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零壹智庫
作者|於百程
大疫之年,經濟的至暗時刻。力保小微,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
在中國,中小微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專利發明、80%以上的城鎮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又是最脆弱的。如何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是數百年來的世界性金融難題。
百年金融難題疊加百年不遇的疫情,讓2020年的小微金融不容有失,「量增價降」,風險還要可控。
傳統的方式已然失效。這一年,疫情阻隔,小微企業面臨最迫切的融資需求,監管方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金融機構投入了最多的金融資源,金融科技則發揮了其最強的賦能價值。
一次偶然也是必然的契機,使得科技驅動的小微金融正在破局。
小微金融的老問題
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被討論了很多年,但始終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之間,一直存在著由於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因素導致的難以逾越的鴻溝。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以來,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始終高於60%,尤其在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需求指數更是接近80%。
與企業需求相應的是,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在2020年之前未曾超過52%,疫情後雖然受政策和市場等所影響有所上升,但與企業融資需求之間仍存在巨大落差。銀行資金供給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資金缺口。
圖1:各類企業貸款需求指數及銀行貸款審批指數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零壹智庫
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病因很多,包括小微企業自身資產規模小,抵押物不足,抗風險能力弱,發展前景不確定;同時財務制度和企業治理不完善,金融機構難以獲得充分信息進行信用評估,單位風控成本高,這導致金融機構提供小微金融服務的意願長期不足。
疫情下的政策組合拳
新冠疫情衝擊下,小微企業步履維艱,生存現狀面臨嚴峻挑戰。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更加凸顯,甚至關乎存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達12次提及小微企業。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將多措並舉,著力為小微企業紓困。與此同時,監管部門為支持小微出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組合拳和指標要求。
表1:2020年支持小微金融的主要政策
來源:零壹智庫
在6月初,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多部委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以及《關於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三份文件,真金白銀支持小微金融業務: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對地方法人銀行給予其辦理的延期還本普惠小微貸款本金的1%作為獎勵;人民銀行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使用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購買符合條件的地方法銀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
同時,監管部門也對金融機構的小微金融業務提出明確指標要求,全國性銀行要實現中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於40%,全國性銀行要合理讓利,確保中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明顯擴大,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在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監管評價辦法(試行)》,將商業銀行小微企業服務情況與資本補充、金融債發行、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金融機構總部相關負責人考核及提任掛鈎。
小微金融不可能三角:量增、價降、風險可控
在一系列的監管支持和指標要求之下,金融機構需要實現小微金融的「量增價降」,既普(擴大普惠小微放貸規模和覆蓋度),要惠(降低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又要嚴格控制不良風險,這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三角。
這道題不好解,但金融機構必須全力以赴。央行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融資新增了3萬億元,同比多增了1.2萬億元。支持小微經營主體是3128萬戶,同比增長21.8%;前三季度新增429萬戶,與去年同期增量基本上相當。9月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92%,較2019年12月下降了0.96個百分點。
圖2:各類銀行普惠型小微貸款餘額及增幅
來源:Wind,零壹智庫
站在宏觀經濟的全局,保小微企業、穩就業就是保銀行、穩金融。但對於具體的金融機構來說,卻存在現實困境。在政策給與的紅利之外,金融機構如果不能找到小微金融良性破解之法,不能找到一種商業化的、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即使短期完成了監管要求的「量增價降」和風險可控指標,後遺症依然要由機構自身買單。疫情倒逼銀行完成這道必答題,同時也在倒逼銀行必須藉此建立起中長期解決小微金融問題的能力。
科技賦能小微金融的路徑
傳統方式難以打破小微金融的不可能三角,金融機構除了需要在組織戰略、資源配置、激勵上做出變革,目前看來,依靠金融科技帶來的業務模式創新可能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近些年,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對個人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賦能已經有目共睹,數千家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一起,逐步實現獲客、營銷、風控、運營等業務的數位化、智能化。相比之下,服務小微金融的科技門檻明顯抬高,小微企業類型多元,標準化程度低,數據獲取難,風控難度更大。
目前看,科技賦能小微金融有幾種比較典型的模式:
第一種是以建行為代表的傳統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依託內外部的標準化數據打造全線上的小微金融服務。 建行小微快貸依託新一代數據技術實現多維度內外數據互聯互通,即外連稅務、工商、電力、環保、司法等36類4000餘項外部數據,整合挖掘結算流水等銀行內部海量信息,對小微企業進行信息和數據交叉驗證,讓客戶評價全面真實,通過負面清單加正面清單,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資信失真、信息不對稱和不完整的痛點,基於數據分析精準預判客戶需求,系統自動篩選,多渠道和平臺主動下發商機,對接需求。
今年一季度,建行普惠型小微貸款餘額在全國商業銀行中首家突破1萬億元,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截至上半年,建行普惠型小微貸款餘額已經達到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1.5%。有貸款餘額的客戶數159.1萬戶,同比增長29.8%。
第二種是以網商銀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銀行,依託集團或合作方生態服務小微群體。 網商銀行的風控框架建立在阿里生態圈內的交易流(淘寶、天貓)、資金流(支付寶)、物流(菜鳥)等之上,以生態圈內客戶交易結算沉澱的大量數據為基礎,以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作為觸手,將交易支付數據轉化成平臺商戶的信用評價數據,為生態圈內的小微商戶提供融資服務。
過去5年,網商銀行已累計服務超過2900萬小微經營者。但是,由於以支付消費數據為核心的小微模式對生態圈要求較高,真正具備這項能力的機構並不多。所以,開放共享成為網商銀行等網際網路銀行對外賦能的選擇。
第三種是以360數科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依託在個人智能信貸領域的強大能力,開展「企業主+企業」相結合的雙中心小微企業風控模式。 360數科在已擁有10萬以上的用戶維度、400多個評分模型、上萬條策略規則的智能風控引擎Argus的基礎上,推出Argus風控引擎企業版。企業版風控引擎通過對企業主體和申貸主體之間關聯關係的深入挖掘,將企業主、實際控制人、企業相關人、企業、關聯企業、上下遊企業等由一次申請衍生的多種角色交叉置於整體關係圖譜中進行智能風控,通過信息維度的拓展有效甄別因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風險。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360數科小微業務在整體業務中已佔比20%,幫助金融機構為逾100萬小微用戶提供超過1000億元的流動資金,且小微用戶的風控表現優於整體數據。
未來的數字小微金融
疫情像是一次大考,讓市場看見了小微金融需求的急迫,也見證了科技在解決小微金融問題中的效果。或主動或被動,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一起,加緊利用科技手段解決小微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問題。
小微融資難,要問題在於供需雙方不匹配。破解這一難題,供需雙方都存在提升空間。作為需求方的小微企業,可以提升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規範性,重視技術和業務創新,提升抗風險能力,注重企業經營數據的留檔存儲,有意識地建立和維護企業信用;供給方的金融機構則需利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提升對小微企業的信用及風險評估能力,加快小微信貸業務和技術創新,力爭實現小微金融規模經濟和小微信貸可持續發展。
目前,由於需求側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在經營場景、發展路徑和市場環境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並且數量眾多,整體提升改造的難度相對較大。與之相比,供給側的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進行小微信貸技術和業務創新更直接也更有效。因此,目前小微金融的創新集中在供給側。但在未來,幫助小微建立數位化經營能力和商業信用,業務從線下到線上,從單向服務到多向互動,將是金融科技更大的市場。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並非朝夕之功,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政策支持下,由科技驅動的長期行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一種商業化的、可持續的數字小微金融模式正在形成。
(作者為零壹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