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視頻
《寫作教練在你家》第28講
01
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二十三歲未成名時,去請教大文豪福樓拜應如何學寫作?
福樓拜跟他說關鍵要吃苦,吃什麼苦?福樓拜要他每天在門口觀察來往的馬車,能把其中一個馬車夫描寫成「巴黎獨一無二的馬車夫」,那就成功了。這就是著名的「巴黎車夫訓練法」。
看電影怎麼挑片?最先挑什麼?挑主角,主角幾乎等於票房。你說的那是普通觀眾的挑法,我是看導演。別忘了故事、文章本來就是寫給一般人看的,大家最想看的東西如果沒寫好,其他都白搭。而故事是角色在演,如果角色失敗,再多特效也沒用。
02
角色如何塑造才能使其吸引目光、深入人心?
一般會在穿著打扮上用力,但如果角色是穿制服呢?比如馬車夫,都穿同樣的衣服、愛同樣的帽子、留同樣的鬍子,怎麼辦?
這時候可以用動作來塑造,尤其是習慣性動作。大導演黑澤明常用這招,他會為主角設計習慣性動作,加深觀眾對角色的印象。
當觀眾看到這個動作時,不知道自己在觀察,而鏡頭會帶著觀眾去觀察。主要觀察就一定會發現,發現了角色特別之處,會讓觀眾和角色產生特別的情感。
觀眾以為只有自己看到,很得意,其實導演讓每個人都看到了。
但電影裡角色的習慣性動作不佔時間,角色做動作,故事同時進行。
但如果寫下來,文字佔空間,一定會造成停頓。重複使用,易造成反效果。
所以,有時候可以不用敘事者的角度來說,而用其他角色的視角來說。
例如「華生看到福爾摩斯拿起菸斗…",或「華生沒看到福爾摩斯拿起菸斗」,後面一句效果更好,因為這樣讓你覺得華生眼拙,你眼利。
03
而角色塑造最有力的武器,也最該磨利的刀子是說話。
關於對話,有幾點提醒:
一、常言道,什麼人說什麼話。說話會顯露角色的性格、人格、品格,還有他的渴望。巴黎的馬車夫都一個打扮,但嘴裡說的話可不一樣。習慣性動作可以塑造角色,說話的習慣能使角色更突出。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中的兔子,總是拿出懷表說: 「時間來不及了……」這是習慣性動作加說話,而女王習慣動不動說: "砍下他的頭!」
二、重複很簡單,但用太多會無趣。說話的習慣不只是重複說一樣的話,而是用同一個角度「起話頭」。比如媽媽對孩子說話,總是用孩子忘記做什麼開頭: 「你燈又忘了關」、「功課又忘了做」、「手又忘了洗」、「怎麼沒忘了看球賽」。
有的角色拿起刀就習慣砍,有的習慣刺,有的習慣刺胸口,有的習慣刺肚子。抓住每個角色的習慣,不只可以塑造他,還可以埋下角色和角色的衝突。
兩人相愛在一起,為什麼吵架?習慣不同嘛。說穿了是習慣的衝突,這些最容易用對話表達,而不會顯得重複。
三、當你寫完故事,可以把說話的人遮起來,只看對話框裡的內容,猜是誰說的。如果猜不出是誰說的,或猜錯了,那就是沒寫「對」 ,不是沒寫好,是完全寫錯。怎麼辦?重寫。
四、真實的日常對話不要寫,因為寫出來會是一大串沒結構、沒意義的話。寫作不是直接錄音,而是需要剪輯,沒用的「嗯……這個嘛….哦…所以啦….都要剪掉。可以試著從人們平常真實的對話取得材料,得到靈感,但要拔毛、去皮、去油、去骨、去筋,要烹飪、擺盤,送到客人面前。沒用的話不要說,不要說沒用的話。最後,學所有成功導演的共同手法,能用演的就不要說。
五、說話,基本是兩個人說,是對白,不是演講或座談,不要寫一大段、一大段的說話。要你來我往,你丟刀子我丟劍,你丟叉子我丟盤。那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卡拉馬佐夫兄弟》 ,這世界上有幾個人能撐過十六頁?有幾個人能把《追憶似水年華》讀完?我們知道的普魯斯特,都是聽人家說的,不是嗎?
六、對話看起來比較輕鬆,是最佳的埋伏地點,人們容易大意的地方,就是有埋伏的地方。故事的對立、衝突、地雷、引線都應該埋伏在這裡,更可以在此引爆。
04
總結一下,塑造角色有三件武器:人物外貌、人物動作(尤其是習慣性動作)以及人物說的話。
以上內容來自《寫作教練在你家》一書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