弼所犯之罪,情如堯舜時之「四兇」,倘若只將他的宰相官爵褫除而已,何以遏阻其他奸邪之輩?皇帝對王安石所奏,置之不理,任由富弼去擔任那一卑小的職位。富弼在往就新職途中,路過南都,訪問老友張方平。
  • 王安石和蘇軾是什麼神仙友情?相處不累,才是朋友的最好狀態
    他前去探訪王安石,因由「烏臺詩案」,有人慾置自己於死地,王安石曾道「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施以援手,並沒有因為是政敵而落井下石。不能不說,兩人私下是互相傾慕的。本是惺惺相惜。而當王安石得知蘇東坡來拜訪他時,穿著便服騎驢到船上來看望蘇東坡了。東坡也不戴帽子,趕緊作揖迎接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見甚歡,別有一番滋味。
  • 王安石能成功推行熙寧變法,背後少不了這個撫州人的幫助...
    楊樺林跟著哥哥學習,拜哥哥為師,他22歲那一年跟著哥哥曾鞏等好幾個哥哥,跟著幾個哥哥,和親戚,進京科考,那一年呢,曾鞏39歲,結果22的曾布和39歲的曾鞏同年考取進士,當時他曾家一起考取進士的還有其他幾個人,創造了當時一門六進士之勝,這是非常難得的。一門六進士,可謂士林佳話。
  • 呂惠卿與王安石握手言和的兩封信——兼談呂惠卿與王安石關係嬗變
    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相。《宋史》作晉江人,清乾隆《泉州府志》作南安人,其同母弟呂溫卿所作《昌惠卿公字吉甫墓志銘》(以下簡稱墓志銘)則自雲:「祖居(晉江)曾埭,遷居南安縣楊山之左,(惠卿)為家不歸,而終於其地。有子仍住曾埭。¹」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歷官參知政事。卒溢文敏。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小字獾郎。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宋慶曆進士,位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