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太監手裡要拿個帶毛毛的棍子?

2020-12-27 俚言雜談

帶毛毛的棍子?那叫雞毛撣子。古人拿著的是拂塵,棍子後面綁上一束軟軟的動物的毛(比如馬尾),早先,是用來驅趕蚊蟲的,當然也並不是什麼太監專用。

拂塵,當然不是撣灰的雞毛撣子,最早是驅趕蚊蟲用的

拂塵,當然不是撣灰的雞毛撣子,最早,是驅趕蚊蟲用的。漢代以前,我國沒有拂塵,也沒有蒼蠅拍。遇上蚊蟲叮咬的時候,估計是,直接一巴掌拍下去了事。雅觀不雅觀?那都不叫事兒。

說到蚊蟲叮咬,以熱帶為甚。印度盛產香料,大家也喜歡吃。另外,大夥圍坐進餐,還喜歡用芭蕉葉做盤子,用手抓著吃。這種生活方式,就更加招蒼蠅和蚊子了。所以,在古代印度,就自然而然地發明了拂塵。

麈尾與拂塵不是一回事

有人說,我國古代不是有麈(念主)尾嗎?沒錯。不過,麈尾上綁紮的動物毛毛(主要是麈鹿的尾毛),往往是支稜著的,比較硬,並不是像拂塵那樣的軟塌塌的一束。

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晚唐畫作《竹林七賢圖》中,其中的大咖阮籍,就手執麈尾。麈尾一般如桃形,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也。

這個麈尾是幹什麼用的呢?一是增強儀式感,二是當作蒲扇。東漢李尤,在《麈尾銘》中云:

撝成德柄,言為訓辭。鑑彼逸傲,念茲在茲。

撝(念揮)是裂開,或者手指一揮的意思。有德行的牛人,手持麈尾,指點某處或者某人,同時,再說些雅馴的言辭,這叫高士的範兒。所以,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拿著麈尾揮來揮去的。

在早期的佛教雕像上,經常可以看到拂塵

再說回拂塵。拂塵,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被中國人所認識的。拂塵是佛教雕刻和繪畫題材中常見的器物,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十分常見。

隨著佛教的盛行,拂塵與麈尾,有逐漸合二為一的趨勢。因為,兩者都是道德高潔之人手持的道具呀。另外,道教中的仙人,早先也是拿著麈尾,而不是拂塵的。

南北朝時期的壁畫顯示,道教仙人也拿著麈尾

那麼,拂塵為什麼會最終取代麈尾呢?我覺得,佛教的影響力巨大,是一個原因;再有,拂塵柔軟飄逸,頗具美感,製作工藝也相對簡單,是否也算是一個原因呢?

太監手持拂塵,有點豬鼻子裡插大蔥,裝象的意思。總之,為主子增添光彩,同時,自己也感到自在就是了。您想呀,如果兩手空空地杵在那裡,也不太像樣吧?

