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巫師,大家經常談起飯圈和偶像,我也還記得,可不甚清楚這其中的過往
我翻開巫師的【娛樂圈行業研究】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鵝選桃選,秀粉,泥塑,蒸煮,爬牆,拔旗,切瓜
再往下看則是ikun,農糖,月芽村民,南極星
再到後面,【酒】,【炒】,【搖】,【壺】,【折九】,【糖】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五個字:【資本永不眠】
一,娛樂圈監管變臉,影劇綜急轉直下【暗線1】
從土偶(偶像練習生)到土創(創造101),從蔡徐坤到楊超越,再從婧(青春有你2)的折九(The 9)到堡(創造營2020)的硬糖少女
大家看到了鮮衣怒馬,激昂青雲和全民狂歡,但在一片人歡馬叫的表象背後,我看到的卻是行業資本在夾縫中找到了一絲喘息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呢,故事要從幾年前年的內容政策變臉開始說起。
我們把時間倒退個幾年,16-18年文娛行業監管側的趨緊,導致市場上的內容供給遭受當頭一棒。比如「限古令」對古裝和玄幻的打壓,還有限薪令,限外令(限制境外節目引進),限制低俗,整治「陰陽合同」,限制低齡演員等等
而從監管側各條路徑影響到影視行業的結果就是,觀看時長和收入增長疲軟,首先是線上內容增速暴跌,根據公開數據
國內在線內容收入的增速,從2015年開始持續下行,2011年還動輒翻倍呢,而17-19的增長也就20%上下
第二,再看官方公布的中國電影票房數據
中國票房增速也就是紅線部分,也是在2015年斷崖下跌,2016幾乎零增長,17年稍顯抬頭,但之後再次拉胯,今年有疫情在更是沒戲
第三,電視劇的整體態勢更加糟糕,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國產電視劇發行集數與部數從2015年開始下行,而且這次不是增速的下降,而是內容數量的直接下降,6年降幅接近50%
監管是一方面,但新媒體新內容的強勢擠壓,人口紅利的疲軟,大眾胃口的改變,再加上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內容消費習慣的變化等因素,背後的資本處境越加尷尬,文娛行業的老資本家們都在為增長搜腸刮肚
當大蛋糕整體的增長變慢,那各路資本追求的增長則只能從【把蛋糕做大】轉移到【分更多蛋糕】,影視內容子版塊中的【影、劇、綜】三者近似形成了存量競爭的零和博弈,其中影(電影)和劇(電視劇)由於本身的題材和劇情,迎合監管進行大改後內容直接拉胯
但綜藝的可操作性和可延展性就強多了,在幾輪監管大棒下,綜藝受影響相對較小,資本也慢慢傾斜,請記住這時尷尬又急於尋找出路的資本,這條線索是個重要的伏筆,這些資本猶如一堆枯草乾柴,就等一個星星之火
二,娛樂圈資本增速尷尬,綜藝板塊逆風翻盤
這時中國文娛行業來到了一個分水嶺——原來不被看好的,鄙視鏈下層的【綜藝板塊】,逆風翻盤
從2015年到2019年,伴隨著電視的疲軟,網綜每年都幾乎保持著近30%的增長,從2015年的每年96部,竄升至2019年的176部
同時根據藝恩的數據,中國網綜市場投資規模也從2015年的10億連年翻番,2019年已經達到了88.1億。並預計在2023年達到137億
而對近兩年播放時長佔比趨勢的數據分析,看最底下的藍色部分
用戶觀看綜藝時長佔比從11.7%快速上升到16%,絕對增幅看著很小,但這都是活生生從其他品類下搶來的用戶時長,還記得當時跑男和極限挑戰的騰空出世
相比較於電影電視劇,綜藝帶來了更高的玩梗和討論度,比如跑男的撕名牌成了當時團建和聚會的重要形式
跑男和雞條的初露鋒芒還不夠,造就綜藝逆勢崛起的另一股力量,就是選秀。恰巧這時,中國偶像市場,除了2004 年《超級女聲》的曇花一現,這個市場荒煙蔓草,頹垣敗壁
中國偶像產業沒幾個人,導致大家只好去粉日韓和歐美偶像,中國偶像產業的整體拉胯也是助推歐美/日娛/韓娛收割中國市場的關鍵因素
國民的精神需求在選秀綜藝這波增長中得到釋放,從好聲音到有嘻哈,從【酒】,【炒】到【搖】,【壺】,再到折九和【糖】,百花齊放,這些都是鵝桃選秀團的花名,愛奇藝出來的就叫桃選,騰訊則是鵝選,酒——偶像練習生選出的團,蔡徐坤就在這兒,炒——創造101的火箭少女,簡稱火少,就是炒,搖——青春有你,大家調侃節目組搖號出道,壺——創造營2019,出道夜的道具是壺,所以團的花名是壺,青春有你2的團是the nine,也叫折九,糖——就是創造營2020的硬糖少女
其實隔壁還有以團之名,就是聲音有點小,不說了,優酷落淚!
