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天與地》中的音樂功能探析

2021-01-12 人民網

摘 要:電影《天與地》是美國導演奧利佛?斯通執導並擔任編劇的「越戰三部曲」的完結篇,在喜多郎的操刀下,影片中的音樂在電影的形態構建、敘事強調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與畫面完美結合的同時,更賦予影片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本文旨在通過對影片《天與地》中音樂的分析,論述其在影片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音樂功能;形式構建;敘事強調;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101-02

電影《天與地》是由美國導演奧利佛?斯通執導並擔任編劇的「越戰三部曲」的完結篇,不同於前兩部電影《野戰排》和《生於七月四日》的男性視角,《天與地》是從東方女性的角度來考察戰爭,呈現出一種極具溫柔神秘的東方色彩,給人以一種委婉而又壯美的感受。同時,影片中的配樂在電影的形態構建、敘事強調和情感表達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整部影片彷佛是一曲歷史與現實的合奏,帶給人靈魂深處的震顫。

一、形式功能——塑造電影形態,構建敘事結構

彼得拉森在《電影音樂》藝術中認為電影音樂的形式功能重在電影音樂在構建電影形態和結構上的作用,音樂能使電影連貫起來,賦予電影以整體感,在《天與地》當中,主題音樂《heaven and earth》貫穿於整部電影,並在不同的階段反覆出現,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變奏,將不同的片段場景統一於同一個主題下,通過闡述戰爭所造成的人性悲劇傳達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的追尋。同時,喜多郎還採用樂旨來構建電影音樂的連貫性,在《天與地》中樂旨即為戰爭與人性,它貫穿整部電影配樂,將不同的場景音樂片段包括越南家鄉、美越戰爭、黎麗的愛情、西貢的生活、回歸故土等連接起來,凝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影片配樂採用運用管弦樂的磅礴和古箏、笛子、二胡之間的柔美來形成戰爭和生命兩個形象上的對比,既構造主題之間的統一性,又加強各音樂片段之間的聯繫和辨識度,使受眾形成視聽感知上的一致性。

除了構建電影形態,音樂還能夠幫助構建影片的整體敘事結構,電影音樂可以幫助受眾正確對影片中的信息進行歸類。比如每當黎麗愛情主題曲響起時,受眾自然會預感到黎麗即將與當下的男主人公發生感情糾葛,而當悠遠蒼涼的二胡笛聲旋律響起時,受眾則會聯想到黎麗的故鄉越南。同時音樂的變化標誌著不同敘事段落的銜接和轉換,比如在五邦參軍,黎麗的父親和她在田野上交談後,影片的音樂開始從遼闊廣遠的柔和風格轉為帶著激昂鼓點的進行曲,伴隨而來的劇情則是殘酷戰爭的開始。音樂之間連續性又暗示了兩個段落之間的聯繫,使受眾的情緒得以連貫,不會產生斷裂和突兀的感覺。

二、敘事功能——強調敘事元素,調節敘事節奏,塑造人物形象

電影音樂敘事功能即電影音樂在敘述故事時所起到的作用。這也是《天與地》中音樂所起到的最重要的功能。電影中的配樂總是會帶有特定的地域人文色彩和不同的時代特點。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天與地》中在表現黎莉的家鄉越南時,所採用的是溫柔的管弦樂配以二胡、古箏、笛子和越南民族樂器,塑造出的是一種遼遠悽涼的氛圍。而當黎麗來到美國生活,場景音樂則變成了節奏明快的鄉村搖滾,充滿了時尚和摩登的氣息,黎麗在超市一臉滿足的看著商品時所配的歡快的《藍色多瑙河》交響曲,映襯著美國富足的物資和優越的生活環境,這同時也與貧苦的越南生活形成鮮明的反差,形成「天」與「地」的對比。此外,電影音樂可以用於強調和預期電影當中的單個事件。有時候,電影僅憑藉一小段旋律的變化就能引發人們做出相應的反應和猜測,比如斯蒂文在自殺前打電話給黎麗,這時音樂旋律變得低沉恐怖而詭異,受眾立刻就可以預感到某種不祥的訊息。因此音樂獨特的音色、音調和旋律能夠刺激受眾的聽覺神經,調動受眾的注意力,令他們產生心理上的期待,從而積極調動他們的情緒感受。

