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縱深||食之無味、棄之可惜:2.0時代的中國偶像產業

2021-02-18 看電視


中國的偶像產業在商業的巨輪下走上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集體螺旋,發展周期短卻迅速迎來了火熱期,行業並沒有搭建起牢靠的生態支撐整體的可持續運營,由此,形成了「出道即巔峰」的格局。

 | 喜力


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完成了偶像類節目的男女共榮。而2019年,偶像類節目只進入到2.0的年代,就成為了一片糊的亂葬崗。

《以團之名》《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影響力階梯式上升,但聲量均不及去年。《明日之子》水晶時代倒是有逆襲的架勢,也衝擊著偶像業對於女性不及男性的頑固偏見。

行業集體浮躁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019年偶像類節目面臨的基礎性問題是基礎人才的匱乏。在2018年已經大規模開發的情況下,2019年三大男團類節目集結了近300名練習生。雖然張藝興在《青春有你》中強調現在的市場太過浮躁,一些練習生只練習了個位數的天數就敢來上節目。

 

但是這個浮躁的鍋不能只讓經紀公司和選手來背,是被偶像節目模式綁架的中國偶像業的全員投機,平臺和節目也為整體浮躁貢獻了力量。


韓國的「Produce系列」每一年通過節目模式的變換,保證練習生的正常成長周期。第一年是選拔女團,第二年是選拔男團,第三年是通過集結日本AKB48旗下藝人完成人才的擴充。而且韓國沒有其他類似節目的競爭,讓「Produce系列」能夠穩妥地把控練習生生長和收割節奏。

反觀中國,平臺的商業化發展步伐讓偶像類節目成為了產業鏈中的一環,它是IP聯動的一部分,通過人員的「圈地運動」,完成日後特有的平臺人才、內容互動的閉環。

理論無錯,但深入到操作時,「蔡徐坤」「孟美岐」「楊超越」在這樣過度開發下能否被複製?平臺能否獲得高影響力的偶像支撐起高層次的內容體系也被打上問號。明知整個行業已經開發殆盡,又怕退出節目競爭會失去熱度,整個行業在商業的巨輪下走上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集體螺旋。



《青春有你》除了增加了求生欲,基本就是《偶像練習生》的翻版。《以團之名》雖然打出了團魂的新概念,但是還是沒能把準偶像類節目製作的命門。《創造營2019》號準了男團節目的整體問題,希望「重新定義男團標準」,但無奈是最後一個出場,面對已經PICK到精疲力竭的觀眾,也難重演去年女團的榮耀。

有趣的是,當行業整體都自知已經遊走在浮躁的深淵,卻仍然難以停下腳步,而中國的偶像業也正在被浮躁反噬。



養成系偶像:

從沒有無私的養樂多

有成才能樂於供養

偶像一詞的含義經歷了多重變化。最開始是對於業務能力強的明星的崇拜,彼時實力派也可被稱之為偶像。但越往後,偶像一詞中的「養成」概念就加大,精神附加值開始高於實力評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粉絲情感聯絡,卻也被傳統實力派質疑。


中國目前在走的路基本都是來源於日韓已經探索好的偶像養成經驗,例如人設、物料轟炸、正能量價值觀鼓勵、親密互動情感維繫等。在表演方式、妝容呈現等方面也在努力向日韓,尤其是韓國靠近。


偶像類節目形成了一種套路,類似於抖音上大火的「變妝」視頻,它完成了短期內素人向巨星的轉變,前一秒還是默默無聞的人,後一秒通過努力和節目組妝容、道具、舞臺的加持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對於粉絲而言,有「養育」的參與感和目標感,也有對於自我人生價值的幻想和投射。

思路並沒有錯,但錯的是,「養成」應該有「養」也有「成」。


首先聚焦於「養」的方面。《明日之子》水晶時代中龍丹妮在談及一些RESTART賽道的選手時,強調了許多選手已經被公司冠以並不適合她們的風格和設定,並困在框架中無法走出。

