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引自Movie.douban.com/review/7828284.
(2)黃獻文《伊朗電影巡禮》,《電影藝術》2004年第4期。
(3)[蘇] 葉甫蓋尼·古夏金斯基《賈法·帕納西 :「看不見的現實」》,羅佼譯,《世界電影》2009年第4期,第168頁。
(4)蕭冉《伊朗電影,再次打動世界》,《周末畫報》2011年11月版,第685期,A20。
(5)[美]克裡斯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陳旭光、何一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頁。
(6)馬亞萍《淺析伊斯蘭教的婚姻觀》,《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第50頁。
(7)《古蘭經》,馬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頁。
(8)高胚莙《伊朗「性革命」:女權覺醒令離婚率飆升》,《青年參考》2014年11月12日第11版。
(9)[英]大衛·休謨《人性論》,張同鑄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625頁。
(10)[匈牙利]阿諾德·豪澤爾《藝術社會學》,居延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頁。
(11)[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詩學》,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頁。
(12)(13)同(11)。
(14)[法]布瓦洛《詩的藝術》, 引自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98頁。
(15)王曉明《「橫戰」的命運》,《讀書》2001年第5期,第29頁。
(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c1785d10102wx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