選秀網綜主要是戳到了觀眾的幾個痛點
第一,帶來了參與感的滿足,也就是投票機制,至於黑料先不說,總之你覺得你是參與了
第二,以前對明星是崇拜和追求,而現在的重點是【養成】,從你默默無聞到聞名遐邇,我陪你走花路,和偶像一起成長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選秀節目天然的多線話題性供給,比如嗑CP,拉踩撕逼等,觀眾們也樂得吃瓜和討論,但好多人說現在的選秀網綜有劇本,其實不是,你也不想想,要真有劇本,以選手的演技能演好?大部分還是靠導演安排可預見性的話題,放大摩擦,製造反轉,製造反差對比,整活兒式剪輯,都為了節目效果,全網討論,造梗出圈,比如淡黃的長裙,冰清玉潔,在話題度這一點上,桃的《青你2》和《新說唱》確實挺能整活,反觀浪姐就高開低走了,另外綜藝和綜藝間也互相內涵,比如新說唱主理人mv,張靚穎的這幾句詞,是不是有點內味了,再有新說唱導演【車澈】和說唱新世代導演【嚴敏】在朋友圈也有火花,車澈發朋友圈:人在塔在,嚴敏也有回覆,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看就完事兒了,人和人,人和節目,節目和節目,各種天然性話題,都是綜藝的板塊的優勢
而選秀網綜之所以能橫空出現,也是借鑑了海外成功綜藝的模式,其實從跑男到有嘻哈,都可以在海外找到原版,資本和策劃們一看,海外引進還挺管用,那我也把選秀類的試著引進一下,後面的事你們就都知道了,當然也引發了版權的討論,而且從這個表可以看出,我們的引進的大頭,就是韓國
而這更反映出韓國在偶像產業上確實吊打我們,領先至少一個代際,不過有意思的來了
三,韓國吊打中國時代,命運齒輪導致兩條暗線交匯【暗線2】
本來吊打中國的韓國偶像,怎麼在中國聲音好像越來越小,主流戰場被楊洋,蔡徐坤,王一博等為代表的本土偶像彎道超車呢,還是回到資本的視角,先說韓娛的特點,韓國有一套由幾家巨頭主導的成熟偶像製造體系,在造星的整個流程都實現了標準化作業,鐵打的資本,流水的偶像
同時,韓國的商業音樂市場相對成熟,也有專門的打歌節目,也就是人家偶像出道了才站上了真正的舞臺,反觀我們,即使是資源豐富的鵝廠能包售後,但偶像出道即失業的現象也肉眼可見,出道了反而沒有了舞臺,幾乎沒有打歌節目,以前有過的反響和收益都低於預期
再加上廣電總局的【護苗計劃】,禁止「打投」,所以大家都改用助力或加油了,這一切導致想做純打歌舞臺的團隊招商難,加上商業音樂市場低迷,音樂消費意識相對薄弱,資本覺得無利可圖,當然也不上心了,所以偶像-音樂-舞臺的商業邏輯一直被掣肘
韓國由於高度成熟的工業化,導致偶像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迭代越來越快,所以韓國偶像的議價能力極弱,而背後資本、經紀公司和出品方吃到了大部分蛋糕,在這種高頻造星,資本通吃的模式下,加之完善的體系和高強度的競爭,確實可以不斷出現新的偶像,供給側極強,對偶像工業化薄弱的我們形成降維式的滲透壓
東神(東方神起)、大棒(big bang)、Super Junior、少時(少女時代),茶蛋(EXO),防彈(防彈少年團)等在中國都赫赫有名,佔據相當的市場
而從韓國體系出來的歸國四子,也是工業級別降維碾壓國內農耕時代的偶像產業,不過越發達的娛樂圈,背後資本的事兒也越精彩,而且韓國的事兒在國內發應該沒什麼限制,有空聊一聊
韓國資本為了更好的收割中國市場,讓偶像學中文,運營中國的社交媒體,有些韓國經紀公司甚至被嘲熱搜包年,不追求前幾,只要在榜上待著就行。這期間通過各種運營,韓國娛樂資本從中國獲取了可觀的利潤,又順帶進行了文化輸出,真是站著把錢掙了
但我們面對韓娛的文化輸出,除了港臺稍有起色,我們的生產能力還不足以進行有效反制,有點任人魚肉的意思
然而在文娛行業燈紅酒綠的萬花叢下,一隻蝴蝶扇了扇自己的翅膀,震動了整個亞洲偶像產業,時代的巨輪在這一刻掉轉航向