從偶像養成類節目而言,「人設」的大行其道就是「無腦養」的表現,人設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從節目組的角度為選手生套人設就有了問題。在1.0時代,大家出於對偶像類節目的新鮮感,還能夠保持對於人設的好奇和觸動,但是到第二年,還在重複著同樣的人物設定和矛盾處理,就是在消耗著食材原有的鮮香。

「養」應當是從練習生本人出發,因材施教,在節目中給予「人設」的概括和放大。《創造營2019》裡高嘉朗作為回鍋肉出現,實力自不容小覷,然而他獲得了意外的關注度則是因為節目組把握了他自然散發出的「風趣硬男」的形象。

再看《明日之子》水晶時代,START和RESTART的比拼也暗含著「天然去雕飾」和「工業化生產」的對抗。那些流水線化的人設並不能讓人眼前一亮,反而會讓人感到不適,反倒是質樸的,甚至在舞臺上有著懵懂的失控的性格,能夠喚起觀眾的共鳴和喜愛。



「成」指的是專業感。因為偶像蘊含的「養成感」,初登場的混亂並不是一絕成敗的關鍵,但是決定練習生未來和節目質量的,一定是具備專業感的舞臺。所以偶像節目不停地灌輸「越努力、越成功」的概念,也是希望給觀眾洗腦,鋪墊「變妝」前後的情緒。

但是,「努力」在節目中已經越來越流於形式化的概念,在節目組的包裝下,每個人都可以披上努力的外衣。在舞臺、服裝、妝容的加持下,從外部視覺層面加上了「美顏濾鏡」。

但是,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越發提高,很容易透過濾鏡,看穿是真成功還是穿上外掛的濫竽充數。更別提整個節目的周期也不過在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練習生們想要一飛沖天實現質的飛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創造101》

中國偶像業「重男輕女」的問題也加重了「養成」暴露出的負面效應。如果說女性還能通過示弱博取同情的話,觀眾在評判男團時,更加反感只靠臉吃飯、靠賣萌吸粉、靠wink戲精的情況,觀眾希望男性通過過硬的專業能力來證明自我。

蔡徐坤能夠出道即頂流是因為過硬的舞臺。周震南是2019年男團比拼中唯一可以稱作出圈的選手,也是因為他獨樹一幟的專業表現。

偶像類節目所面臨的粉絲爭奪已經不只是和同類型節目。近些年來專業類節目數度出圈,也說明了專業魅力才是吸引粉絲的基礎。

《中國有嘻哈》給了PG ONE一個從地下到超高流量的機遇。與其說《這就是街舞》系列帶火了韓宇、馮正、阿K、楊文昊等一系列專業舞者,不如說是一群專業舞者成就了節目的高關注度,幫助節目出圈。

面對在幕後多年,終於等到能在大眾關注度的節目中大展拳腳的專業類選手,這些還在高喊「越努力、越幸運」,拼命在各大節目刷臉的練習生就顯得花拳繡腿了許多。

偶像經濟曾經為自己找到了獨樹一幟的「養成」邏輯,說服粉絲成為供養人。然而,「養成」成為了偶像行業故步自封的束縛。大家急於用這個邏輯說服粉絲「掏腰包」,同時消耗著粉絲的熱情,並動搖著練習生正常發展的根基。

其實整個行業都意識到「浮躁」二字,但是專業度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積累和投資加持的,而誰都不願意放下眼前的流量和錢不賺,去隱居幕後練習,即便眼前的只是蠅頭小利,錯過的有可能是萬千寶藏。

易烊千璽選擇《這就是街舞》展示舞蹈方面的專業度,王源選擇去《唱作人》釋放原創的能力,偶像頂流們開始紛紛試圖擺脫偶像標籤。只有專業感才能突破偶像經濟現在日趨明顯的天花板。

混亂行業生態:

集體販賣偶像夢想

封閉的行業自嗨


偶像團體在韓國多年的受眾基礎鋪墊,和類似韓庚、吳亦凡、宋茜等多代歸國偶像在國內的流量地位,以及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大熱,讓國內的偶像培養鏈條極速擴張。但是,除了少數深耕多年的專業公司外,大部分運營環節都是因利誘導的倉皇產物,缺乏運營根基和成熟運作能力。

