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偶像產業在商業的巨輪下走上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集體螺旋,發展周期短卻迅速迎來了火熱期,行業並沒有搭建起牢靠的生態支撐整體的可持續運營,由此,形成了「出道即巔峰」的格局。
文 | 喜力
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完成了偶像類節目的男女共榮。而2019年,偶像類節目只進入到2.0的年代,就成為了一片糊的亂葬崗。
《以團之名》《青春有你》《創造營2019》影響力階梯式上升,但聲量均不及去年。《明日之子》水晶時代倒是有逆襲的架勢,也衝擊著偶像業對於女性不及男性的頑固偏見。
行業集體浮躁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019年偶像類節目面臨的基礎性問題是基礎人才的匱乏。在2018年已經大規模開發的情況下,2019年三大男團類節目集結了近300名練習生。雖然張藝興在《青春有你》中強調現在的市場太過浮躁,一些練習生只練習了個位數的天數就敢來上節目。
但是這個浮躁的鍋不能只讓經紀公司和選手來背,是被偶像節目模式綁架的中國偶像業的全員投機,平臺和節目也為整體浮躁貢獻了力量。
韓國的「Produce系列」每一年通過節目模式的變換,保證練習生的正常成長周期。第一年是選拔女團,第二年是選拔男團,第三年是通過集結日本AKB48旗下藝人完成人才的擴充。而且韓國沒有其他類似節目的競爭,讓「Produce系列」能夠穩妥地把控練習生生長和收割節奏。
反觀中國,平臺的商業化發展步伐讓偶像類節目成為了產業鏈中的一環,它是IP聯動的一部分,通過人員的「圈地運動」,完成日後特有的平臺人才、內容互動的閉環。
理論無錯,但深入到操作時,「蔡徐坤」「孟美岐」「楊超越」在這樣過度開發下能否被複製?平臺能否獲得高影響力的偶像支撐起高層次的內容體系也被打上問號。明知整個行業已經開發殆盡,又怕退出節目競爭會失去熱度,整個行業在商業的巨輪下走上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集體螺旋。
《青春有你》除了增加了求生欲,基本就是《偶像練習生》的翻版。《以團之名》雖然打出了團魂的新概念,但是還是沒能把準偶像類節目製作的命門。《創造營2019》號準了男團節目的整體問題,希望「重新定義男團標準」,但無奈是最後一個出場,面對已經PICK到精疲力竭的觀眾,也難重演去年女團的榮耀。
有趣的是,當行業整體都自知已經遊走在浮躁的深淵,卻仍然難以停下腳步,而中國的偶像業也正在被浮躁反噬。
養成系偶像:
從沒有無私的養樂多
有成才能樂於供養
偶像一詞的含義經歷了多重變化。最開始是對於業務能力強的明星的崇拜,彼時實力派也可被稱之為偶像。但越往後,偶像一詞中的「養成」概念就加大,精神附加值開始高於實力評判,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粉絲情感聯絡,卻也被傳統實力派質疑。
中國目前在走的路基本都是來源於日韓已經探索好的偶像養成經驗,例如人設、物料轟炸、正能量價值觀鼓勵、親密互動情感維繫等。在表演方式、妝容呈現等方面也在努力向日韓,尤其是韓國靠近。
偶像類節目形成了一種套路,類似於抖音上大火的「變妝」視頻,它完成了短期內素人向巨星的轉變,前一秒還是默默無聞的人,後一秒通過努力和節目組妝容、道具、舞臺的加持便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對於粉絲而言,有「養育」的參與感和目標感,也有對於自我人生價值的幻想和投射。
思路並沒有錯,但錯的是,「養成」應該有「養」也有「成」。
首先聚焦於「養」的方面。《明日之子》水晶時代中龍丹妮在談及一些RESTART賽道的選手時,強調了許多選手已經被公司冠以並不適合她們的風格和設定,並困在框架中無法走出。
