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身邊的太監所用的帶毛毛的棍子是什麼?實際上大有學問

2020-12-22 嗔痴文化觀

在看一些清朝的電視劇時,我們總會看到侍奉皇帝或者妃子的那些太監,手裡總拿著一根毛毛的棍子,這就奇怪了,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用途,這些太監會一刻不離手呢?

實際上這個毛毛的棍子大有來頭,不信就讓我跟你好好說一說它的歷史來源和用途,你就會更加明白了。

歷史淵源

這根奇怪的毛棍子其實有專業的學名,叫做拂塵,也有地方稱之為塵拂、拂子或塵尾,它的歷史可是十分悠久的,主要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階段,也就是秦漢時期,這個時候人們發明拂塵是為了滿足最簡單的需求,比如在平時去哪裡需要坐下的時候,順便用拂塵將灰塵拂去。

當時的原始程度還比較好,森林以及原生態都比較好,所以蚊蟲蒼蠅等害蟲對大家而言是十分頭疼的,因此用拂塵可以驅散它們,在蒼蠅或者蚊蟲來叮咬自己的時候,用拂塵輕輕一揮,它們就逃之夭夭,自己則是可以得到半日安寧了。

第二個階段就是具有精神象徵的階段,也就是拂塵在道教中成為一種法器。其實最開始的時候,拂塵也還是為了掃除一些灰塵或者驅趕蚊蟲的,但是在道家時間久了,總需要給予其一些精神寄託,比如將其作為一種法器流傳下來。

道家的三大法器分別是腰帶、拂塵和寶劍,這三樣東西在道家弟子接受民間遊訪的時候是必備之物,腰帶是為了提醒弟子要記得道家清規,不得近女色,拂塵則是提醒弟子拂去心中煩惱雜念,而寶劍自然是斬斷一些不該有的思緒,好安靜做一個道家弟子。

後來拂塵還成為道家的一種防身之物,在外邊雲遊要是遇到危險,還可以將其當作暫時的防身之物,因為其有一根棍子,還是很有殺傷力的,至少在冷兵器時代還是可以防一下。

第三個階段則是進入佛家,成為佛家的一種象徵,佛家用來打掃書房的那些經書典籍上邊的灰塵,同時也提醒佛家弟子要隨時記住自己是一個出家人,不該有的雜念,統統都用拂塵拂去,不要留在心中。

第四個階段才是成為太監所用的一種招呼皇帝妃子的工具。這時候的功能就比較有趣了,值得我細細講一下。

太監所用拂塵功能

當拂塵成為太監所用工具的時候,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這時候的功能沿襲了古人的智慧,第一點就是給皇帝妃子打掃座位灰塵、驅趕蚊蟲,皇帝經常在皇宮後花園走走逛逛,這些地方環境優美,植被覆蓋很好,所以蚊蟲自然就比較多,太監跟隨在皇帝身邊,要是有蚊蟲飛來飛去,太監就用拂塵驅趕,皇帝自然就得到安寧了。

皇帝要是走累了,想要找個地方坐下,太監自然就要用拂塵拂去座位上的灰塵,免得把皇帝的屁股弄髒了,要是妃子更不用說,女人喜歡講究儀式感,即使座位上沒有灰塵,也需要太監去用拂塵做下樣子,免得難為情。

第二方面是提醒太監不要對妃子有歪心思,太監成天服侍妃子,還有很多漂亮的宮女在身邊,雖然太監已經被進行過宮刑,可是偶爾心中還是會有一些雜念,比如在歷史上的很多朝代,太監都還要娶妻或者與宮女組成對食夫妻呢,足以見得太監還是會有想法的。

所以用拂塵來提醒太監,要隨時記住自己的身份,不要幹一些與自己身份不符合的事情,要不然危險可能就會如約而至,到時候只有吃不了兜著走了。

第三方面就是用它來做暗器,有時候太監陪伴皇帝出去玩,比如乾隆皇帝就十分喜歡去江南地區玩耍,經常會遭到各種人的暗算,這時候太監帶著的拂塵通常就是一件暗器,在拂塵的杆子裡加入一些暗器,比如毒針之類的,可以用來保護皇帝安全,避免皇帝落入危險的境地。

不得不說其實這個時候的太監還是十分聰明的,為了皇帝的安全想方設法,連暗器都能想出來,危險程度很多時候甚至超過刺客,皇帝還是十分擔心的,萬一太監對自己有什麼壞心思,那就完蛋了,因此用拂塵做武器,畢竟還是少數情況。

拂塵的材質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同的材質就代表太監不同的身份級別,拂塵所用的材料越好,說明太監級別越高,一般的太監使用的是抹布給皇帝擦灰塵,用得上拂塵的都是高級別的太監,皇帝身邊的太監所用拂塵材料更是用馬尾巴或者鹿尾巴精製而成,價格不菲。

