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打倒偶像產業,就能提升中國文娛產業的格調嗎?

2020-10-18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鐘】

著名編劇汪海林最近在觀視頻發表了一個演講,嚴厲地批評了最近幾年娛樂圈火爆的流量偶像現象。他不但深入剖析了流量現象對於娛樂文化產業的影響,還以一個業界資深人士的身份呼籲徹底改變國內娛樂界流量偶像制度。

雖然我從感情上贊同汪海林編劇對於娛樂行業的批評,也支持他提出的部分主張,如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建議。但是他提出的否定偶像產業、抵制資本製造流量明星這個運作方式的政策思路卻還是反映了前網際網路時代由上而下的文化管理心態,不能真正解決國內文化產業面臨外來競爭時處於弱勢地位的問題。

首先,在批評近幾年國內偶像產業種種問題的同時,忽略了長久以來國內對於偶像文化產品的龐大需求。70、80年代出生的朋友大概都記得「小虎隊」在國內引發那一波追星熱潮,對於這一代中國人來說,小虎隊的三個成員就是許多人的啟蒙偶像。

90年代的港臺偶像明星風靡內地,到了2000年,國內的偶像市場則是韓國偶像的天下,H.O.T,少女時代等等韓國偶像團體在國內迅速聚攏人氣,吸引了大批少男少女成為粉絲。以《藍色生死戀》、《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為代表韓國的偶像電視劇則開始霸佔了各大電視臺的黃金時間,國內自己的文化娛樂產業的創作群體有段時間在「韓流」的打擊下潰不成軍。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韓國偶像的粉絲為了追星在世博園造成踩踏事件,事後又在網絡上與眾多網友展開論壇大戰,一度成為當年最火爆的網絡事件。

《大長今》劇照

國內偶像如鹿晗、吳亦凡、王一博、肖戰等人,那時還都默默無聞。但是中國偶像市場在這些人出名之前早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並且發展到相當規模。正是由於國內資本注意到了偶像娛樂市場的巨大前景,中國內地自己的偶像團體開始湧現,比如在2012年,模仿日本偶像團體的內地女子偶像團體SNH48在上海成立。

從一開始,國內自己的偶像團體就有非常濃重的日本和韓國的痕跡,那是因為市場上成功的範例就只有日本和韓國的榜樣,作為後來者,風險最小的第一步就是山寨模仿,因此當時在韓國接受培訓的一批藝人吃到了國內偶像產業發展的第一波紅利。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過程,其實也是走過這樣一個從模仿山寨別人到自主研發創新的過程,連華為剛創業的時候也做過一段時間的「二道販子」。

在今天發達的網際網路環境下,文化娛樂產品的供給和傳播的成本很小,如果國內沒有自己的偶像產品來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外來的娛樂產品就必然會來佔領我們的市場。我們可以拿主機遊戲市場為例,過去國內一直沒有放開主機遊戲的進口,但是並不妨礙廣大的遊戲迷想辦法玩到荒野大鏢客、只狼、黑魂這樣的國外3A大作。今天國內主機遊戲玩家群體已經增長到相當龐大的規模,但我們還沒有本土公司能夠製作精美的主機遊戲。即使是不久前引發全網關注的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預計也要兩到三年才能正式面世。而這兩三年期間,國內廣大玩家還只能為國外遊戲產品買單。

所以,對於某些國內偶像藝人的品行或者能力進行批評並沒有問題,但是否定整個偶像產業,就應當考慮一下如何提供替代的娛樂產品來和國外的偶像團體競爭,來滿足客觀上國內存在這一塊市場需求。昔日韓流肆虐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過去的一些文化創作思路和管理模式是打不贏外來的文化入侵的。而國內今天的偶像產業雖然還有很多不足,但已經開始擺脫日本和韓國的影響,逐步在摸索更適合國內市場需求的發展方向。

不僅僅是偶像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競爭中,國內目前在面對海外文化產品的競爭時依然還是攻少守多。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還處在一個手工作坊的時代,而國外最先進的競爭者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在訪談中就曾經提到過,國內電影行業創作和製作的標準幾乎為零,不同劇組之間連一個統一的劇本格式都沒有。相比之下,好萊塢電影行業有800多個工業標準,很多拍攝製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不需要每個劇組再重頭尋找解決方案,行業標準已經提供了統一的答案,不但節省劇組的時間和成本,還可以保障穩定的拍攝水準。

《流浪地球》片段

而在偶像產業裡,韓國偶像產業的流水線製造和工業化運營雖然也有不少缺點,但是的確保持了長期輸出大量有市場競爭力的偶像團體和品牌,新的偶像一代代的湧現,還能一直輸出海外搶佔市場。

在國內娛樂市場上,客觀的說,流量機制已經是文化產業鏈中相對最接近工業化運營的一部分了。現在國內的自媒體和公關行業,已經在利用AI來追蹤媒體熱點並加以幹預。

製造流量作為市場營銷的一部分,包括刷數據、打榜、控評這些常見的操作也早就有了大量外包公司來提供標準化、跨平臺的一站式服務,這幾年許多影視作品的宣傳推廣都複製了這些製造流量明星的操作手段。