只有魔法能夠打敗魔法,一路高歌猛進碾壓中國偶像產業的韓國,竟然因為自己的作死打斷了文化輸出進程。2016年隨著韓國薩德的部署,我國限制韓國藝人和節目的舉措全面開啟,推出禁韓令大禮包
這顆核彈精準的投在了韓國娛樂資本的心臟,各路資本集體跳水,YG公司股價應聲下跌8%,JYP下跌5.5%,SM下跌5.3%,幾大娛樂公司的中國業務直接腰斬,市值合計蒸發3600億韓元,從此新的時代開始了
雖說政策打擊了韓國資本的在華市場,但原先中國粉絲的購買力依舊穩定,該買買,該刷刷,不過對於國內巨大的增量市場,是重大利好,即使是存量市場上,全網畢竟只有300追星女孩,爬牆操作也屬於基操勿6,增量和存量板塊,我們自己的造星產業都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最精彩的來了,還記得第一章埋的伏筆嗎,影劇綜背後尷尬的資本們,猶如一堆枯草乾柴,而此時綜藝板塊下偶像市場最強大的敵人被隔在了國境外,限韓令就如同星星之火,兩條暗線在這裡碰撞,擦出巨大的火花,乾柴烈火
中國的偶像產業,隨著選秀綜藝的一鳴驚人,和限韓令時代的帷幕拉開,蔡徐坤楊超越破土而出,酒炒搖壺也都聯翩而至,花路上一時間枝繁葉茂
中國偶像的供給爆發式增長,從而開始向東南亞輻射,緬甸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開始出現我國偶像的粉絲群體,而原本被日韓霸佔,或者確切的說,是被韓國霸佔的亞洲偶像市場,一隻紅色的力量悄然崛起
市場從供不應求到供大於求,加之肉眼可見的馬太效應。就算限韓令全面解封,韓國也只有頭部藝人在中國還能有較強的號召力,中國市場內韓國碾壓的時代就在這兩條暗線的交匯下,變的殘燈末廟
四,偶像背後的資本眾生相,old money進退維谷,new money大浪淘沙
這兩條暗線融合後,中國偶像產業幕後的資本也風起雲湧,而幕後資本我們也分兩條線來說,分別是old money,也就是平臺出品方的尷尬,和new money,也就是各種新興經紀的大浪淘沙,先說平臺
選秀產業給大眾似乎展現了鵝桃的雙巨頭模式,加上旁邊優酷的緊趕慢趕,偶像產業的風靡雲蒸讓愛優騰來到了第二春,面對中短視頻平臺的侵蝕,選秀綜藝板塊無論是在刺激用戶留存、消費、互動和使用時間,都成了防守利器,但是三家發現,我這幾年搞出了這麼大動靜,但是錢呢?
根據愛奇藝財報,271從19年3季度的營收就沒怎麼漲過了,17、18年動輒50%的增長,而現在只有個位數
從利潤層面看就更尷尬了,看這張圖,愛藝奇表示: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這幾年還沒盈利過呢
雖說搭上了偶像產業的東風,廣告和付費會員數據也都湊合,包括現在和限定團成員的經紀公司分成,但架不住愛奇藝自己的成本居高不下,從圖中可以看出,從17年到現在,其內容成本佔比一直在百分之六七十,想了各種轍也下不去
而其他家也都成本高企,但禍不單行,這時偏偏一隻黑馬又從後面殺了出來——也就是芒果,看這張圖,隨著《浪姐》的單日播放突破1.5億次,累計播放突破20億次,一個現象級的選秀再次出現
芒果超媒的市值也一路突破1200億。浪姐上線的當天,芒果超媒股價漲幅6.82%,在浪姐播出20天內,股價上漲24%
再根據各視頻平臺每月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的數據,芒果TV從一季度開始反超愛優騰,以69分鐘領跑行業,優酷再次表示:別說了,人間不值得
在這樣的局面下,作為偶像行業大功臣的愛優騰,選秀網綜這個模式弄火了,場面上也風光,但因為成本高企,自己卻陷身囹圄,我有理由懷疑,old money們是不是又要上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劇本了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一夜春風的偶像經紀公司,韓國偶像經紀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形成了寡頭制霸的行業格局,而我們還處於百家爭鳴的階段,大大小小的資本都聚集在這一畝三分地上