從偶像產業成熟度而言,韓國是絕對的前輩,從審美風格,到經紀運作,再到人員選拔,在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完成、持續性發展的行業格局。從韓國的Produce系列來看,兩大娛樂公司SM和YG均未派出人員參加《Produce 101》,JYP也只派出Somi一人(最終成為出道組合I.O.I的C位)。

I.O.I

節目由背靠CJ公司的Mnet操盤,CJ為運行多年但苦於渠道資源力無法和大公司對抗的中小經紀公司製造了一個平臺,中小公司提供多年的經營成果,CJ負責資源整合和推薦,是一場面對大經紀公司壓制的市場格局中的生產力釋放。多方的強強聯合,才產生了最後的勁爆局面。

反觀中國的同類型節目,變成了大型經紀公司的吊打現場和回鍋爐灶。樂華和哇唧唧哇從去年的同臺競爭,到今年各自把持一個陣地。

對於大公司而言,第一年將合適的增量資源選手悉數派出,第二年因為人才培養速度和儲備度無法跟進,就有了盤活存量資源之嫌,大量出道多年的回鍋肉出現,雖然今年又有了新的曝光量,但是成功突圍者寥寥。大部分還是依靠、維持固有粉絲,出圈者有限。

面對大公司的強勢,中小公司的心態相對佛系,許多都是抱著讓練習生走一遭混個臉熟的想法,對於練習生的投資和培養力度也有所保留。開始時會有些許具有新鮮感面龐打動觀眾,但隨著賽制進展,中小公司練習生的專業能力短板便愈加暴露。

中國的中小經紀公司在資源力、投入力、渠道力方面均有欠缺,不乏有趁著行業火熱期希望極速收割之流。一些公司向適齡青少年販賣著偶像夢想,利用他們對於行業的無知,給予「畫大餅」的承諾。例如,強調可以給節目組編劇送錢,增加曝光量,或者有操控排名的能力等。

許多的經紀公司暴露出混亂的人員管理生態。例如,讓練習生繳納數額不菲的籤約費,成為正式籤約藝人,當數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公司再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網絡大電影,履行當初合約的承諾。經紀公司完成了一次「空手套白狼」,而新人們也用高昂的價格購買了一次廉價出道夢。

還有一些公司以底端練習生搭建了畸形供養鏈,底端練習生的費用最終化為資源供養具有潛力的免費練習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NH48公司重男輕女,窮養女兒富養兒,用女團SNH48的收入供養男團D7少年團的傳聞,一度還引起了SNH48粉絲的不滿,並暴出部分女性練習生收入低廉、生活狀況窘迫的情況。


SNH48

在評論韓國大型公司的女團時,彈幕喜歡用是否上班來評價,例如化妝部門今天沒上班、服裝部門今天上班了,但是對於韓國大經紀公司的星探部門,網友們的普遍評論是有在好好上班。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再提星探的概念,但經紀公司保證人才儲備的重要環節就是挖掘可用之才。

然而,目前中國的一些經紀娛樂公司,已經將發掘人才變成了大型「傳銷現場」。每發展一個付費練習生,從招募者經紀人助理到上級經紀人、主管、總監都能獲得相應的提成。發展一個新人的獲利周期比通過培養新人出道再賺錢要快很多,才導致市場上形成了如此多「有人招沒人管」的一錘子買賣。

中國的偶像產業發展周期短卻迅速迎來了火熱期,行業並沒有搭建起牢靠的生態支撐整體的可持續運營。許多公司、練習生懵懂入局,更不乏企圖快速陶粒的投機者。由此,中國的偶像產業形成了「出道即巔峰」的格局。

Oner

韓國用KPOP徵服世界,中國偶像業人員一直希望創造屬於自己的CPOP。然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整體行業依然是通過快速的複製粘貼打造中國偶像團體。厚粉底、精緻妝容、軟性感舞蹈、歌曲編排等,中國的偶像團體只是中國製造,而不是中國智造。

