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班整理便當袋的時候,她發現一張紅色卡片,掃了一眼像是無用的廣告宣傳卡片,隨手丟進垃圾桶。兩天後才想起,單位發的年貨兌換券不見了,趕緊去翻垃圾袋,所幸還沒有丟掉。事後認真反省,類似的「壞」習慣的確會讓人時不時受限受挫,甚至將自己和親人置於風險之中。
涵兄的花培養著我奢侈的鮮花情懷
韋氏詞典中給「習慣」一詞的定義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方式,即一個人以規律、重複的方式做的事。這是個人【偏好】的一種行為表現。偏好帶著個體情感,有周圍環境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綜合選擇。大腦就像自動駕駛的汽車一樣,偏好以節約能量的方式運行並支配自動發生的日常行為。這些自動發生的行為便是我們養成的習慣,大腦偏好於執行習慣就是因為它們有現成的行為方式,有已知的回報,耗能最小,注意力花費最輕量化,自我認為風險最低。
習慣大都是小事,以至於在日常行為中我們甚至感知不到習慣對我們的束縛感。比如,早起後習慣地按下咖啡機的按鈕、發動汽車前先打開音樂、隨手將鑰匙或者手機放置、下班後直接關閉電腦離開座位而不清理茶杯,洗好的衣服一直掛在陽臺直到穿的時候再取。習慣,無處不在,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它們不斷強大,難以打破。所以,我對習慣的定義是:那些做起來非常容易(甚至無需消耗過多注意力)的一種行為方式。習慣當然也分好壞,無論哪種都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好的習慣一般在培養初期很多是反本能的,需要刻意建立重複多次良好的反射弧。比如剛剛舉例提到有些「壞」習慣,會讓你常常付出代價,甚至帶來潛在的損失都不自知。比如常常處於找手機的狀態、每天花更多的時間處理杯子上殘留的茶垢、急急忙忙要出門的時候發現衣服滿是褶皺而不得不另換一件。大部分習慣每天不斷被重複疊加,從長遠看,要麼收益頗豐要麼貽害無窮。
不論是建立或改掉一個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刻意的、不斷重複中被塑造出來,其實就是重寫大腦,建立比較優化的反射弧。比如你想改掉隨手放耳機的習慣,那每次使用完你都必須刻意提醒自己把耳機裝好放回包裡,即使這時候包包在離你幾米遠的地方,你也必須立即走過去把耳機放好,而不是隨手丟在沙發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有意識的努力和控制,直到把這項新的行為執行了足夠長的時間之後,它會在大腦中建立連接並不斷加強,直到這種行為成為一種默認的模式,即習慣。培養好的習慣,其實可以有效降低日常風險。你不必擔心物品丟失,因為你習慣物歸原處;你不必擔心因為趕時間上班而忘記帶文件,因為你總是習慣睡前整理好公文包;你幾乎不會因為電腦突然當機而丟失信息,因為你總是習慣及時備份…
好的習慣,讓生活工作安全且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