結語

可以說太監所用的這根帶毛毛的棍子,可是一種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如今很少有人使用,但是它的歷史價值值得我們引起重視,應該將其研究透徹並且好好保存下來,不要讓我們的後人對此完全不知道,更不要把它徹底弄丟了,那將是一大損失!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太監手裡要拿個帶毛毛的棍子?
    帶毛毛的棍子?那叫雞毛撣子。古人拿著的是拂塵,棍子後面綁上一束軟軟的動物的毛(比如馬尾),早先,是用來驅趕蚊蟲的,當然也並不是什麼太監專用。另外,大夥圍坐進餐,還喜歡用芭蕉葉做盤子,用手抓著吃。這種生活方式,就更加招蒼蠅和蚊子了。所以,在古代印度,就自然而然地發明了拂塵。
  • 為何太監手裡往往都會拿個帶毛的棍子?說出來你別不信!
    在看一些古裝劇的時候,太監還有道士的手裡經常會拿著一個帶毛毛的棍子,感覺沒有任何的用,但是他們卻拿著不離手。
  • 清宮戲太監,類似《甄嬛傳》的蘇培盛,為何手裡要拿帶毛的棍子?
    我們經常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宮裡的太監手中會拿著一個帶著毛的棍子,這種棍子其實就是拂塵。拂塵的名字,來源於佛家揭語「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講起來還是蠻有內涵的。拂塵的功能,類似於今天我們用的雞毛撣子。得益於影視劇的傳播效應,這種最早用來撣拭塵埃和驅趕蚊蠅的工具,如今在人們心中,已經成為了道士和太監們的必備之物了。即使是在一些對細節較為考究的正劇中,也依舊如此。
  • 為何古裝劇裡的太監們,無論是哪個朝代,都會拿著一個帶毛的棍子
    就是無論哪個朝代哪種品階,甚至是架空歷史的古裝劇裡,都會出現那種太監或宦官手拿一根帶毛的棍子走來走去,而且還經常在行禮或接東西的時候往胳膊上一架,給人一種好笑又難堪的感覺。相信不止一次的有朋友好奇過,難道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覺得奇怪麼?太監們每天拿著這個伺候他們,萬一哪天不小心撩撥到皇帝身上,或者是打翻了某個貴重的物品,豈不是害人害己?
  • 古代太監手裡,為什麼要拿個毛毛的佛塵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帶毛毛的東西,應該是佛塵。是一種於手柄前端附上獸毛或絲狀麻布的工具和器物。佛塵起源於漢朝時期,最早用於驅蚊蟲之用,有點類似馬尾巴的作用。在漢魏時深受士大夫的喜愛,他們談玄時,必備之物,驅蚊蟲還能作指揮手勢作用。
  • 古代後宮娘娘洗澡,身邊需要太監全程伺候?皇帝都不會答應
    那就是在封建時期,後宮娘娘洗澡時,身邊需要太監全程伺候。這個說法的出處,就是源於孫耀庭自傳回憶錄。那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別有用心之人刻意杜撰的假消息?「太監」這個特殊職業,在我國封建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到了近些年,諸如《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宮女談往錄》、《我的前半生》,這些描寫後宮私事的書籍,也是給大家帶來無盡遐想。皇宮內只有皇帝一個「帶把的」,三宮六院可謂美女成群。於是乎,關於太監與後宮娘娘苟合的消息便不脛而走,甚至不少同學都對這些消息信以為真。
  • 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要喊一句''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們可能見過皇帝去世後太監哭著跑出來大喊「皇帝駕崩了」的場面。古代皇帝去世時,太監總是要喊「駕崩」,駕崩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伴隨著悲痛的哭聲。「承河」是指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亡。死亡在古代漢語中也有等級,不同等級的稱呼不同。例如,醫生因「死亡」,天子因「死亡」,「勝利」而死亡,意思是「黃駕駛崩潰」。《禮記》中,天子被稱為「崩潰」,諸侯被稱為「死亡」,醫生被稱為「死亡」,史事被稱為「布洛克」,平民被稱為「死亡」。《唐代示例規定》無償,2件以上射殺,5件以上卒死,後肉死於平民。
  •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並非裝飾品,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皇帝帽簷上的門帘有什麼作用?別小瞧,其實裡面大有學問 引言: 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眾所周知,在古代封建制度濃厚的環境下,等級分化向來比較嚴重,君、臣、民三者之間的關係向來比較明確,值得一說的是,除了一些傳統制度上面比較鮮明之外,實際上從服飾和佩飾方面就能夠看出身份的尊貴程度,而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古代皇帝帽簷上的「門帘」究竟是有何作用?難道真的是裝飾品嗎?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太監|皇上|慈禧|溥儀|乾隆_網易新聞
    對農婦來說,對皇宮奢靡富貴的想像就是隨時有柿餅吃。在古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住最好、最大的房子——皇宮,穿最珍貴的衣服——龍袍。而住在紫禁城裡的他們,到底吃什麼?皇上什麼時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並且,皇帝的食物做工複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慈禧的一項發明是,在菜裡拼成「洪福齊天」「萬壽無疆」這些字,極盡奢靡。實際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離自己最近的幾道菜,遠處的菜她甚至看不清是什麼。