雖然行業在集體抱怨政策的管制,但卻反而推動了中國偶像行業尋找自己的特色。《創造營2019》已經邁出了腳步,展現出洗盡鉛華的剛硬感。

想要真正成就CPOP,就要擺脫拔苗助長和工業化外掛。發掘練習生的個人特色,並在某一個維度推向極致。不要一味地將所謂成功的模板套在練習生的身上,畢竟穿上盔甲的不一定是將軍,也有可能是傀儡。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三國演義國人太熟悉了,本身故事情節就跳不出太多新鮮感,你製作團隊再各方面都創作得沒一點亮點,只靠著畫風,這片子只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中國新說唱 2020》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你說它不好吧,其實這屆整體實力是強於前幾季的,感覺新進的rapper很多音樂素養都不錯。但是就是感覺少了那麼點東西,怎麼講呢,人都倒是謙虛起來了,但rapper們真實的靈魂都不見了。
  • 《沉默的真相》: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某瓣評分高達9.0!給出四、五星評分的觀眾佔比高達90%!其中五星佔比接近60%!這就是某藝迷霧劇場最新懸疑劇《沉默的真相》目前所獲得的「觀眾緣」。似乎很輕鬆就取得了無數導演夢寐以求的非凡成果。在《沉默的真相》中,大量的敘述江陽和侯貴平的往事,鏡頭不斷的在過去與現在中切換,無疑是在不斷的弱化懸疑感,最終使得觀眾有種「食之無味」的感覺。
  • 《鬼關燈》: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文丨新浪微博@電影玩家羅眾本文系電影評論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大衛·F·桑德伯格導演算是好萊塢恐怖片的後起之秀,在正式拍攝恐怖長片之前就有大量自產的恐怖短片,諸如[壁畫驚魂]、[閣樓]、[壁櫥]等。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刺殺小說家 影評
    但故事和人物稍有遺憾,片中大段留白,白得我觀影后,懷疑自己看得個寂寞……整體總結,即是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雖有遺憾,卻仍值得看。但吐槽歸吐槽,我依然很敬佩路陽導演的此次冒險嘗試,畢竟縱觀中國影史,這類以視效為主導的雙線敘事的東方奇幻系故事,著實少見。
  • 海外遊學和名校夏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其實並不只是中國家長「迷信」短期項目能帶來巨大改變,美國家長也不能免俗。 這些新聞報導難免讓許多國內申請者的家長灰心:難道海外遊學和夏校真的對申請毫無幫助,只是一道無色無味的安慰劑嗎?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海外短期項目呢?
  • 《JUMP FORCE豪華版》評測:一塊脆皮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本該是JUMP FORCE粉絲的一場盛宴,卻硬生生成了一塊棄之可惜的雞肋。本作在Switch上發售的就直接是「豪華版」,沒有普通版。
  • 別鬧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劇情猶如兒戲,爛番卻人氣不減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猶如兒戲的劇情讓人一言難盡,表現真的太差強人意了。即使被定義為爛番,八男的人氣卻不減反增,造成這種奇怪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觀眾對於嫂子的一腔熱血,二是男主數量眾多的後宮。接下來我會理清一下這部作品的劇情和設定,大家容我慢慢道來。
  • 《無心法師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通過第一案,牽出了陪弟弟柳玄鵠(陳瑤 飾)上京趕考的少女柳青鸞(陳瑤 飾),開啟唐朝捉妖小隊2-3集一單元的破案劇情。其實該劇有網文原著,原著中從未有時間線穿越回唐朝時期,對於無心這一設定來說,民國動蕩背景的改換是大損失。第一部為什麼成功?
  • 《以家人之名》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現在好多國產劇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矛盾衝突是為了衝突而衝突。人物角色間的對峙與交互像是兩個空懸的價值符號在強行對話。人性的複雜全部都淹沒在符號之下了。感覺像是兩個被壓扁了的模型在表演廉價的皮影戲。很典型的就是《以家人之名》近幾集的劇情。其實這劇開頭還是可以的,越到後面就感覺編劇的筆力根本撐不起來他們要表達的內容。
