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龍潭 (十四)
韓賽君
諶孫鶴二三事
族人見周邊各姓的祠堂都先後修復了,很眼紅的。經幾個熱心長者一番合計,修複本宗祠堂的事遂成決議,並立即付諸行動,我也被稀裡糊塗卷了進去。這倒罷了,不料在緊鑼密鼓開張時,我被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看中並推舉為主持的人卻賴著不肯到場。巴不得,我也趁機開溜,曾經的歲月使我自慚形穢,卻被族人拉住不放,而且情真意實。於是只好與大家一起幹。我既討厭拖拖拉拉,不把時間當回事的作風,又不願搬用別人現成的東西,主張突出本宗的姓氏文化,有自己的特色。終了只用了十個月不到的時間就竣工了,還得到了族內族外的基本認可。那是全族父老努力的結果,同時也與請用諶孫鶴、曹傑兩位師傅分不開。我看中的是諶、曹二位有些繪畫基礎和創作能力,不同於那些只能依師傅的葫蘆畫瓢的工匠,所以我們的配合始終順利,保證了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後來韓家橋祠堂修復時,我又請了他們。就是在這些合作中,我對諶孫鶴有了較多的了解。我們常長時間促膝交談而不生倦意,年歲大了,難得相知。孫鶴雖然年輕我好些歲,但閱歷卻比我豐富,又健談,我常從中受益。 當我提到自己作為一個平民百姓,人生卻是夠艱難坎坷,有些冤枉時,他幾回回說走過的路可以寫成一大本書,遺憾的是自己表達不出來。聊的多了,我相信了,甚至「自愧不如」了。 因為父母離異,諶孫鶴八歲就離開龍潭,跟著母親與繼父北移。繼父雖然是個軍隊幹部,但觀念傳統。革命成功了,他想的不是升官發財,不是躺在功勞簿上享受人生,而是鬧著解甲歸田,做一個自食其力的農民。繼父是東北人,有著關東漢子的豪爽與寬厚,婚後雖然親生子女一個接一個地來世,但始終把諶孫鶴視為己出。諶孫鶴跟著他一步一步地走,一直走到黑龍江一個叫王巨的村莊才安頓下來。母親又先後生了三男二女,家裡人口多,靠在生產隊掙工分度日。 當他自己擁有了一個五口之家時,龍潭的家族覺得他應當回歸故鄉。因為這裡不僅有家庭親戚,而且還有一份房產。家庭的決心很大,「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他(諶孫鶴)接回來」。於是1987年他又踏上了回鄉之路,整整走了四個年頭。 諶孫鶴的戶籍一直留在龍潭鎮,屬城鎮戶口。雖然妻子兒女是農村戶口,但漵浦縣領導將其當作「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在任楊縣長親筆籤字,同意接受辦理遷移手續,但戶籍股某股長卻另有九九。諶孫鶴滿懷信心把報告送股長室時,也受到了熱情接待,請坐,倒水,遞煙,但被告知,「粥少僧多,等待明年再說吧。」第二年,籤字的楊縣長調走了,新的楊縣長來了,同樣在諶孫鶴的報告上寫了自己的大名,但股長也同樣在請坐倒水遞煙之後面帶難色告訴他,「今年指標已經用完,耐心等明年吧。」1990年又來了,諶孫鶴又重新寫了報告,常務副縣長照樣籤字同意,但諶孫鶴忐忑不安了。一個親戚指點他,僅縣長籤字是不夠的,「縣官不如現管」,不送還是辦不好的。諶孫鶴不得不忍痛從很有限的積蓄中拿出1000元,連同申請報告一起遞給股長,股長請坐倒水遞煙之後,什麼困難也沒了,一切水到渠成。 但戲並未收場。第二天早晨,戶籍股長竟突然出現在諶孫鶴的家門口,客氣地將1000元錢送回來了。人們紛紛猜測,當時1000元不是個小數字,股長的月薪就幾十塊。股長收錢後必然想給老婆一個驚喜,講述一拖三年的成功策略。