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毛毛的棍子?那叫雞毛撣子。古人拿著的是拂塵,棍子後面綁上一束軟軟的動物的毛(比如馬尾),早先,是用來驅趕蚊蟲的,當然也並不是什麼太監專用。

拂塵,當然不是撣灰的雞毛撣子,最早,是驅趕蚊蟲用的。漢代以前,我國沒有拂塵,也沒有蒼蠅拍。遇上蚊蟲叮咬的時候,估計是,直接一巴掌拍下去了事。雅觀不雅觀?那都不叫事兒。
說到蚊蟲叮咬,以熱帶為甚。印度盛產香料,大家也喜歡吃。另外,大夥圍坐進餐,還喜歡用芭蕉葉做盤子,用手抓著吃。這種生活方式,就更加招蒼蠅和蚊子了。所以,在古代印度,就自然而然地發明了拂塵。

有人說,我國古代不是有麈(念主)尾嗎?沒錯。不過,麈尾上綁紮的動物毛毛(主要是麈鹿的尾毛),往往是支稜著的,比較硬,並不是像拂塵那樣的軟塌塌的一束。
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晚唐畫作《竹林七賢圖》中,其中的大咖阮籍,就手執麈尾。麈尾一般如桃形,上圓下方,寓意天圓地方也。
這個麈尾是幹什麼用的呢?一是增強儀式感,二是當作蒲扇。東漢李尤,在《麈尾銘》中云:
撝成德柄,言為訓辭。鑑彼逸傲,念茲在茲。
撝(念揮)是裂開,或者手指一揮的意思。有德行的牛人,手持麈尾,指點某處或者某人,同時,再說些雅馴的言辭,這叫高士的範兒。所以,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拿著麈尾揮來揮去的。

再說回拂塵。拂塵,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被中國人所認識的。拂塵是佛教雕刻和繪畫題材中常見的器物,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刻中,十分常見。
隨著佛教的盛行,拂塵與麈尾,有逐漸合二為一的趨勢。因為,兩者都是道德高潔之人手持的道具呀。另外,道教中的仙人,早先也是拿著麈尾,而不是拂塵的。

那麼,拂塵為什麼會最終取代麈尾呢?我覺得,佛教的影響力巨大,是一個原因;再有,拂塵柔軟飄逸,頗具美感,製作工藝也相對簡單,是否也算是一個原因呢?
太監手持拂塵,有點豬鼻子裡插大蔥,裝象的意思。總之,為主子增添光彩,同時,自己也感到自在就是了。您想呀,如果兩手空空地杵在那裡,也不太像樣吧?
有時候,手持拂塵,就跟今天戴塊勞力士金表差不太多。除了身份的象徵以外,道士們還把拂塵演變成了犀利的兵器,輾轉騰挪,以柔克剛,就更加妙不可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