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但歐美各國已經開始了復工的步伐,率先從疫情走出來的亞洲各國甚至出現了報復性消費,美股在經歷了四次熔斷後也大幅反彈。自疫情在全球蔓延後,就有一種聲音——1929大蕭條會不會再現?但以當前的情況看,大蕭條似乎要擦肩而過了。
當初並非媒體故意渲染恐慌情緒,疫情下的全球經濟情況其實和1929年很像。
01大蕭條源於需求突然大幅萎縮
經濟危機可以和地震相類比,後者會給物理空間帶來巨大破壞,前者則讓經濟運行發生斷裂。
地震產生的原因是板塊運動,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地下的巖層受到構造運動的作用力而拉扯變形,積攢能量。當受力超過巖石應力的極限,能量突然釋放,就造成了地震。
經濟危機的原理與之很類似。1929年和當前,全球經濟的「板塊」交界處,都出現了異動。
首先是供給板塊和需求板塊的碰撞。經濟危機本質上是生產過剩危機,需求突然萎縮,提振不起來,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就會發生危機。
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前,美國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經濟繁榮,道瓊指數也從1921年的67點漲到365點,史稱「咆哮的二十年代」。
這十年裡,美國經濟呈現出供需兩旺的局面。但是,需求萎縮的跡象已經顯現了。
美國城鎮化發展在當時遇到了瓶頸,20年代美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六成以上,城鎮化接近飽和帶來的就是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
而且,從1920年到1929年,美國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只上升了2%,農民的收益也因農產品收購價格不斷下跌而大幅減少。
既然工人和農民的收入在這十年裡並沒有增加,那為什麼需求還在膨脹呢?因為超前消費!那時候配資、借貸和分期消費已經很流行了,大部分美國人沒有一分錢存款,拿著銀行的便宜貸款去消費,去買車、投資樓市和股市。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突然暴跌,一天驟降12.8%。10月29日,股指一天下跌了40%。美國人原本旺盛的消費需求,在財富效應消失後急劇萎縮,很快又出現了失業潮,需求更是降至冰點。對應的,供給就呈現出嚴重過剩,在中學教科書中我們看到的「資本家倒牛奶」那一幕發生了。
衡量供給板塊和需求板塊錯位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越大,意味著社會總需求不足而且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大幅度的下降。
1929年,美國達到了貧富差距的歷史高點,下一個歷史高點的出現就是在當前。如今,最富有的1%的美國人擁有40%的財富。
與「咆哮的二十年代」類似,從2010年到2019年,美國股市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牛市,而美國人民實際收入的增加極其緩慢。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美國失業人口迅速增加。美股出現的四次熔斷,也讓財富效應大大減弱,這都給社會總需求帶來沉重打擊。當前的情形與1929年很像,供給板塊和需求板塊發生嚴重錯位,所以很多人驚呼:大蕭條是不是要捲土重來!
02金融過度而實業不足是大蕭條前兆
其次是金融板塊和實業板塊的錯位。就是金融創新如火如荼、金融工具層出不窮,而實業發展萎靡不振、科技進步乏善可陳。1929年和當前都呈現出這種情況。
1929年大崩盤前,沒有任何實體資產的「信託投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可以隨隨便便就上市交易。
「信託投資公司」的職能就是幫你加槓桿配資炒股,證券公司給你四倍的槓桿不夠用,信託投資公司再來個槓桿乘槓桿,連保證金都借給你,將你的槓桿加到十倍!
不僅僅是金融機構玩這種配資遊戲,實體企業也想在高利潤的配資鏈條中分一杯羹。1929年初,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每天拆借給經紀人的貸款多達6900萬美元;電力債券和股份公司(通用電氣母公司)拆藉資金超過1億美元。大家都覺得金融賺錢快,實業好難做!