  • 古代妃子出行,必須要太監攙扶麼?太監這個崗位真的如此吃香?
    而太監真正想往上提拔,尤其是提拔到司禮監等一系列的職位,需要有眼力勁兒,需要有一定的人脈關係。除此之外還需要得到皇帝的認可,簡而言之,太監這樣的一個身份群體或許要比宮女這樣的一個身份群體在後宮當中更加困難。
  • 古代想要毒殺皇帝到底有多難?靠銀針試毒真的就萬無一失嗎?
    御膳中下毒有沒有可能?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皇帝在用膳之前會有專門的太監用銀針去試毒。但實際上,檢測皇帝的膳食安全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根銀針就能搞定的,所以不要被電視劇裡的銀針所迷惑。 在古代皇帝吃飯的問題是皇家的機密,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每一任皇帝、每一天、每一頓飯都有詳細記載。甚至詳細到從食材的採摘到食材運輸到烹飪,最後將做好的菜品呈現的皇帝面前都會有專職人員進行管理。任何一道御膳從食材準備到進入皇帝的胃,至少需要一百名的太監和總管協力才能完成。
  • 古代「敬事房」是什麼機構?令皇帝嬪妃又喜又恨,太監卻人人嚮往
    朱棣參照金陵皇宮的設計格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時十四年(公元1420年)終於將明朝皇宮修建完成。朱棣與西漢孝武皇帝劉徹很像,有著好大喜功的張揚性格,喜歡窮兵黷武。明朝皇宮的修建恰恰彰顯出朱棣想平定北方遊牧殘餘勢力,建立不朽功業的野心。明清皇宮的規模有多大?據不完全統計,面積多達七十二萬平方米,房間有九千餘間,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古代建築群。
  • 古代太監和宮女對食是什麼意思,是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嗎?
    宮廷劇中經常有出現「對食」一詞,比如大家印象深刻的《甄嬛傳》中就有這麼一對戀人:蘇培盛和崔槿汐。清朝太監蘇培盛是皇帝身邊的頭號忠僕,人人敬他三分,然而蘇培盛卻喜歡上了甄嬛身邊的宮女崔槿汐。而且表現的很痴情,只要是涉及到槿汐的事情,他都會盡全力去做,粉身碎骨渾不怕。
  • 古代妃子在走路的時候,為何都需要太監攙扶?
    由於裹腳的惡俗,女子的腳從小就受到了摧殘,走路不方便裹腳也稱為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但是這種陋習卻在封建社會中延續了很久,裹腳就是指用布將女子的雙腳緊緊地纏住,使之畸形變小,在那個時代,女子一般從四、五歲便開始纏足,一直到成年的時候,才不用纏足,但是這之中也有著終身纏足的女子。
  • 古代皇帝為何大多短命,不及太監長壽?你看看嬪妃的「侍寢制度」
    皇帝是一國之君,九五之尊,歷史上皇帝往往是最威風的一個,權利十分大,因此不少人擠破頭也想當皇帝。  不過有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在古代,長壽的皇帝往往很罕見,歷史上的幾個高壽皇帝用手指頭就能數的出來(劉徹、武則天,蕭衍,乾隆)。
  • 古代嬪妃有宮女伺候,為何還要太監?因為3件事宮女想做卻做不了
    引言在我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身邊有一類人,專門服侍皇帝和皇帝的妃子們,這類人便是太監,太監在我國古代是地位非常低下的一類人,因為身體上的不男不女,經常遭到各類人的歧視,但在古代嬪妃身邊,太監是不可缺少的一類人。
  • 太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們看古裝劇,幾乎每一部古裝劇裡,都有太監的身影,因為只要有皇帝或者皇妃 娘娘 宮女 皇后的戲裡,就必有太監。 太監其實就是皇宮裡的奴僕,叫奴隸也可,基本上屬於皇家的私產,太監自己應該說不具有獨立人格和產權。
  • 古代宮廷「對食」史:揭秘對食的起源,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在經典清宮劇《甄嬛傳》中,陪伴在女主角身邊的槿汐姑姑就是通過與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蘇培盛「對食」,從而替甄嬛把蘇培盛拉攏到了自己的陣營之中的。不少觀眾看到這樣的情節可能會產生一種疑問,「對食」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顧名思義,所謂的「食」就是吃飯,而所謂的「對食」,就是面對面對著吃飯。
  • 太監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嗎,國外的太監又是怎樣的?
    由於中國古代太監製度從西周至清朝,存在了長達兩千多年,而且體系完備、規模龐大、影響力深遠,故而給人一種錯覺——太監是中國古代獨有的產物。很明顯,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在古代社會,很多國家都有太監和太監製度,那這些國外的太監又是怎麼樣的呢?
  • 古代太監和宮女對食具體做什麼?看完後接受不了,難以啟齒的痛
    不過因為有的宮女在出宮以後找不到好人家,所以她們也只能在皇宮中隨便找一個太監在一起,兩個人在一起之後也會產生一個現象,就是對食,那麼在古代皇宮中,太監和宮女在一起對食的時候,他們都具體做什麼呢?看完以後也是不敢相信這樣的一點,也讓那些宮女還難受,接下來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