不料老婆卻比他清醒,人家每次報告都有縣長籤字,你一個小小股長竟敢抗命受賄,風聲一旦走露,有你好果子吃!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趕緊退回。領袖教導猶記在心,「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戶口有了著落,還得辦糧食關係。國家實行二元制戶籍,分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城鎮戶口按標準供應平價口糧,還有些副食品供應,旱澇無憂,比農村戶口優越一等,這就是股長們擺譜尋租受益的資源,辦糧食關係自然也不會例外。按規定一口人交75元手續費,這合算,是長期的。諶孫鶴帶著錢去到應去的地方,當班的是一位副局長和一位股長。 「一口人250元。」股長撥了撥算盤說,「你家五口共1250元。」 於是全家又吃了一年黑市糧。第二年趁正在打擊「亂收費」的當口又去辦理,當班的還是那兩位。「多少錢?」「一口人75。」「不要250了?」副局長和股長輕描淡寫笑了笑,幾分揶揄,幾分狡黠。 我們所處的是個法不如錢,錢不如權的環境。為了謀生,諶孫鶴開了家工藝製作店,孰知稅金猶如爬樓梯,一月一增長,而且不給發票。直到一位稅務局退休老局長得知後才被制止。老局長與諶孫鶴是鄰居,好書藝,常去店子幫忙消遣。他得知臨時工收費員狐假虎威趁機撈取外快,就去問責於所長。 2007年,諶孫鶴去懷化辦個小廠子,從某公司租用一間閒置的房子作廠房,該公司各路神仙聞訊而來,先是有人願意為他安裝電錶,聯繫供電事宜,索價8000元;跟著保安上門,要吃要喝。問其理由,答曰:「保安保安,保證安全,你今後遇事我們給擺平。」一波未平一波起。幸虧有親戚位居要害,神仙們得知,才讓諶孫鶴上了順風船。 諶孫鶴住的是一座百年老屋,早成危房,急需翻修。四五個「執法隊員」登門收費。「舊翻新,完全在原址上進行,收什麼費?」「繪圖費,勘測費。」「沒人來勘測過,圖紙也是自己繪的。」「大家都是這麼繳。」他也只得繳了1000元,待竣工之後再見。 聽諶孫鶴侃聊,很慶幸命運安排我以教書為業,年年月月轉悠於巴掌大個校園裡,而今有領著養老金,不用去走那麼多路,經那麼多事,看那麼多臉。 因為父母婚變,使諶孫鶴的親情關係成倍擴展。母親改嫁,有了繼父,有了同母異父的三個弟弟兩個妹妹;父親再婚,有了繼母,又有了同父異母妹妹,繼母還隨來個準妹妹。 諶孫鶴是跟母親與繼父長大的,完全融入了那個東北人家。他給我講過不少作為家中老大的故事,當弟弟受人欺侮時,他手執木杈挺身而出,使對方不得不刮目相看;他十六歲那年,繼父就把許多家事料理權交給了他;弟妹們無不尊重他,即使遷回龍潭定居了,也電話不斷,甚至不遠萬裡來看他;至於他,更是念念不忘健在的老母,不忘親密無間的弟妹們。龍潭距王巨村5千多裡,往返一次萬多裡。諶孫鶴在二十二間專程去探親11次,行程12萬多裡。12萬多裡是個什麼概念?繞地球一周半,這就是諶孫鶴的親情之路一部分。諶孫鶴是沒有公職的平民,費用一切自理。我嘗想,如果人們都有諶孫鶴這般的親情,甚至一半,那麼「常回家看看」的歌就唱不響了,也沒有必要唱了。我們是缺什麼唱什麼的國度。 八歲以後,諶孫鶴就再也沒有得到過父親的撫養。父親是大學教師,兒子卻初中也不能念完。與繼母第一次會面,諶孫鶴已經三十多歲兒女繞膝了。人們常說,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諶孫鶴似乎沒有這種觀念,只認定父親永遠是父親,是天老地荒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那個叫孫士英的女人既然成了父親的妻子,自己就應當把她當作母親看待。 