當前的情況同樣如此,其實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已經有了大蕭條的跡象,只是被美聯儲的一通「神操作」給救回來了。
在次貸危機期間,臭名昭著的創新金融工具有MBS(住房抵押支持證券)、CDO(債務抵押證券)、CDS(信用違約互換)等等。
這些工具和1929年的「信託投資公司」效用差不多,都是吹大資產泡沫,誘發金融危機。
接下來美股經歷了十年牛市,但其背後的助推力量,更多的來自於金融板塊而不是實體板塊。
從2008年11月開始,美聯儲共啟動了三輪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9000多億美元膨脹到4.5萬億美元。
除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外,股票回購也是支撐美股十年牛市的主要動力。股票回購的資金從哪來?外部籌資主要靠發債。所以,在過去十年裡,美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貸款增長緩慢,但債務的規模卻在迅速增長,特別是BBB級企業債券。
無論是MBS、CDO、CDS,還是BBB級企業債,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創新所營造的虛假繁榮,都掩蓋不了一個尷尬的現實——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一直在下降,美國國內企業的稅前利潤基本是零增長。
不是靠實業發展而是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經濟繁榮,就會造成全民收入無法做到同步提升,差距越拉越大,讓社會總需求異常脆弱。
這種金融膨脹而實業萎縮的情況和1929年很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整個世界都處在科技周期的尾部,而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1929年大蕭條發生時,世界位於第二次科技周期的尾部,直到二戰後,第三次科技周期才到來。2008年的次貸危機後,世界進入第三次科技周期的尾部。
第二次科技周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技術創新,包括內燃機、電力的應用等等。1900年還是遍地馬車的紐約街頭,到1920年已經全是汽車。1913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使用流水線生產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帶來了美國經濟的大繁榮,也意味著第二次科技周期接近尾部。
第三次科技周期是信息革命帶來的,已經發展了四十年了。(移動)網際網路確實帶來了商業的變革,但是靠技術創新帶來的產業集群在近十年裡並沒有出現。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技術談論得多,但還沒有像100年前的電力、內燃機、抗生素這些偉大發明徹徹底底的改變人們生活。
所以,當前情況和1929年很像,都處在科技周期的尾部,金融過度而實業不足。
最後是世界格局中領先國板塊和趕超國板塊的角力。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整體上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英國,但在世界舞臺上並沒有擔當起領導角色。這就造成了在大蕭條期間,各國以鄰為壑,在國際貿易政策與貨幣政策上無法協同互助。
如今的情況與之類似,美國發起了同中國的貿易戰,主動割裂全球市場,而美元的霸權地位與其經濟實力並不匹配,這也成為一次次金融危機的源頭。
經濟危機如地震,在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碰撞、錯位、角力中釋放出破壞性的能量。現在,全球經濟在供給與需求板塊、金融與實業板塊、領先國與趕超國板塊間存在著巨大的斷裂,誰還能說再現1929年大蕭條是杞人憂天呢?
03反危機政策的成熟讓世界度過危機
當前的全球經濟情況和1929年很像,但為什麼這次沒有重蹈1929大蕭條的覆轍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反危機的政策比起1929年成熟太多了!
1929年大蕭條,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面對世界範圍內的產能過剩危機。也就是說,在之前,人類社會雖然經歷過幾次金融危機,比如鬱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等,但都是局部的、由過度投機行為引發的。
全球範圍內出現嚴重產能過剩,1929年是第一次,連美國政府都沒見過那種「大場面」,這就導致反危機政策上失誤連連。
在1929年大蕭條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還沒有流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理論是主流。依靠政府擴大開支來刺激內需,被認為是有悖市場規律的。所以大蕭條期間,胡佛政府竟然為了平衡財政赤字而進一步加稅。
而這次疫情剛在美國有爆發的跡象,美國政府就緊急擬定了一萬億美元刺激計劃,為中小企業大規模減稅。美國財政部還在5月4日發表聲明稱:將在第二季度舉債2.999萬億美元,規模創單季歷史新高。
與財政政策相比,貨幣政策上救市的力度,當前和1929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1929年,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在實施金本位制,為了維護黃金儲備,美聯儲在大蕭條到來後非但沒有瘋狂印鈔,而是在一段時間內將貨幣供應收縮了30%多。
那麼,在這次疫情期間美聯儲是怎麼做的呢?在3月16日的時候,美聯儲推出「零利率+7000億美元QE」。3月23日,美聯儲宣布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支持市場平穩運行,不設額度上限,相當於「無底線」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是相當於對外宣布,不要擔心流動性,我有的是美元,這一下子就將美股拉了起來,避免了1929年出現的銀行大範圍倒閉、市場流動性危機。
另外,在國際協作方面,當前比起1929年在反危機政策上也成熟得多。1930年美國出臺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對3000多種進口商品徵收高達60%的關稅,歐洲各國也採取了報復性行為。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進一步讓貿易和需求萎縮,加深了衰退的程度。
而在這次疫情下,雖然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苗頭,但各國口頭上互不相讓的同時,實際上卻還是在通力協作抗疫。5月6日,路透社放出消息,美國商務部即將批准一項新規定,允許美企與華為展開合作,共同參與新一代5G網絡標準制定。美國政府很清醒的知道,只有靠全球共同協作才能擺脫經濟大蕭條的陰影。
這就是1929年大蕭條幾乎不可能再現的原因,因為有了前車之鑑,人類社會如今應對經濟危機時的經驗和手段比以前豐富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