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醒到凌晨五點,需要放著美劇才能睡著,睜著眼大段大段的失眠時間,努力尋找入睡的方法。
實際上:失去穩定的生活節奏,見人的頻率越來越少。和絕大部分抱怨工作的人失去共同語言。
實際上:質疑是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適合職場,為什麼總是過於重視工作內容而遇到不合拍的上司。
實際上:睜開眼睛餘額就在減少,算出要交房租的錢和生活費,不敢買東西、不敢出門聚餐。每去一次咖啡館心都在滴血,到後來只是在星巴克坐著什麼都不點。
實際上:為了安撫自己長時間獨處的情緒看了很多小說,嚴肅書籍一點都不想看。當朋友們知道你不上班,總是會在摸魚的時候來找你聊天……甚至想念起那些不必要的社交:和同事討論中午吃什麼,要不要點奶茶外賣,一起溜達去711買個咖啡,一起懟總是不給錢的同事……在不上班的時候思考上班的意義,比上班時得到的更真實。
上班的無限循環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用金錢維持生存、用金錢彌補不快樂。那麼如果可以少花金錢生活,是否還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賺錢上呢?我曾經也這麼想。不上班以後,我嘗試過把一個月不含房租的的生活支出降低到1200元左右。這大概是生活的最低限度,幾乎不能外食、不能購物,短期還可以忍受,長期難以持久。在降低欲望後,我發現要靠自己獲得穩定而足夠維持生活安全感的現金流仍然很艱難,在現階段可能是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情。也是在不上班以後才發現,工作不僅僅是保證能夠吃飯的一種風險較低的手段,還同時提供了一種社會存在感,身份意識和地位感。
在眾人去上班的時候無所事事地在大街上閒逛的樂趣,在辭職一兩個月後可能就消失殆盡。你甚至會開始熟悉附近的同樣不上班的面孔,並感到羞愧。與這種缺乏存在的無意義感對抗,也日復一日消耗著你的精神。還有金錢和時間的關係。
對於普通人而言,錢的用途總是比時間更多一點,錢能用來節省時間,而時間不總能轉換為金錢。上班的優勢在於即便是摸魚也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來源,還可以用於投資和增值,在這個不斷印鈔的時代,只有資本才能帶來更多的資本。
雖然我至今也不認同有錢就可以擁有足夠的自由,但我也深刻體會到了大部分滿足基本生存欲望的東西都是需要用金錢來換取的。在我不上班的這些日子裡,
有的朋友變成了無法辭職的真正的「成年人」。懷孕生子,背上房貸。也有的朋友們當上了老闆,不再需要辭職而自願全年無休。我停在原地,還在晃悠著,思考著,觀察著,看完了許多小說和劇集,在無法被轉換成金錢的時間裡發呆。於是我不得不承認,我現在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都還無法靠自己支撐起不上班的生活。
辭職不辭職並不重要,人首先需要的是生存,然後才是自由。在不上班的一年四季裡,從夏日的綠蔭到冬天的冰雪,我變得對季節的變化異常敏銳,對便利店和咖啡館店員的臉都異常熟悉。而讓我首先崩潰的不是經濟壓力,而是無法規律化的睡眠,以至於不得不搬到朋友家合住了一段時間。過敏性鼻炎也日益嚴重,身體上的不適更是給心理增加了重重負擔。在辭職一年左右的時候,我偶爾去找過工作。我知道自己手上的牌並不差,也有面試也有offer,但我對當時所能做的工作本身和工作附帶的生活狀態已經失去信心。William Morris的《有效工作和無效勞動》裡說,
使工作變得有希望的本質由三個部分組成:希望休息、希望生產、希望工作本身的快樂。在大城市工作的我們,可能一樣都沒有。996這個詞在2019年初才剛剛開始流行起來。
2019年3月,Github上才有了996.ICU的項目。而我們過這種生活已經很久了。
也是漸漸才發現,令人想辭職的並不僅僅是工作本身,而是更基本的更難以言述的東西:市場上新產品淘汰舊產品,卻越發無聊,大多是曇花一現或者靠著巨頭的資源苦苦掙扎。新人換舊人,不是因為思維新鮮敏銳,而是因為更廉價更容易壓榨和控制。35歲的人主動被動地陷入窘境,而我們也已經漸漸接近這個年齡。新事物不需要舊經驗,然而真的不需要嗎?人們羨慕強者也渴望及時成為強者,但是有多少人在被淘汰之前及時做到了呢?如果說新事物頻出是源於不斷割韭菜的需求,那麼age shame的背後是缺乏專業分工和成熟的體系,只要是個人就能做的廉價勞動力血汗工廠模式,對個人的職業生涯而言註定難以持久。
辭職不是因為不想長久地工作,而正是因為這份工作無法長久地做下去。只要能獲得注意力,欺騙、誘導又有什麼關係,聳人聽聞的標題,歪曲的事實,扭曲的價值觀有什麼關係,跪舔主流價值觀又有什麼關係。這個行業和其他每一個行業一樣變得沒有任何底線。也並不是說每一個玩家都需要有底線,而是目睹著一個個曾經有底線的玩家死去、變化或者退出這個遊戲,那麼一定是哪裡出了些問題吧。從2020年開始,我決定要離開這裡。契機是有人對我說,希望可以去同一個地方。我對這件事情不置可否,
但突然覺得自己可以選擇離開這個社會。上班的煩惱大同小異,但有些煩惱是這個社會特有的。如果工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工作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也在於工作之外的休息和娛樂——自由的人群、自由的表達、美麗的城市景觀、豐富的選擇,那麼試圖擺脫996,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國家生活也許是我想要的。這是一個很任性的選擇。
因為我累了,不再有經常想要辭職的能量了,我希望能長久地做一件事,但只是不斷地失望。我曾經喜歡做有挑戰性、有意思的事情,而現在這舊瓶裝新酒的一切只讓我感到無聊而疲憊。也嘗試過呆在舒適區裡,但在這個飛速變化的社會中,
連最基本的安全性都經常令人感到疑惑,哪有真正令人感到舒適安心的地方呢?辭職的這幾年過得很漫長又很摺疊,連2019年的事情都回憶不起來是什麼狀態。2020年初,我決定要換個國家生活,開始學語言。直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幫助我確認了這個選項。也徹底搬離了北京,暫居在父母家裡。和朋友聊起來的時候,有人說你這是逃避,你去其他地方一樣會遇到同樣的煩惱。但我知道自己在想的是什麼。
就算是逃避吧,逃避這個讓自己不斷想離開的地方,逃避想要不斷辭職的狀態,逃避令人厭倦的現實。現在的願望僅僅是能夠在離開以後,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做一個踏實的打工人,在上班之餘,可以看到好的風景,吃到好的食物,遇到有趣的人,不需要再去思考到底為什麼要上班或者辭職。從這樣的願望重新開始,再離不如辭職的生活近一點點。
不如辭職
letsquit
關注年輕人失敗的職業生涯 教你辨別網際網路時代的血汗工廠 將不定期邀請流水線上的搬磚女工分享辭職經驗 幫你度過辭職前遙遙無期的摸魚時光
喜歡請給我們加🌟 歡迎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