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發展成現狀,每個人都不無辜。」
打開百度百科,【飯圈】的定義是「粉絲群體叫「飯」,他們組成的圈子叫「飯圈」「飯糰」。」
在飯圈起源的闡述中,有這麼一段犀利又寫實的描寫:「「飯圈」粉絲構建了一套嚴密的組織體系,一旦遇到挑戰與攻擊他們偶像的言論,他們就如同暴力機器一般攻擊異己意見或以技術手段將其消滅,這正是如今「飯圈文化」的縮影。」
這段描述出自人民網《「飯圈」文化,蜜糖還是砒霜?》,在去年討論蔡徐坤和B站的衝突中,第一次定義。
但我們都知道,飯圈的形成遠比定義的早。
大陸相對久遠的追星族大概起源於80年代的費翔、90年代的小虎隊、四大天王...
而在我的認知中,我國飯圈文化最早直接來源於韓國。
從90年代,韓國的偶像組合HOT、神話等橫空出世,風靡了亞洲。也最早誕生了應援的概念,比如HOT的應援色白色和神話的應援色橙色,以及相應的應援物。這股風氣在東方神起出道後迎來高潮,superjunior組合時期達到了巔峰。因為有中國成員韓庚,韓娛在中國的市場被正式打開。其後12年EXO橫空出世,更是於中國成員相繼解約後,誕生了我國的愛豆頂流,「歸國四子」。
在韓娛盛行的時段內,我國由芒果臺等打頭,開啟了內娛選秀,2005年的超女風靡各個年齡層段,在網絡相對不盛行的時代,手機簡訊投票送喜歡的選手出道,開創了中國第一批由粉絲意見送出道的明星。
彼時飯圈文化已經基本成熟,粉絲線上打榜、線下應援、對外反黑安利、對內穩定軍心已經形成成熟流程,粉絲後援會等得到官方認證的粉絲群體更是將粉絲群體化、體制化。隨著行動網路時代來臨,更多人在網上發聲,各個粉圈的互相傾軋、抹黑逐漸成風。
13年TFBOYS的出現,將這股飯圈文化的風潮再度推向高潮,在國內的藝人粉絲群體中成為流行。
少年偶像的出現使得飯圈更加低齡化。作為首批完全本土製造的愛豆,TFBOYS開啟了帝國時代,爆紅同時伴隨爆黑,在粉絲的維護和黑粉的抵制中,飯圈撕逼隨著衝突愈發盛行。而也是從這時開始,機場文化成形,接機送機、代拍興起。
這股風潮在2018年《偶像練習生》播出後,再次達到鼎盛。蔡徐坤的出道,作為一種現象級流量,滲透到各個圈層。
在2019年《陳情令》播出後,肖戰、王一博持續了半年的「夏天」,並在2020年2月27日,肖戰粉絲和AO3事件引發了我們這次討論飯圈的緣由。
在長達二、三十年的追星活動中,粉絲逐漸從早期的自發組織演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嚴密組織體系,由官方後援會、粉圈粉頭甚至明星本人團隊親自協調管理。而在更多資本介入後,脂粉職黑營銷號等紛紛下路,飯圈裡是人是狗誰都不知。【插播點個人觀點:飯圈和追星並不能混為一談,飯圈是一個組織體系,而追星則是個人喜好行為。我喜歡哪個明星,並不代表我混那個明星的飯圈。】
▼特性
在這個發展中,粉圈也逐漸從理智化走向低質化、低智化、排外性。
在這個組織中,成員的年齡層段普遍偏低,未成年佔據不小比例。而這個年齡層段本身就處在社會閱歷基本沒有、三觀尚未完全塑造的時候,加之課業壓力及越來越萎縮的娛樂活動,使得他們更容易在追星的過程中產生新鮮感,並對處於飯圈集體中產生極度的認同感和存在感,而這會讓其得到滿足,在追星中找到快樂,從而也願意為之付出時間、精力或金錢。
個人比較認同的觀點是,飯圈文化的運作模式恰如一個公司。
在飯圈的內部分工明確、等級森明。愛豆的公司團隊、後援會管理、站姐、各下級反黑站、數據打投站、粉頭等相當於公司的各層級高管,在其位各司其職,而數量龐大的大多數粉絲則就像分布在各個部門的普通員工,在上級領導的指揮下,完成自己的業績。只不過,這個公司的大部分員工都是不掙反貼的,僅憑一腔熱愛耗費時間及金錢。
▼質變緣由
這個時候的飯圈,如果有良性的引導,是可以往更理智的方向發展的。但隨著資本的介入,利益鏈條的影響下,粉圈難有自主發展,更多的成為了資本擺布下的玩偶。通過藝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不是其作品的好壞來決定他未來的發展(資源好壞),導致粉圈被裹挾著往藝人數據打投、黑料澄清、應援、安利、互撕資源等方向前進。一遍遍輪轉贊評製造流量假象,不夠就通過交易造假;黑料澄清無用,就集中卡(舉報黑料污衊等內容),出格的更有人rou、網暴;安利不夠,水軍來湊;互撕資源,明爭暗鬥......