此外,在電影敘事中,音樂還能起到調節影片節奏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在對電影的敘事節奏進行調控和構建上,影片中常常出現大段場景描繪越南自然風貌的鏡頭,如果是單純的畫面呈現,縱使畫面再震撼,受眾也很快會感到枯燥,但是配上音樂則不同,波瀾壯闊的旋律以其自身的魅力使受眾在視聽共享中忽略了影像的單一和緩慢的節奏,從而調節了受眾的心理時間,「加快」了影片敘事的進程。而在黎麗和斯蒂文家中遇襲再到西貢團圓這一段裡,電影音樂有效地調節了影片敘事的張弛程度,在家中遇襲時,影片並沒有採用快節奏的配樂來激發更為緊張的氣氛,而是運用磅礴低沉的管弦樂來調節畫面中的激烈衝突,呈現出一種情緒上的壓抑,這種壓抑感在黎麗帶著孩子邊逃難邊找丈夫的過程中持續加深,一直到受眾也開始絕望的時候,音樂的旋律突然開始逐漸上揚,隨著一聲「Daddy」鏡頭隨後轉到從遠處走來的斯蒂文身上——原來他還活著。這個時候音樂旋律達到高潮,前面的失望,痛苦,在重逢這一刻中的得到完全釋放,迸發出一種巨大的幸福和喜悅感。雖然影片中的畫面和演員表演所帶來的信息量與信息質已是這段情節形成基本敘事節奏的基礎,但若僅憑藉畫面和演員的動作,這種內在洶湧的能量依然難以得到釋放,但是配上電影音樂就可以表現敘事節奏內部潛藏的所有能量。

同時,《天與地》中的配樂在影片中亦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代理功能」,作曲者喜多郎藉助聯覺將聲音的特徵與人物的外形、性格、心理等特徵聯繫起來,從而用音樂來描繪人物。正如前面提到的,影片主題曲《heaven and earth》不僅是對戰爭的控訴和人性的關懷,同樣也是黎麗個人命運和形象的寫照,而她的命運亦是越南的命運。二胡、笛子、古箏所奏出的細膩而又傷感的旋律刻畫出黎麗的女性氣息以及苦難陰影所帶來的憂鬱特質,而磅礴深沉的管弦樂則體現出黎麗柔弱外表下堅韌不拔的性格,用她的寬容和堅強以及雖然減弱但從未消失的信仰來承受一切苦難。這種信仰來在於父親從小對她的教誨。而在影片中,父親形象出現時往往會伴隨著清淨祥和旋律音樂,黎麗在結尾處再次夢見了她的父親,此時的音樂是伴隨著鐘聲的女生哼唱,帶有一種佛教特有的安詳色彩,烘託出父親的慈愛和如水一般澄澈寧靜的品格,而隨後的畫面則是黎麗在祥和的樂聲中給全村死難者上香,這也是父親從小教給她的為人向善的道德準則的體現,父親對她的影響早已滲入骨髓,永遠不會磨滅。因此電影音樂可以深入挖掘演員內心的情感,表達「演員所不能表現、講述的東西[1]」。

(責編:霍昀飛(實習)、宋心蕊)

推薦閱讀

慶祝建黨95周年 走進黨報歷史長廊  回首過去的95年,我們的黨披荊斬棘、開拓進取,我們的黨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以人民日報為首的黨報正是95年徵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詳細】