當得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後,諶孫鶴立即趕往山東濟寧(父親的工作居住地),日夜侍侯於病榻之前。父親去世,又是他承擔喪事,跪拜之禮感動眾多弔唁者。遺體火化以後,又是他遵照老人的生前願望將骨灰捧回家鄉龍潭安葬。陪伴來龍龍潭的孫士英女士看到諶孫鶴處處安排周到妥帖,感動之餘向既無生育之恩又無養育之恩的「兒子」提出要求:「孫鶴,可不可以在這裡給我也準備個小小的地方?」孫鶴說,「當然可以。」兩年後,孫女士撒手人間,依舊由諶孫鶴主持喪事,跪拜祭祀,禮數周全,又把骨灰由濟寧捧回龍潭,安葬在她丈夫的旁邊。孫女士與其前夫所生的女兒見自己的名字也刻在墓碑上,莫名地問:「是的,是的,我們是兄妹。」孫小姐(隨母姓)的淚水奪眶而出。孫士英女士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金陵大學(現南京大學前身)教授。她在南京讀中學時就參加學生運動,後來畢業於父親執教的南京大學。在山東濟寧大學任教時認識了諶孫鶴的父親諶業盛 先生,並結為伴侶。兩人都是再婚。孫女士也曾受到過繼母的冷落,自己又成了諶孫鶴的繼母,憑著一個知識女性的理智,她不願落入世俗的繼母窠臼之中,要善待「兒子」諶孫鶴。她曾給「兒子」買了一件羽絨服,並寫了一封信。也許仍有顧忌,羽絨服寄出了,信卻沒有付郵。她去世後,兄妹們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它。那是一封用詩歌寫成的「家書」,信(詩)曰:這件羽絨服雖然不是我親手縫製,/卻針針線線貫串著我的牽掛和心意。/也許你穿著不太合適,/但它質地優良,/可以遮風擋雨。/有父母的庇護,/狂風驟雨不會侵害你的身體,/兒子,穿上吧!我雖然只是你的繼母,/但你對我的關懷卻是無微不至;/你父親雖和我們永別了,/但這根紐帶卻堅韌無比!/你雖在遙遠遙遠的故鄉,/卻書信電話經常傳來你親切的呼喚!/媽媽,睡覺前把藥放在枕邊,/把電話機放在床前。/媽媽,有人敲門要問清楚再開;/年紀老了,走路要留心;冬天冷了,一定及時把衣服增添;/媽媽——,媽媽——,/你還是到我這裡來吧!我驚喜我擁有巨大的精神財富,/我驕傲我有一個最好的兒子,/我感謝上蒼在我心中撒下快樂的種子,/我告訴老伴你給我留下這樣一筆誰也搶不走的遺產。我雖然曾經讀過些現代詩,但並不懂詩,更不會品詩,但孫女士的這首詩卻把我感動了,準確地說,被詩中的「母子」之情深深感動了。讀著那一行行女性十足的清秀鋼筆字,仿佛那位慈祥善良、敢於向世俗挑戰的母親就在眼前。當然,更感人的是諶孫鶴對繼母的孝心。在這人世間,沒有什麼比情更可寶貴可珍惜的,親情、愛情、友情、恩情,仰慕之情、傾慕之情、疼愛之情不輕易放棄,也是諶孫鶴的性格特點之一。他,成長於農舍,初中沒畢業,也沒從過師,怎麼會選擇以工藝美術沾邊的行業作為終生餬口手段呢?他說是貧困把他逼上這條路的。結婚後,小兩口另起爐灶,最值錢也幾乎是唯一的「家當」就是力氣。那是以體力論英雄的時代,兩個二十剛剛出頭,還愁掙不上好日子!可是,天天從日出幹到日落,從春天幹到冬天,年終結算僅分到200元,勞動日單價是8毛。諶孫鶴感到莫名的委屈。一天, 他發現有個「抓現金」的來村裡為社員漆家具,技藝平平,會點簡筆畫,三天下來,竟然輕輕鬆鬆拿走二十多元錢,相當於去地裡整整幹一個月。這可是生財之道,他覺得眼前一亮。於是就試著幹起來,一邊偷偷向同行學習(技藝是不輕易傳人的),一邊開動腦筋創新,提高工效,增加花樣。他進步很快,還有了自己的特色,挖掘到了第一桶金,跟著乾脆開了個店子。1987年,諶孫鶴遷回龍潭。