長此以往,粉圈的閉合排外性更加嚴重,戰鬥性和戾氣愈發展現,同時,團體的弊端更加顯現,容易被誤導、個體難以管教、批皮難以辨別...加之各種脂粉職黑營銷號帶節奏,各個都有不同程度的烏煙瘴氣,流量越大,這種粉圈現象越嚴重。
而粉圈也越來越產生一種錯覺:「是我成就了愛豆」「愛豆只剩下我們了」「其實我們才是金主霸霸」,由此,粉圈和愛豆的關係分界線越來越模糊,甚至屢屢出現越俎代庖的事件。
飯圈變成了一個排除異己、產生自我優越性、極易失控的群體。
最近的輿論風向統一指向:肖戰作為愛豆,需要對粉絲行為負責。是他的不作為,造成了如今的結果。並將矛盾直指肖戰個人,抵制、開發piao、刷低分不亦樂乎。
鑑於本篇主講飯圈,對此行為暫不深入探討。提起這個也是想引出下面的觀點:飯圈文化的入侵和發展,每個人都不算無辜。
早些時候的事情大眾可能沒有印象,近些年的許多例子也足以證明這一點。許多反感飯圈文化的人,在不齒各種飯圈行為和用語的同時,被潛移默化。
「C位、安利、營業、爆肝、走花路、skr、官宣、白嫖、打call、彩虹屁、安利、死忠、本命......」等等形容詞最早都出於飯圈,而當這些詞彙被廣泛使用後,已經出現在各行各業,各個圈層。而飯圈也不拘泥於娛樂圈。電競、體育、二次、主播、同人、寫手......各自成圈
飯圈形式也出現在了各種事物行為中:為各個大學組cp;為粽子甜鹹番位「撕逼」;寵物界各有人設,多少人喊著請c位出道;郭老師事業上升期,不要招黑,傳播郭語;穿漢服要被正統粉絲教導、逢山必撕;李佳琦直播化妝品,也會出現各種安利女孩,是哪個品牌的死忠......
也許你覺得,上面跟我/我們男生/女生/圈層沒關係.
但吳亦凡skrskr大碗寬面、蔡徐坤打籃球,又真的有多少人沒有參與調侃吃過瓜呢?
飯圈最荼毒人的就是黨同伐異的思維模式,見人先鑑粉籍,而非對錯。而這種思想其實大眾或多或少都會帶有。禁韓時,誰都要喊一句「喜歡韓國明星的都是崇洋媚外」;TFBOYS被黑時,「追他們的都是腦殘」,蔡徐坤遭受全網暴力時,「你打球的樣子好像蔡徐坤」......你說你只是個吃瓜群眾或者跟風,但實際已經陷入這種怪圈中。飯圈的文化已經不僅僅拘泥於娛樂圈明星,而是演變成了更加廣泛的大眾娛樂。甚至波及上面,比如「阿中哥哥」的誕生。
而作為每個飯圈的中心——明星本人,自然也不是完全無辜的。不是個人對每個人粉絲的縱容,而是整個娛樂圈時尚圈等對飯圈文化的整體認同和追捧。
你看王思聰吃瓜吃的多high,他在有站姐為他拍照修圖的時候,不是照樣關注了自己的個站。娛樂圈的許多非流量演員也是深諳粉圈的交流之道,對之寬容且調侃,鄧超稱鹿晗粉絲為兒媳婦、雷佳音郭京飛李光潔並稱自己三人為tf老boys,山爭哥哥c位出道。至於流量明星本人,自然是更樂意看到自己的粉圈壯大,畢竟這關乎著自己的資源發展,和粉絲友好相處更是一種默認作風。叫粉絲寶貝兒、老婆,福利牽手抱抱,各種場合表達對粉絲的感激喜愛之情....是共性。
這所有的共性,造就了如今的飯圈。
娛樂至上的時代,飯圈文化早已經深入到各個地方。正如上文看法,飯圈文化的形成與大多數人有關。與其抓住一個人追責,不如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