2017年中國共有3040家藝人經紀公司,而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翻了近4倍,達到11300家,而增加的大多數就是衝著偶像市場來的
逐鹿群雄的盛況下,市場上出現了可圈可點的玩家,根據娛樂產業公布的榜單,冠亞分別是王一博所在的樂華娛樂和鞠婧禕所在的絲芭傳媒,近一年分別輸送了7位和17位藝人進入選秀
樂華娛樂老闆就是在《浪姐》裡被噴慘了的杜華,這位才是真-乘風破浪的姐姐
而第五名時代峻峰,也就是TFBOYS所在的公司,籤下了在《舞蹈風暴》和《創造營》爆火的張藝凡
而張藝凡所在的【糖】正是由哇唧唧哇運營,又涉及到另一個乘風破浪的姐姐,龍丹妮,這裡沒法展開說,她的資本博弈要從十幾年前的快男快女說起,一直說到華晨宇,周震南和毛不易,估計又能寫個上萬字,不知道你們想不想看,想看的把【哇唧牛逼】或者【哇唧倒閉】打在公屏上
我們的老朋友嘉行排名第六,嘉行系的崛起之路在楊冪那期視頻講的很詳細,感興趣的可以去看
而旗下有陳赫和papi醬的泰洋川禾排名第七,今年做到了指哪打哪,唯二輸送到《青你》的趙小棠和孔雪兒都成功出道
但偶像經紀在風光的背後,也亂象叢生,除了【樂華】這種頭部,今年榜單近一半是新上榜的公司,想當年風光無限的坤音和香蕉,今年卻好像沒了聲音
整個行業似乎在向VC看齊,廣撒網,賭選手,賭賽道,沒有人能真正的統治和預知市場好惡,各家的行為更像是賭博,回想蔡徐坤和楊超越,一個是個人練習生,還在和原東家撕逼,另一個則名不見經傳,卻都抓住了機遇,爆紅全網
再看現在,老牌資本紛紛翻車,華誼兄弟和旗下公司共輸送5名練習生參加《創造營2020》,成績最好的才排到41位,而送到《青春有你2》的練習生首輪就被OUT
但同樣是老牌公司的華策影視,旗下的虞書欣卻火遍全網,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沒有人是預言家,但人人都可能是預言家,導致連各種培訓學校、舞團、甚至KTV都來輸送選手,想賭一把快錢,好不熱鬧
拉回上帝視角,一邊是愛優騰的重資產正規軍,成本居高不下,另一邊是經紀公司,輕資產遊擊隊,但大浪淘沙,說不定第二年自己就被取代
這些大大小小的資本各懷鬼胎,有些紫氣東來,盆豐缽滿,有些則前有堵截,後有追兵,雖然在資本叢林的眾生態下,反映出行業混沌和不成熟,但正是市場、政策和時機的到來,也是我前面說的兩條暗線交匯,讓大家主動或被動的為中國的偶像產業添磚加瓦,至少,場子熱了,看熱鬧的也多了
五,資本角度下的飯圈
除了資本叢林眾生相,中國偶像產業想要構成完整的產業鏈還有必不可缺的一環,就是飯圈
大家對飯圈還是停留在撕逼,控評,無間道這些標籤上,我們還是拉到資本的視角
根據微博的公開數據,飯圈或者說追星群體大多分布在Z世代,90後群體中追星族佔比不到三成(26.78%),95後中這一比例上升至50.8%,而近7成的00後都認為自己屬於泛追星群體
80後關注列表有39%是明星,而00後關注列63%是明星,且越年輕的人群關注的明星越分散越多元
前幾章說全網飯圈女孩就300人,是大家自嘲粉絲既喜歡A又喜歡B,在A的粉絲圈又在B的粉絲圈,所以大家都認識,圈子很小
根據相關數據,一名粉絲同時應援3個以上偶像佔比近50%,應援5個以上偶像的粉絲佔比更是達到了12%
但這也反應了飯圈接收娛樂信息數量和速度都超過普通人,口味迭代速度快,觀賞能力和偏好也在快速迭代
同時,對比了80後至00後群體的轉評贊和購買行為,00後的群體為自己的偶像宣傳和互動意願最強,自來水能力最強
在商業價值沒有顯著低於中青年用戶的前提下,粘性和質量更高,80後為追星支出最少,每月為追星花費200元以上的僅佔14.8%。而00後有14.89%每月為追星花費5000元以上。
