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聽到「八婆」這個詞的用法,粵語用來形容好管閒事女子的俗語,帶有貶義。關於「八婆」有什麼傳說?又被指代哪幾種職業呢?
坊間相傳「八婆」這詞源於開埠初期一個名叫朱燕,家中排行第八,人稱「八婆」的女子。朱燕為富商何東家族的一名傭工,後被發現將何東家族的秘密售予英國商人,被當時華人所指責,於是泛稱好管閒事的女子為「八婆」。
傳說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指舊時出門賺錢、做工謀生的底層女性,打小人婆、補衫婆、喊口婆、浴婆、媒婆、梳頭婆、大妗姐、媽姐婆這八種職業女性,被稱為「八婆」。
媒婆一個媒婆相當於一個婚姻介紹所,很多出入婚慶場合的大妗姐,兼做媒婆這一行。媒婆不僅是一個介紹人,也是整個婚姻過程的說客、跑腿、籌辦協作者。
大妗姐廣州人操辦喜事時,女家要聘用一個使媽,侍候新娘,叫大妗姐。大妗姐精通各種禮節,非一般人可以勝任。婚慶那天,她要為新娘梳妝打扮,引導新娘拜堂,在洞房鋪床疊被,在酒席間斟酒獻茶,鬧新房時,還要替新娘解圍。
打小人婆打小人是廣東的舊俗,將一些平常喜歡挑撥離間、無是生非及昧著良心做壞事的人叫「小人」。每年「驚蟄」這一天,要「打小人」。清光緒到民國這段時間,西關出現了專門「打小人」的行業,做這一行的多半是老婦人,所以叫「打小人婆」。
媽姐婆廣州話「媽姐」泛指女傭,做媽姐最多的是來自順德的「自梳女」(終身不嫁的女性)。當年的順德媽姐,忠心周到,很受廣州大戶人家的歡迎,有的終身跟隨侍候一家人,帶大了兒子再帶孫子,成了半個家人。
浴婆又叫「洗身婆」,民間剛生下來的嬰兒,要洗身換新衣,有經驗的女人,專門從事此項「洗禮」,故叫「浴婆」。當好一個浴婆很不容易,既要懂規矩,又要手腳麻利,稍微有點磕碰,不僅主人不高興,利事封沒有了,而且她以後很難再接到生意了。
梳頭婆在街上擺檔,專替婦女梳頭,是女人美容與理髮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日後美容院的先驅。梳頭婆善於梳妝,能理出各種髮髻,還要兼做修眉、拔毛等。
喊口婆喊口,就是哭喪,辦喪事時,請一個「喊口婆」來哭靈,是廣州的舊俗。喊口婆、仵作佬(又叫棺材佬,專門收殮死者)和抬死人舉燈籠的乞丐被人稱為「三下人」,極被看不起。喊口婆每天要哭3次靈,不僅要哭得有眼淚有鼻涕,還要把喪主告訴的喊詞,編成韻調,哭得音韻感人。
補衫婆針線活好的女人坐在街邊,掛個「補衫」或「縫衣」牌,即可坐等生意上門。
如果你喜歡本文,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珠江頻道微信公眾號:珠江頻道
珠江頻道官方微博:@珠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