從偶像養成類節目而言,「人設」的大行其道就是「無腦養」的表現,人設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從節目組的角度為選手生套人設就有了問題。在1.0時代,大家出於對偶像類節目的新鮮感,還能夠保持對於人設的好奇和觸動,但是到第二年,還在重複著同樣的人物設定和矛盾處理,就是在消耗著食材原有的鮮香。
「養」應當是從練習生本人出發,因材施教,在節目中給予「人設」的概括和放大。《創造營2019》裡高嘉朗作為回鍋肉出現,實力自不容小覷,然而他獲得了意外的關注度則是因為節目組把握了他自然散發出的「風趣硬男」的形象。
再看《明日之子》水晶時代,START和RESTART的比拼也暗含著「天然去雕飾」和「工業化生產」的對抗。那些流水線化的人設並不能讓人眼前一亮,反而會讓人感到不適,反倒是質樸的,甚至在舞臺上有著懵懂的失控的性格,能夠喚起觀眾的共鳴和喜愛。
「成」指的是專業感。因為偶像蘊含的「養成感」,初登場的混亂並不是一絕成敗的關鍵,但是決定練習生未來和節目質量的,一定是具備專業感的舞臺。所以偶像節目不停地灌輸「越努力、越成功」的概念,也是希望給觀眾洗腦,鋪墊「變妝」前後的情緒。
但是,「努力」在節目中已經越來越流於形式化的概念,在節目組的包裝下,每個人都可以披上努力的外衣。在舞臺、服裝、妝容的加持下,從外部視覺層面加上了「美顏濾鏡」。
但是,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越發提高,很容易透過濾鏡,看穿是真成功還是穿上外掛的濫竽充數。更別提整個節目的周期也不過在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練習生們想要一飛沖天實現質的飛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創造101》
中國偶像業「重男輕女」的問題也加重了「養成」暴露出的負面效應。如果說女性還能通過示弱博取同情的話,觀眾在評判男團時,更加反感只靠臉吃飯、靠賣萌吸粉、靠wink戲精的情況,觀眾希望男性通過過硬的專業能力來證明自我。
蔡徐坤能夠出道即頂流是因為過硬的舞臺。周震南是2019年男團比拼中唯一可以稱作出圈的選手,也是因為他獨樹一幟的專業表現。
偶像類節目所面臨的粉絲爭奪已經不只是和同類型節目。近些年來專業類節目數度出圈,也說明了專業魅力才是吸引粉絲的基礎。
《中國有嘻哈》給了PG ONE一個從地下到超高流量的機遇。與其說《這就是街舞》系列帶火了韓宇、馮正、阿K、楊文昊等一系列專業舞者,不如說是一群專業舞者成就了節目的高關注度,幫助節目出圈。
面對在幕後多年,終於等到能在大眾關注度的節目中大展拳腳的專業類選手,這些還在高喊「越努力、越幸運」,拼命在各大節目刷臉的練習生就顯得花拳繡腿了許多。
偶像經濟曾經為自己找到了獨樹一幟的「養成」邏輯,說服粉絲成為供養人。然而,「養成」成為了偶像行業故步自封的束縛。大家急於用這個邏輯說服粉絲「掏腰包」,同時消耗著粉絲的熱情,並動搖著練習生正常發展的根基。
其實整個行業都意識到「浮躁」二字,但是專業度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積累和投資加持的,而誰都不願意放下眼前的流量和錢不賺,去隱居幕後練習,即便眼前的只是蠅頭小利,錯過的有可能是萬千寶藏。
易烊千璽選擇《這就是街舞》展示舞蹈方面的專業度,王源選擇去《唱作人》釋放原創的能力,偶像頂流們開始紛紛試圖擺脫偶像標籤。只有專業感才能突破偶像經濟現在日趨明顯的天花板。
混亂行業生態:
集體販賣偶像夢想
封閉的行業自嗨
偶像團體在韓國多年的受眾基礎鋪墊,和類似韓庚、吳亦凡、宋茜等多代歸國偶像在國內的流量地位,以及2018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的大熱,讓國內的偶像培養鏈條極速擴張。但是,除了少數深耕多年的專業公司外,大部分運營環節都是因利誘導的倉皇產物,缺乏運營根基和成熟運作能力。
從偶像產業成熟度而言,韓國是絕對的前輩,從審美風格,到經紀運作,再到人員選拔,在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完成、持續性發展的行業格局。從韓國的Produce系列來看,兩大娛樂公司SM和YG均未派出人員參加《Produce 101》,JYP也只派出Somi一人(最終成為出道組合I.O.I的C位)。