  • 韓劇《Kairos化時為機》劇情高開低走 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韓劇《Kairos化時為機》由一個綁架案展開故事,男主金瑞鎮的女兒被綁架疑似撕票,妻子受不了打擊跳河,金瑞鎮備受打擊之餘抓住了一個時空來電,一個月前的韓愛麗打給一個月後的金瑞鎮,兩人間有一個月的時差,兩人互相幫助,韓愛麗要找媽媽,而金瑞鎮則要求韓愛麗阻止女兒的被綁架案。
  • 《黑帆 第四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在我看來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從頭到尾都在反覆講這麼幾件事,0發展,0延伸,看劇多年,大開眼界。
  • 優酷《超次元偶像》開啟偶像養成3.0時代,花唄摘得節目獨家冠名
    造星鼻祖+超女之母強強聯手、花唄獨家冠名,《超次元偶像》將「年輕化」玩到極致自2005年《超級女聲》開播以後,國內選秀節目以一種近乎瘋狂的速度突飛猛進,呈現野蠻生長之態。之後,隨著國外模式的引進和制播分離制度的形成,市場逐漸邁入「後選秀時代」,更多的平臺開始將偶像養成作為選秀的代名詞。
  • 《長安妖世繪》評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昨日,阿里文娛發研的新手遊《長安妖世繪》開啟了新一輪的測試,這款號稱帶你穿越到中國古代妖怪世界,自由開放式探索與煉妖的遊戲究竟好不好玩呢
  • 偶像元年過後,中國的偶像時代是否已經來臨?
    2018年1月19日,《偶像練習生》正式在愛奇藝平臺開播,這一頂著抄襲惡名的綜藝,點擊量首播1小時破1億,2期破4億,收官已經突破25億,微博熱門話題閱讀量超過130億,由此拉開了中國所謂「偶像元年」的序幕。
  • 《狩獵的時間》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代價是經濟能力進一步向剩餘的財閥集中,產業鏈上面臨中國和日本從上下兩端進一步的擠壓)。故事其實很簡單,不說老套吧,也不太新穎。主角小混混四人組在崩潰的末世艱難求生,為了離開這個分崩離析的國家,決定幹一票大的搶劫其中一個混混供職的賭場,意外地除了搶到錢還得到了官匪勾結證據的硬碟,得手之後引來黑白兩道追殺的故事。
  • 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網際網路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首先,在批評近幾年國內偶像產業種種問題的同時,忽略了長久以來國內對於偶像文化產品的龐大需求。
  • 中國偶像選秀節目熱火朝天?日韓偶像產業,卻是背後最大的贏家
    但如果回到中國流行文化產業,今年中國的「韓國101系偶像團體選秀」,絕對值得說上一說。已經結束的《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正在進行的男團選秀《少年之名》,未來還有《明日之子樂團季》。那個時代的中國觀眾、中國娛樂產業和中國文化產業。對於「實力不夠」的唱跳偶像,甚至是對於「只看顏值的偶像」一直持批評的態度。這種全社會的審美要求,導致娛樂產業很少生產這類明星,自然讓內地本土的唱跳偶像生存困難。
  • 舌苔發苦、食之無味?找準原因,幫你重新「喚醒」味蕾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各種各樣的美食,都能夠希望捕捉到美食的味道,但是有些人表示自己經常感到舌苔發苦,食之無味。這種情況大部分的人可能普遍以為是身體出現了上火,其實這確實也是一定的原因,與日常生活中飲食上吃太多的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希望你要提前了解一下。舌苔發苦、食之無味是什麼原因呢?
  • 食之無味,依舊甜不起來……
    人物設定和部分劇情內容上,與《冰糖燉雪梨》相似度高,食之無味。同樣的青梅竹馬,同樣的專業,相似的性格。男主許放,蓉大射箭隊大一特招生。女主林兮遲,蓉大動物醫學專業大一新生。上部劇我們認識的那個手拿劇本的助攻叫廖振羽,他助攻之餘還和女主室友搞成了CP。這部劇的強助攻是男主隊友蔣正旭,時刻擔憂著男主的個人問題。拉著女主室友開會討論,如何讓男女主多見面多接觸。同樣在搞別人CP的時候,順手也解決了自己的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