相關焦點

  • 《天與地》宿命與對決
    但是,對於熟悉日本電影小投資小回報的市場規律的人們來說,《天與地》數千萬美金的投入根本就是在賭博(那可是一九八八年的美元啊!)!作為改編自小說家海音寺潮五郎同名作品的電影版,能否成功再現原作中』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和』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川中島激戰是最大的電影看點。雖然作為泱泱大國的我國人對日本的』合戰『規模多有嗤之以鼻的態度,但日本戰國時代其獨有的魅力和精彩還是一直被不少愛好者津津樂道的。
  • 電視劇|《天與地》
    關於家明,這個人名,熟悉港樂港劇的人一定不會陌生,今天要講的家明出自《天與地》。《天與地》自二零一一年出街以來,一直飽受爭議,不僅故事冒犯觀眾,拍攝手法也一反常規 ,當年甚至中轉停播。《天與地》,究竟是什麼天什麼地呢?
  • 聲揚音樂 無比傳真 | 王聞《男人四十6·天與地》LECD(限量編碼1000張)
    作為「男人四十」系列的收官之作,《男人四十6·天與地》重憾來襲,讓每一個人重新認識王聞。這一次,藉由聲揚音樂15周年紀念,推出特別紀念版《男人四十6·天與地》LECD,歷經10年沉澱的嗓音盡顯成熟魅力。《男人四十》唱出了男人四十的不惑,而《男人四十6》多了一份成熟男性的穩重與通透。人走到一定年紀,肩上承擔的不再只有情情愛愛,更多的是家庭與責任。
  • 探析箏曲《行者》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特點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摘要:《行者》是魏軍先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創作箏曲。該曲採用西安鼓樂中《婆羅門引》的音樂內容,從音樂風格、調式調性與曲式結構上都與傳統箏曲大相逕庭。通過對《行者》的演奏特點和音樂特點兩方面進行剖析,希望能夠為《行者》以後的演奏與理論研究提供借鑑與幫助。並對當今社會古箏的發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 洪楨婧丨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
    筱田正浩電影中的身份問題探析洪楨婧周口師範學院文學院摘    要: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 港劇至尊—《天與地》
    今天的推送內容同樣與PPT教程無關,而是向各位推薦一部TVB劇集-《天與地》。
  • 日本戰國史詩巨片—天與地
  • 《天與地》:劉德華花重金打造的電影,贏了電影票房卻被傷透了心
    ,雖然電影《天與地》是26年前上映的一部電影,但是當時的劉松仁在娛樂圈中絕對算得上是王者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劉德華在娛樂圈中的地位甚至比劉松仁還要高,如果說劉松仁是王者的存在,那劉德華肯定是高於王者的存在。
  • 阿頹分享|《天與地》被封后TVB再無真正的經典
    同年冬天,樂隊演出的機會愈來愈少,四人間的音樂創作火花亦愈來愈不濟,眾人心中知又是另一次樂隊解散的時刻來臨。家明提出臨別前,拿起背囊齊齊闖一次嚮往以久的新彊天山,最終,由於一次情侶間的小吵鬧,五人行變成了四男之旅。途中遇上風雪,令四人滯留荒涼山野二十日。結果只得朗、雄和軒三人走出風雪,明卻人間蒸發,樂隊也因而解散。
  • 說戲|《天與地》:禁播?吃人?儘管錯,讓我錯到死.
    《天與地》中佘詩曼飾演的葉梓恩清醒時是深夜電臺音樂節目的主播,迷醉裡煙視媚行,背著丈夫與情人交往,但實則對痴心的丈夫沒有感情,對情人的迷戀更像是一種「渴望自由、拒絕妥協」的報復行為,與情人本身沒有任何關係。