有時候,手持拂塵,就跟今天戴塊勞力士金表差不太多。除了身份的象徵以外,道士們還把拂塵演變成了犀利的兵器,輾轉騰挪,以柔克剛,就更加妙不可言啦。

相關焦點

  • 為何太監手裡往往都會拿個帶毛的棍子?說出來你別不信!
    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太監還有道士的手裡經常會拿著一個帶毛毛的棍子,感覺沒有任何的用,但是他們卻拿著不離手。
  • 古代太監手裡,為什麼要拿個毛毛的佛塵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那麼太監為什麼要拿個帶毛毛的佛塵呢?一,表示自己已經六根清靜了。太監又稱閹人,他們皇宮裡要照顧皇帝們的飲食起居,甚至連皇帝方便之時,都離不開太監。而整個皇宮除皇帝一個男人外,剩下全是女性。為了避免皇族血脈的純正,決不能任何一個男人擅進後宮。
  • 清宮戲太監,類似《甄嬛傳》的蘇培盛,為何手裡要拿帶毛的棍子?
    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宮裡的太監手中會拿著一個帶著毛的棍子,這種棍子其實就是拂塵。拂塵的名字,來源於佛家揭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講起來還是蠻有內涵的。拂塵的功能,類似於今天我們用的雞毛撣子。得益於影視劇的傳播效應,這種最早用來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工具,如今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了道士和太監們的必備之物了。即使是在一些對細節較為考究的正劇中,也依舊如此。
  • 古代皇帝身邊的太監所用的帶毛毛的棍子是什麼?實際上大有學問
    在看一些清朝的電視劇時,我們總會看到侍奉皇帝或者妃子的那些太監,手裡總拿著一根毛毛的棍子,這就奇怪了,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用途,這些太監會一刻不離手呢?實際上這個毛毛的棍子大有來頭,不信就讓我跟你好好說一說它的歷史來源和用途,你就會更加明白了。
  • 為何古裝劇裡的太監們,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會拿著一個帶毛的棍子
    就是無論哪個朝代哪種品階,甚至是架空歷史的古裝劇裡,都會出現那種太監或宦官手拿一根帶毛的棍子走來走去,而且還經常在行禮或接東西的時候往胳膊上一架,給人一種好笑又難堪的感覺。相信不止一次的有朋友好奇過,難道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覺得奇怪麼?太監們每天拿著這個伺候他們,萬一哪天不小心撩撥到皇帝身上,或者是打翻了某個貴重的物品,豈不是害人害己?
  • 拂塵是道家法器,為何清朝太監手裡會拿一個拂塵?
    拂塵是道士常用的器物,是道家的法器,大家所熟知的神話人物太上老君,太乙真人,以及八仙中的呂洞賓,都是手拿拂塵仙風道骨的形象。現實中,拂塵也是道門中人外出雲遊隨身攜帶的物品。大家在看清朝影視劇,也常常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皇帝身邊的太監,手裡總會拿著一個拂塵傳遞皇上的旨意。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大家對「縉紳」一詞肯定有所了解,它是古代官員的代稱,意思是說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帶上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朝笏是一個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朱元璋傳》:「 元璋不理會, 仕魯著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 古代妃子在走路的時候,為何都需要太監攙扶?
    近幾年宮廷劇熱播,使得人們對歷史有著些許了解,在這些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皇宮中的嬪妃在走路的時候都需要下人來攙扶,而且有時候還是太監攙扶,這是為何?古代嫁給皇帝的女子,一般都是有身份的大家閨秀,她們從小受到纏足的損害,身心俱疲,一般走路的時候都是需要下人攙扶,所以後宮中的妃子由宮女和太監攙扶是很常見的事情。
  • 中國男人希望和古代一樣三妻四妾,為何古代還有男人當太監呢?
    中國男人希望和古代一樣三妻四妾,為何古代還有男人當太監呢?儘管已經步入到了現代文明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已經結束,現在被提倡的是「男女平等」。這點在婚姻法中最為明顯,不論男女,都不可以犯重婚罪,並且必須是一夫一妻。
  • 古代「敬事房」是做啥的?為何太監們擠破頭想進,嬪妃們卻很恐懼
    古代「敬事房」是做啥的?為何太監們擠破頭想進,嬪妃們卻很恐懼大家都知道,古時候是一個階級分層很明顯的時代,人們的地位也是從高到低排列。最高的自然就是皇帝,最底層的自然就是奴隸,而古時候人們為了生活,進宮去當下人,伺候宮裡的人。
  • 為何古代有男子願意當太監?看到原因後,原來如此!
    提起太監這個職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是當太監一個變態的職業。為什麼這麼說呢?眾所周知,當一名太監首先面對的就是淨身。這就意味著,如果當了太監,就不能給家裡傳宗接代,而且一名太監的一生中,幾乎都是在皇宮裡度過,皇宮就像一座囚牢一樣。
  • 古代妃子出行,必須要太監攙扶麼?太監這個崗位真的如此吃香?
    同樣的道理,太監也是這個樣子,但是太監的晉升之路要更加複雜,僅僅成為妃子的心腹之人,在短期之內很難受到提拔。即便受到了提拔,他的提拔終究是有限度的。而太監真正想往上提拔,尤其是提拔到司禮監等一系列的職位,需要有眼力勁兒,需要有一定的人脈關係。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太監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過不同的朝代,太監的身份和權利都有所不同。在大多時候,他們只是普通的奴才,做著一些瑣碎的事情。可是在有些朝代,他們是皇帝最信任的人,甚至權力超越了皇帝。
  • 太監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嗎,國外的太監又是怎樣的?
    宦官,通常稱為太監,是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個官職最大的特點是會對男性進行閹割(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據考證,中國的太監最早起源於夏朝,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則是在西周時期,出自《周禮》: 「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
  • 古代嬪妃有宮女伺候,為何還要太監?因為3件事宮女想做卻做不了
    引言在我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身邊有一類人,專門服侍皇帝和皇帝的妃子們,這類人便是太監,太監在我國古代是地位非常低下的一類人,因為身體上的不男不女,經常遭到各類人的歧視,但在古代嬪妃身邊,太監是不可缺少的一類人。
  • 古代太監如何尿尿?
    1、古代沒有衛生棉,那麼來大姨媽了是怎麼解決的?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髮和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月經布是一條很長的布條,用於來大姨媽時包裹下體用的。但由於古代婦女的體力勞動比較多,所以難免「見紅」。
  • 古代的太監,為什麼也要結婚娶妻?有何意義?
    說起古代的太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太監是古代封建王朝獨有的產物,在歷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專為帝王服務,又叫宦官。太監劇照現代人想想太監需要經歷的事情,就會毛骨悚然,但是在古代,太監的權力很大,甚至是很熱門很搶手的高檔職業
  • 同樣是古代的太監,為什麼別的國家只割蛋蛋,中國的要全割?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特殊的職業,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監。在隋唐之前,他們叫「閹人」,隋唐之後叫「太監」。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妻妾的貞潔,不允許男性出現在皇宮後院之中,但又有很多工作女性無法完成,就誕生了「太監」這一職業。
  • 古代嬪妃有宮女伺候,為何還要太監?因為有3件事宮女想做做不了
    按照一般的理解,作為一個大男人,在身邊總是會美女成群,但事實就是在皇帝的身邊到處都是太監,古代的太監被稱之為宦官,稍微一個不幸就可能會葬送性命,而且在當時的皇宮內宦官等級比較低,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古代的嬪妃身邊明明有宮女的伺候,依然還要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