I.O.I
節目由背靠CJ公司的Mnet操盤,CJ為運行多年但苦於渠道資源力無法和大公司對抗的中小經紀公司製造了一個平臺,中小公司提供多年的經營成果,CJ負責資源整合和推薦,是一場面對大經紀公司壓制的市場格局中的生產力釋放。多方的強強聯合,才產生了最後的勁爆局面。
反觀中國的同類型節目,變成了大型經紀公司的吊打現場和回鍋爐灶。樂華和哇唧唧哇從去年的同臺競爭,到今年各自把持一個陣地。
對於大公司而言,第一年將合適的增量資源選手悉數派出,第二年因為人才培養速度和儲備度無法跟進,就有了盤活存量資源之嫌,大量出道多年的回鍋肉出現,雖然今年又有了新的曝光量,但是成功突圍者寥寥。大部分還是依靠、維持固有粉絲,出圈者有限。
面對大公司的強勢,中小公司的心態相對佛系,許多都是抱著讓練習生走一遭混個臉熟的想法,對於練習生的投資和培養力度也有所保留。開始時會有些許具有新鮮感面龐打動觀眾,但隨著賽制進展,中小公司練習生的專業能力短板便愈加暴露。
中國的中小經紀公司在資源力、投入力、渠道力方面均有欠缺,不乏有趁著行業火熱期希望極速收割之流。一些公司向適齡青少年販賣著偶像夢想,利用他們對於行業的無知,給予「畫大餅」的承諾。例如,強調可以給節目組編劇送錢,增加曝光量,或者有操控排名的能力等。
許多的經紀公司暴露出混亂的人員管理生態。例如,讓練習生繳納數額不菲的籤約費,成為正式籤約藝人,當數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公司再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網絡大電影,履行當初合約的承諾。經紀公司完成了一次「空手套白狼」,而新人們也用高昂的價格購買了一次廉價出道夢。
還有一些公司以底端練習生搭建了畸形供養鏈,底端練習生的費用最終化為資源供養具有潛力的免費練習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NH48公司重男輕女,窮養女兒富養兒,用女團SNH48的收入供養男團D7少年團的傳聞,一度還引起了SNH48粉絲的不滿,並暴出部分女性練習生收入低廉、生活狀況窘迫的情況。
SNH48
在評論韓國大型公司的女團時,彈幕喜歡用是否上班來評價,例如化妝部門今天沒上班、服裝部門今天上班了,但是對於韓國大經紀公司的星探部門,網友們的普遍評論是有在好好上班。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再提星探的概念,但經紀公司保證人才儲備的重要環節就是挖掘可用之才。
然而,目前中國的一些經紀娛樂公司,已經將發掘人才變成了大型「傳銷現場」。每發展一個付費練習生,從招募者經紀人助理到上級經紀人、主管、總監都能獲得相應的提成。發展一個新人的獲利周期比通過培養新人出道再賺錢要快很多,才導致市場上形成了如此多「有人招沒人管」的一錘子買賣。
中國的偶像產業發展周期短卻迅速迎來了火熱期,行業並沒有搭建起牢靠的生態支撐整體的可持續運營。許多公司、練習生懵懂入局,更不乏企圖快速陶粒的投機者。由此,中國的偶像產業形成了「出道即巔峰」的格局。
Oner
韓國用KPOP徵服世界,中國偶像業人員一直希望創造屬於自己的CPOP。然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整體行業依然是通過快速的複製粘貼打造中國偶像團體。厚粉底、精緻妝容、軟性感舞蹈、歌曲編排等,中國的偶像團體只是中國製造,而不是中國智造。
雖然行業在集體抱怨政策的管制,但卻反而推動了中國偶像行業尋找自己的特色。《創造營2019》已經邁出了腳步,展現出洗盡鉛華的剛硬感。
想要真正成就CPOP,就要擺脫拔苗助長和工業化外掛。發掘練習生的個人特色,並在某一個維度推向極致。不要一味地將所謂成功的模板套在練習生的身上,畢竟穿上盔甲的不一定是將軍,也有可能是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