  • 一周港視:監製戚其義離巢 《天與地》重播收視高
    獲得《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2》「最佳劇集」的「神劇」《天與地》於午夜時段重播,平均收視5點。戚其義周旭明離巢  《天與地》重播收視高上月無線電視舉行《萬千星輝頒獎典禮2012》,神劇《天與地》憑藉其話題性以及口碑,擊敗《雷霆掃毒》、《大太監》、《On Call 36小時》等強勁對手,成為2012年度「最佳劇集」,無線安排《天與地》於上周二(2013年1月1日)重播。
  • 以《忘情水》為主題曲的《天與地》,其實是劉德華早期的禁毒片
    電影中上海的毒品生意,由兩大反派——戴先生和倪坤共同控制著。由劉松仁所飾演的戴先生,是背後的大毒梟,與警察署長倪坤相互勾結。,比如三人憑藉著「角色光環」,從與戴先生勾結的軍隊中,搶到了戴先生大批毒品,這個情節中就有不少槍戰的元素,讓劉德華不斷「耍酷」。
  • TVB最後一部神劇—天與地
    《天與地》被禁其實並不是新聞中被詬病的原因,而是編劇周旭明在接受內地記者採訪時,暗示該劇的主題來源於six  four事件,加之電視劇畫面中有關於party的標語,當年應該是在PpTv上追了十集不到就迅速消失了,今天在豆瓣裡沒有這個條目。
  • 周星馳《新喜劇之王》的新解構路徑有什麼探析?
    除對傳統直接性解構手法的延續外,在影片中 還有周星馳對新的解構手法路徑的探析。較之傳統解 構手法不同的是,這種新的解構手法面對的是內地觀 眾,是建立在遵從內地主流價值觀基礎上的深層次解 構。如影片中如夢與男朋友查理這一條感情線。
  • 香港恐怖電影探析:殭屍片該如何定義?
    但是,在香港恐怖電影中有一個分支——殭屍片,它的發展脈絡卻特別清晰,片源也很好找。所以扒姐這個「香港電影探析」系列,將著重研究香港的殭屍電影。「窺一斑而知全貌」,但願這個系列寫完,能讓你對香港電影有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希望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探析,看到香港恐怖片未來的發展方向。
  • 《天與地》被無線冰兩年 林保怡不值黃德斌憤怒
    《天與地》監製戚其義自言沒什麼話好講重頭劇《天與地》拍竣兩年,播出日期一拖再拖,現在終敲定於臺慶後播出,三名主角黃德斌(左起)、林保怡及陳豪各有意見  搜狐娛樂訊 據香港媒體報導,無線新劇《天與地》一直被視為臺慶重頭劇,但拍畢兩年播出日期一直只聞樓梯響,直到劇中兩位主角林保怡及佘詩曼相繼離巢
  • 他用音樂描繪魔王撒旦的到來丨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風格探析
    《荒山之夜》動畫版穆索爾斯基《荒山之夜》配器風格探析
  • 陳豪林保怡宣傳《天與地》 現場演唱劇集主題曲
    《天與地》三位男主角即場夾Band演唱劇集的主題曲,現場氣氛高漲  無線新劇《天與地》將在下周一播出,昨日一眾演員包括陳豪、林保怡、黃德斌等,連同監製戚其義齊出席《天與地》之「Music Battle狂熱登場」宣傳活動,活動儼如小型
  • 【戰國電影】老片日本戰國戰爭巨片《天與地》,5星推薦
    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遙遠的模糊的身影。這也與日本電影,多採用中鏡頭和遠景有關。由於影片是以戰事統率全片的,所以,沒有一個統一的主題,貫穿著影片,使人物的行為散亂而沒有中心。如開始的時候,景虎因為不堪忍受已方陣營,殺害了叛將的妻兒,而想離家出走,歸隱山林,表現了強烈的反戰思想與對相互屠戮的厭倦,但影片並沒有繼續將這一線索進行到底。
  • 影片分析 |《李米的猜想》的節奏表達
    影片在線索的布置上表達了節奏。影片有兩條線索,明線為李米找尋男朋友方文的過程,這一過程中貫穿有李米被綁架,情節緊張刺激;暗線為毒販組織運毒並被識破,看似與明線毫無關係,游離於劇情之外,但卻是補充明線的重要一筆。