因此,我們真正的短板是在文化娛樂產品的內容創作和製造上還沒有能夠進入工業化的時代,無法批量的生產出類似《流浪地球》和《哪吒》這種質量水準的文化產品,滿足不了國內客觀存在的市場需求。

我雖然佩服汪編劇揭露行業弊端的勇氣,但是他提出的解決思路並不能改變我們面對外來文化產品競爭所處於的守勢地位。中國製造業要追求更尖端的工業化進步,文娛產業同樣也需要經歷一次工業化的洗禮。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不會被殺死的文娛產業
    社交隔離,讓一切線下生活空間裡的文娛活動變成了泡影,整個文化產業被分割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在線下,在等待中煎熬;一部分在線上,在喧鬧中狂奔。超越地理限制的優勢讓在線文娛成為文化產業的出口。文娛生活全面轉移陣地到線上,也直接刺激一度疲軟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同比增速反彈到1.5%,一季度月活躍用戶規模較2019年年末增長1700萬。線上一片熱鬧的背後,卻是在線文娛行業營收增長乏力的現實。Quest mobile數據預計,2020年Q1網際網路廣告市場規模同比下降了19.9%,對在線文娛的廣告收入衝擊明顯。
  • 選秀、限定團倒逼下的中國「特色」偶像產業
    ,元年之後的這2年,是無數練習生、偶像經紀公司在三大平臺的8檔偶像選秀節目中沉浮,層出不窮偶像選秀後,是視頻平臺掌握了話語權,開始讓偶像大規模走進公眾視野,也是偶像選秀和限定團,倒逼出以選秀綜藝為核心、以限定團為發展的中國「特色」偶像產業。
  • 文娛產業版圖再擴張,湖南「野心」很大
    從大屏幕到小屏幕,湖南大文娛產業的邊界不斷擴寬眾所周知,大文娛產業遠遠不止電視製作這一項,電腦、IPad、智慧型手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玩法。從大屏幕轉向小屏幕,是大文娛產業的大方向,玩遊戲、刷抖音,已經是時下年輕人的新玩法,而且不斷滲透至各個年齡階層。
  • 臺前虛擬、幕後AI,文娛終變無人工產業?
    虛擬歌姬、虛擬人角色、虛擬偶像等虛擬職業已成為文娛產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娛樂業近5年趨勢預測報告中,也一直有這樣一個認知,當5G開放時,VR會第一個再次爆發,謝安亦在前不久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表示「我們離《頭號玩家》
  • 1000億的中國偶像產業,資本下娛樂圈、選秀、飯圈和文化輸出
    恰巧這時,中國偶像市場,除了2004 年《超級女聲》的曇花一現,這個市場荒煙蔓草,頹垣敗壁中國偶像產業沒幾個人,導致大家只好去粉日韓和歐美偶像,中國偶像產業的整體拉胯也是助推歐美/日娛/韓娛收割中國市場的關鍵因素
  • 三七互娛李逸飛:文化內涵定義文娛產業的未來
    9月19日,《財富》雜誌評選出「定義未來的50位中國商業先鋒」。透過這份名單,中國經濟未來的多元化趨勢呼之欲出,除了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螞蟻金服CEO彭蕾、騰訊CEO馬化騰等製造、金融、信息產業的熟面孔以外,三七互娛創始人李逸飛、藍港互動CEO王峰、樂逗遊戲CEO陳湘宇等新興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也在其中嶄露頭角。
  • 第二屆中國文娛產業峰會,「文藝復興」近日將在京召開!
    一年一度的中國文娛產業峰會,即將於12月8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召開,接近100位演講和論壇對話嘉賓,以及超過200位文娛領域的投資人和
  • 再給一點時間中國將完勝韓國的娛樂產業,你相信嗎?
    光有正確的戰略還不夠,韓國的成功經驗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現代文娛產業同樣需要工業化。即使文娛行業仍然對個人創意、表演天賦有相當依賴,但原有的舊師徒培訓模式、手工作坊式的製作流程,顯然無法適應文娛產業的大批量生產。近年有不少中國青少年藝人加入韓國演藝公司,赴韓接受全套「韓式培訓」,一些人已經正式出道。
  • 資本搶灘「文藝復興」, 萬億文娛產業誰是最後王者
    會上,萬達電影一舉託出電影、遊戲、院線影院三項業務,將文娛產業最有價值和前景的領域一網打盡。影視與遊戲,可以影遊聯動;院線與影視,雖然用院線為影片提供排片便利的做法,對提升影片票房和人氣收效甚微。但是院線段積累的觀眾數據,卻是影視項目研發投資的重要依據;影院與遊戲,影院的視聽設備將極大提升電競、直播的感官體驗,或將成為後者重要營收渠道之一。由此可見,萬達文娛產業的三項業務之間有著眾多銜接點,能夠相輔相成,一同增長。
  • 中國偶像選秀節目熱火朝天?日韓偶像產業,卻是背後最大的贏家