以什麼為生計?他悄悄在鎮上轉了幾圈,發現製作匾對的就有八九家,營業狀況不錯,也是與自己的行當最接近的活計,幹起來順手。他清楚,土地連產家庭承包製使農村一派生氣,吃飽了的人們又開始講究喜慶的操辦了,新婚時在堂上懸掛個「鸞鳳和鳴」、「天作良緣」之類的匾額,吉祥頓增;新宅落成時,親朋好友帶了「紫薇高照」、「堂構生輝」的彩牌來賀喜,主家覺得很體面。有求必有應,這是社會生產發展的規律。他也開了個類似的門面,取人之長,避人之短,開拓思路,擴展業務,既合作又競爭。二十年後,那些元老門面或已改行,或已停業,諶孫鶴卻咬定青山不鬆口。但諶孫鶴不言放棄不是因襲成規,守株待兔,而是緊跟市場,不斷更新,因此路也越走越寬了。2007年,他妻子張豔女士脖子上長了個瘤子,指頭大小,癢痛癢痛的。去一家名聲很高的二甲醫院就診,醫生照例先從全面檢查入手,收費800元。「結果」出來後,醫生告訴諶孫鶴,那個瘤子是惡性的,(即癌),趕快住院治療。諶孫鶴頓覺頭腦裡「嗡」的一聲響,呈現空白一片。談癌色變,人之常情。才四五天,怎麼就成了癌?同時又聯想到這些年街坊鄰裡遭遇癌誤診的故事,二甲診斷為「惡性」,嚇得一家老少誠惶誠恐;三甲卻複查為「良性」,讓人哭笑不得。有的醫院甚至動員家屬把病人帶回去,「準備後事」。豈料病人在等死的過程中又康復起來,愉愉快快地活著。諶孫鶴對檢查結果表示懷疑。醫生說,「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不能不相信科學。」諶孫鶴拒絕住院,要另找醫生重新診斷。親戚給他介紹一位已退休的老太婆(醫生);老太婆伸出指頭在病人脖子上摸了摸,笑道,「不是癌,百分之百不是(癌),我開個處方去大藥房買點藥吃,幾天就好了。」諶孫鶴依囑而行,果然如是。兩年後,張豔女士在本地區最好的二甲醫院診斷為肝膽管結石,並接受手術治療。但術後反常,一是體溫居高不下,達41攝氏度;二是血壓升達210,降不下來;三是常處興奮狀態。責任醫生使盡渾身解數無濟於事。專家會診,也沒給個子醜寅卯。病人術前體質一直很好,怎麼會這樣呢?諶孫鶴懷疑是藥物緣故。醫生說,「藥沒錯。」諶孫鶴要求轉省城治療。醫生說,轉哪裡都一樣。這時已入院兩個多月,花了6萬多元。諶孫鶴待不住了,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放棄,將病人往省城送。二甲沒法,但求家屬向他們報告病情變化情況,以證明自己診斷的正確性。省城病床緊張,就在門診臨時床位上就醫。諶孫鶴的第一感覺是,那裡的服務態度,工作作風,二甲不可與之同日而語。二甲醫生每日電話詢問病情變化,當聽說「已有好轉」時,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謊我們,不可能,不可能!」直到諶孫鶴告訴他們,病狀是藥物過敏,肺部感染所致,二甲醫生才放棄自信,謙虛起來,並要求複印門診治療記錄帶回「讓我們學學經驗」。一個星期後,諶孫鶴陪伴病人乘火車回到二甲,二甲醫生可親可愛起來,不多久就讓辦了出院手續。聽了諶孫鶴的講述,我又記起了北宋名臣韓琦的一句格言:「遇大事,確有主張,不可驚慌;臨小節,反要持重,勿得輕浮。」在困境中,往往只要堅持一下,就會迎來轉機。同時也感到,不相信科學是愚蠢的,但不可盲目相信科學儀器的操作者更是愚蠢的。科學儀器精尖,要求操作者也要具有相應的水平,否則,同樣出錯,貽害於世。
招聘
公眾號招聘編輯多名。
條件:能寫,能採訪,熟悉網絡編輯,熟悉公眾號運作。
有意者請將千字短文、簡歷、聯繫方式發至——
dl.wenhu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