除去最基本的打榜應援,現在的飯圈也越來越職業化,甚至飯圈內部也有各種形式的KPI考核,飯圈大觸也試圖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商業邏輯,比如站姐跟行程、拍圖、修圖,用第一手的物料供應獲取收益,並且衍生出了一批職業代拍
飯圈內部無論是站姐,站務,資源,視頻,美工,外務,控評和反黑,都會在長期的運作中形成幾個大粉,而他們也嘗試賣畫冊、手幅等周邊產品,然後把賺的錢繼續投入到打榜中
同時,圈子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負面效應,飯圈的撕逼和控評長期被公眾詬病,一方面從公序良俗的角度看,圈層群體需要正面引導,另一方面從行業的角度看,圈層的負面難以轉化更多的路人,反而招來路人嫌棄和公眾輿論的指責,同時飯圈內部矛盾也造成內耗和浪費,當不能吸引別人自願加入時,行業蛋糕就做不大了
對飯圈批判歸批判,但微觀上講,中國的新興偶像產業,飯圈真金白銀的貢獻最多,但由於自身一系列的問題,被大家貼上各種負面標籤,掩蓋了對偶像產業巨大的貢獻,沒有得到其對行業貢獻金額相當的歷史評價,我們依舊遵循冷酷、客觀和務實的角度來聊聊飯圈
六,中國偶像產業的體系建設和迭代升級,飯圈功不可沒
飯圈確實存在問題,但是回想韓國把我們按在地上的那會兒,在中國偶像產業絕地反擊中,飯圈功不可沒,在兩條暗線交匯的歷史機遇下,所有的資本,人力和資源的湧入,都是因為看中了某個模式下盈利體系
說白了,行業裡的各種人,大家願意來參與這件事兒是因為有利可圖,而推演到消費源頭,飯圈貢獻巨大
我曾經在楊冪那集說過,你們的購買,轉發,點讚都是一種泛【投票】行為,大家量力而行,就是這些行為讓從業人員吃飽飯,把行業蛋糕做大,讓泛文娛的「中國製造」出圈,這才是切實貫徹落實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如今這個不成熟卻快速發展的階段,亂象當然難以避免,但也應看到,緬甸越南菲律賓已經開始粉我們產出的偶像。很多youtuber開始做中國偶像團體的reaction,博主和評論區也都紛紛驚嘆,中國現在也能搞出這些東西了?爺青又結了?
當然,中國偶像目前也還扛不起輸出中國文化的大旗,但重點是在文化輸出這個戰場上,我們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並且開始運轉了
有一件可以肯定的事兒,就是中國未來會出現一個偶像X,騰雲駕霧,橫空出世,席捲亞洲,甚至橫掃西方
那這個人怎麼來呢
就是得有我們自己的基礎體系不斷循環滋養,長時間量變引起質變的不斷迭代,就是靠用戶轉評贊買這種泛投票行為,積微成著,日就月將
隨著對圈層的持續正向引導和行業格局越發成熟,供應鏈各層越來越專業,我們自己的產業體系運轉越來越健康,在一次次迭代的不經意間,那個X悄然到來
而體系的建立才是文化自信的終南捷徑,飯圈依舊處於不成熟的階段,但我們應穿過情緒和標籤,不能因噎廢食和全盤否定,相比較給自己喜歡的東西【投票】,鍵盤強者空中樓閣的指點江山當然容易
網上跟風給追星群體扣帽子的,不知道你們給自己喜歡的泛文娛工作者「投票」了嗎,轉評贊了嗎,買正版了嗎,讓他們吃飽飯了嗎
文化輸出是一點點養出來的,而不是用鍵盤敲出來的
一直跟著巫師的女巫們對偶像都多多少少了解點兒,但男巫們可能就不太理解,所以我換個維度跟你們說吧
我是法國街頭的刺客,也是夏墓島的巫師
是寶可夢收藏家,也是近衛的先知
見過陶森特的吸血鬼,也去過達拉然的許願池
是G港的土匪,更是王者峽谷的召喚師
但我只想當一回齊天大聖,橫空出世
就像偶像們
來過雙十一的Taylor,橫掃全美的Bieber
埃米納姆的Hater,膜拜棉花糖的Raver
有人愛過權志龍,也見證東方神起
有人追防彈少年,也有人應援AKB
老牌的茶蛋和少時,還有上一代的布蘭妮
現在我們有了蔡徐坤,王一博和易烊千璽
每次的行業迭代升級,為了偶像不只在隔壁
資本永不眠,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