    但是,內地演員一直不是偶像明星的基礎(曾經的偶像李易峰,楊洋都轉型了)早期內地樂壇和演員相差無幾。8090年代活躍的李谷一、張也、祖海等等,這些後世稱為「國家隊」的藝術家。如果有人稱他們是當年的「偶像明星」,這是侮辱了人家嗎。
  • 《青春有你2》頻上熱搜,資本在偶像產業尋覓下一個B站
    「二次元和動漫內容已經養出了一個市值超過60億美元的B站,偶像產業無論從播放量、社交聲量、商業模式都比二次元動漫產業更大,我們要尋找的是偶像產業領域的『B站』。」在燃財經線上沙龍上辰海資本合伙人陳悅天表示。陳悅天長期關注文化內容產業,曾投資了SNH48、米未傳媒、繪夢文化、人人視頻等。
  • 文化、娛樂、音樂分論壇揭曉 | 中國文娛產業的騰飛
    2019哈佛中國論壇將於4月12日至14日在波士頓哈佛大學舉行。在建國七十周年、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之際,哈佛中國論壇邀請中美政界、商界、學界、文娛界領袖,在仲春四月雲集查爾斯河畔,共同展望未來十年的中美關係發展和國際化趨勢。
  • 中國偶像產業,請慢一點
    02.偶像這碗飯不好吃時間回到2018年4月,蔡徐坤以4764萬的斷層票數在《偶像練習生》中C位出道。而備受爭議甚至連父輩都在問的楊超越,在《創造101》高位出道後登上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封面,成為了「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在101中未能出道的王菊,也造就了一場連續幾日不屬於「菊外人」的網絡狂歡,推動節目進一步出圈。
  • 張昭:文娛產業再升級,用文化品牌的方式做電影
    數位重量級嘉賓從最前沿的技術創新、行業的趨勢與未來空間、文娛行業迭代發展等方面貢獻出自己的觀點。下午舉行的驅動分會場人山人海,走廊和門口都站滿了人。大家不僅為會場的重量級嘉賓而來,也為貼近行業現狀的議題和觀點而來。樂創文娛董事長、CEO張昭發表了題為「講好中國故事,驅動文娛產業再升級」的主題演講。
  • 文娛產業投資機構TOP20排行榜!騰訊、真格、IDG、紅杉領跑
    根據娛樂資本論的計算,2017年全年,在文娛領域下注最多的機構分別是:紅杉、騰訊、IDG。2017年,紅杉通過今日頭條、愛奇藝等多筆大額投資,進一步鞏固在文化娛樂領域的優勢地位;相比之下,經緯中國2017年在文化娛樂領域的投入相對謹慎,從金額上看,幾乎跌出2017年文娛投資前十。
  • 盛訊達與辛選成立合資公司,文娛產業迎來新變局
    頂流主播進軍大文娛,資源互補開闢新市場   盛訊達公告顯示,該激勵計劃擬一次性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840.06萬股,佔盛訊達股本總額的9%。受激勵激勵對象總人數為12人,其中包括了辛選的創始人辛有志、聯合創始人宋鐵牛、高管楊芸等人。協議轉讓後,辛巴系將持股盛訊雲商的49%,佔盛訊達股份的9%。
  • 愛奇藝爆款網綜《偶像練習生》給中國偶像產業變革帶來哪些新思考?
    在1月26日播出的《偶像練習生》第二期節目中,一段練習生們日常訓練的紀錄片曝光。鏡頭裡,練習生們為了追求更加完美的舞臺效果,不分晝夜的對著鏡子重複練習一個姿勢;有的練習生即使持續高燒,依然堅持在訓練場排練,克服生理和心理的極限;有的練習生多年來一直忍受「無法出道」的煎熬,但依舊不放棄夢想;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練習生組合的成員們相扶相持,一起面對練習生生涯中的每一次挑戰。
  • 你只知道湖南衛視,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湖南大文娛產業版圖
    從大屏幕到小屏幕,湖南大文娛產業的邊界不斷擴寬眾所周知,大文娛產業遠遠不止電視製作這一項,電腦、IPad、智慧型手機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玩法。從大屏幕轉向小屏幕,是大文娛產業的大方向,玩遊戲、刷抖音,已經是時下年輕人的新玩法,而且不斷滲透至各個年齡階層。湖南的大文娛產業也在不斷擴寬邊界,努力將大文娛版圖拼湊完整。
  • [景寧]紅星街道:打造金鐘雪梨文化產業區 喜結美麗鄉村「致富果」
    ,已有560餘年金鐘雪梨栽培歷史的金鐘源村,開發利用村裡的閒置土地,以觀賞性+食用型相結合,引進雲和雪梨先進技術,向農戶流轉土地種植髮展雪梨,基地建成好後通過向外招租,由農村實用人才或合作社承包管理,村委收取租費增加村集體收入。
  • 小冰受邀出演大電影 拓展人工智慧在文娛產業的應用
    小冰團隊表示,小冰凜菜的參演讓影迷們首次突破平行世界和次元壁限制,與兩個世界裡的同一個人工智慧同步交互,小冰凜菜正運用其人工智慧黑科技能力開闢人工智慧賦能文娛產業的新道路。未來,小冰凜菜將繼續探索和拓展人工智慧在文娛產業的應用,持續為文娛產業的發展提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